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等,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前的一部著作,为诸子百家之源,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公认为是世界上古老的哲学经典。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一直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难读懂的一部经典。它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它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对政治的和谐与稳定,都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相传是春秋末期楚国人李耳骑青牛隐退到西关时,经函谷关,由尹喜求赐所留的经典。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来改为《道经》三十七章在前,《德经》四十四章在后,总共分为八十一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又多归于治国为君的主张,文意深奥,涵义广博。上部重在道境道律之体,下部重在德理德法之用。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道德经》的思想体系:一个便是“道”,“道”是规律,老子构建了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规律,而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事物的发展不是单一静止的,而是无常变化的,对立的事物往往会互相转化,即阴阳转化,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说明事物本身是阴阳两极的统一体。“道”作为书中抽象的概念,是天地万事万物之母,即原动力,而“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包括世界观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等。方法是来源于事物的原动力,也就是来源于道,老子主张纯朴淡泊、清静贵柔、谦让守弱等效法自然的德性。 第二个是“无为”,“无为”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顺势而为,不折腾。无为一方面体现在尊重自然规律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弱化政治领袖的统治作用。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与民生息,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理想的国家社会是朴素有序,清静和谐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之治,圣人是理想中的政治领袖,一般指上古时的几位政治治理的楷模。 第三个词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样子,宇宙的发生和运行,其本身就是自然的、自在的。“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的思想精华,“无不为”是“道”的作用,指道化生了万物,“无为”就是“法自然”,顺自然而为,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一切都是顺客观规律而为,看似无主体作为,实际是无主观强行妄为。老子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认为人保持柔弱如雌,是保存生命的必要良策,同时也是变得强大的基础,或者说,保持柔弱如雌本身就是一种强大。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在现在的河南鹿邑太清官镇。他一生修道且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多岁,比孔子年长20余岁,孔子曾经多次问道于老子。老子是公认的中国哲学之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文献记载,老子自幼聪慧,静思好学,知识渊博,还拜精通天文地理、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为师,后来又入周太学,拜见博士,后来在守藏室做官,守藏室相当于周朝的国家图书馆,汇集天下的文章书籍。春秋时期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老子避世隐居时路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挽留,相谈甚欢。尹喜深感老子的学问无比重要,恳请老子写下来流传后世,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 《道德经》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在其上而不在其内,先秦法家的韩非子曾经作《解老》、《喻老》,他的法家思想部分来自《道德经》;孔子也曾经多次向老子问道,而形成自己的儒家思想。连《孙子兵法》也是受启发于此,从军事角度延展了《道德经》的思想,更有后来的道家养生中医等理论,也与《道德经》一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老子已经不止代表一本书或一个人,而代表一种圆满具足的源头智慧。他可贵之处在于,与同时代的另外两位圣人孔子和佛陀相比,他只是从身边走过的谦谦长者,他没有威仪,没有门徒和排场,老子活出了自己所倡导的清静无为、上善若水,教导了后世人类。 儒、道、释是中华文明的三大根基,老子、孔子是2500年来中国历代君王的导师,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和政治。汉朝的汉桓帝曾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奉为“仙道之祖”,唐代皇帝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因为老子与唐朝的皇帝同姓,道教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中国古代有四位皇帝亲自注解《道德经》,他们是:唐玄宗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宋徽宗赵佶和清世祖顺治。唐太宗李世民曾让举国上下都学习《道德经》,并以《道德经》精神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创造了大唐盛世,万国来朝,令首都长安成为当时的世界中心。 老子的思想是全球人类的共同财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多的文化名著,外文译本总数有500种,仅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道德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关注,并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奥秘,寻求人类智慧的源头。《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给全人类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其精髓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哲学家和思想家们所惊羡。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这本书处处体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表面上是一本兵书,本质却是反战争的,希望能够“以战止战”,充分反映了“武”字的精髓——_止戈为武,武是维护仁义、和平的力量。《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现存的《孙子兵法》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有十三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但包括《史记》在内的其它的书籍都记录是十三篇。《孙子兵法》阐述了战争中克敌制胜的规律,军队应该怎样组织和建设,作战时必须遵循的战略原则,临阵迎敌的战术技巧,一些精妙的战术方法,以及军队的后勤保障等。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发展前人的战争经验和进行兼并战争的军事理论,揭示了战争的若干客观规律。全书逻辑缜密严谨,思想深邃丰富,内容博大精深,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变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孙子兵法》就是在研究种种矛盾和转化前提的基础上,提出了战争的战略和战术。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要把战争放到关系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战略高度,加以认真研究。还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表明对战争,作为将领要持慎重的态度,“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又说:“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主张对敌对国家可能的进攻,必须做好准备,对战争要持有备无患的思想。 孙子把“道”列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七计”的首位,作为制胜的一个条件,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所谓治国治军之道,是要让民众和国君同心同德,民众才能在战争中出生入死。所以孙子后面还提到了,道高、君明、将智、士旺、谋善、盟优是必胜的法宝。这也为想在战争中取胜的国君们指出了重中之重,就是厚爱其民的治国之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在不停地印证孙子的这一观点。而《孙子兵法》中关于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作战指导原则等战术层面的论述,都是以“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这一思想为基础的。 作者孙武,字长卿,是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在现在的山东省,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兵圣、孙子、孙武子,更是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能征善战的将领,家里还有本宗族的私属军队。孙武二十八岁时,因齐国内乱,孙武害怕被牵连,于是他离开了家乡。他从齐国到吴国,被吴国重臣伍子胥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了兵法十三篇,后来被重用当了将军,后来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一直攻下了楚国都城郢城,几乎覆灭了楚国。孙武在晚年,看到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死,就转而隐居乡间,不再为吴国的战争谋划出力,潜心修订兵法著作。 孙武的一些军事观点和思想,被后世的军事家们传诵和应用,成为我国军事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唐朝擅战的皇帝唐太宗曾经说过:“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意思是说,唐太宗觉得自己看过的兵书里面,没有比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更好的了,而书中所写的,都是关于虚实相生相克的道理。所以用兵能了解虚实,就没有不胜利的了。 《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20多种语言文字,该书成为国际间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子兵法》很早就传入了日本,日本政治经济界许多名人都对此书有过研读和推崇。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美国西点军校与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都将《孙子兵法》列为必读书,因为在他们看来,很多战争取胜的策略,对今日的商界同样有借鉴意义。 《鬼谷子》: 《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战国纵横家流传至今的著作。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部谋略学著作,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鬼谷子》书中以道家老子观点为主,渗透出儒家、阴阳家、兵家等诸家学说的思想内涵,集诸子百家学说之大成。《鬼谷子》用大量篇幅讲述了洞察心理、权谋策略和口才技巧,是一部人世成事的心机妙典。《鬼谷子》一书,据传是由鬼谷先生的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此书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 《鬼谷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阖》《反应》《内揵》《抵巇》四篇。中卷含《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八篇。下卷含《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三篇。另有《转丸》《胠乱》二篇,亡佚已久。上卷以权谋策略为核心,中卷以言辩游说为重点,下卷则以修身养性、内心修炼为主。 《鬼谷子》全书立论高深玄妙,文字奇绝精巧,与儒家主导的“仁、义、礼、智、信”大相径庭,是中国古代作品中少有的成功学著作。《鬼谷子》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出现的一部奇书,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独树一帜。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跨越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它提供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对现代社会中的运筹帷幄有着指导意义。 《鬼谷子》思想价值不仅在于与众不同的纵横理论,更在于它以“道”为理论依托,将其思想提升到哲学的高度。《鬼谷子》对老子道家思想进行了吸收和发展,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能读到对权谋的热衷,也可以读到“深隐以待时”的沉静。在鬼谷子看来,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根本的就是要“守司其门户”,也就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遵循天下兴亡之道。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或王利,号玄微子,因隐居在鬼谷,所以自称“鬼谷先生”。他是春秋时卫国朝歌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精通数学星纬、兵学韬略,擅长修身养性,精于心理感知,深明阴阳刚柔之道,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两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兵圣,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师尊他为祖师爷。 《素书、黄帝阴符经》: 几千年来,《素书》和《阴符经》一直作为道家秘典流传于世。会心者无不被其简朴的行文、锤炼的言语、丰厚深邃的思想内涵所吸引。修道者见素朴,从政者见谋略,文学家见章法,考古家见年代……可谓见仁见智,各臻其美。 《素书》一直被民间视为“奇书”、“天书”。作者黄石公据传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载,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 张良在世没有找到传人,因此将此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晋乱,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上有秘诫云:“不许传于不神不圣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这段记载于宋人张商英序文里的故事,为《素书》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素书》的“素”字,意为简单、朴素。告诉我们,人生要取得成就,无非在于能够遵循道、德、仁、义、礼而已。然而,其道虽简,但是要能够付诸实践,在生活中能够活用,却是极不简单的事情。明朝天启元年的《素书》开头对“素”字作了解读,说:“素者,符先天之脉,合玄元之体,在人则为心,在事则为机,冥而无象,微而难窥,秘密而不可测,笔之于书,天地之秘泄矣。”可见,人若能做到这一个“素”字,就可以参透天地之玄机了。 这部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的语录体经典,把道、德、仁、义、礼综为一体,完全贯通了起来,使宇宙和人类融为一体。指出:“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告诫人们按道的原理行事,否则必遭凶祸和失败。 张商英甚至认为,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教诲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只不过仅能应用此书的十分之_二而已。由此可以推想其意蕴之广大深邃! 和《素书》一样,字数不多但为后世之人无比推崇的,还有一部“旷世奇书”一一《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 《阴符经》的作者和他的出现时代,各家说法不同,唐李筌《阴符经疏·自序》说,这一部书是他在嵩山虎口岩中所得到的寇谦之藏书,经文是黄帝所撰,经义是骊山老母所传。宋代的黄庭坚、朱熹曾就此提出过质疑。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关于黄帝和黄帝时的著作就有六十余种。其中有论道的五种,医经、养生十二种,兵法十二种,其他十余种。后人推测,经文的形成应当是一个从黄帝初创到后世不断修补完善的过程。 《道藏》收录《黄帝阴符经》共二十二种,其中九种注释序论中呈述是轩辕黄帝得《阴符经》,辨天人合变之机,演阴阳动静之妙,遵《阴符经》之义修身、理国、扫除妖孽、安抚黎民。黄帝为了弘扬道义,务于救人,唯恐后世昧此道,违此理,误入歧径,故简集其要,传于世。全书仅三百多字,但言简而意远,文约而理奥,被誉“为古今来修道第一部真经”(清刘一明语)。其注解有几十家之多,有题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人的注解流传。 《阴符经》的基本思想,是依天地自然的运行之道,法阴阳消长变化之理,辨五行生克制化之机,作为修炼、治国、统军、御将的道、法、术。“阴符”意为“暗合”,与老子所说的“微明”相似。将天地、万物、人类三者之间相互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生养、相互感应、相互克害、相互扶助、相互依赖的造化之妙,论述的非常精彩。 开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提醒人们,谨防天地五气在暗处偷夺人的命体,因为在暗处,故称“五贼”。如果人能悟察五气的妙用,反而能偷夺天地之五气,这样定会昌盛和生长,故曰:“见之者昌”。“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提醒人们,木焚国破的前因,均在暗处。
使用第三方修改过的浏览器、第三方开发的微信读书客户端,或通过插件等方式访问微信读书可能会导致你的账户信息泄露或被盗。
如无视此提示继续使用上述第三方工具将有可能导致你的账号被封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