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书城
苏联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研究(1917-1936)
首页
我的书架
登录
本书已下架
内容不再支持阅读
目录
Ai 问书
笔记
开启书友想法
上下滚动阅读
字号
浅色
苏联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研究(1917-1936)
张建华
扉页
一、理解十月革命
+
书签
二、理解苏维埃文化
三、理解苏维埃知识分子
导论二 红色领袖对“文化革命”的阐释
一、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与规划
二、布哈林的“文化革命”思想
三、斯大林的“文化革命”思想与实践
四、红色领袖“文化革命”理论与实践的错位
上编 知识分子群体转型与角色建构
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与政治表达
一、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
二、《来自深处》:“路标”主题再现
三、主动转变与亲近政权
四、政治异见与思想对抗
知识分子的政权约制与行政规训
一、知识分子政策的分歧
二、苏维埃政权的行政规训
三、行政驱逐与政治影响
知识分子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
一、大都市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
二、外省知识分子的经济状况
三、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知识分子的群体出走与精神回归
一、俄国移民浪潮与侨民生活状况
二、侨民知识分子的文化教育和学术活动
三、侨民知识分子的政治抉择
四、欧亚主义思潮及社会反响
五、俄国大学生基督教运动及其思潮
六、侨民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
一、苏维埃知识分子的政权培育
二、红色教授学院的建立及其使命
三、苏维埃知识分子的思想塑造
四、苏维埃知识分子的概念及时代特征
五、苏维埃知识分子的总量分布和结构特点
一、访苏现象
二、红都的呼唤
三、访苏者的视野
四、苏联——“生虫的苹果”?
下编 知识分子思想肖像与自我体验
一、“不合时宜的思想”
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高尔基
三、高尔基的思想转向和特殊地位
四、高尔基思想肖像透视
卢那察尔斯基的政治轨迹和思想历程
二、十月革命时期的思想游离
三、在教育人民委员岗位上
四、卢那察尔斯基思想肖像
一、投身政治的历史学家
二、组织反苏维埃活动
三、“新策略”思想及其命运
四、作为知识分子的米留科夫
一、政治家斯徒卢威
二、侨民知识分子斯徒卢威
三、自由主义还是保守主义?
二、弗兰科:偶像的毁灭
一、童年记忆和三次苏联之行
二、伯林视野:苏联文学与苏联政治的变迁
三、伯林论苏联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五、在伯林视野的背面
一、暗杀斯大林恐怖小组成员
二、社会学小说:季诺维也夫的社会解剖刀
三、重返祖国、精神回归与深层反思
四、季诺维也夫的遗言
五、本章暨本书的最后几句话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是否关闭自动购买?
关闭后,阅读到本书未购买章节均需要手动购买确认。
取消
关闭
苏联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研究(1917-1936)
已读到0% · 共0条笔记
你可以在这里记录本书的
想法、划线、书签
点评此书
推荐
一般
不行
书友想法
评论
0
赞
0
暂无评论
发 表
回复
赞
评论详情
发 表
确定删除吗?
取 消
删 除
《苏联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研究(1917-1936)
》
仅支持付费会员使用
微信扫码开通付费会员
仅支持付费会员使用
微信扫码开通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