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舒宪
叶舒宪,男,汉族,1954年9月20日生于北京,汉族。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获四川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青年学术委员会主任。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
4人今日阅读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是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及典型玉器呈现中国万年玉文化的通识读本。书中介绍了查海、红山、仰韶、凌家滩、良渚、龙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处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遗址,以及上述遗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艺、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现了玉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担任主编,参与撰稿的有知名考古学家、人类学研究者、博物馆馆长等13位学者。叶舒宪教授以“玉成中国”的独到观点统领全书,呈现了万年来玉文化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程。
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
3人今日阅读
本书依照大小传统再划分的理论和四重证据的研究方法,解读文字出现以前的文化大传统玉礼器符号系统,梳理其“寓道于器”的形而下表现方式,探索国人熟知的玉石神话背后迄今未知的史前信仰驱动作用,揭示“天人合一”观念的神话起源与中介圣物——玉的文化内涵,爬梳华夏精神的信仰之根。
《庄子》的文化解析
3人今日阅读
《庄子的文化解析》一书从神话思维、原型意象、神秘数字和宗教礼仪等方面探讨了《庄子》及道家思想的深广文化渊源,对卮言、天钧、鲲鹏、浑沌、轮回、齐物等疑难问题提供了跨文化阐释的思路及相关背景资料,使道家典籍中蕴藏着的智慧与洞见在更开阔的古今对话与中外参照中获得新的开掘和理解。
比较神话学在中国:反思与开拓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6.3%
本书“反思”部分以追溯西方和中国比较神话学的发生为基点,系统总结新时期以来比较神话学研究总体情况,从而探究作为交叉学科的“比较神话学”是如何、为何在中国发展起来;“创新开拓部分”围绕中国比较神话学从一开始就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学术范式,能否以及如何在中西对话中建立自己的理论范式这一核心问题,从七大国际前沿理论尝试中国比较神话学的范式开拓与创新。
祖灵在天:玉人像与柄形器的故事五千年
1人今日阅读
早在没有文明和国家的史前时代,偶像崇拜与造神行为就已经普遍开启。中国文明中的鬼神信仰及祭祀形式,存在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即偶像崇拜与非偶像崇拜总体均衡的现象。 本书通过能够充分体现宗教礼仪行为的史前玉礼器的大量出土情况,系统归纳出偶像崇拜与非偶像崇拜在玉礼器生产和使用方面的情形,找出玉人像所代表的偶像崇拜与玉柄形器所代表的非偶像崇拜的文化分布和文化传承情况,从中窥见中国宗教文化的史前之根与发展线索,并尝试解说中国文化中的祖先崇拜与玉石崇拜二者是怎样相融为一的。
中华创世神话六讲
本书是国内著名神话学、民俗学、历史人类学学者田兆元、叶舒宪、钱杭教授所作的六讲创世神话专题讲座的内容结集。本书从浩繁的中华神话谱系中精选出日月、龙凤、女娲、炎黄两帝等流传最广泛的符号元素,从自然、图腾、祖先、圣人等多个切入口讲述了中华创世神话的发展演变,解读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
重述神话中国:文学人类学的文化文本论与证据间性视角
本书是对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所提交的论文集以文学人类学的证据间性视角分类、归纳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分为方法论篇、顺向间性推论篇、逆向间性推论篇、平向间性推论篇及复合型间性推论篇5大类。需要指出的是,被归纳到间性推论的特定方式的文章多是在主脉上符合上述的分类,依然有相关少部分的出入,但无妨能够影响它被归入其中的主要线索。
上海创世神话论坛文集
本书为首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论文集,收录了海内外二十四位学者的二十二篇论文。论文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创世神话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具体案例。就基础理论而言,涉及对创世神话言语结构、文本属性、类型体系、价值功能的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主要是对文学人类学派提出的“四重证据法”的挖掘与实践;就具体案例而言,包括《山海经》、“无生老母”、白虎神话、洪水神话、神话历史、哲学神话、地方神话和考古文明中的神话等话题。
中华创世神话精选
创世神话具有人类思想范型的重要功能。通过讲述宇宙起源和人类由来的故事,给族群奠定最基本的文化观念和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中华多民族遗产中蕴藏着大量的创世神话作品,其中多数尚处在不为人知的沉睡状态。本书对中华各民族创世神话作品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关注从创世神话范型到神话历史展开的整个过程,以求通俗、简洁、生动地反映中华创世神话的全貌。
信睿周报·第14辑(第79-84辑)
《信睿周报第八十四期》内容简介: 01-05 公共史学在中国:重返历史现场,重返人间烟火 / 姜萌 06-08 数字时代的“历史之用”:公众史学与游戏研究 / 刘梦霏 09-11 播客:作为公共史学的一种方法 / 赵钊 12-14 时空中的碎片——《铁袈裟》中人与物的纠葛故事 / 林伟正 15-17 世界的床和分裂的马:徐累的多重空间 / 汪民安 18-20 复调人类学丨如何用人类学的方法做用户体验研究? / 陈晨 21-23 神经现实丨解码大脑带来的神经伦理学危机:自由意志、测谎仪与“读心术” / 杨吟竹" 《信睿周报第八十三期》内容简介: 01-05 21世纪为什么需要复杂科学? / 张江 06-08 从自组织到涌现:复杂社会系统中的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 罗家德、万怡 09-11 从鸟群到通用智能:行走在混沌边缘 / 王国成 12-14 人文的复杂性:从酒吧模型到复杂经济学 / 唐乾元 15-20 跨学科研究中的复杂科学——专访四位复杂系统研究者 / 刘培源、梁金 21-24 书单:复杂科学 《信睿周报第八十二期》内容简介:01-06 开放的本土研究:历史人类学的实践与前瞻 / 赵世瑜 07-09 走向云贵高原坝子社会的历史人类学 / 马健雄 10-12 等河水下降时再见!——“河流脉搏”策展札记 / 张涵露 13-14 对历史的另类解读—论孟德尔之幸与不幸 / 吴家睿 15-17 市民社会、社会失序与战争——评《秩序、失序与战争》 / 魏澜 18-20 “技术向后看”丨防疫技术与心灵技能 / 王小伟 21-23 “游戏手册”丨元宇宙不存在:科幻资本与感知操控术 / 陈旻 24 主题书单 《信睿周报第八十一期》内容简介: 01-07 科幻的边缘,边缘的科幻 / 吕广钊 08-11 社会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科幻的一种读法 / 刘希 12-14 “他者”与“她者”:中国当代科幻中的性别问题 / 周旦雪 15-17 科幻如何表征近未来日常空间秩序?——以《中国太阳》为例 / 王瑾 18-22 身后的未来——再访“珊瑚岛”四人谈 / 印帅 陈玺安 童义欣 奚雷 23-24 书单:科幻研究 《信睿周报第八十期》内容简介: 01-05 心理热:转型社会的心灵图景 / 安孟竹 06-08 在一个残缺的世界找回痛感 / 黄剑波 09-11 历史学与科学的想象力:从催眠术谈起 / 徐军 12-14 艺术如何帮我们度过危机?——谈跨学科的艺术治疗 / 石韵媛 周宇 15-17 沣河、沙漠和炼金术士——谈王凝慧个展“时空回响的碎片” / 魏颖 18-20 “复调人类学”专栏丨危险的“金三角”:想象与被想象 / 杨漪 21-23 “神经漫谈”专栏丨“拿来吧你”,句法移位究竟留下了什么? / 严秋澔 24 主题书单丨心理治疗文化" 《信睿周报第七十九期》内容简介: 01-06 玄黄·玄武·玄怪:华夏神怪话语的发生谱系 / 叶舒宪 07-10 身体与性别性别视角下的妖怪——专访日本学者安井真奈美 / 宋丹丹 11-13 龙与王权:中国龙文化对古代日本政权的影响 / 王鑫 14-16 怪声礼赞:恍惚、隐匿与共振 / 王婧 17-19 冷漠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文化中的克苏鲁元素考 / 李典峰 20-23 晚清妖怪大爆发:《点石斋画报》怪奇图像考 / 盛文强 24 主题书单:妖怪研究"
文化文本(第二辑)
《文化文本》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论文辑刊,由叶舒宪、李继凯主编。本辑主题是文学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大传统与大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探索、田野调查、实例分析、深度书评。本书收录的文章多为一手资料,观点鲜明,论证严谨,从当下中外相关的学术新潮之双向视角,通过知识结构上的对照与反观,达到一种追求知己知彼的权衡。
文化文本(第三辑)
本辑围绕三星堆文明考古发掘,邀请国内一 流考古学者,对三星堆文明展开全方位研讨。本着物证优先的文化原则,上编围绕三星堆文明的起源、考古器物的文化破译展开。下编围绕文化大传统中的祭祀仪式问题展开,全方位梳理三星堆大量祭祀礼器的文化大传统脉络。上下两部分,相互贯通,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直逼21世纪中国考古发现的最令人着迷的“神权古国”——三星堆文明。
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
本书以新世纪的文化格局为出发点;从批判现代性角度全面探讨“文化寻根”内涵、表现、意义等问题;最后以对全球文化寻根视野下的中国人文传统的讨论为结尾,旨在反思现代性危机、为探讨人类精神家园如何重新找回与宇宙自然的精神和谐状态。内容包括:总序“格局观”的全球化与“建设论”的人文学;引论现代性危机?文明危机?——新启蒙:文化寻根与20世纪思想的转向;第一章新世纪文化格局与现代性的风险——以伊拉克战争与SARS风暴为个案;一、2003之春:谁“震慑”了谁?;二、风险的必然性:现代性的本质要素;三、风险的频繁性;四、风险的不可预测性等。
世界神话二十五讲
作为人类想象力的早期呈现,神话蕴含着民族精神的密码,是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 本书是一部包罗丰富的世界神话入门读物,它既以生动的笔触娓娓讲述了希腊罗马神话及其祖源——克里特和迈锡尼神话、古埃及神话,以及北欧神话、印度神话、凯尔特神话、韩国神话、日本神话和原
神话意象
本书以『神话意象』为题,突出了一个世纪以来神话研究乃至文化研究的一个新动向——从书写文本到图像文本,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在论述中,结合热点文化问题,如《狼图腾》引发的中华祖先图腾辨析,《哈利·波特》引发的巫术复兴讨论,《达·芬奇密码》引发的异教想象与神话符号热潮等,充分利用考古材料,进行了打破学科界限的神话研究新实践。
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文学与治疗(增订本)
本书围绕“文学与治疗”主题,组织多篇专论对此展开讨论。从人性、语言、艺术、仪式和民间文学等视角,透析文化生态和文化病理方面的相关性,突出人文学科与医学之间的建设性对话和沟通,并通过对中外作家和作品的实例解析,阐发中西文学和文论中潜在的心理治疗资源及其精神医学的再造价值。
玉石里的中国(九说中国)
本书主旨是用玉文化解说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经由考察玉文化的生发路线,呈现华夏文明地域之广博,历史之悠长,令读者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与深邃;通过解码玉文化所构成的中国文化奇观,彰显这个古老文明的独特风貌和独家信仰的文化底蕴。全书借助田野考察、考古遗址、文物器具、文字文本等诸多方面,结合考古新发现的生动案例,应用物质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详细梳理了华夏文明万年大传统中所谓玉石“基因”的传承,给出玉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独特象征意义,与时俱进地更新我们对中国的整体性认知,尽力向读者呈现“以往所未知的中国故事”。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首批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青年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1999—2000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英国学术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访问教授;2003年荷兰皇家学院访问教授。1993年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专攻中国上古文化和文学方向,已出版《文学与人类学》、《中国神话哲学》等著作30部,译著5部。发表论文300余篇。曾在《中国比较文学》、《文艺争鸣》等刊物开辟个人专栏,在革新文学研究方法乃至国学方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所倡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已在国内形成声势可观的新流派。
儒家神话
《神话历史丛书:儒家神话》选编了近年来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各种论述从内容主题关注而言,可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儒家神话:关键词探源”共八章,围绕儒家神话命题和儒家自身话语系统中的关键词展开论析。下篇共有九章,内容包括各历史时期儒家神话与仪式的个案研究。
叶舒宪学术文集:诗经的文化阐释(饕书客·学术经典 中国文学人类学奠基人叶舒宪代表作品)
本书为叶舒宪人类学代表著作,《诗经》作为上古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们国家的文学珍品,同时,它以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乃至远古社会的历史文化风貌。本书将《诗》这部古老的诗歌总集看作诗歌发生初期瞬间凝固的一个标本和活化经石,并且站在当今人类跨文化视野重新审视《风》、《雅》、《颂》之由来;从双性同体神的信仰考察祭司制度,探究“诗言志”背后的“诗言寺”本相,以及中人伦理观与儒的起源、温柔敦厚诗教之间的潜在联系等等。
九说中国系列(第一辑·全九册)
“九说中国”丛书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一套大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九说中国”系列从书每辑推出九部单行本,每部单行本邀请一位相关专业领域享有学术声望的专家撰写,从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的诸多细小的局部和环节入手,由最能代表中国气质、中国气象、中国气派的人物、事物、景物、风物、器物下笔,选取九例个案或九个阐释性维度,勾勒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传统和灿烂文明。第一辑包括《九个汉字里的中国》《寺院映现的中国》《道观可道的中国》《民间传说里的中国》《发明里的中国》《节日里的中国》《寓言里的中国》《九首古诗里的中国》《玉石里的中国》九种。
人类学关键词
本书的人类学关键词研究,基本旨趋不在于对这些专业术语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梳理与分析本身,而在于从批判的立场出发,通过关键词的系谱学认识,给20世纪以来最引人注目的现代性问题的争论提供更加宏观的深远透视背景,进而从现代性危机之中引出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文明危机问题。
原型与跨文化阐释
《原型与跨文化阐释》为文艺学研究论文集,共20篇,涉及若干跨文化的研究课题。作者以文化人类学为基点,在文学和国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的研究方法方面作了颇有创见的考察和研究,对跨文化普遍性的原型进行了阐释。
阉割与狂狷
暂无简介
中国古代神秘数字
1994-1995海南省社会科学研究资助课题 不仅仅是关于数学、哲学,对于理解中国文化、文化的形成有很大作用。非常有启发性。
老子与神话
暂无简介
符号:语言与艺术
暂无简介
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文学与人类学
本书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全书系统梳理20世纪以来文学与文化人类学间的融合与创新,探讨文学创作人类学想象的历史轨迹,阐发当代学科整合与重构的前景,为文学、文化研究提供理论参照,对文学人类学研究在中国的实践经验及发展前景做出描述,并为本土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研究方法和跨学科拓展,做出展望。
神话学文库:神话——原型批评(增订版)
《神话学文库:神话——原型批评(增订版)》以译文集的形式,对20世纪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的重要流派——神话——原型批评,做出较全面的知识介绍和应用方法展示。《神话-原型批评》中所选译的篇章多为学术史上的经典文献,对现代文学研究方法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各篇整合起来,系统呈现出该批评方法的理论渊源和发展演变情况。《神话学文库:神话——原型批评(增订版)》针对中国学者学习借鉴神话-原型批评的需要,特意编排了海内外学者解析中国文学作品的生动案例,对高校师生从事人文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跨学科尝试,提供了必备的背景知识和宝贵的入门指导。 《神话学文库:神话——原型批评(增订版)》在1987年初版后,产生了持久的学术影响,成为国内引用率很高的文学研究方法示范作品,对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学派起到基础建设作用。本次增订版,内容和篇幅扩充近一倍,以适合高校文科教学参考的需要。
玄玉时代:五千年中国的新求证
本书的论述范围是5500年前至4000年前的中原文明发生期的重要历史信息。采用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强调文献记录以外的知识性探索,一方面注重发挥人类学关注的民间口传的活态文化,另一方面关注地下出土的考古遗址和文物所承载的前所未有的历史信息,把活态的文化传承和地下新发现的早已失落的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实物举证的方式,用实物的图像系列,构成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证据链,以此来完成对五千年文化脉络的重建工作。
盘古之斧:玉斧钺的故事九千年
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是文学虚构,但开辟所用斧钺工具,却有自身的物质文化史。本书以“物证优先”原则为引导,梳理从石器时代以来的斧钺发生史,归纳为石斧到玉斧,再到玉钺和金属钺的演化诸阶段。以出土文物系列,视觉呈现中国玉斧钺的9000年故事脉络,诠释华夏王权神圣符号的由来奥秘。
高唐神女与维纳斯
暂无简介
千面女神
为兼顾不同层次的读者、作者撰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引言和一篇专业性导论,概述有关女神文化的新知识及相关的神话学、宗教学原理,特别是20世纪女神研究的新动向。全书图片分10个主题:女神的进化、母神的变容、天使与飞天、女神的象征、女蛙与女娲、美人鱼传说、美女蛇幻象、斯芬克斯今昔、爱神与美神、从花神到花妖。 全书图文并茂、出入古今东西,文字富于知识性和哲理性、面向广大读者及人文学者、美术工作者、形象设计师、文学和摄影爱好者。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揭开中原王朝所建构的“西部神话”帷幕,透视被汉字的权力书写所遮蔽、所遗忘的河西走廊文化古层,从中寻觅夏、周、秦所代表的华夏源流信息,再现“丝绸之路”之前“玉石之路”的深远与辉煌,探考“齐家古国”六百年的兴衰迹象,辨析自“玉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大变革中氐羌族群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有贡献。
熊图腾
《熊图腾:中国祖先神话探源》记述的,是作者考察中华熊图腾神话的始末。为探索、研究做个专题的年记,是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写作形式。我希望通过这个形式,把探索和思考过程,真实而饶有趣味地呈现出来。这或许能见证一个人文研究者的自我超过之路。
英雄与太阳 (新世纪学人文萃)
暂无简介
结构主义神话学
叶舒宪编选的《结构主义神话学》是一部旨在介绍西方神话结构主义 理论与方法的译文集,主要介绍了结构主义神话学的主导思想与研究范式 ,同时展示了国内外学者对该理论的批评与反思。此外,编者还收录了中 国学者本土化方面的应用实践成果,提供了运用外来理论阐释中国文学及 文学现象的范例。本书采用理论介绍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全面 地展示了结构主义神话学理论演变的轨迹,同时以详实的案例展现了该理 论在中国的接受和变化现状。 《结构主义神话学》提供了一种通过神话发掘其背后思维运作规律的 研究模式,为从事人文学科、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方法论指 导与实践操作示范。
太阳女神的沉浮
《太阳女神的沉浮:日本文学中的女性原型》酝酿于20世纪后期某年的春天。那是个值得忆念的春天。思想的种子也只有在春天里才能发芽、生长。当我们从东方文学教学经验中萌发了探索日本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这一念头的时候,实际是想通过个案性的分析透视来探讨日本女性命运的文化史因素。这种命运的展示自在于历史与生活之中,映现于色彩斑斓的文学世界,它牵动着这个东方岛国文化的根根神经。
性别诗学
呈现在你眼前的这本《性别诗学》,可以说除了名称以外与十多年前出自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的那本书并无雷同之处。本书撰稿人以中国大陆、台湾和海外华人学者中关注性别批评和性文学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专家为主体,以十余位思想活跃的中青年学者为后援,围绕着四方面的专题展开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探讨,能够体现出自中国学者之手的“性别诗学”的构成特色。
山海经的文化寻踪
暂无简介
玉成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探源
暂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