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施米特
施米特1888年出生在德国西部的一个小镇,天主教徒,从小喜好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神学。在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一边研究新康德主义法理学,一边写论瓦格纳的华彩文章。1916年,施米特发表了一部从政治哲学角度论诗人多伯勒的长诗《北极光》的专著,从此开始了其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治思想生涯。
施米特文集:政治的概念(增订版)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2%
《政治的概念》收入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三种:《政治的概念》《中立化与非政治化的时代》《游击队理论——“政治的概念”附识》。增订本收入《政治的概念》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版前言、《从囹圄中获救》西班牙版前言,以及施米特研究专家梅林教授的“隐微的‘增补附论’”一文,新增附录文章不仅有助于理解施米特的处境,也有助于理解我们阅读施米特的语境。《政治的概念》乃施米特最标志性也是被讨论得最多的作品,至20世纪末已有15个语种的译本,因为他在此书中提出了极具争议性的观点——政治就是国家之间的生存冲突,就是对敌友关系的划分。《中立化与非政治化的时代》是《政治的概念》初版时的附录,在1933年的修订版中被取消。1963年重印时,施米特增补了大量注释,撰写新序,附加了三篇“增补附论”,成为《政治的概念》一书的定本。同年,施米特发表《游击队理论——“政治的概念”附识》,从19世纪源于西班牙的游击战讲到列宁尤其是毛泽东对游击战理论和实践的天才发展,尖锐地提出现代国际政治中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问题;该书副题表明其对《政治的概念》提供了历史证明。《游击队理论》在“911事件”之后更显意义,现已成为诸多学科的经典文献。
施米特文集:合法性与正当性
3人今日阅读
《合法性与正当性》收入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三种:《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合法性与正当性》、《从囹圄中获救:1945—1947年间的体验》;主题围绕施米特作为宪法学家的思考与命运。《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尖锐提出议会民主制的法理学和政治学困难,既立足于现实政治问题,又具有思想史视野。《合法性与正当性》为宪法学和政治学的经典文献,是施米特在魏玛宪政危机关头书写的法学名作,堪称挽救魏玛民国宪政的“绝望尝试”,明确主张对反魏玛宪法的政党(纳粹)实行党禁。然而战后,施米特却吊诡地被贴上“第三帝国桂冠法学家”的标签,1945年被盟军当局拘押近两年。其间,施米特写作六篇随笔,结集为《从囹圄中获救:1945—1947年间的体验》出版,篇幅虽小,但在施米特研究中征引率却很高,因为从中可以看到施米特因欧洲法学传统的彻底崩溃而深感无奈。
施米特文集:论断与概念
2人今日阅读
施米特称,“德国问题”乃为“20世纪重大问题”之样板;立足新兴民族国家的政治处境,自编政论集,为现代性问题展开思想斗争。《论断与概念》是施米特生前自编过的两部政论集之一,包含讲演、书评、法庭陈词等,涉及范围广泛,如公法、政治思想史、国际和国内政治,立足于德国作为新兴民族国家的政治处境。施米特从作为现代性问题的“德国问题”出发,纵横捭阖,针对国内政治思想的混乱,尤其针对帝国主义对德国的压迫,展开了思想上的政治斗争。施米特称“德国问题”为“20世纪重大问题”的样板,此书对于中国学人思考“中国问题”应有诸多启发。
施米特文集:政治的神学
1人今日阅读
《政治的神学》收入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五种:《教会的可见性》、《政治的神学》、《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政治的神学续篇》、《价值的僭政》;均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法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关系。欧洲的法学传统与基督教神学有内在关联,施米特借助“政治的神学”这个提法,力图在现代语境中保有欧洲传统的法学品质。本书可以让我们看到施米特法学思想的基本信念所在。《教会的可见性——经院学思考》乃施米特一系列政治法学论著的滥觞,关注的是基督教教会建制的政治形式意义。《政治的神学——主权学说四论》讨论的是政治法学意义上的公法问题,在现代语境中进一步阐发了博丹“主权就是谁决断非常状态”的著名论断,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和法学的经典文献。《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讨论政治制度建构中的“代表”问题,从韦伯“新教伦理”的对立面——天主教政治法理来看待自由民主现代性的形成及其问题,带出截然不同的现代性问题景观和意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政治的神学续篇——关于终结所有政治神学的传说》乃施米特八十高龄时所著,旨在为针对“政治的神学”的大批判展开反批判,相当神学化,但谈论的仍是现代性政治的正当性问题,是其著作中最难迻译的一篇。《价值的僭政——一个法学家对价值哲学的思考》从法学家立场检讨现代启蒙主义价值哲学,对于了解施米特对议会民主制的思想史批判的理论出发点具有重要意义。
施米特文集:宪法学说(修订译本)
1人今日阅读
无论左派、右派还是中间立场的政治思想者,都难以摆脱他那充满悖论与危险的思想幽灵;20世纪极具争议政治思想家、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扛鼎之作;既是法制思想史,又是比较宪法论,更是民主政治论;无论“共和”还是“宪法”,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政治问题。《宪法学说》从公法角度对魏玛宪法及其所依托的议会民主制作了细致剖析,既是法制思想史,又是比较宪法史,更是民主政治论。施米特力图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宪法是人类政治行为的结果,不能把宪法看成一架万能机器,宪法的效力有赖于制定宪法的人的政治意志,人类的政治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施米特文集:大地的法
1人今日阅读
大地承诺了和平,只有新的大地法思想可以实现和平;20世纪极具争议政治思想家、欧洲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再次聚焦人间此在的基本秩序,力图发现大地的丰富意义;汉语学界期盼已久的公法论著,首度中译。《大地的法》是施米特在国际法方面的重要论著,表明施米特已经从战后聆讯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回到自己在“二战”期间开始思考的现代性问题,完整地提出了“大地的法”这一概念,与《宪法学说》合璧,形成施米特完整的公法理论。
施米特文集:政治的浪漫派
“一切浪漫现象都是受非浪漫力量的控制。超然于各种限制与决断之上的人,变成了异己势力和异己决断的臣仆。”——卡尔·施米特。浪漫主义是19世纪西方的主导精神,对于思想史研究而言,政治的浪漫派问题不可小视。《政治的浪漫派》是施米特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19年,1925年再版并增加长篇序言,关注的是作为政治哲学的浪漫主义,看似思想史论著,其实针对的是现实政治问题,其用意在于表明浪漫派的“永恒交谈”与自由主义议会民主制的公开辩论基于相同的形而上学真理论。本书开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之先河,晚期的浪漫主义哲学研究(如伯林)尚不及其所达到的思想深度。施米特从德国知识分子的现实处境出发,讨论浪漫派在思想史上的位置,阐明了浪漫派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看法,并表明了它的本质是一种关于政治的趣味。本书着力在思想史的脉络里整理弥漫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精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思想史力作。
陆地与海洋
作者施米特系德国著名法学家,一直被誉为20世纪政治思想史上最具超凡魅力的人物。一生著述甚多,思想尖锐、独特。 本书的论域接近地缘政治的研究,基本上是从法理学的角度,采用历史的描述结合隐喻与象征的手法,气势恢弘而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欧洲近代政治格局的嬗变:海洋象征英美海洋国家及其法理传统,陆地象征欧陆国家及其法理传统,以及他们的诞生、演变、发展、衰落和冲突。其核心问题意识是:海洋和大陆分别代表两种法理传统和政治传统,两者的差异具有人类学的根源,战争也好,科学也罢,哪怕是人类未来不可思议的进步都不能消除这种差异。在此图景中作者力求展示的是他眼中的,或许也是对德意志民族而言的,作为世界历史的人类的天命,即通古今之“法”,道自然之“变”。 在第一篇“陆地与海洋”中,作者持中于人类的精神变革和人类的具体行动两个维度,旁征博引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科学、技术、战争、政治;海盗、君主、将领、商人……,以此,在强调着人类的所有的生活领域和所有的存在方式参与的图景中,显现了作为人类的世界的这个世界的从陆地到海洋的深层的变革、截然对立的结构以及所产生的冲突、以及所造成的结果,并预示了未来的新的世界图景的可能。 在第二篇“国家主权与自由海洋:现代国际法中陆地与海洋的冲突”中,作者基于第一篇所论述的思路,具体而微的论述了欧洲近代政治格局的嬗变,解释和预示了英国作为一个海洋民族可能的衰落,并在最后把德意志民族置于未来世界历史命运的承担者和胜利者。 在第三篇关于“陆地、海洋与天空的对话”中,作者通过A与N、F的谈话与辩论,借A之口,以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水、土、火、气”四元素和犹太神秘教派传说中的陆上怪兽波西墨特和海上怪兽利维坦为象征和比喻,凸显了作者不同于自然科学立场的对世界历史的独特的解释,同时又最终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变迁和人类天命的法变的根基依然在于人类自身的精神与行动的自觉,在于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建设与变革。正如作者所言,哪怕是新时代势不可挡的科技的发展,也必须嵌入某种具体的体制之中才是对世界历史的变迁和人类天命的法变的真正的回应,而单单只靠科技手段的成功,决不意味着新的时代的到来。 这是作者战后写就的三篇重要论文,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德意志的战争与民族的命运在经历了二战以后的独特反思。文章里所表达的思想姿肆汪洋,理路精彩多元,史、论结合。就文体而言,作者深谙古典修辞术,文笔优美、简洁、极富弹性,不时动用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尤其罗马帝国的拉丁文化传统,自造典故、精雅渊博,学术性与先知性、分析理性与神话诗性、理论观察与热情的政治暗示融为一体。简洁易读而具有相当的理解深度。 译者林国基,系徳国慕尼黑大学博士,著译多种。现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受聘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所研究员。研究政治哲学和施米特思想多年,译笔老到精确,细致流畅,并为该书撰序言一篇。本书另附王凌云之〈元素与空间的现象学—政治学考察——以中国先秦思想为例〉,承正文之论域、方法,阐发中国思想之独特理路。读者对观序言、附录与正文,定能于施米特之字里行间探得其隐幽深意和无穷启发。由此,通过对施米特独特解释的倾听,读者将能在一个更加宽广和深刻的视野中理解当今中国和平崛起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此三篇论文,为国内第一次翻译结集出版,该书的出版定将引起国内政治学、法学、哲学和历史各个领域的研究者、学习者与爱好者的关注。
关于权力的对话
“即使是他的反对者,也应该倾听一下他极具洞察力的出色思考……如果此后有人还想就权力问题写些什么,必须先阅读施米特此文。”——《时代》(Zeit) ———————— 在德国法学家卡尔·施米特漫长的学术生涯中,权力问题一直是他的核心关切。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施米特,整合了自魏玛时期以来的反思,在《政治的概念》出版二十多年后,推出一部言简意赅却引发热议的权力对话录。 在这部标志性的转型作品中,施米特虚构了一位青年与长者的对话,直面客观的权力运作,发展出一种崭新的权力辩证法。他质疑“人对人是狼”的拉丁古谚,向现代读者交出了耐人寻味的修正:人对人不是狼,而是人……
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
《霍布期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一个政治符号的意义及其失败》是施米特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一部学术论著,论题接续其20年代至30年代初思考的政治学—神学问题,充满曲笔,堪称施米特在非常政治处境中写的非常性的政治论著,在霍布斯研究史乃至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也算得上一个理程碑。 《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的英译本依据旧版移译,因而没有“完成了的宗教改革”和Maschke编后记,但选了一篇施米特写于1937年的文章《霍布斯和笛卡儿思想中作为机械装置的国家》,这篇文章的德文原文收在Maschke编的施米特文集《国家、大空间、法》一书中。 本书是作者于1938年1月21日在莱比锡哲学学会和1938年4月29日在位于基尔的霍布斯学会所作两次演讲的结果。本书吸收了作者以前一些文章和演讲中所包含的若干想法和论述。总的说来,本书展现了作者倾力研究马尔麦斯堡(Malmesbury)哲学家特别是其《利维坦》的一些心得报告。作者尽量在学术上公正地对待这个论题,既不妄加揣测,同时也不陷入陈腐的解释。有关《利维坦》这本书,可以印证狄德罗关于霍布斯的另一本书所说的话:“这是一部值得用一生来阅读和注释的书”。
哈姆雷特还是赫库芭
卡尔·施米特曾说,莎士比亚研究是无底洞。但在1956年,以法学和政治思想见长的他,却向世人交出了一本讨论莎剧的小册子:《哈姆雷特还是赫库芭》。在这本书中,施米特反对精神分析和浪漫主义的解读,主张应将《哈姆雷特》视为一部严格的政治时代剧。这部剧中隐而不谈的王后罪责问题,以及哈姆雷特对复仇行动的延宕,都紧密联系于英王詹姆士一世的经历。借着对这部戏剧的解读,施米特也同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展开了理论对话,最终指向一个严肃的理论命题:历史如何成为悲剧的起源。
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
卡尔·施密特关于法学思维类型的思考,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其《政治的神学》为代表,在该书中,施密特区分了决断论与规范论两种对立的思维类型、第二个阶段则是木书有关法学思维三种矣型的划分。他认为,所有的法学思維都必然从规则、决定与具体的秩序这三个最终概念中选择其一、并延伸由所有其他的概念 不过,施密特的目的不只是阐明一种法学方法论 他认为,特定的思维模式与特定的政治处境相关联、换言之,法学思维模式的问题不只是一个法学观的问题,它还是一个政治观和世界观的问题。 《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著于1934年,施密特在纳粹政权之下。正处在其个人政治生涯的巅峰。那么,三种模式的论说是否构成纳粹政权的法学新思维?或者两者最多不过是貌合神离?这些问题必定充满争议。为此,我们必须透过那些与纳粹思想有亲缘性的文字的表面,去探测它们自身的深层逻辑。
现代与柏拉图
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学界突然对古今之争发生了极大的兴趣,据说,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中西之争,而是古今之争。《现代性与柏拉图》这本书也以其独特的视角加入了这场大辩论之中。本书作者自觉地站在了柏拉图的立场上,将古今之争看成了柏拉图主义和反柏拉图主义之争。力图接续柏拉图的思考,在当代人中复活这位典型的古代的的生合,从而重新挑起哲学领域的古今之争。或许我们能够通过这本书,重新恢复对那些已经被认为不值一提的问题的兴趣。 目录 中文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序言 导论 第一部分 “抽象的思想——具体的感性”:现代中的文化与自然的对立 第一章 自由与无规定性使得人成为文化的存在者吗?或者:古代为什么看起来陈旧了 第二章 “健全的理智”与自然-文化的对立 第二部分 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而言,“具体的思想”作为一种伦理、政治和经济文化的前提 第一章 从近代理性的视角来解释“古代” 第二章 一种区分哲学的认识论原理 第三章 抽象的意识-具体的思想:在一种区分哲学中超越情感与知性的对立 第四章 意识哲学的和区分哲学的分析中的心灵 第五章 意志的不同形式与它们对认识的依赖 第六章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情感教化的审美、伦理和政治意义 第七章 理论与实践: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将国家和社会理论奠基于人的理论 第八章 人的自我保存的进化生物学条件与自我实现的理性条件--为重估理性而辩护 结语 欧洲合理性的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比较的尝试 第一章 “古今”之争 第二章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和希腊化时期的合理性理解之间的典型区分 文献索引 内容索引和人名索引
哈姆雷特或赫库芭
本书是德国已故著名法学家卡尔·施米特的著作,从十七世纪初的“世界剧场”时代诞生的莎士比亚戏剧入手,尝试对当时的政治历史事件做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从而审视政治法学中的重要问题。
CSS Cookbook中文版
《CSS三剑客之务实之剑:CSS Cookbook》(中文版)(第2版)全书共12章,前十章探讨排版、图片、页面元素、列表、链接、表单、表格及打印等方面的应用技巧,第11章介绍了一些用来解决浏览器兼容性的hack,最后一章列举了几个经典的CSS设计范例。附录提供了CSS属性索引速查表,CSS选择符、伪类、伪元素索引速查表等。
应用语言学入门
本书从广义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视角编写而成,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语言及语言的使用、应用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与语言技能和评估。全面介绍了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里最新的课题及研究成果,代表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本书对外语教学有特别意义,基本每章的最后部分都讨论了理论研究成果对外语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另外,本书注重介绍应用语言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的章节详细介绍了研究过程。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相关的研究方法,更好地进行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研究。 本书适合应用语言学研究人员、相关专业研究生以及对应用语言学感兴趣的相关人士阅读。
超声影像鉴别诊断学:教学图谱
《超声影像鉴别诊断学:教学图谱》的编写汇集了国际知名的超声影像专家,其编写形式新颖独特,一经出版就受到了欧美医师的热烈欢迎,目前其已成为欧美医师研读超声影像的必备工具书。《超声影像鉴别诊断学:教学图谱》包括多达2500例的图解说明,为您运用超声影像学快捷、准确地诊断疾病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 《超声影像鉴别诊断学:教学图谱》覆盖了人体从正常到病理性表现的各种超声声像图改变,作者们(均为该领域专家)为读者们提供了250多个的彩色编码的逐级递进式菜单系统,此系统设计囊括了所有可能的初步诊断,并且能引导超声医师迅速、必然的做出准确诊断。
C++网络编程,卷 2 :基于ACE和框架的系统化复用
ACE(ADAPTIV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是用于构建高性能网络化应用和下一代中间件的开放源码工具包,已在世界各地的许多软件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书是《C++网络编程》(卷1)的续篇,由ACE的创始人Douglas C. Schmidt及主要开发者之一Stephen D. Houston撰写而成,其内容涵盖了ACE中的各主要框架的基础概念、模式及使用规则。本书将向你描述这些框架的设计,以及它们可怎样帮助你克服较低级的本地操作系统API与较高级的分布式计算中间件的各种局限,高效地开发出高质量、可移植的C++网络化应用。本书是继受到了高度赞誉的POSA2(Pattern-OrientedSoftware Architecture: Patterns for Concurrent and Networked Objects)之后,Douglas C. Schmidt撰写的又一著作,通过学习本书,你将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适用于网络化应用开发的各种设计模式。
C++网络编程卷1
本书讨论了网络计算系统中基础设施软件——中间件。本书提供了一种如何应用自适应通信环境ACE和能够运行多种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的开发源框架,来开发和优化复杂分布系统的实际解决方案,指导软件专业人员如何开发高效、可移植和灵活的并发网络应用系统程序。全书分为三部分,内容包括网络应用面临的挑战,面向对象的中间件解决方案,自适应通信环境ACET具包,面向对象的网络编程技术,面向并发对象的网络编程等。本书对于想了解和掌握如何应用C++和面向对象设计技术,从策略和技术上进行并发网络应用系统程序设计开发的软件工程师和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