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
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1998年4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市,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著名学者,著名语言学家,代表作《现代汉语词典》。 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1950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起,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80年起,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98年4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书太多了
1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4%
吕叔湘先生学兼中西,文章一流。作为语言学家、老资格的教师和编辑,他对学文、作文与“咬文”之道卓有心得。本书从其一生著述中精选吕先生有关读书、作文、治学、处世的文章四十余篇,分“书太多了”“语文常谈”“论学忆往”三辑,覆盖他一生各时期,展现了他多姿多彩的思想谱系。杂文也好,咬嚼文字也好,回忆故人往事也好,这些文章都贯穿着吕叔湘文字不变的清淡风格,节制却也有张有弛。“读书如做事,宜节制,勿过度”——这种宽容节制的人生哲学对于我们不失为一味清凉剂。
语文杂记(精装)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5%
《语文杂记》针对许多常见的问题,以随笔形式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国古代有讲究用典的传统,但现代人对于这些典故常常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将无同”是什么意思?“莫须有”指的是什么?我们常说的。一不作,二不休”意思是“不作不休”吗?为什么还要安上个“一”和“二”呢?我们日常生活司空见惯了的一些说法是否就是正确的?报刊上经常能够见到的“情况基本属实”的说法对吗?口语表达与书面语有什么不同?文学和语言有什么样的关系……虽然每篇札记一般只有几百字,但涉及面广,包括语法、语义、修辞、正误等方面。吕叔湘先生在自序称“其中有些篇是仅仅起了个头,要深入下去还有大文章可做”。本次出版的《语文杂记》,还收入吕叔湘先生的另一部“小书”——《未晚斋语文漫谈》(1991)。书中的文章,最初是为《中国语文》杂志所写,共计29篇。这些文章亦同《语文杂记》中的文章一样,海阔天空,无拘无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将二者置于一书,想必会得到读者的首肯吧。
语法修辞讲话
这是一部语法修辞知识的普及性著作。全书内容共涉及六个方面,即语法的基本知识、词汇、虚字、结构、表达和标点。本书语言通俗晓畅,注重分析生活实践中的语言现象。1951年本书内容在《人民日报》连载后,曾引起强烈反响,在促进汉语规范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语文常谈(精装)
全书共分八章,重点分别为:一、语言与文字的辩证关系,二、汉字的语音、音韵;三、文字三要素的形、音、义;四,语句的结构;五、词义和句义;六、古今语言的变化;七、各大方言及推广普通话;八、汉字改革与汉语拼音。别看篇幅短小,这却是一本很有分量的普及读物,有实用价值,知识性也很强,如旧字典中的反切法、古典诗词中的压韵问题,都有精要的叙述。 吕叔湘先生还是一位翻译家。《未晚斋杂览》收录的七篇读书札记,就是介绍外国作家和作品的,曾在《读书》杂志刊出。一这些文章既生动幽默,又可见学者的修养与识见,1994年亦结集纳入“读书文丛”。 1998年,“三联精选”第—辑选人《语文常谈》;时隔八年出版的“中国文库”本将《未晚斋杂览》收作附录,因读者喜欢,今复收入本文库。
中国人学英语
中国学校里教英语,着实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然而学通了的人,比例地说,不算太多。汉语和英语的差别相当大,中国人学英语(或是别种欧洲语言人 总是比较吃力的。如果有较好的学习条件——教师好,教材合适,开始学的时候年轻,同班的人数不多,等等——虽然吃力,总还是可以学好的。但是这种条件并不是到处都具备,因而很多人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往往学了几年之后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似乎通了而又似乎未通,单词认了不少,规则背得一些,可是书是读不下,话是说不来,写更不用说。大多数人在相持一个时期之后,由厌倦而灰心而放弃。不但是几年工夫白丢了非常可惜,而且日后需要用它的时候也常常会悔恨不及。 作者学习英语也曾走过不少弯路,多少知道一点其中甘苦,写这本书没有别的用意,只是想对于在僵局之中挣扎或是丢了多年又想捡起来的同志们提供一点帮助。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一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 这本书的前半本所讲的是一般语法书上不大讲的东西,后半本讲的是语法问题,但是讲的方式也跟一般语法书有所不同。所以这本书只是对一般语法书的一个补充,不是用来替代语法书的。当然更不能替代听和说,读和写的工夫。 这本书的初稿曾经先后在《中学生》和《英文月刊》上登载过,1947年集印成书,作了一些修改。这次重印又修订了一次,主要是改换了一些术语和例句。在这方面,得到商务印书馆叶晓钟同志很大的帮助,谨在此致谢。
文言读本
这书是《开明文言读本》的改编本。《开明文言读本》成书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由朱自清、叶圣陶和吕叔湘三位先生合编。《开明文言读本》是当年开明书店汇集一些名家编印的系列国文教材中的一种,原计划出六册,实际只出了三册。1978年,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删去《开明文言读本》中若干篇课文,将原来的三册合并成一册,即为《文言读本》。 《中学图书馆文库:文言读本》的编纂仍沿用《开明文言读本》的体例。开篇是长达三万字的《导言》,分别谈了“文言的性质”、“语音”、“词汇”、“语法”、“虚字”五个方面的问题,扼要地概述了文言的性质和古汉语的基础知识,对近二百个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包括代词、介词、连词、语助词、副词等,按它们的意义分别举例说明,可供学生翻检。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本书分三章论述了单位、分类和结构三方面的问题。内容包括:语素和词、词和短语、结构分类和功能分类、动词、名词、方位词、结构层次、结构关系等。
中国文法要略(120年纪念版)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始创,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于建馆翌年便出版了《马氏文通》,这部学术经典既是中国学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开启了商务印书馆百年学术出版的序幕。 其后,商务印书馆一直与中华现代学术相伴而行,出版了大批具有鲜明原创精神并富于学术建树的经典著作,诸多开山之著、奠基之作都是在本馆首次问世。这些学术经典的出版,使本馆得以**现代学术发展,激动社会思想潮流,参与民族新文化的构筑,也分享中国学界的历史荣光。 1949年以后,本馆虽以迻译世界学术名著、编纂中外辞书为侧重,但原创学术著作的出版从未止步。2009年起,我馆陆续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 丛书收录上白晚清下至1980年代末中国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心理学、科学史等众多学科。意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录各学科学派的名家名作,展现传统文化的新变,追溯现代文化的根基。丛书立足于精选、精编、精校,冀望无论多少年,皆能傲立于书架,更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共相辉映,昭示中华学术与世界学术于思想性和独创性上皆可等量齐观,为中国乃至东方学术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应有的地位。 2017年2月I1日,商务印书馆迎来了120岁的生日。为纪念本馆与中华现代学术风雨同行的这段历程,我们整体推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200种),既有益于文化积累,也便于研读查考,同时向长期支持丛书出版的诸位学界通人致以感激和敬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两个甲子后的今天,商务印书馆义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传承前辈的出版精神,迎接时代的新使命,且行且思,我们责无旁贷。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语文常谈
作为几百年来历代帝王之都,北京城一直是中国老百姓眼中最神圣,最关注的城市。解放以前,天南海北,三教九流的人物纷纷云集在此,也把各式各样不同文化带入到了这块藏龙卧虎的宝地之中。北京的民俗风情中包含了东西南北八方文化的精华,也就成了八方民俗风情的杰出代表,或者说了解了北京的风俗则中华民俗可见一斑。《语文常谈》主要讲解的是老北京的风土人情,老北京人的衣、食、住、行、玩等,并且配合百余幅相关的插图,生动而全面,是怀旧人士的良伴。
汉语语法论文集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共有论文二十六篇,大致分成三组:一组是论述古今虚词和有关的句式的,一组是论述现代词类的,一组是论述现代句法的。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珍藏本)
《现代汉语八百词》为我国第一部语法词典。选词以虚词为主,也收了一部分实词。每一个词按意义和用法分项详加说明,可以供非汉族人学习汉语时使用,一般语文工作者和方言地区的人学习普通话也可参考。
大师教你学语文:学生语文经典五书
语文常谈 吕叔湘著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对提高语文水平有很大帮助的大家小书。全书共分八章,重点分别为:一、语言与文字的辩证关系,二、汉字的语音、音韵;三、文字三要素的形、音、义;四,语句的结构;五、词义和句义;六、古今语言的变化;七、各大方言及推广普通话;八、汉字改革与汉语拼音。全书篇幅短小人,从日常生活出发,通过有趣的例证、生动的比喻,甚至一些笑话、故事来说明语言现象。这是一本很有分量的普及读物,实用价值高,知识性强,如旧字典中的反切法、古典诗词中的压韵问题,都有精要的叙述。书中还收入吕先生七篇介绍外国作家和作品的读书札记;这些文章生动幽默,呈现学者的修养与识见。 吕叔湘(1904-1998),中国语言学家。近代汉语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现代汉语词典》主编。 文言常识 张中行主编 这是一本适合大中学生和教师文言学习参考用书。文言要不要学,虽见仁见智,未得共识,但只要念及古代文化中存无数宝藏,且文言大有益于思维与想象,则创造条件,想想办法去掌握它,应说是明智之举。但如何去学,方法颇多,总括起来,大致有二:或偏重多读,以期熟后自如;或偏重摸清规律,以冀知而求会。本书则将二者有效结合,为初学文言者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门道。 全书分为文言概说、文言的结构、文言的文体和时尚、文言的辞章、古典知识和阅读指津等六章,每章有简明的理论,有切合而生动的实例,学习文言过程中必须扫除的词汇语法及名物等方面大小障碍,借助本书都可一一克服。 张中行(1909—2006),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与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 文心 夏丏尊 叶圣陶 著 本书是两位语文专家特为中学生而写的书。他们凭借多年教导中学国文的经验写成,对中学生写作时什么说以及怎么说,有具体的指导要法。全书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语文的读与写的知识。每种知识为一个题目,每个题都找出一个便于衬托的场面来,将个人和社会的大小时事穿插进去,把语文的抽象知识和学生日常可能遇到的具体事情融成了一片。全书生动有趣,又深入浅出,是一本畅销80多年的经典之作。 夏丏尊(1886—1946),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20世纪30年代《中学生》杂志主创者。 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20世纪30年代《中学生》杂志主创者。 诗论 朱光潜 著 《诗论》为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被称为“四大诗论”之一。朱光潜先生以他有关古今中外诗歌的丰富知识,分析了诗的起源、诗的境界,诗与音乐、散文、美术的关系,并对我国诗歌的节奏、韵律、格律等问题作了详尽的探讨。其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全面阐述了新的诗歌美学理念,在中国现代诗学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宋词纵谈 陈迩冬 著 这是一部谈论与评析宋词的经典之作。全书共为四章,从词的来源与继承、发展谈起,到宋词的四个时期、三大派系,再到对史上重要的近40位宋词名家及其作品作出精彩的评述。全书篇幅虽小,但文字简练、评述精当、见解独特、易读易学,是一部难得的“大家小书”。 陈迩冬(1913—1990),著名学者,诗人,古典文学评论家,古籍整理专家。他的苏词选及研究深获钱锺书好评。
吕叔湘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吕先生对作文很重视,谈作文的文章很多,谈文风,谈教学,谈修改,都是实在的文章正宗,都是从真实的表达需求生发出的具体要求(作者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把信息传递给要沟通的对象)。现在很多谈作文的高头讲章,一是把学生吓住了,不知道那“文”要“作”给谁;二是偏离了用书面语来交际沟通的写作根本,真可以说是“废人不倦”。还是正本清源,回头来看看吕先生对作文朴素的解说吧。这也是选集第三部分“作文与作文教学”的主旨。 选集的前三部分(语文教学、语法、作文)体现的是吕先生语文教育的专攻,后面三部分(语文散论、趣札、序跋·回忆)凸显的是吕先生的气象万千。 吕先生说:“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从事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语言和文字的性质;从事汉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汉语的各种形式——普通话和方言、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分别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第四部分“语文散论”讨论的就是这些基本的“语文问题”。按理说这部分是探讨语文教学的基础,本应置于前,但考虑到该书是“语文教育论集”,所以还是首先安排与“语文教育”直接相关的文章。 “语文趣札”同样关注基本的语言文字问题,较之“语文散论”,篇幅更短,切入点更小,趣味性更强,也很能体现吕先生的治学旨趣——从一个个具体的语言现象人手去研究问题。这部分文字也可以作为语言札记写作的范本。 选集最后一部分收录了吕先生为语文研究类著作所写的序跋,对叶圣陶、张志公、王力、朱自清、朱德熙等“语文人”的回忆,以及对自己学习工作经历的回顾。最后一篇是吕先生的学术自述,对于今天有志于从事语文研究的年轻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大家小书 青春版 语文漫话
《语文漫话》是由著名语言学学者张伯江将语言学大家吕叔湘先生最有价值、最有可读性,又能最全面反映吕先生语言学见解的通俗性文章选编集结在一起的经典性、普及性小书,以期使读者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漫游语言的世界。本书先是从通俗性角度系统地介绍了语言学的主要内容以及语法的基本单位,将语言结构搭建出来之后,又讲到了什么是文字、什么是书面语和口语、语言是怎么变化的、方言是怎么回事、语言能不能比较等话题。接着本书介绍了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对汉字与拼音字的看法,以及语言学与社会、历史、文化和心理诸方面关系的论述。最后介绍了翻译、文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吕叔湘文集(第五卷)
这次编文集,并没有把所有写过的文字一概收入。有些散篇,有些单刊,出于这样或那样的考虑,没有收进去。文集共有六卷。第一卷是《中国文法要略》,第二卷是《汉语语法论文集》,这两卷都是已经出过单行本的。第三卷是《汉语语法论文续集》,收进去的是原来已经作为单行本刊行的《近代汉语指代词》和1980年以后写的语法论文。第四卷是《语文散论》,以1983年印的《吕叔湘语文论集》为基础,又加进去1983年以后的非专门性质的文章,同时也做了些增删分合的变动。第五卷包含四种语文单刊,就是《语文常谈》、《语文杂记》、《古书标点评议》、《中国人学英语》。第六卷是《译文集》,就是1983年出版的《吕叔湘译文集》。 末了,我也跟大多数作者一样,希望读者能从我的书里得到一些多少有益而不是全然无用的东西。这是我的虔诚的愿望。 商务印书馆张万起同志对全书做了大量校勘工作,山东大学蒋维崧教授为本书题写书名,在此一并致谢。 吕叔湘 1989年1月1日
笔记文选读
笔记文选读,ISBN:9787205070656,作者:吕叔湘 编著
中诗英译比录
本书是在20世纪40年代编著的,广选外国学者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录而以供读者研究比较。 最为可贵的是吕老本书中的《序》,对于中诗英译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如以诗体译诗的利弊以及变通的限度等等,均引实例以说明, 足以译诗者借鉴。 本书是在20世纪80年代曾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未晚斋杂览
收在这本小书里的7篇文章都曾经在《读书》上发表过。这些类似读书札记的文章在《读书》上发表的时候,用了一个栏目,叫做《未晚斋杂览》。“未晚”者,已晚也。旧时训诂学里有“反训”这么一个项目,现在也还有训诂学家热心研究。这个算不算“反训”,我们不知道,只知道作者是怀着“已经晚了”的心情选择“未晚”作为斋名的。正如一个人黑夜独行,嘴里说“不怕!不怕!”其实心里是害怕的。
中国文法要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4
这次编文集,并没有把所有写过的文字一概收入。有些散篇,有些单刊,出于这样或那样的考虑,没有收进去。文集共有六卷。第1卷是《中国文法要略》,第二卷是《汉语语法论文集》,这两卷都是已经出过单行本的。第三卷是《汉语语法论文续集》,收进去的是原来已经作为单行本刊行的《近代汉语指代词》和1980年以后写的语法论文。第四卷是《语文散论》,以1983年印的《吕叔湘语文论集》为基础,又加进去1983年以后的非专门性质的文章,同时也做了些增删分合的变动。第五卷包含四种语文单刊,就是《语文常谈》、《语文杂记》、《古书标点评议》、《中国人学英语》。第六卷是《译文集》,就是1983年出版的《吕叔湘译文集》。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文法要略
暂无简介
语法研究入门
《语法研究入门》三十多位执笔人,每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因而对于不少问题的看法不可能没有分歧。读者可以比较,尽可以择善而从。另外,了解不同观点有利于活跃学术思想,这对于学术发展是必要的。本着这种认识,稿件一般不作内容上的修改,只是根据出版社的要求,对过多的举例、重复的文字作了删节,统一了全书的体例,作了一些文字上的加工调整。
语文漫谈 吕叔湘讲解字词句 (大师谈学习系列,花生文库)
暂无简介
少林足球完全手册
二十年前,有“黄金右脚”之称的足球员明锋(浦叶楝饰),被队友强雄(张明明饰)设计所害,在一场重要的比赛中,射失了一个十二码,不但名誉扫地,更被打断右脚。明锋信心尽失,最后沦落街头;而强雄则自此一帆风顺,成为足球界钜子。 二十年后的今天,明锋(吴孟达饰)偶然认识以拾荒维生,性格乐天,对武术极度执迷的星(周星驰饰),意外发现他的惊人脚力,凭他专业眼光,认定星有足球天份,锋因此游说星打足球,参加全国超级杯足球大赛。 为了增加球队实力,推广少林武学,星游说一班当年曾在少林寺习武的师兄弟(黄一飞[铁头功]、田启文[铁布衫]、莫美林[旋风地堂腿]、陈国坤[鬼影擒拿手]、林子聪[轻功水上飘]饰)共同参赛,惜各人因谋生而荒废武学,而且全无斗志,但为了一百万的奖金,大家都愿意一试。一场比赛面对以暴戾闻名的霸王队,各人均被打至半死,在千钧一发之际,星唤起了各人的潜在斗志,在一瞬间各师兄弟重拾了本身之绝技,更将之融入了足球内,发挥出惊人威力。最后更令霸王队归顺,成为了一队完整的“少林队”。 另外,馒头皇后太极手阿梅(赵薇饰),以太极功夫制造馒头,令星十分敬佩并成为了好朋友,虽然梅常常悉心照顾及暗恋星,无奈因样貌奇丑而自卑,而不敢向星表露爱意。同时,星亦于街角偶遇美少女OL(李卉饰),两人产生了微妙的关系…… 少林队于全国大赛中过关斩将,顺利打入决赛,所面对的强对手,竟是明锋宿敌强雄(谢贤饰)所带领的“魔鬼队”。魔鬼队以高科技训练,并服用违禁药物,成为名副其实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少林队不单只有捱打,队员更一个一个被“杀人射球”击至重伤,面临惨败之局面。 一个意想不到的人,这时却突然出现,令少林队重现生机……
英译唐人绝句百首
吕叔湘(1904-1998)吕叔湘先生1904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78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0年起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4年4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是第三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5月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
中国经学史论文选集(上册)
本書分詞句論和表達論上下兩篇,上篇為字和詞、詞的種類和配合、敘事句:起詞和止詞、補詞等介紹;下篇為數量、指稱〈有定、無定〉、方所、時間等之介紹。
吕叔湘自选集
本书是语言学家吕叔湘教授自己选定的文集,共49篇,内容涉及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词汇研究、古籍校勘、语文教学、社会语文生活等,均为吕叔湘先生学术研究的名篇,反映了吕叔湘各个时代的学术思想。
马氏文通读本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汉语语法学的名著,在汉语语法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已有的几种版本都不便于阅读,也不便于翻查。《马氏文通读本》弥补了这个缺陷,在版式上做了安排,使它成为"可读之本",又编制索引,便于研究者对文通内容进行检索。《马氏文通》原书引例错误较多,经章氏校改后仍有多处失校,尤以后半部为甚,《读本》都予以改正。
大家小书 语文漫话(精)
《语文漫话》精选了一代语言学宗师吕叔湘先生关于语言学、语言文化现象、语言的演变和翻译等方面的内容,用浅显的文字阐发语言、文字的应用知识,分析语言文化现象,反映语文的社会功用。对中小学生来说,是语文学习的入门读物;对文学语言学的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了解学科的门径。
吕叔湘文集(第四卷)
《吕叔湘文集(第四卷)》是在1983年出版的(吕叔湘语文论集>的基础上做了些增删分合的事情。共收长长短短的文章六十篇,分为九组:(1)语言研究,(2)语言文字,(3)语法的研究和教学,(4)词典和词义,(5)写作和编辑,(6)语文教学,(7)语言和社会,(8)翻译,(9)序文。 跟《语文论集》比较,除总的篇数增多外,明显的差别是增加了序文一类,减少了古书标点一类。后者已经补充了一些篇,合成一本单刊《标点古书评议》,将要收入文集第五卷。
第四辑 套装32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四辑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四辑 套装共32册)》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首套系统梳理中华学术百年发展脉络的大型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已走过百余年,其间百家林立、论辩蜂起,沉浮消长瞬息万变,情势之复杂自不待言。温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来者。“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编纂,其意正在于此,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名作,梳理中华现代学术演进脉络,以展现传统文化之新变,追寻现代文化之根基。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四辑 套装共32册)》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本套书为第四辑,共30种(计32册),其中27种中文图书,3种英文图书。
《现代汉语词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现代汉语词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具体介绍了《现代汉语词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语词典,首次出版发行于1973年,它经过多年的编纂修订,其准确性、规范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我国各界人士重要的基本的语文工具书。
近代汉语指代词
《近代汉语指代词》是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经典著作。本书结构严密,呈现了近代汉语的指代词系统;以丰富的实例说明每一个指代词的用法和语义;用现代语言学的论证方法追溯了大部分近代汉语指代词的根,在汉语指代词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笔记文选读 艺文志文库 吕叔湘著
选辑这本书的动机是要给初学文言的青年找点阅读的资料。现行的国文教科书,因为受种种条件的拘束,所选的文言篇章对于学习者的兴趣未免太少顾及。同时,教科书所选的多半出于专书或文集,风格以高古为尚,是可以或应该读,但未必是可以或应该模拟的。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是“质胜”之文,风格较为朴质而自然,于语体较近,学习起来比较容易。现代的青年倘若还有学着写一点文言的需要,恐怕也还是这一路笔墨更加有用些。我希望这本书在题材和文字两方面都能略有补充和矫正的作用。 共收笔记九种,选录近百则。每篇之后略附注解,另附“讨论”,除一部分和词句的义蕴有关外,大率以引发读者的经历见闻和所读文字相印证为宗旨,希望能帮助养成一种比较良好的读书习惯。 ——吕叔湘 本书据《吕叔湘全集》第九卷排印。《全集》底本为语文出版社1992年1月版,有所订正。本次出版,以语文出版社版对勘,遇有不同,则对照文光书店 1950年1月版、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9月版与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版,择善而从。 底本中的“三版跋”,主要内容已收入注解,列为附录一。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9月版与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版另有一序,内容与底本之序不同,列为附录二。文光书店版有叶圣陶先生序,提供了一个有意味的阅读视角,列为附录三。
吕叔湘文集(第二卷)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是作者在1940年到1949年间写的十一篇论文和十二篇札记,都是已经发表过的——头两篇在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说主语宾语的一篇在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说们,说家篇在国文月刊,札记一部分在国文杂志,一部分国文月刊,其余各篇都在金陵、齐鲁、华西三校合编的中国文化研究汇刊。这些刊物的印数都很小,因此这些文章见到的人不多,现在集起来印成一册,以就正于研究汉语语法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