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铮强
吴铮强,1977年生,浙江海宁人。2006年6月获浙江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宋代历史和中国社会史及史学理论与方法。已在《社会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宋朝简史
5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4.1%
宋朝为何一面有历代的积贫积弱之讥,另一面却又达成了精神气质、思想文化上旷古烁今的成就?知名宋史学者包伟民、吴铮强回望300年大宋王朝浮沉窥入历史肌理,追索盛衰密码。回望300年王朝浮沉,大宋承唐末乱世立国,却从未能完全恢复汉唐时辽阔的疆土,又遭逢“靖康之耻”被掠去半壁河山,偏安秦岭、淮河以南。政治上重文轻武,策略上守内虚外,大宋王朝终日周旋在强敌环伺的夹缝里,直至在蒙古铁骑的崛起中灭亡。但正是这同一个宋朝,无论是士大夫政治的成熟,农业文明精致内敛特点的强化,商品经济、手工业的显著发展,还是技术领域众多的创造发明,思想领域划时代的迸发创新,皆被认为打开了中国帝制王朝历史演进的“新局面”。何以同一个宋朝,一面有历代的积贫积弱之讥,另一面却又达成了精神气质、思想文化上旷古烁今的成就?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窥入历史的肌理,追索盛衰的密码。
官家的心事:宋朝宫廷政治三百年
1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4.1%
宫廷斗争贯穿于整部中国君主政治史,无论统一时期的秦汉、隋唐、明清,分裂时期的三国、十六国、南北朝、十国等,无不经历过无休止的、残酷的宫廷斗争。但在历史叙述中,宋朝的宫廷政治却如同一股清流,蔚为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父慈子孝、君圣臣贤的皇权政治典范。 事实真的如此吗?本书通过宫廷政治视角,围绕宋代宫廷政治斗争中聚讼纷纭的关键事件,如陈桥兵变、斧声烛影、澶渊之盟、绍熙政变等,摆脱既有定论的束缚,力图从史料中寻找未被遮蔽和美化的蛛丝马迹,还原宋代宫廷政治权力的聚散变幻,最大限度地发掘两宋宫廷斗争的真相。书中将宋朝政治史划分为皇帝、皇太后、太上皇与权相四个时期,揭示不同时期宋朝政治权力中心纷繁复杂的派系争斗问题,及其对历史走向的影响,从另一个视角理解宋史。
北宋的十一张面孔
3人今日阅读
本书通过北宋历史上的十一位名人的生活面貌,带你读懂北宋的文明魅力和兴衰变迁。包括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开封府的包青天、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等。
真假南宋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6%
寻访18处南宋遗址,还原史书遗漏的真相! 宋史学者、浙江大学教授吴铮强全新力作! 150张实地照片,图注详解,串联古今,还原遗址里的南宋史。 附赠“寻宋之旅”历史地图,旅游导览+历史解读,一图看懂南宋从建立到灭亡的关键线索。 翻开本书,在18处遗址中寻访南宋的真相。
寻宋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2%
书稿为吴铮强在澎湃“上海书评”连载的专栏,从去年8月开始,目前已连载近10篇。作者根据宋史中人物、事件、制度、职官等线索,寻访宋代遗存,在对宫室、寺庙、碑刻、墓志、战场遗址、山川地势的考察中,发现宋代历史的幽微,所以名之“寻宋”。作者有意将现代与古代打通,从现代生活的市井烟火中寻找历史的残留,两下比照,生出对沧桑变迁的深沉感慨。 书稿约30篇,12万字,作者拍摄的照片100余幅。 拟目 一、 陈桥驿:宋太祖黄袍加身 二、开元寺塔:定州谍影 三、 雄州古战道与澶州回銮碑 四、 泰安与曲阜:宋真宗文物的闹剧 五、 晋祠:叔虞失位与圣母苍白的脸 六、 杨业的雁门关 七、 西夏王陵:牛魔王战斗过的地方 八、 延州:范仲淹的主角光环 九、 昼锦堂记碑:人生赢家韩琦 (未发表) 十、 醉翁亭记:欧阳修是快乐的 十一、泷冈阡表:欧阳修没有乡愁 十二、木兰陂:何处觅荆公 十三、大宋平蛮三将碑:狄青、余靖、孙沔 十四、爱莲池:十八线明星周敦颐的逆袭 (待撰写) 十五、崇福宫与嵩阳书院:洛阳的反对派及其消亡 十六、眉州、黄州、杭州:苏轼遗迹 十七、沧浪亭:苏舜钦与章惇 十八、元祐党籍碑 十九、宋徽宗碑铭 二十、水泊梁山 二十一、 铁塔与繁塔 二十二、 巩义宋陵
文本与书写:宋代的社会史:以温州、杭州等地方为例(九色鹿系列)
本书依据志怪小说、碑铭、墓志、方志、族谱等不同形态的史料,以温州与杭州等地方为主要案例,尝试从文本与书写的角度重建宋代社会史的图景。在宋代地方社会,小农与富户、胥吏与海商、巫鬼与寺僧,都市中的武人与权贵,以及新兴的士人群体,共同构建起地方社会的关系与网络结构。士大夫占据着全国行政系统的核心地位,但在地方社会,科举士人还是一股不稳定的新潮流,有时游离于地方社会,有时需要与其他社会群体相互渗透,才能在地方社会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视角的变换与图景的重建,或许能揭示宋代社会更丰富的内涵。
杭州寻宋
本书为杭州研究院《南宋丛书》之一种,为南宋文史通俗读物。丛书第一辑三本将聚焦于杭州与南宋的关系,探讨“作为南宋的杭州”以及“作为杭州的南宋”,再现南宋杭州的历史场景,让读者更真切感受南宋杭州的魅力。本书将追寻西湖十景的南宋韵味,细数杭城宋代文物遗迹与考古遗址,从现代杭州街市穿越南宋坊巷。内容涉及杭州的南宋景观、南宋西湖十景、杭州南宋文物遗址、杭州南宋史迹旅游指南等,力图完整呈现杭州城的南宋史迹。
龙泉司法档案职权主义民事诉讼文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通过对龙泉司法档案民事诉讼文书的深入解读,本书梳理民国时期浙江省龙泉县立法与审判机构、传票、诉状、调查报告、庭审记录、裁断文书等方面混乱而多变的演化进程,从而首次确认在清末民初的司法实践中出现过职权主义民事审判模式,将其立法依据追溯到清末的《天津府属试办审判厅章程》等,并据此探讨近代中国社会演变过程中传统与现代性的“层叠”与“互嵌”现象。
宋朝的祛魅
一部深入探讨宋朝历史与文化的学术著作 - 著名历史学者,浙江大学博导吴铮强教授,透过重重历史迷雾,多角度对宋朝进行解读与祛魅。 - 多个维度切入,展现历史叙述的多元化路径。 透过名家论著,以新视角重构传统历史表达。 呈现寻宋之旅,探寻真实历史遗留下的痕迹。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探讨宋朝历史、文化成就及宋代政治为中心,作者通过细致的史料分析,对宋朝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与祛魅,对传统史学中将宋朝单一化、理想化的历史叙述进行多元化的讨论。书中不仅讨论了宋朝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如皇权斗争、士大夫政治地位的变迁,还涉及了王安石变法、理学与政治的关系等重要议题。作者提出运用“文本与书写”的研究方法,以揭示历史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复杂联系。本书为理解宋朝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贡献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如何客观评价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北宋
北宋:帝国书生意气,ISBN:9787533927226,作者:吴铮强 著
龙泉司法档案选编 第一辑 晚清时期(全两册)
《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第1辑:晚清时期(套装共2册)》收入龙泉地区所藏晚清至民国时期司法档案。上自咸丰元年,下至民国三十八年,共计一万七千余卷,多达八十八万页,数量极为庞大,多侧面地折射出清代民国时期地方社会的世相百态,是研究清代特别是民国时期的地方司法、日常生活、社会变迁等诸多侧面的珍贵史料。为方便学者查询利用,浙江大学地方历史文书编纂与研究中心将这批档案重新整理,以案件起始时间为序编排,编写提要,附入档案原件。此为第一辑,晚清时期。
科举理学化
《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开宗明义,要讨论宋、明两代之间社会中介阶层的差异与联系:“宋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是不是出现了什么问题,以至于明代需要出现了一个士绅阶层?明代士绅阶层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还是社会的自觉?是哪些社会力量因为什么目标而推动士绅阶层的形成?”……这些问题都能在《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找到答案。 以往研究多关注于明清士绅阶层的特性与社会功能,较少追究他们的“出身”。近年域外有学者提出南宋时期精英阶层放弃追求全国性政治权力,转向巩固其地方权力基础的“精英地方化”的说法,仅管颇多纰漏,笃信者不少。但关于南宋“地方化”了的精英与明清士绅阶层之间的承续关系,持此论者也欲言而止,未能形成前后联系明晰的逻辑结构。
士绅阶层前传:两宋的游民与土豪、科举与理学
《士绅阶层前传:两宋的游民与土豪、科举与理学》为《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一书的修订版,作者以科举制为中心,探讨了宋、明两代之间社会中间阶层的差异与联系,对明代士绅阶层的出现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从现象上看,士绅阶层依赖科举制度而产生,而科举制度在宋明之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科举理学化的过程。在此背景下,社会阶层发生了变化,南宋“地方化”了的“精英”逐渐演变成为明代士绅。
国史通识讲义
《国史通识讲义》由吴铮强编著,将分四个部分介绍历史上的中国。 一部分主要介绍中国社会从氏族公社演变到帝制中国的进程。 二部分主要介绍帝制中国的统治手段与文化调适,其中的重点是儒法之争。 三部分主要介绍帝制中国的王朝兴衰。 四部分介绍中华帝国在晚清的崩溃过程,以及近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主要脉络。 《国史通识讲义》以简洁的文字,介绍了中国古代5000年的历史与文化,内容全面,可读性强,可作为高校学生通识课教材使用,也可作为青少年学习中国历史的通俗读本。
罗建功打官司(1914-1940)
1913年,罗建功从伯父手中继承大笔遗产,由此走上无休止的诉讼之路。然而罗建功将遭遇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为谋求诉讼优势万般算计,竟不知如何适从……国民政府一旦从法律上确立女性继承权,罗氏家族1923年制订的宗祧继承合同便陷于风雨飘摇之中。庶姑罗黄氏能否以侍妾的身份主宰先夫的遗产?罗建功怎么可能用资本主义的新法律维护宗法主义的旧协议?弟媳吴素兰忽然离开龙泉县前往南京背后又是怎样的政治险局?从政界大亨到法学名流,从革命志士到落魄才子,从乡绅土豪到卑微侍妾,《罗建功打官司》大开大合,在呈现近代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的宏大叙事中,细致入微地讲述不同个体跌宕起伏的命运。而作者的雄心,正是将大历史还原为个人行动与日常事件编织的奇幻网络,并试图探讨“现代性”本身、“国家”转型与“个人”遭遇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个寓沪青年的婚恋与生计
《一个寓沪青年的婚恋与生计——余光裕书信的日常生活史(1944—1947)》为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从事会计工作的青年职员余光裕与恋人、亲人、朋友之间来往书信的汇编合集与研究著作,书信共计172件,按照时间顺序,分为福民乳品公司、天赐药厂、乡居、空军、怡丰泰报关行五个阶段,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勾勒出余光裕事业与爱情发展的轨迹,还反映出动荡年代青年人面对的社会压力与命运抉择。讲述了当时青年在求职、婚恋及家庭方面的心理与喜怒哀乐,是研究近代江南社会文化的一份重要资料。这批书信不但是历史研究的珍贵史料,其书信内容本身也构成一段日常生活史的独特叙述。
南宋诏令编年
《南宋诏令编年》汇集南宋诏令二万余篇并以编年方式排序,是首部编年体南宋诏令文献集成,同时也是一部特殊体裁的南宋编年史。 众所周知,时间是历史学最重要的构成要素。现存二万余篇南宋诏令中,无系年者超过半数,因此考证这一万多篇诏令的时间是本书编纂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对已有系年诏 令的订误是本书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据统计,本书共订正前人系年错误近百则。本书的又一编纂特色是以附录的形式将与南宋同时期的西夏、金、蒙元等政权的诏令一并收入,以期对观照中国多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多彩历史有所助益。 本书是浙江省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以来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入选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2024年1月作为《南宋全书·南宋文献集成》的一种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本项研究的部分成果已以单篇文章的形式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宋学研究》等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