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郑玄通学及郑王之争研究
郑玄是中国古籍整理的奠基人,现存的多部儒家经典,都是经由郑玄之手,才得以定型并传世,其功甚伟。 本书主要尝试在以下问题上有所突破。如:郑玄是两汉经学的巨擘,世人称之为“经神”,人们甚至“宁道周孔误,讳闻郑服非”,他对儒家经典的总体认识到底如何?再如:郑玄的三礼体系到底是在怎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它们之间到底有怎样的相关度?如何把这种体系的形成放在当时特殊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加以认识?又如:郑玄通学到底呈现了怎样的学术观念取向?为何东汉以来早巳有了今古兼采的学风,唯独郑学实现了“小统一”?又如:郑王之争这场学术公案到底有着怎样的学术思想史的意义?对于这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作者都提出了比较独到的见解。
《毛诗》郑王比义发微
本书选择的切入点是中国经学史上的一场公案——“郑王之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诗经》的诠释,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四家中,《毛诗》学后来居上,成了中国《诗经》学历史最悠久的一个解释学原则。东汉末年,郑玄整合了两汉纷繁复杂、歧义百出的经学诠释,成为中国经学史上一位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宗师。此后不久,中国的经学诠释领域又出现一位著名的经学家——王肃。王肃“自幼习郑学”,但成年后却与郑玄学说产生了分歧,重新遍注群经。在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间,郑玄与王肃的经学诠释之争是一个文化热点事件,许多重要事件与此关联,许多重要人物卷入其中,甚至在官学中每一经都是郑、王并立。这就是中国经学史上著名的“郑王之争”。本书将目光聚焦于《毛诗》的郑、王诠释争议,从历代的各种典籍中全面分析了郑、王之争的历史、学术渊源,并有个人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