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独家授权)为中国的管理者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与其它管理杂志不同的是,它是“管理理念的创造者”。它旨在将世界顶级管理人的实际经验介绍到中国,帮助中国的管理学界建立本土化的管理理论,同时帮助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更好的应用管理学。 《哈佛商业评论》(英文:Harvard Business Review;简称:HBR)是自1922年起,由哈佛商学院集结专家、教授,针对管理事务的研究而出版的专业杂志。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 HBR是一份专门提供予专业经理人及工商管理者参考的月刊,其主要读者群是产业领袖、学者、高阶管理者及管理顾问等。 HBR在全世界有10种语言的11个授权版本,包括在台湾地区发行的繁体字版和2012年7月起在大陆地区出版的简体中文版。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5年第1期)
474人今日阅读
作为商业记者,我在20多年职业生涯日常工作中,遇到无数“学霸级”人物:光鲜的学历与履历,手握资源、权力、公众注意力与社会影响力;哪怕学历不高、出身贫寒,也都有极聪明的头脑和手段,让自己、企业在商业世界与中国社会获得巨大的腾挪空间。 但是,时间推移让我逐渐品出不同的类别。如果拿一个班级的同学相比,这些学霸们也可分为“真学霸”和“伪学霸”。 真学霸,是那些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真正热爱学习的人、企业。他们沉迷于解难题,钻研学习方法,用知识武装自己,是为了认识世界、发现规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他人与社会(忠于商业本质)。好业绩是他们热爱与努力的结果,但不是目标。而且,他们也会遭遇失败, 但不惧失败,继续学习前行。 伪学霸,是那些以高分(收益)为唯一目标的人。他们也极聪明且勤奋,擅长猜题、答题(追风口、抢赛道),分析利弊,捕捉机会。但是他们对知识本身(具体业务 /用户与客户)、对他人与社会,未必有太大兴趣。 中国企业当下进入了一个诸多历史性难题叠加的考场:产业升级、生成式 AI 的应用、老龄社会、逆全球化等等。对真学霸而言,这是一份充满时代责任感的答卷,需要全力以赴、谦卑又大胆地应考。对伪学霸而言则怨声载道,甚至退出或换个考场。 本期推荐长文《“物美管理学”之战略五要素》(P48),是一份我们收到的真学霸的解题思路。物美超市、多点DMALL创始人张文中先生的文章,虽不足以为现代管理学做出原创贡献,却十分适合很多中国企业去学习和加入的榜样。文中五个战略要素的逻辑看起来平淡不惊艳,但包含我们看到很多中国企业缺失或忽略的要素,比如对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视、将人力资本增长优先于财务目标的鲜明态度。 中国全产业、所有公司都在经历一场“历史性大考”。未必所有真学霸都能通过这场大考,但真学霸们才是本刊定义的“良币时代”的建设者和主力军,是中国产业升级、企业竞争力提升、经济重振的希望。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4年12-13期合刊)
7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4.6%
“卷王”的底色 工作狂,在当下中文语境里更贴近的词,应该是“卷王”。 提到卷王,你脑海中会浮现出谁的样子?你的老板、身边同事,还是你本人?他们 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头脑冷静、行动迅速,“非常擅长工作,总是显得自信、能干、高效”——这正是卷王们得以在职场风生水起、平步青云的原因。他们是一台无情的“成功机器”,令人羡慕也令人生畏。 但是,大部分卷王不会告诉你,这只是他们的外在,只是他们职场故事的前半段。 在职业生涯或人生的某个时刻,卷王们要么发现自己无力再所向披靡地前进,要么发现他们变成了别人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的样子。本期《1000 名工作狂的自白》,是职场卷王们一次集体的真心话,他们光鲜强大的外表背后,有身体的崩溃、情绪的深渊、情感的缺失、自我价值的困惑、意义感的丧失。 有很多理由原谅卷王。大部分职场环境都是催生和奖赏卷王的土壤。中国社会过去 二三十年也是一辆超高速飞驰的列车,人们下意识地以卷的姿势拼命赶上这趟列车。(嗯,我就曾是这样。)但这种下意识的“卷”,包含很多恐惧与误区。比如,错失恐惧(FOMO)、他人评判的恐惧(FOPO);以为成功是个零和游戏、未来的甜蜜必须以当下的痛苦为代价。结果却通往不可持续的身心状态、不快乐的工作和生活。 我们并不想批判卷王。只是希望本期专题能成为卷王们的清醒时刻: 热爱工作和长时间工作,并不是问题,是使命与天赋的召唤;被恐惧和焦虑驱动的 无法摆脱工作的有害状态,则是地狱般的煎熬与诅咒——你的工作日常,是被热情驱动、创造点燃,还是被恐惧绑架、焦虑劫持? 祝你在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即使疲惫,也依然有热爱,不倦怠。 程明霞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执行主编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4年11月刊)
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2.5%
国庆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就收到一位同事的辞职申请。之前就看到她尽心尽责、高效响应,以至于有些太紧绷,但是仍然为她的辞职而意外。半年前,另一位同事的突然辞职也让我措手不及。 两位年轻女同事都很出色,专业性与责任心无可挑剔,是我热爱和珍惜的神队友。虽然她们的下一步都是去海外继续深造(很开心其中一位由离职转兼职),我愿全力支持她们的选择,但终究还是深感失落与自责,暗自复盘:她们从何时何事起动了离开的念头?工作哪里让她们不满意?我给她们的压力太大了?我给她们的支持不够?相信很多管理者都有过这样的错愕时刻:我看重的优秀员工,为何突然离开?而大部分人或许也像我一样,迅速接受现实、把更多精力放在应对当下和未来,让自己的错愕和困惑及时翻篇。 本期《跳槽员工的四大追求》,于我是当头一棒。优秀员工的离开,是因为我们只看到神队友的业绩,却没看到他们的心声和需求。如果懂得倾听和更早交流,也许离开可以避免,或者不至于太突然。 主动离开的员工至少还有“四大追求”。近两年兴起的一股暗潮―― 精神离职(quiet quitting),或许才是职场当下更大的阴霾:当员工每天上班如上坟,却因各种原因留在原地,他们选择每天照常打卡,但是在精神上与工作做了切割。 精神离职,堪称当代职场打工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没法离开不喜欢的工作和老板,我就在内心拉黑你。这显然是个多输的局面:老板可以高薪和福利买到按时打卡甚至使命必达的员工,但买不到激情燃烧、身心投入的队友,精神离职的打工人也等同“精神服役”,公司将沦为令人窒息的精神牢狱。 但这不是职场的全部,也不应是职场的现实。在今年的企业调研与采访中,我亲眼看到一些公司,员工明媚热烈、老板下属之间亲密并肩,比如宁波旭升集团、西门子中国公司、安踏的工厂等等。这些公司员工的精神状态,让到访者如沐春风,不仅与那些气氛压抑的公司形成鲜明对比,也让人对经济环境少了很多焦虑。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4年10月刊)
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2.2%
倏忽间年底将至。你正专注于年终业绩攻坚战,还是已开始回望这一年?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2024 年度大会,将于10 月 30 日在北京举行,今年主题确定为:良币时代。这个主题,不是来自空想与期待,而是基于中文版团队这一年来的真实所见。 过去二三十年,制度、技术、人口与市场红利的释放,为中国的经济、企业、普通人的烟火生活,带来了巨大进步与奇迹。一大批中国企业从白手起家的追赶者,成为竞争力强劲、活力无限、深受员工忠诚 / 用户喜爱 / 客户信任的品牌。同时,也伴生着一批机会主义、短期主义、零和博弈的企业,它们并没有真正关心的用户群,因而也没有卓越、持续、不可替代的价值创造,也就没有长出的自己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甚至,它们还带来虚假繁荣、表面热闹、破坏价值链与商业生态、有损用户利益与行业发展的结果。 前者就是“良币”企业。我们看到,经济周期切换、竞争态势改变的方向是,良币企业将迎来它们的舒适年代。因为它们是真正的、高质量的价值创造者;是共生共赢的健康商业生态的建设者;是商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长期贡献者,因此它们被用户和客户、被合作伙伴、被时代和社会选择,留下来,继续创新、创造价值、推动中国经济这艘大船平稳且平衡地扬帆远航。 本期封面专题是如何建设“高能团队”。研究数据证明,“世界是个草台班子”并非浮夸的怨言,确是现实世界的真相。低效的领导班子大量存在,让组织涣散、人心倦怠。而草台班子绝不可能打造良币企业,良币企业背后一定是一支高能团队。希望本期内容消解你对草台班子的厌恶和无力感,重燃你对神队友、高能团队的渴望和信心。我们一起致敬良币、成为良币、拥抱良币时代!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4年9月刊)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7%
等待乌云镶金边 股市正在自由落体。 恐慌情绪正在席卷市场。 华尔街的“恐惧指数”已飙升至去年美国地区银行危机以来的最高点。 以上句子占据8月初英美财经媒体的头条。为本期封面文章《给企业家的宏观经济分析课》(P050)提供了最新鲜生动的例证。搭配阅读本期《从日本股灾与范仲淹智慧,理解“财政主导”》(P020),我们会明白,全球宏观“大气候”确实已经变换。这个政府与政府、政府与市场博弈的新周期,必然会让企业家们十分痛苦。 时至今日,疫情结束之初积极乐观、大干快上的情绪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乌云压顶般的悲观无力。自媒体宣称“世界是个草台班子”“历史进入垃圾时间”等等,虽上不了大刊大报,却是真实的社会情绪。 但是,这并不是社会情绪的全部,也不是经济现实的全部。 7-8月间,2024 年度“鼎革奖——中国数字化先锋企业”评选,评委会实地调研几十家中国企业或跨国在华企业,营收从几十亿至百亿、千亿元不等,行业遍布最热门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行业,也有在田间地头、努力“诱惑”农民继续种甘蔗的制糖企业。 这是一段安慰人心的旅程。用一句话概括调研结论,我会说:宏观无能为力,微观大有可为。抬头看“大气候”的变幻莫测,确实让人困惑且无奈,各种外部环境的挑战是真实而巨大的。但是,低头回到自己的企业 / 行业 / 日常工作,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用户和产品服务,仍然有无尽的空间去创新和探索。无论低气压的国内市场或陌生的全球市场,对那些真正专注于价值创造、痴迷于服务用户的企业而言,前路荆棘却依然辽阔。 卷的反面不是躺,而是创新、创造、探索。抬头抱怨乌云、坐等天晴,是一种选择。低头看清处境,忠诚于自己的客户,专注于真正的、长期的、多赢的价值创造,也是一种选择。后者会在某一天再次抬头时,看到乌云已镶上金边,晴空终将展开。 无论“气候”如何,祝你在每天的工作中永远不失方向与热情。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4年8月刊)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0.1%
迟缓与误判,企业接班的两大天坑 某企业集团副董事长突然辞职、不久又宣布回归的消息,是7月最受关注的一则商业新闻。作为不知内情的遥远的围观者,我们难以对这件事有太多评论。但是,读完本期关于CEO接班的专题文章(P3),至少有两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无论来自美国公司的数据,还是我们眼见的诸多中国公司案例,大部分公司的董事会和一把手,在企业传承和 CEO 接班问题上,都是行动迟缓、准备不足或行为失当的。悬而未决的核心职位人选与权限,会给企业后续发展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在新任 CEO 上任之初就评判其是非功过,显然太早了。数据和分析显示,新任 CEO 通常需要两年时间才能稳住局面、赢得人心、站稳脚跟,然后在第三年“起飞”。虽然“两年时间”是出自国外企业的研究,但巧的是,多次作为空降 CEO 执掌不同央企的宁高宁先生,去年接受本刊专访时,也以切身经历总结说:刚接手一家企业的前两年,是最混乱和孤独的,一般都要到第三年,才能让企业步入正轨。 CEO 更替,永远是企业持续发展中最重大也最具风险的因素之一,却也总是最被拖延、准备不足的事件。中国公司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央企有独特的人事管理体系,而大量家族企业缺乏传承经验与清晰的理念,让接班难题更加棘手。本期对话(P60)的采访对象,海康威视 CEO 胡扬忠先生曾有个很妙的比喻:做企业,可以当儿子养,也可以当猪养。当儿子养,是要传承的;当猪养,是养肥了就卖钱。 两者其实并无高低之分。最糟的情况或许是,自己当儿子养的企业,最终却被别人拿去当猪卖了。无论追求基业长青的企业家,或者身处 CEO 与高管团队更换期的公司员工,都值得阅读这组 CEO 接班的研究与建议,让我们无论作为亲历者或者旁观者,都能更理性地穿越传闻与宫斗思维,清醒地观察和思考公司现状与可能的前景,从而作出自己最有效的行动。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4年7月刊)
办公室的“土壤与空气” 职业生涯很早期,一位同部门资深前辈告诉我的话,我一直记到现在。她说,判断一个组织是否适合你,有两个很简单的方法: 首先,如果让你用一个人来形容这家公司,ta 是个什么样的人?是男是女/ 多大年龄/ 什么性格?你喜欢这个人吗?喜欢,就适合你;不喜欢,你留在这里会很难受。其次,看看身边获得升职加薪的都是哪些人。你喜欢他们吗?你和他们是一类人吗?如果是,你在这里大有希望。如果不是,你在这里没啥前途。——在我经历过的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我都会用这两个方法观察和判断组织,它也帮我做出了职业生涯的关键决定。 现在想来,前辈的这番点拨,正是普通打工人对自己身处的组织文化的绝妙又清醒的认知。行为经济学有个公式:行为=环境×个性(虽然我有朋友不认同这个公式)。一家企业的文化,就像办公室的“土壤和空气”,它会滋养培育出特定的植物和生长方向(人和行为),它不是老板口中的期待,也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描述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的那些高尚美好的词语,如果没有渗透弥漫成为办公室的“土壤和空气”,它就只是对这家公司言行不一的公开讽刺。——这样的现实真不少对吧。 本期封面文章《建立落地生根的企业文化》(P068),就是在讲,公司如何让高尚 美好的文化标语,真正指导员工日常工作中大大小小的决策。这殊为不易。就像封面图,漂浮在饮水机水桶里的小黄鸭,要如何穿过出水孔,流进员工杯子、喝进员工肚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一言一行。——这个过程是一系列现实世界的“困境测试”。 这篇文章是写给管理层的。但我们每个职场人,都可以从自己的日常决策与工作状态中去感知身处的“土壤和空气”,体会它让你茁壮,还是枯萎。职场是一个开放空间,职业生涯是一场漫长旅程(有阶梯也有弯路),你永远可以做清醒自主的选择。 祝你在职场愉悦成长、生机勃勃。 程明霞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执行主编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4年6月刊)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9%
网红的力量与创伤 数字难民、数字移民、数字原住民。——按照传播学这一划分,我属于数字移民,对新兴的网络工具与生态,既不算迟钝,也不算敏锐。让我对网红的力量产生警觉,有三个时刻。 第一次。2022年底,全民经受新冠病毒折磨的那个时期,我发现身边很多年轻朋友,是在网红博主的引导之下应对新冠病情的。很多网红博主以个人经历为依据,言之凿凿地给出应对新冠症状的建议,粉丝们则对自己喜爱的博主深信不疑,完全忽略博主并非专业医生。美妆/旅行/健身/英语学习的网红博主们传播的个人经验和知识,似乎比专业医生的影响力更大。 第二次。我曾给女儿推荐一款冥想App。她并不在意。不久之后,她说在用一款特别棒的冥想App。我说这不是我之前推荐的吗?她说:是吗?我最喜欢的运动博主推荐了它!所以我下载来用。我们母女关系亲密愉快。但对年轻一代而言,父母老师的话似乎比不上他们喜爱的博主的话更有分量。 第三次。我在某书刷到两位前某视著名主持人,两人之前分别主持儿童节目和新闻节目。作为博主的两人,都在分享营养学知识,夹杂着个人经验与各种医学研究,他们给出确定的结论和建议。我一时觉得恍惚:他们是如何成为营养学家的? 网红的力量已经显而易见。打开各个平台,扑面而来、刷不尽的博主们推销着各种理念和产品。他们或者因为个人风格吸引我们的喜爱与信任,或者因为观点迎合了我们的认知,赢得点赞转发。就这样,他们成为这个时代塑造我们大脑、影响我们生活/工作/消费决策的最大力量之一。 但是这股力量、这个新兴产业背后的很多环节/真相/问题,还没有被充分看到和解决。比如他们的专业性与真实性,他们的身心健康(粉丝的喜爱与情感绑架、网暴如影随形)、他们面对机构品牌时的弱势地位,他们成为头部之后与平台之间的博弈等等。 本期封面的一组文章努力去看到网红产业的完整面貌和未来趋势,让这股力量、这个产业变得更良性、多赢、更可持续。而不是让它在混乱与无明之中,创造的热闹比价值多、输家比赢家多。无论身处何种位置,希望我们都成为网红产业中更有觉知、更具建设性的一分子。 程明霞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执行主编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4年5月刊)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2%
好问题比好答案更重要,也更美妙 因为新闻专业、记者出身,我是一个“提问”的重度爱好者。向各种人问各种问题,一直都是我最核心也最喜欢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我很早就发现,一个好回答固然让人愉悦,但那也意味着一个方案、一个终点。而一个好问题,则是一个杠杆、一个起点,它能撬动耀眼的思想火花、能通往无数已知或未知的方向。本质上,“提问”是启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钥匙,而“提出好问题”,是启动深度思考、深入交流和高质量互动的神器。 本期封面文章《聪明提问的艺术》(P036),包括4月刊《高质量决策“共创九步法”》都在讲同一个道理:商界惯常的“快问-快答-快行动”的模式,偏离了“提问”的本质,缺乏提问的艺术,导致“提出好问题、找到真问题”——这一促成深度思考、高质量互动、更好决策的“神器”,没有被真正使用。这篇文章因此庖丁解牛般的拆解出提问的类型和技巧,让坐在办公室决策的商界人士,也学会使用这门技艺。 对商业世界而言,提问的方式与质量,对于穿越表象、直达本质、找到最佳方案至关重要。对个人而言,在工作与生活中学会提问、擅长提问,也能帮我们打开更多有趣的人、打开更多宽广的门。因为好问题背后,都有一颗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头脑。所以,许纪霖老师有句很妙的话:如果你没有问题,你就有问题了。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4年4月刊)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7%
全球正在集体变老,有的老人想继续工作,有的想重启人生,你更支持哪一种?当数字化遇上老龄化,老年人怎样才能赶上时代步伐?一家善用老年员工的公司,怎么做到消融代际偏见,与世界沟通更顺滑?本期《中国养老蓝图:从伦理重塑到养老金融》专题,尝试为中国进入老龄社会提供创新思路,希望通过文章让我们看懂并积极拥抱这个人类历史的新阶段——长寿社会。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4年3月刊)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7%
企业对增长的痴迷是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的。企业家和高管们的增长焦虑是真实无欺、肉眼可见的。但是,增长,既可能是风高浪急、茫茫大海中的灯塔,指引企业穿越风暴、平稳远航;也可能是塞壬的歌声,引诱船长掉入陷阱、船毁人亡。 因为,增长分好坏。只有“好增长”才能带领企业既活过今天,又拥有未来。而“坏增长”,则让企业要么深陷泥潭,要么昙花一现。 什么是好增长?好增长从哪来?怎么实现?这就是本期封面专题的内容。这是一组让我们破除增长迷思、重塑“增长观”的文章: 增长一定越快越好吗? 增长一定来自颠覆式创新吗? 增长一定来自需求侧吗? 利润微薄的(传统)行业,就无法实现高增长吗? GDP低速增长的时代,就很难有企业的高速增长吗? 中国的很多快消品公司设立了“首席增长官”。也许,更多企业首先需要一个新的“增长观”。好增长是企业战略选择和综合能力的结果,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一种平衡术。需要企业对自己的业务/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做出精准的评估和匹配。在更加动荡、剧变、复杂的商业环境和更漫长的周期中,那些“增长冠军”都不是一路狂奔,而更像在走钢丝:有时快、有时慢,但不会停。某种意义上,更险恶的商业环境,反而意味着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时代。良币,就是那些实现“好增长”的公司。 我经常觉得,每一桩生意和每个人的生活,虽然没有标准答案,却都是开卷考试。过往历史、现实世界、周遭案例,写满了明明白白的经验、教训、榜样。只要睁眼去观察思考,融会贯通,就会对我们的生意和生活大有裨益。这也是本刊存在的意义。 希望本期增长专题,能刷新你的增长观、缓解你的增长焦虑,帮助你的增长功课取得好分数。当所有公司都提高了自己的“增长分数”,那么中国经济这艘大船,也将迎来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增长。 程明霞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执行主编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4年第2期)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0%
12年前,一位朋友问我是否感兴趣《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的工作。当时我对这本杂志一无所知,就登陆hbr.org——它的英文网站浏览和了解。 那是一个一眼万年的时刻。在做了10年财经、商业、中国经济改革的新闻报道之后,当时的我正陷入疲惫、困顿、迷茫,渴望重新找回职业激情和方向。没想到,彻夜阅读《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搜索这本杂志历史的那个晚上,唤回了我好大的热情和能量。很快我就来到《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上班。 但是,一见钟情并没有成为不离不弃。3年半之后,我接受一家互联网公司的offer,离开了被技术、资本、意识形态“三座大山”压迫的媒体业,投入蓬勃的科技业。历经4年半的大厂生涯和一段失败创业之后,2022年10月,我重新回到《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编辑部,背负中方和美方老板的嘱托,让这本历史悠久且优秀的杂志,为中国的商业进步和中外交流作出贡献。 重新回归媒体业,回到这本百年老刊,我看到世界确实已巨变,并且还在巨变当中,这本杂志也在坚守中进化。它坚守理性主义、乐观主义与进取心,为商业世界提供前沿、优质的思想资源;同时,它也日渐从学术象牙塔和商业精英的位置走出来,站在更多群体――普通人与打工人的立场,去回应商业竞争与时代变迁:科技大爆炸与应用带来的伦理风险;疫情后人们对工作与生活的重新思考;职场压力带来的员工身心健康问题;包括本期封面,商业竞争中强大的工具(战略、领导力、协作、创新)如何用于个人生活。 正是本期专题促使我复盘自己的职业生涯,检查自己的人生战略。也让我意识到,《精彩人生的7个灵魂之问》一文作者坚信不疑的理念,正是这本杂志一直吸引我的原因:企业制定战略的思维与步骤,包括其他卓越的商业管理理论和工具,可以完美地应用在个人生活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CEO,是自己人生战略的第一和唯一负责人。 无论你对人生的定义是一段旅程、一场游戏、还是一场战役,我们都不能把自己的人生战略外包给其他任何人。希望这期跨越龙年春节假期的杂志,能在年岁切换之际,带给你的人生与职业一些启发与方法。哪怕世界是个草台班子,身为自己人生的CEO,我们不能是草台班子。 祝你龙年舒展。 ——程明霞《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执行主编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4年第1期)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1.5%
每个人的兴趣、优势、位置、责任不同,会有完全不同的心流。你的心流来自哪里?希望阅读本刊能给你愉悦的体验。无论你在什么位置、从事怎样的工作,祝你也在2024年收获很多的心流时刻。 ——程明霞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执行主编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3年典藏刊)
越是行动力爆棚的企业高管,越需要学会慢下来、静下来。因为在高竞争、高压力的环境下,人们的行动很容易被焦虑或惯性驱使,导致大量无效且消耗、甚至远离目标的行动,而不是真正明智必要的行动。 面对新世界,有看到新风口继续大干快上的乐观派;也有看不懂年轻人、看不清未来的沮丧者与悲观派;还有各种言之凿凿、宣称未来必然是怎样的预言家。商业世界有一句久远而坚固的真理: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 ——程明霞《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执行主编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3年第12期)
11月的第三个周末,OpenAI董事会与高管层突发哗变,引发的关注远远超出硅谷与科技圈。生成式AI到底智能到了什么程度?它下一步会如何释放能力,影响人们的工作,影响商业、监管、社会,是我们这些遥远的围观者暂时无法看到和判断的。这才是OpenAI这次哗变之所以关系重大的原因所在。这也意味着,无论OpenAI的组织是否复归原位或者有所更新,关于生成式AI的主义之争,始终会悬在所有人头顶,需要去思考和选择。面对生成式AI新世界,我们的建议还是:需要思考和讨论“主义”,更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程明霞《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执行主编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3年第11期)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8.3%
什么比真相更真实?——故事。在商业世界,“故事”的力量一直被低估了。一个好故事,在成功推动企业转型、变革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变革越难,越需要一个好故事的支撑。而且,好故事的力量不仅限于企业变革时,很多新兴行业、企业、职业,未被人们看到和认知的真实世界,也很需要“故事力”,好故事的力量经常远远超过宏大战略图景对员工和外界的吸引力。——程明霞《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执行主编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3年第10期)
全球化的现状,比人们以为的要更加复杂,它包含着很多短期的、长期的、可见的、不可预知的因素。虽然,用“逆全球化”定义目前全球化的现状并不准确,但是,全球化确实进入了一个极度复杂、多重因素互搏、前景不明朗的新阶段。一个全新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展开,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公司的各种惊心动魄又激动人心的新故事正在上演。本刊希望理性又积极地见证这一新时代,陪伴中外跨国企业真正造福于全球不同市场与文化的人们,实现人类进步与富裕的共享。——程明霞《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执行主编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3年第9期)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39.0%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2年进入中国,2012年7月起,联办财讯传媒 (SEEC) 推出全新的《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hina,简称 HBRC)。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是最佳管理思想的载体。《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将致力于为商业管理提供世界级价值参考标准,推进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国际化。通过其杂志、中文网、数字化内容为中国商业人士和全球思想领袖提供缜密的商业见解和最佳实践,提升中国社会及华人世界的管理理念、改进实务运作,对管理者以及他们管理的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必将成为中国商业精英的必备思想伙伴!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栏:《哈佛商业评论》案例研究第二期
本专栏每期六篇,每篇阅读时间8-10分钟,以百年经验与深刻洞见,带您领略管理的智慧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栏:《哈佛商业评论》案例研究第一期
本专栏每期六篇,每篇阅读时间8-10分钟,以百年经验与深刻洞见,带您领略管理的智慧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3年第8期)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2年进入中国,2012年7月起,联办财讯传媒 (SEEC) 推出全新的《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hina,简称 HBRC)。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是最佳管理思想的载体。《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将致力于为商业管理提供世界级价值参考标准,推进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国际化。通过其杂志、中文网、数字化内容为中国商业人士和全球思想领袖提供缜密的商业见解和最佳实践,提升中国社会及华人世界的管理理念、改进实务运作,对管理者以及他们管理的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必将成为中国商业精英的必备思想伙伴!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辑:向上沟通之道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8.6%
处理好和上司的关系,对于职场人来说非常重要。与上司保持良好的关系,能 博得上司的好感、赏识和帮助,有利于自己做好工作,取得进步。 做好向上管理,与做好自我管理一样重要。这通常意味着要学着适应组织,寻 找与上司有效沟通的路径,提升与上司相处并有效工作的能力。 本期《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为您提供向上沟通的精选案例。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辑:认知人工智能
“认知人工智能”专题为你精选《哈佛商业评论》4篇中文播客,以及4篇中英双语文章,从商业模式、应用场景以及效率法则等多角度,深入探析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与未来。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3年第7期)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3.9%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2年进入中国,2012年7月起,联办财讯传媒 (SEEC) 推出全新的《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hina,简称 HBRC)。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是最佳管理思想的载体。《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将致力于为商业管理提供世界级价值参考标准,推进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国际化。通过其杂志、中文网、数字化内容为中国商业人士和全球思想领袖提供缜密的商业见解和最佳实践,提升中国社会及华人世界的管理理念、改进实务运作,对管理者以及他们管理的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必将成为中国商业精英的必备思想伙伴!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3年第6期)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2年进入中国,2012年7月起,联办财讯传媒 (SEEC) 推出全新的《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hina,简称 HBRC)。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是最佳管理思想的载体。《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将致力于为商业管理提供世界级价值参考标准,推进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国际化。通过其杂志、中文网、数字化内容为中国商业人士和全球思想领袖提供缜密的商业见解和最佳实践,提升中国社会及华人世界的管理理念、改进实务运作,对管理者以及他们管理的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必将成为中国商业精英的必备思想伙伴!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3年第5期)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2%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2年进入中国,2012年7月起,联办财讯传媒 (SEEC) 推出全新的《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hina,简称 HBRC)。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是最佳管理思想的载体。《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将致力于为商业管理提供世界级价值参考标准,推进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国际化。通过其杂志、中文网、数字化内容为中国商业人士和全球思想领袖提供缜密的商业见解和最佳实践,提升中国社会及华人世界的管理理念、改进实务运作,对管理者以及他们管理的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必将成为中国商业精英的必备思想伙伴!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3年第4期)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2年进入中国,2012年7月起,联办财讯传媒 (SEEC) 推出全新的《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hina,简称 HBRC)。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是最佳管理思想的载体。《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将致力于为商业管理提供世界级价值参考标准,推进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国际化。通过其杂志、中文网、数字化内容为中国商业人士和全球思想领袖提供缜密的商业见解和最佳实践,提升中国社会及华人世界的管理理念、改进实务运作,对管理者以及他们管理的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必将成为中国商业精英的必备思想伙伴!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3年第3期)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2年进入中国,2012年7月起,联办财讯传媒 (SEEC) 推出全新的《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hina,简称 HBRC)。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是最佳管理思想的载体。《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将致力于为商业管理提供世界级价值参考标准,推进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国际化。通过其杂志、中文网、数字化内容为中国商业人士和全球思想领袖提供缜密的商业见解和最佳实践,提升中国社会及华人世界的管理理念、改进实务运作,对管理者以及他们管理的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必将成为中国商业精英的必备思想伙伴!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3年第2期)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2年进入中国,2012年7月起,联办财讯传媒 (SEEC) 推出全新的《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hina,简称 HBRC)。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是最佳管理思想的载体。《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将致力于为商业管理提供世界级价值参考标准,推进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国际化。通过其杂志、中文网、数字化内容为中国商业人士和全球思想领袖提供缜密的商业见解和最佳实践,提升中国社会及华人世界的管理理念、改进实务运作,对管理者以及他们管理的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必将成为中国商业精英的必备思想伙伴!"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3年第1期)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2年进入中国,2012年7月起,联办财讯传媒 (SEEC) 推出全新的《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hina,简称 HBRC)。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是最佳管理思想的载体。《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将致力于为商业管理提供世界级价值参考标准,推进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国际化。通过其杂志、中文网、数字化内容为中国商业人士和全球思想领袖提供缜密的商业见解和最佳实践,提升中国社会及华人世界的管理理念、改进实务运作,对管理者以及他们管理的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必将成为中国商业精英的必备思想伙伴!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2年年度典藏)
衡量一个管理理念是否伟大,可以看它的穿透性与普适性。那些最伟大的管理理念,都具有超越企业、行业、商业世界的普适性,可以沿用到城市、国家,每个人。比如颠覆式创新、蓝海战略,以及长期主义。 当下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高度复杂与不确定,不仅是企业,也是我们每个人身处其中的现实。如何建立稳定的心态、如何做选择、如何采取行动,才能在一团迷雾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到达我们想要的未来?除了“长期主义”的理念,希望本期典藏版精心挑选的过往经典文章,能够继续陪伴你、再次启发你。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2年合集)
1人今日阅读
套装包含《适应数字化颠覆》《再造管理团队》《用好顶尖人才》《管好极化团队》《销售不如协作》《让工作受欢迎》《选好CEO》《预知客户需求》《消除职场毒瘤》《动荡时代“活”战略》《你的公司,价值观统一吗?》《HBR的100年》12册。《哈佛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简称 HBR )创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建立之初,它的使命就是致力于改进管理实践。发展90年后,HBR已经成为先进管理理念的发源地,致力于给全世界的专业人士提供缜密的管理见解和最好的管理实践,并对他们及其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2年第12期)
竞争激烈的体育赛事可以说是高浓缩版的商战。普通观众为每一场赛事中的成功与失意、残酷与勇气、遗憾与狂喜而如痴如醉,就像公司每季度财报引起的波澜。但是,每一个赛季、每一场赛事、每一份财报发布之前与之后,那些外部人看不到的战略与布局、执行与复盘、团队文化建设和核心能力提高,才是滋养或败坏胜利种子的关键所在。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2年第11期)
持续创新、目标导向、使命驱动、倾听一线员工的声音……这些话术听起来是不是老生常谈而且有点乏味?在《哈佛商业评论》创刊100周年之际,当我们邀请中外现任或前任、不同行业、不同代际、不同性别的杰出CEO,分享对他们最有启发、最有用的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时,我们收到的就是以上这些关键词。但是,认真听他们结合这些关键词讲述的具体情境和经历,就会了然:百年以来,纵然技术在革新、社会在演进、理念在更迭。本刊100年来见证的这些商业世界的老工具和新理念,一定能让我们一起收获一个更精彩的100年、更美好的人类未来。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2年第10期)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1.5%
战略一直是个非常“高大上”的管理词汇,但按照传统战略制定法则做出的战略,却无法适应当今这个快速激变的时代。原因很简单,传统的战略制定法则是基于市场稳定以及影响未来增长的主要因素容易预测这两个基本前提下的,但现在世界变化实在太快了,没有哪家企业或者哪位企业家能够为未来的所有可能性做好规划。那么是否我们就不需要制定战略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不过战略制定的法则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外界变化的速度超乎想象,因此,如果管理者再死守“先计划再行动”的老一套,就真有可能永远掉队再也追不上来了。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2年第9期)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6%
数字平台不仅颠覆了传统零售业,还威胁到品牌产品制造商。作为美国访问量最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每月访问量近30亿,在全球有2亿亚马逊高级会员,年收入约4000 亿美元,能将产品销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8个国家的网络零售市场占主导地位。美国约2/3的消费者网购时会先上亚马逊搜索。这些因素使得亚马逊成为企业必争之地,对于一些品牌来说似乎必须上亚马逊。在这个企业利用客户数据交叉销售、改善已有产品和寻找新创意的时代,亚马逊这样的封闭平台及其对分享客户数据的严格限制,影响了品牌了解客户并向客户学习的能力。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2年第8期)
寻找和满足消费者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是创新得以成功的不二法门。而这个经典难题现在似乎被三位来自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教授所破解。他们的研究结论是,要想增加准确识别客户问题和诉求的可能性,就必须拓宽视野,并采取多种不同的观察客户的方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文中强调了数字技术的作用,但三位作者强调不能对数字技术有过高的期望,因为数字技术虽然可以揭示此前看不到的规律和数据,但也有致命的弱点:忽视感受、直觉和具体情境这些重要的线索,而这些只能靠人类的理解判断来获取。传统做法和数字做法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让创新者看得更远,也能更看清全貌。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2年第7期)
1人今日阅读
继2018年《终结科层制》后中国知名企业海尔集团再次登上了《哈佛商业评论》,与上次研究海尔的组织管理不同的是,这次作者将研究重点聚焦在海尔的供应链管理上,文章标题为《让供应链平台成为创新引擎》,但文章又与《终结科层制》一脉相承,文章深度研究了在供应链平台的管理中,海尔在组织架构上做出的创新。文章的作者中有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商学院,他就是中欧国际商学院的赵先德教授(另外两名作者分别为乔治城大学卡斯拉·费尔多斯教授和斯坦福商学院李效良教授)。此前《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中重量级文章的作者中极少有中国大陆商学院的教授,这说明只要潜心研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管理理论研究一定会绽放出应有的光芒。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2年上半年合集)
《哈佛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简称 HBR )创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建立之初,它的使命就是致力于改进管理实践。发展90年后,HBR已经成为先进管理理念的发源地,致力于给全世界的专业人士提供缜密的管理见解和最好的管理实践,并对他们及其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套装包含《适应数字化颠覆》《再造管理团队》《用好顶尖人才》《管好极化团队》《销售不如协作》《让工作受欢迎》6册。《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将按《哈佛商业评论》的标准,采集中国本土的商业管理内容,反向提供给《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杂志和网站,推进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国际化。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2年第6期)
世界正经历巨大的人口结构变化,这一切近在眼前。全世界几乎所有地方的人口结构都趋向老龄化。1950年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预计到2050 年这个比例将增长到16%。关注老龄化人口影响的人往往看到的是危机的迫近,而非机会。我们谈论年长员工的话语中,充斥着根深蒂固的“歧见”。这种状况需要改变。员工长寿不是问题,而是机遇。或许你所在的组织无法彻底摆脱代际偏见,但你一定要明白:没有多少证据证明不同世代的人在工作中的行为或者对职业生涯的追求有显著的不同,过度关注代际差异无用。惟其如此,方能着手建立新的项目和流程,为年龄多样化的员工群体提供有意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