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溪
石言,指刘梦溪,原籍山东,生于辽宁。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1961级中国文学专业毕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艺术美学暨文学思想史方向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专聘教授、文艺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华夏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中日韩东亚比较文化国际会议(常设)执行理事。 2018年1月10日,荣获“2017中华文化人物”称号。
红楼梦的儿女真情
刘梦溪在红楼梦研究方面着力较多,已出版多本有影响的红楼著作。《红楼梦的儿女真情》对《红楼梦》的定位是“中国的爱情宝典”,它从爱的角度出发,分35节对宝黛及相关人物的情感进行解析,对“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进行阐释,对今日男女也颇有启示。
国学与经学(精)
本书以“国学与经学”为题,正蕴涵着两个层面的主题。一方面作者通过分疏“国学”这一概念的渊源与流变,从而提炼出马一浮为“国学”所下的定义——国学主要是研究“六艺”经典的学问,国学的主要内涵即“六经之学”。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六经”原典中提炼出五组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论理:敬义、和同、诚信、知耻和狂狷,深入剖析,以期这些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萃取的六艺之教,能够涵育出充满“自性的庄严”新时代国民,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我思古人(精)--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丛
作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与人物的精要选编,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价值论理、王国维和陈寅恪等现代学术大师树立的学术典范、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题点和对今日文化建构的启示、《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的渊源阐释、当代学术人物与传统文化的连接等8个部分。
王国维与陈寅恪
本书是刘梦溪先生研究王国维和陈寅恪两位学术大师的代表作。刘先生在文化界享有盛誉,而他对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等学术大师的长年研读也为学界称道,他的研读堪称一个文化皈依事件。在知识界趋新趋古趋西趋时之际,刘先生从王国维、陈寅恪等人那里获得了安身立命的资源,并给我们分享这一思想和人格资源。在某种意义上,刘梦溪先生为王、陈、钱所写的研读文字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评传。如本书的第一章,就是王国维与陈寅恪、吴宓的合传。第二至第五章,是王国维的传记,其中有传,有论,有疑,有解释。第六至第十章,是陈寅恪的传记,其中有家学有时代之传,也有学术思想之传,有心理传记,有别传。值得注意的是,刘梦溪先生的叙述语言有其“刘氏特色”,典雅、浅白,这一雅语或斯文风格在当下学界是罕见的。刘先生在研读传写中,三复斯意,说明陈、王等大师在历史和文化进退失据的现当代,既有定力,也有文化认同的担当,有为我们寻找到立命之基的思想。比起政治经济领域的历史人物,他们是更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英雄。从这些英雄的言论传记中,我们每个人都能受益,灵魂得以安顿,精神获得洗礼。
八十梦忆
本书是刘梦溪先生书稿,概述其对学界先贤学术思想的研究、讲述其与中外学界名人的交往、评点诸多学人的学术观点与著作,兼及自己的学术研究历程。书稿成于作者八十周岁,故曰“八十梦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亲自组织参与许多重要的文化活动(成立中国文化研究所、创办《中国文化》等),使其得以广泛接触国内外中国历史、考古、文学、哲学等领域的硕学耆老,了解他们的个人经历、学术观点、学术创获,尤其是他通过访谈或者沙龙的形式,对许多学者的言行进行了详细地记录,通过作者的笔,我们可以看到诸如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钱锺书、赵朴初、季羡林、何炳棣、汤一介、余英时、李泽厚、庞朴、金耀基等人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方面,是作者为这些人的画像,这类文字具有广泛的读者,自有其出版价值。
红楼梦十五讲
《红楼梦十五讲》如今終於成書和讀者見面了。我松了一口氣,不是為了書,是為了友情。兩方面的友情,一方面是託付於我的北大溫如敏教授,純然是友情,我不得不複命。另一方面是此書的各位作者,他們是鑒於友情才不肯拂我的請求,而此書如擱淺,我便辜負了他們的友情。我當時不過寫了一封極簡單的求稿信,不妨抄在下面讀者也來看看。信的全文如下《红楼梦十五讲》是北京大學等文科學府策劃的供我國理工科大學學生使用的輔助教材。本人受命擔負此事。然紅學舊業,夢溪已告而別之矣。無奈只好求助於紅學舊友,共襄斯役。茲將草擬之講題寄呈,敬請各位師友采擇認領。每題兩萬字,2002年9月底交稿,遣字行文則以深入淺出爲上。記曰: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西堂舊雨,齊来夢中,辨章學術,開闢鴻蒙,賞文評藝,允執厥中,有無真假,底理明通,相期九月,鼓樂盈盈,敢不斂衽,敬贊德馨。
中国文化的张力:传统解故
《中国文化的张力》是刘梦溪先生五十余年研究精华之集结。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其延长线上。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也是需要反思文化、更新传统,使其成为社会建构的有益养分的时期。作者从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生活、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关系、中国文化的特质及其价值取向、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等角度延展开来,直面文明冲突,深挖现代生活中的文化张力与内核,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方向。
情问红楼
《红楼梦》称得上是中国的爱情宝典。尽管红学家门对其题旨的解读人人殊,各家各派主张虽异,但在肯定《红楼梦》是以宝黛钗爱情与婚姻的悲剧为主要线索展开情节,其爱情描写表现出前无古人的大手笔这点上,使共同的。本书专门探讨《红楼梦》爱情心理,特别是爱情故事主角宝黛的心理活动过程,从一见如故、言和意顺,到青春萌动、悱恻缠绵,再到大吵大闹、死去活来,然后经过倾诉肺腑,两情相照,而归于平淡......通过对宝黛爱情心理和爱情话语变化过程的细致考察,可以断定,怀疑第六十四和六十七回为后来的作手所拟补者是正确的。在曹雪芹看来,真正的爱情也许是永远无法结合在一起的,只不过是一种空幻。
洪业 杨联陞卷
【本书目录】 洪业卷 洪业先生小传 引得说 第一篇 何谓引得 第二篇 中国字庋* 第三篇 引得编纂法 仪礼引得序 礼记引得序 春秋经传引得序 杜诗引得序 考利玛窦的世界地图 论利玛窦地图答鲇泽信太郎学士书 《蒙古秘史》源流考 破斧 洪业先生学术年表 洪业先生著述要目 杨联陞卷 杨联陞先生小传 中国货币与信贷简史 前言 第一章 历史概观 第二章 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货币 第三章 从古代到清末的圆形硬币 第四章 有关圆形硬币的几个一般性问题 第五章 金与银 第六章 宋末以前的纸币 第七章 从元朝到清末的纸币 第八章 传统信用制度 第九章 老式银行与现代式银行 第十章 贷款与利率 注释 晋代经济史释论 中国经济史上的数词和量词 侈靡论 从经济角度看帝制中国的公共工程 佛教寺院与国史上的四种筹措金钱的制度 科举时代的赴考旅费问题 道教之自博与佛教之自扑补论 报——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 汉语否定词杂谈 杨联陞先生学术年表 杨联陞先生著述要目
廖平 蒙文通
近世学界“托古改制”、“疑古辨伪”之先导——廖平,是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康有为即深受其思想的影响。本卷收入其《今古学考》、《四益馆经学四变记》、《经学六变记》等代表作。传廖氏之衣钵的登堂弟子蒙文通,是开拓近世对古代民族、文化之体系研究方法的第一人,其学由经入史,释道二藏,莫不淹通而深自得于理学。本卷收入其《古史甄微》、《经学抉原》、《儒学五论》等代表作。 廖平(1852~1932),原名登廷,后改名平,字季平,四川省井研县人,近代学者、经学家。早年研究宋学,后专研经学中的今文、古文。自称治学凡六变,以一变、二变影响较大。其代表作有《古今学考》、《知圣篇》、《辟刘篇》等。1903年因被劾为“离经叛道”、“逞臆说经”,遭革职。1911年,任《铁路月刊》主笔,支持四川保路运动。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后,任枢密院院长。1914年任四川国学学校校长,后兼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华西协合大学教授。一生著作甚丰,已出版的达140余种,主要的辑为《四益馆经学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 蒙文通(1894--1968),原名尔达,四川盐亭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从二十年代起即执教于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成都国学院、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四十年代即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兼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建国后,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员、学术委员。蒙文通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及古代学术文化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了一生,造诣很深,成就甚高。主要著作有:《古史甄微》、《辑校李荣老子注》、《辑校成玄英老子义疏》、《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经学扶原》等。
七十述学
本书是作者的学术自传,自童幼发蒙而小学、中学、大学,中经“文革”劫难,直至成为专业学者,七十余年的读书治学和人生经历,跌宕起伏,苦乐梦寻,尽入此简要一卷中。苦难和委曲,宁可视为造化弄人;学理与辞章,无非聊作托命之具。难忘怀者,是困境中的知心相济和那些注定相遇的学缘友缘。 李一氓、赵朴初、茅盾、缪钺、张舜徽、程千帆、柳存仁、季羡林、汤一介、庞朴、冯其庸、余英时、李泽厚、金耀基、龚育之、叶秀山、金庸、王蒙等当代闻人和学界名宿,书中不乏作者与之交往的真实记录。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杨文会欧阳渐吕澂卷
本书收入杨文会、欧阳渐、吕澂等近现代三位著名宗教家的多篇代表性著作,较全面地展示了近现代我国宗教研究领域的成果。其中包括杨文会《等不等观杂录》、《佛教初学课本》、《十宗略说》、《阐教篇》等,欧阳渐《《瑜伽师地论叙》、法相诸论叙合刊》、《支那内学院院训释》等,吕澂《因明入正理论讲解》、《集量论释略抄》等。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
本书将马一浮先生的几乎所有学术著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垣卷
陈垣先生小传 元也里可温教考 第一章 也里可温之解诂 第二章 也里可温教士之东来 第三章 也里可温之戒律 第四章 也里可温人数之推想 第五章 也里可温人物之大概 第六章 也里可温军籍之停止 第七章 也里可温徭役这蠲除 第八章 也里可温租税之征免 第九章 也里可温租税之拘刷 第十章 政府对于也里可温之尊崇 第十一章 异教归附也里可温之一斑 第十二章 也里可温被异教摧残之一证 第十三章 关于也里可温碑刻之留存 第十四章 也里可温与景教之异同 第十五章 总论 元西域人华化考 卷一 绪论 卷二 儒学篇 卷三 佛老篇 卷四 文学篇 卷五 美术篇 卷六 礼俗篇 卷七 女学篇 卷八 结论 附 征引书 史讳举例 序 卷一 避讳所用之方法 卷二 避讳之种类 卷三 避讳改史实 卷四 因避讳而生之讹异 卷五 避讳学应注意之事项 卷六 不讲避讳学之贻误 卷七 避讳学之利用 卷八 历朝讳例 征引书目略 重印后记 校勘学释例 卷一 行款误例 卷二 通常字句误例 卷三 元代用字误例 卷四 元代用语误例 卷五 元代名物误例 卷六 校例 重印后记 旧五代史辑本发覆 卷一 忌虏第一 卷二 忌戎第二 卷三 忌蕃忌酋第六 附 《薛史辑本》避讳例 通鉴胡注表微 陈垣先生学术年表 陈垣先生著述要目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
【本书目录】 汤用彤先生小传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只 第一分 汉代之分佛教 第一章 佛教入华诸传说 第二章 永平求法传说之考证 第三章 《四十二章经》考证 第四章 汉代佛法之流布 第五章 佛道 第二分 魏晋南北朝佛教 第六章 佛教玄学之滥觞(三国) 第七章 两亚际之名僧与名士 第八章 释道安 第九章 释道安时代之般苦学 第十章 鸠摩罗什及其门下 第十一章 释慧远 第十二章 传译求法与南北朝之佛教 第十三章 佛教之南统 第十四章 佛教之北统 第十五章 南北朝释教撰述 第十六章 竺道生 第十七章 南方涅槃佛性诸说 第十八章 南朝《成实论》之流行与般若三论之复兴 第十九章 北方之禅法、净土与戒律 第二十章 北朝之佛学 魏晋玄学论稿 小引 读《人物志》 言意之辨 魏晋学流别略论 王弼圣人有情义释 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 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 谢灵运《辨宗论》书后 附录:魏晋思想的发展 引用书简目 评近人之文化研究 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 汤用彤先生学术年表 汤用彤先生著述要目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熊十力卷
目录 熊十力先生小传 新唯识论 序 绪言 部甲 境论 明宗 唯识 附识 转变 功能 成色上 成色下 明心上 明心下 原儒 原儒再印记 原儒序 上卷 原绪言第一 原学统第二 原外王第三 下卷 原内圣第四 附录 六经是孔子晚年定论 汉书艺文志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 答友人 答友人 答谷神老人 答田慕周 答刘公纯 论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甲午存稿之一:与友人 中国学术思想的自立之道 熊十力先生学术年表 熊十力先生著作要目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太虚卷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收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现代学者的著作,以人为卷,视所收论著篇幅之多寡,或分卷或合卷,合卷并考虑到了入选者的学种陛质和师承关系。这是批,四十四家,共三十五卷。所收著作以典范性和代表性为基准,主要从学术本身的独立价值着眼,虽然有的著作以前曾以不同的形式出版过,但纳入经典系列,在中国现代学术特定概念笼括下出版,尚属。入选著作以专著为主,同时酌量选入一些论文,可以说是名著与名篇并重。对学者自述学术次第或集中谈自己为学观念和为学方法的文章,适当有所载。中国现代学者的著作,撰写和出版的时间跨度较大,版本颇不统一。此次编选,尽量选择好的底本,加以整理,并一律加新式标点。对以前出版过的较好的版本,有的则征得原整理者和出版社同意,径直选入。希望通过这次整理、校订,使这些具有经典意义的学术大家的著作,能够成为新的读来较为方便的版本。每卷之前有学人小传,卷末则有学术年表和著述要目,均系编校者撰写,详略容或不同,内容务求准确,以便利读者查阅。
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修订版)
《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以中国近现代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象为背景,将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作了全面的、提纲挈领的论述。所论大气、精要、文采斐然,是少见的博采要论之作,无论在体例、话语,还是涉及学术评述方面,均与流行的“八股”学院文体有本质区别。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特点和流变,书中前四章亦有胜义纷陈的叙论。虽然对其所定义的“现代学术”含义,学界不无商榷,但其所涉及的议题却无疑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学术思想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修订版),对原作内容和引用资料均有增补和修订,并补入三篇题义紧要相关的文字,作为修订版的附录。
马一浮与国学(增订版)
马一浮是20世纪的学术大家、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一生追求学术, 学贯中西,涉猎广泛,在经学、史学、哲学、佛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但由于其钻研精深,行文又多微言大义,故能深入了解马一浮学术之人甚少,能集中介绍其学术之专著则更为少见。 刘梦溪先生以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见长,善于通过对重要学术人物的研究来展开其对学术史之研究,用几十年之功治陈寅恪和马一浮。而马一浮研究则更为艰辛,刘先生戏称马一浮是“云端上的人物”。刘先生认为,家庭背景、婚姻生活、留学经历、朋友结交对马一浮选择终身以学术为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重视儒家典籍的研习和释家载籍的精修,从而形成其儒佛会通的思想,亦与其经历息息相关。马一浮始终强调并坚持知识分子应有自由研究之空间,学术研究应有自主性,独立不倚,志不可夺。他主张读书应渐次与穷理尽性、蓄德进德、体验证悟、涵养功夫、变化气质联系起来,即其所谓读书之五个阶段。他强调“六艺论”,认为六艺统摄中西一切学术,国学即六艺之学;又强调“义理明相论”,是马一浮针对六艺而建构的融通儒佛又辅以因明之学的新义理学说。马一浮在浙大,尤其是建立和管理复性书院的过程中,他的学术旨趣、人才培养理念等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实践。 马一浮的学术思想体系,可以用“新义理学说”立名,其学理构成为“六艺论”和“义理名相论”两部分,其方法则是儒佛互阐和会通儒佛。对马先生的一生为学而言,儒学是底色,佛学是生活,诗学是性情。他将国学重新定义为“六艺之学”的“国学论”,前贤不逮,义显当代,泽被后世。
牡丹亭与红楼梦
《牡丹亭》所写之情是美丽、圆融而又比较容易舒解之情。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是合一的,而不是分离的。《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恰好是分离的而不是合一的。 《牡丹》之情轻快,《红楼》之情沉重;《牡丹》之情偏于喜,《红楼》之情偏于悲;《牡丹》是单色的爱情,《红楼》是复调的爱情;《牡丹》之情欢悦,《红楼》之情悲哀;《牡丹》对情的写法让人感到满足,《红楼》对情的写法让人感到缺憾。
中国高端讲座:文化的要义
本系列书所收录的作品,均来自在历史文化领域中颇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专家的讲座,代表相关领域一流的学术水准,并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每一篇讲稿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作者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几易讲稿,力求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 亲历文化领域中最高水准的演说,领略著名学者所关注重大课题。本系列书以精品思想启智为宗旨,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并重,致力于精英思想的普及。读者将有机会分享到来自国内一流学者的真知灼见,提升视野和境界。 收录的文章包括: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就有关中国和世界历史、传统文化等专题向中央有关领导进行讲述的部分讲稿。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部分讲稿。在北京大学等高校举办的有影响的历史文化讲座的部分讲稿。大型电视历史文化讲座中的部分讲稿。
陈宝箴和湖南新政
《陈宝箴和湖南新政》主要内容包括:陈宝箴和同光胜流及其所扮演之角色、陈宝箴抚湘之胆魄与改革思路、湖南新政的喉舌《湘学报》和《湘报》、蜚声中外的湖南时务学堂、南学会之成立与兴民权、仿西而有中国特色的保卫局、湖南新政在戊戌之年的机遇与挫折等。
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
庄子所追求的这种个体生命的自由,见诸生活,是一种享受;诉诸人生,则是一种审美。中国学术,不能无孔子、孟子,也不能无老子、庄子。中国文化,不能无儒家、释家,也不能无道家。儒、释、道三家、三派、三教的相拒相融,互动互补,是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特殊存在状态。我们固然应该从社会结构中,去寻找思想形态的归根结底的原因;同样,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与经济结构的变迁,也可以从儒、释、道三家的互补互动中得到可靠的消息。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本书是著名学者刘梦溪《红学》一书的增订版。《红楼梦》研究百年以来始终是显学,作者对之做出学术史上的梳理。作者学识鸿博,治学严谨,本书是《红楼梦》学术史的集大成之作。
钱基博卷
暂无简介
传统的误读
暂无简介
论国学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型和价值的思考,以王国维、陈寅恪和马一浮等人的讨论为中心,旨在彰扬不趋于时世、执守于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与品格,认为学品与人品合一的人文学术精神,是中国传统学术精髓在当代的精神传承。对于时下讨论较多的“文化自觉”、“国学热”等问题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文体以讲演、座谈的发言稿为主,语言平易通俗,既可供学术研究参考之用,也适合一般读者学习阅读。
陈寅恪的学说
《陈寅恪的学说》从陈氏学说的多重面向加以梳证,分九章:一章,学问人生和心路历程;第二章,工具·材料·观念·方法;第三章,打通文史和追求通解通识;第四章,“中西体用”的文化态度;第五章,种族与文化的学说;第六章,陈氏阐释学;第七章,佛典翻译和文体革新;第八章,陈寅恪学说的精神维度。十余万字,言辞成章,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 作者结合义宁之学的渊源和时代环境,从文本出发,忠实原典,并勾索陈著各种文本的内在逻辑,三复其义,“以陈解陈”,循此路向解读和释证陈氏学说,自成把握陈氏学术创获与方法的简明通透之进路。
现代学人的信仰
该书是刘梦溪先生的学术随笔集。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厚积薄发,发人深思,文笔灵活,可读性强。包括:王国维的诸种矛盾和最后归宿、陈寅恪的“哀伤”与“记忆”、陈寅恪是一位贵族史家、吴宓和《雨僧日记》、晚年的陈寅恪与吴宓、章太炎和晚清诸子学章太炎与国学、马一浮的佛禅境界和方外诸友、熊十力与《新唯识论》、冯友兰的“贞元六书”、金岳霖的逻辑、傅斯年的胆识、蔡元培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史学人物一瞥、晚清的新学、悲剧天才张荫麟、学问天才陈梦家、张申府一篇文章的代价、学兼四部的国学大师张舜徽、茅盾与红学、悼朴老、“高文博学,海外宗师”——怀念柳存仁先生、现代学者晚年的宁静、附录一 儒家话语下的宗教与信仰、附录二 一架子书和一所荒凉的花园。
中国现代文明秩序的苍凉与自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刘梦溪先生,借海外访学或参加学术会议之便,与海外著名华裔学者余英时、杜维明,香港著名学者金耀基、陈方正,美国汉学家史华慈、狄百瑞、傅高义等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学术访谈。这些访谈大多围绕中国文化与社会诸方面的问题而展开,从切入问题的方式到具体的问难论辩,处处体现出一种理性的通明,以及对当下中国的深切关怀。 阅览此书,如同享受思想的盛宴,史华慈的深邃沉醉,余英时的真切通明,金耀基的博雅激越,杜维明的理性低回,狄百瑞的排议独断,将给读者带来愉快的阅读感受。
大师与传统
国学与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宽泛得多,整个传统社会的文化都可以叫做传统文化。一般把周秦以降直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也就是辛亥革命之前,称做传统社会。
陈寅恪与红楼梦
《陈寅恪与红楼梦》作者陈寅恪先生释证钱柳因缘诗作和论述《再生缘》及其作者陈端生,每每牵及小说《红楼梦》,其实并不偶然。这些作品的作者和人物,都活动于明清之际以及清朝乾隆时期的社会舞台,也就是当政权吏迭和新朝的统治特别严酷的时候,此种历史时刻,更能见出士人的出处进退与立身之大节。如果说陈先生晚年撰写《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是在“颂红妆”,那么《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再生缘》的作者陈端生,早于他三百多年就在那里大“颂”特“颂红妆”了。人所共知,曹,陈(端生)的“颂红妆”是有历史时代的缘由的,那么寅恪先生呢?他何以要在衰病之年以千钧之力来撰写《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点佛弟之额粉,久已先干。”《论再生缘》后序如是说。“纵回杨爱千斤笑,终剩归庄万古愁”,《柳如是别传》第一章“缘起”第一首题诗如是说。
国学与红学
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研究方向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他既是研究红学的名家,也是研究国学的名家。近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学术思想与人物》(2004)、《红楼梦与百年中国》(2005)、《中国现代文明秩序的苍凉与自信》(2007)、《中国现代学术要略》(2008)、《论国学》(2008)、《书生留得一分狂》(2010)、《牡丹亭与红楼梦》(2010)等。
陈寅恪论稿
陈寅恪,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享有“三百年来*人”之美誉。近年来,“陈寅恪现象”成为文化界一大热点。陈寅恪的思想和精神,亦深刻地影响了作者的治学与处世。本书可作为《陈寅恪的学说》的姊妹篇。如果说《学说》是对陈氏学说体系内部构造的疏解,本书则是对陈氏学说体系的外部学术触点的著论,主要内容涉及陈寅恪的家学渊源与晚清胜流、陈寅恪的“家国旧情”与“兴亡遗恨”、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精神义谛、陈寅恪对儒释道三家的“判教”、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陈寅恪与《红楼梦》、陈寅恪与王国维和吴宓。
建筑工程施工试验与检测/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建筑工程施工试验与检测/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融入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方面的试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吸收了国内在建筑工程检测领域的新标准。讲述现场使用的混凝土、砂浆、外加剂、水泥、粗骨料、粉煤灰、墙体材料、基础回填材料、防水材料、建筑幕墙、铝合金门窗等材料的取样数量、取样的方法、取样使用的工具,试验结果的合格判定:配合比设计及应用等。 《建筑工程施工试验与检测/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共六篇,主要讲述现场使用的混凝土、砂浆、外加剂、水泥、粗骨料、细骨料、钢筋原材、钢筋焊接、粉煤灰、墙体材料、基础回填材料、防水材料、建筑幕墙、铝合金门窗等材料的取样数量、取样的方法、取样使用的工具,试验结果的合格判定:配合比设计及应用;资料的汇编及评价;静载法、应变法、钻芯法对桩基工程的现场检测方法,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取芯法检测结构混凝土的强度,检测数据的处理等。 《建筑工程施工试验与检测/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可作为建筑施工专业、建筑管理专业、建筑材料专业、钢结构专业、建设监理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监理人员、见证人员、材料取样员、施工员、资料员和质检员的培训教材及从事现场施工和管理的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特别适合专门从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技术人员使用。
流态化技术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本书汇集了研究团队二十余年来在气固流化床反应器基础研究和工程放大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流态化基本原理、剖析了催化裂化过程气体分布器和工业流化床反应器流动问题,介绍了吡啶碱合成过程的特点、耦合流化床反应器内的多相流动、小型热态反应器中的流动传递与反应、工业侧线和工业反应器中的质量平衡、压力平衡和热量平衡以及反应性能。 此外,本书还详细介绍了新型耦合流化床反应器开发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包括半焦合成二硫化碳的热力学分析和反应动力学分析、大型冷态流体力学实验结果、工业耦合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要点、开工时流动与温度的控制手段,以及工业装置正常运行时的操作数据与分析。 可供化工和石油化工等领域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石油化工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参考。
学术思想与人物
本书内容包括:季羡林先生九十寿序、“文化神州丧一身”——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新释、 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王静安先生学行小传、“中西体用资循诱”——陈寅恪的文化态度、“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简释、陈寅恪与《红楼梦》、义宁之学的渊源与宗主、中国现代史学人物一瞥、蔡元培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熊十力和马一浮、冯友兰和“贞元六书”、 晚清新学信叙论、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百年红学说索隐、现代性与跨文化沟通——史华慈教授访谈录、哈佛的中国学与美国的中国学——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傅高义教授访谈、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大观园里和大观园外
曹雪芹是如何写成《红楼梦》的?《红楼梦》曾有多少书名,它们是如何演变的?《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什么关系?《红楼梦》有哪些版本?各版本的特点是什么?红学的知识系统充满让人寻根问底的魅力。 本书展开的是《红楼梦》内外的两个世界,既有《红楼梦》前五回在全书结构上的意义、《红楼梦》早期抄本的回前诗和回末诗对,以及书中体现的两种不同的管理思想,也有陈寅恪与《红楼梦》、王昆仑和《红楼梦人物论》、《红楼梦》第一回与《堂吉诃德》卷首比较研究。
学术与传统(全集)
《学术与传统》是著名学者刘梦溪的学术学术文化巨著,围绕学术与传统的题旨,分上、中、下三卷, 内容则厘为六分卷,共百万言。入选文章取题义至今仍有价值而又不失学问之滋味者。第一卷为研究王国维、陈寅恪的专题文章。第二卷是关于马一浮、熊十力、钱锺书、张舜徽等王、陈之外其他现代学者的个案研究,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思想通论。第三卷专门论述传统文化与国学,是为著者近年特别关注的课题。第四卷系古典文学和文化史的思想与人物研究。第五卷以阐释“六经” 价值论理的《敬义论》、《立诚篇》、《论和同》以及《将无同》为领题,钩沉中国文化的“与人和同”的《易》理哲思,及对传统的反思和前瞻。第六卷为序跋之属,内容取与全书各卷能够承续相接之篇什,从中可窥见著者为学的心路历程。
学术与传统(上卷)
《学术与传统》是著名学者刘梦溪的学术学术文化巨著,围绕学术与传统的题旨,分上、中、下三卷, 内容则厘为六分卷,共百万言。入选文章取题义至今仍有价值而又不失学问之滋味者。第一卷为研究王国维、陈寅恪的专题文章。第二卷是关于马一浮、熊十力、钱锺书、张舜徽等王、陈之外其他现代学者的个案研究,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思想通论。第三卷专门论述传统文化与国学,是为著者近年特别关注的课题。第四卷系古典文学和文化史的思想与人物研究。第五卷以阐释“六经” 价值论理的《敬义论》、《立诚篇》、《论和同》以及《将无同》为领题,钩沉中国文化的“与人和同”的《易》理哲思,及对传统的反思和前瞻。第六卷为序跋之属,内容取与全书各卷能够承续相接之篇什,从中可窥见著者为学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