简介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出版于1788年。从内容上来看,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要素及其先天要素的若干规定,那么“实践理性批判”的任务就是研究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康德立足于无人可以怀疑的“纯粹实践理性”去批判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从人的纯粹理性现实具有的实践能力出发并以之为标准,批评和评价一般的理性在实践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从中确认纯粹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即道德律,道德、律使人认识到人在实践中事实上是自由的。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的自由概念成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结合的基石。特别是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他的脸炙人口的两大崇高原则。“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实践理性批判》除序言和导言外,有纯粹实践理性要素论和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两部分,外加一个结论。在要素论中又分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论”和“辩证论”。 《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出版于1790年。和前两大批判不同,“判断力批判”是要消除前两个批判所造成的自然和自由、现象和本体、知识和道德的分裂与对立。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确定了判断力的先天原理对于联结彼此独立的知性立法和理性立法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以此阐明批判哲学必须是由三个批判组成的整体。他从特殊去寻求普遍的反思判断力按照“自然合目的性”来沟通知识和道德两大领域,实现自然界的必然王国与道德界的自由王国的和谐。 《判断力批判》除了序言和导言外,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两部分。前一部分重点分析了美和崇高两个范畴,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作了严格的界定和概括,无论数学的崇高还是力学的崇高都是想象力借助于理性所激发的。后一部分则从审美判断力的“主观合目的性”转向对自然界有机体组织的“客观合目的性”的探讨,使之最后过渡到道德领域成为可能。 《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体系经历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两个主要阶段。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从1770年起历经11年之久潜心研究的结果,初版于1781年、再版于1787年。 《纯粹理性批判》这部经典奠定了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以及后来西方哲学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基础。康德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因此。“纯粹理性批判”只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入门,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学。 《纯粹理性批判》除了序言和导言外,共有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两部分。前者是全书的主体部分,约占全书五分之四的篇幅,讨论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后者讨论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
版权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分类哲学宗教-西方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