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震
吴震,1957年6月生于上海,江苏丹阳人。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日本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朱子学会理事,中华日本哲学会常务理事,日本源了圆国际学会理事,日本东洋大学国际哲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东亚文化交涉学会初创会员,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武汉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 曾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双聘研究员,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日本东洋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日本福冈女学院大学访问学者,日本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中心COE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外国人研究员等。 研究领域:东亚儒学、宋明理学、阳明后学、朱子学、明清劝善运动。
传习录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7%
《中信国学大典·传习录》香港中华书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册;跨越经典巅峰、引领国学变革独一无二的权威创作团队,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主编,集结两岸三地空前阵容,全球汉学界的顶尖学者倾力打造深具国际视野,展现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现代眼光、世界眼光、未来眼光来抚慰人心的摩登新国学贴近当代社会的解读,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
传习录百句(口袋本)--中华经典百句(口袋本)
1人今日阅读
“中华经典百句”和“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是中华书局推出的当代各领域名家、大家讲读中华经典的“大家小书”。“中华经典百句”,选取国人必知的经典金句,纵横古今、贯通中西地进行讲解和阐发,导引读者轻松自由地汲取中华经典的文化菁华,建构立身处世的精神世界。 王阳明是十六世纪明代中国的大儒,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作“阳明心学”,是宋代程朱理学之后儒家哲学发展的又一理论高峰。而记录王阳明论学语录和书信集的《传习录》,作为阳明心学的经典,其中有许多充满思想智慧且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的经典语言。复旦大学吴震教授从《传习录》中甄选精华百句,结合阳明的思想做了启人心智的解读,带领读者进入心学世界的大门。
朱子思想再读
吴震是治宋明理学,尤其是阳明学的名家,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他把近年重读朱子的心得体会汇集成书,在持论所见、立论取径方面与此前朱子研究确有所不同,应该会引起朱熹研究等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书稿涉及朱子思想中的仁学、心说、敬论、本体与工夫以及政治文化等问题领域,展现了专题性研究的风格,具有哲学、思想、历史以及政治文化等多重诠释视角,摆脱了以往就“理气心性”等框架来切入朱子思想研究的传统格套,对于重新解读朱子思想之特质及其价值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修订版)
《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从明末清初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及“信仰世界”的角度着手,着重探讨了明末以来士人乡绅所推动的一场道德劝善运动,这场运动所凸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握“转祸为福之道”(即“德福之道”)以及如何通过改善道德以实现经世理想。《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由导论及九章组成。各章既有以人物个案为主的考察,如颜茂猷、刘宗周、陈瑚、陆世仪等,也有以文献分析为主的探讨,如《迪吉录》、《人谱》等;另外也关注「云起社」、「证人社」等民间讲学组织的思想活动。
传习录百句--中华经典百句
《传习录》是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论学语录与书信集,是阳明心学的经典,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经典,其中有许多充满思想智慧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的经典语言。《传习录百句》择取和提炼了《传习录》且适当采用《王阳明全集》中的部分经典语句,并结合阳明的思想做了启人心智的解读,举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心学核心思想于此皆有充分体现,于此引导更多的读者进入心学世界的大门。
王阳明的智慧
复旦哲学系教授领读王阳明经典《传习录》,深入浅出剖析心学精髓,领悟阳明智慧!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主张,不仅影响了曾国藩、梁启超、梁漱溟、钱穆等名家,更是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传习录》是王阳明讲学以及与弟子对话的语录集,记载了他“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核心思想。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知名学者孙钦香潜心研究阳明心学多年,从《传习录》中提炼出99个最能体现王阳明思想精神的经典章句,并做了详尽的注解和评析,以提纲挈领的方式、简明通俗的语言,深入剖析《传习录》的哲学内核,让我们了解王阳明的为人,领悟心学的智慧精髓,掌握处世成事的秘诀。
《传习录》精读
本书是关于《传习录》经典的精细解读,作者舍弃逐条逐句解读方式,而是主张明义理与通训诂并重,择其要点、循其脉络、扣紧义理,将《传习录》放在阳明心学思想体系、宋明时代道学思想背景乃至儒学思想的传统当中来进行解读。
朱子学与阳明学:宋明理学纲要 名师大讲堂系列丛书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新开的一门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精炼地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总体上,本书有如下特点:一、注重思想发展的前后关联,从“近世中国”的思想脉络来审视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将宋明理学的衰落与明清学术嬗变勾连起来。二、谋篇布局上,以问题空间取代个案人物的线性结构方式,打破了一般哲学史以人头或学派来安排叙述的写作方式,凸显宋明新儒学的哲学性。三、简明扼要,突出对问题本身的脉络梳理及事实叙述,剔除与核心问题无关的细节讨论。
阳明后学研究
本书是《当代中国哲学丛书》的一种。书稿对国内研究非常薄弱的阳明后学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阳明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钱绪山、聂双江、罗念 、欧阳南野、王龙溪、耿天台等人的学术活动和主要思想、著作分别进行了阐述和考辨。本稿是作者在日本京都大学的博士论文,前后历时十年写就。
急诊科进修医师问答
《急诊科进修医师问答》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包括十九章内容,常见急症、呼吸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循环系统急症、神经系统急症、内分泌系统急症、泌尿系统急症、血液系统急症、急性中毒、物理因素所致急症、胸心外科急症、腹部外科急症、泌尿外科急症、外科急性感染、创伤、烧伤、咬蜇伤、妇产科急症、儿科急症。《急诊科进修医师问答》以问答形式首先对系统性疾病进行阐述,再分别对临床科室常见急性疾病进行主要讲解,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概述、病因、临床的特征性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治疗措施等。《急诊科进修医师问答》写作体例新颖,内容详实,条理清楚,特点鲜明,实用性强。为参加进修的医师、临床医师提供临床工作需要,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东亚儒学问题新探
近二十余年来,儒学研究已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向,开辟出“东亚儒学”这一新研究领域。本书紧扣“儒学”“东亚”“日本化”这三个关键词,对东亚儒学、日本儒学以及儒学日本化等历史问题、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东亚”问题的讨论,对“东亚”“东亚儒学”概念的发生历史以及演变历程,乃至晚近“东亚”论述中的复杂面向,进行了全面仔细的介绍和探讨,反映了最前沿的发展成果以及作者的独到见解。第二部分深入德川日本儒学的历史内部,对“儒学日本化”具有典型意义的徂徕学、仁斋学的思想展开了富有创见的研究,同时,对日本独特的心学思想——石门心学及其讲学运动中的“中国因素”等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考察,这些研究既吸收了日本学界已有的成果,又具有中国学者的比较视野。第三部分是对现代以来日本学界有关“日本性”问题的探讨,主要透过丸山后期的日本文化研究,在充分肯定丸山思想有关“日本性”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同时,深度反思了丸山后期提出的“古层—原型”论(又称“执拗低音”论)的史学观点。
王畿集
心学大师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是明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儒家的心性之学,尤其是古代浙江地区的「浙学」传统,创立了以「致良知」学说为理论核心的阳明学,又称「王学飞王阳明的弟子和传人众多,门下异说纷呈,流派纷争,他们对王阳明思想各有新的开拓和发展,形成了后世所称的「阳明后学」 关于阳明后学的研究资料,虽然有一部分著作已收入《四库全书》等几部大型丛书中,但尚存一些明显缺憾:一是有的重要思想家的著作或主要著作未被收录,如钱德洪、徐爱、董潠、黄绾、薛侃、颜钧、陶望龄、林春等。二是有的被收对象的著作相当不全,如季本、罗汝芳、周汝登、陶奭龄、管志道等都有许多著作未被收录。三是有的版本并非最佳或最全,如邹守益的《邹东廓文集》、罗洪先的《罗念庵全集》、王时槐的《友庆堂合稿》、张元忭的《不二斋文集》等。四是缺卷、缺页现象严重,如许孚远的《敬和堂集》仅收录了四卷(原为十三卷》。五是不够完善,如利用传记序跋等数据就显得相当困难和不便。这些缺憾对于阳明后学研究的深入进行无疑是很不利的。 因此,为学术界提供一套基础文献,以推动阳明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并约请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由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对阳明后学主要代表人物的著作进行搜集整理,与凤凰出版社合作,出版《阳明后学文献丛书》。
炒股看图才是真功夫
暂无简介
当“中国儒学”遭遇日本
在明治维新(1868)以后的近代日本,儒学遭遇了“日本化”与“近代化”的双重夹击,它被作为“东洋伦理”或“日本道德”的代表,或被化作帝国意识形态下的“国民道德论”,被用来提升全民精神文明,实现“臣民一体”、“道德齐一”,以为由此便可抵御西方精神污染,进而实现“近代超克”直至“解放亚洲”,在此特殊的年代,儒教遭遇了“再日本化”的命运。战后日本,“儒教”名声一落千丈,人们在对“近代日本儒教”猛烈批判之同时,也开始对儒教日本化的诸多理论问题进行省思,人们发现在日本化背后存在着“日本性”问题,亦即“日本化”得以可能的日本自身文化传统究竟何在的问题,丸山真男晚年的“原型”论致力于探寻“日本性”,便与此问题意识密切相关。但是在当今日本,儒学日本化的进程已然中断,其原因是否由于日本已经彻底“西化”抑或已经退缩至“原型”则已非本文所能深究。但可肯定的是,对于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各种西学的“中国化”既是实践问题又是理论问题。
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
《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以“年表”的方式进行撰述,重点在于揭示讲学运动的组织形式及展开形式,着重考察了讲学活动的思想背景及其思想理念。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儒学研究
本书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关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儒学研究”的成果,代表当今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儒学问题研究的富有创新性的高水平研究。分为海外中国新儒家思想研究、中韩近世儒学研究的交错、中日近世儒学研究的交错、台湾地区及越南的儒学研究、美国中国儒学研究的交错等几个部分。
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本关于朱子学国际研讨会的论文集。本书把"朱子学"放在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中,从各方面加以多方位的考察和探究。
王阳明着述选评
《王阳明著述选评》对宋明理学史上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哲学著作进行研究,内容涉及其哲学体系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及“万物一体”、“四句教”等。
吴震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论集
吴震先生是吐鲁番学研究领域著名的学者,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是国内外从事吐鲁番文物发掘、保护和研究时间最长、贡献最大的学者之一。《吴震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论集》汇集论文38篇,是吴震先生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这些论文涉及吐鲁番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古代高昌地区的政治制度、农牧业生产、商贸活动、手工业生产状况、赋税制度、宗教与文化、民族构成及其活动等方面,很多论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本论文集的出版是吴震先生吐鲁番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集中展示了其高深的学术造诣,对今后吐鲁番学的发展将会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思想与文献
《思想与文献:日本学者宋明儒学研究》共收论文23篇,这部论文集从2008年底开始拟定计划,直到2009年底正式提交出版社,历时一年。在拟定计划的过程中,吾妻二重教授一同参与了讨论和修订。
经典之门(套装共4册)
《经典之门(套装共4册)》为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的五十分册《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的导读简体字本。与钱钟书、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钱”“南饶北季”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领衔主编,40位大陆港澳台知名学者精心撰写导读,读完《经典之门(套装共4册)》可以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有一个总貌式的认识。 中国历代文化经典是理解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枢纽,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在急速发展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阅读先贤圣哲的经典著作,从中获得智慧和启发。《经典之门(套装共4册)》切合当下社会问题,以全新的视野领读者走进经典的世界,体验诗意生活。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罗汝芳评传
16世纪2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思想潮流由朱子学转向阳明学,心学思想几乎成为明代中晚期的主流导向。《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罗汝芳评传》介绍了这股思潮中的代表人物罗汝芳的主要思想,他的思想主要包括以“求仁”为宗旨、以“孝悌慈”为核心内容、以“天心”观为基础以化俗为目的的讲学活动几个方面。而近溪思想则是之后发展起来的对于以良知自律为基本特征的心学伦理学说作了重要的补充和拓展。《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罗汝芳评传》介绍了这一思想的演变过程。
教师口语基础训练教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丛书
教师口语,也可称为教师职业语言,是教师主要的劳动工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在理论指导下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重要的手段。了解教师口语规律、把握教师口语的类型和特点、掌握并运用教师职业语言进行教育教学,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基本要求。 本教程是编著者在多年的教师口语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教学积累,同时吸收了近年教师口语研究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写成的,力求切实帮助师范院校学生、在职教师和有志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其他人士有效提高教师口语水平。本教程具有以下特色: (1)系统性强。教师在工作中,应使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一般口语交际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本教程主要按普通话训练、口语表达基础训练、教学口语训练和教育口语训练来安排教学内容。结构合理,内容实用,适合学习者循序渐进地提高教师口语水平。 (2)实践性强。本教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尽量精讲理论,以实例说明理论,以训练强化理论,切实帮助学习者打好教师口语基础,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 (3)可读性强。本教程较为充分地介绍了教师口语的基础理论,考虑到读者的多样化背景,在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解析时,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行文和表述方式,并结合典型的例子来说明。
儒学传统与现代社会
本书为2017年第十届海峡两岸暨香港人文社会科学论坛论集。2017年是该论坛值得纪念的十周年,论坛由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轮流举办,本届由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和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共同承办。论集共收经参会学者精心修订的学术论文19篇,主题为“儒学传统与现代社会”,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构成核心议题。论集的出版对于推动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增进彼此互动互鉴、多元交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聂豹罗洪先评传
阳明后学可谓人才辈出,各种学说思想及概念术语亦互相交错、头绪纷杂。通常以为聂豹、罗洪先是阳明后学中“归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黄宗羲《明儒学案》把他们列入“江右王门学案”,并对罗洪先的思想有较高的评价。聂、罗所提出的“归寂”、“致虚守静”以及“收摄保聚”等学说,在当时的王门当中以及思想界所引起的反响不容忽视。但是历来对他们的研究不可谓多矣。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聂豹罗洪先评传》作者力图把聂豹和罗洪先放在整个宋明理学以及阳明学及其后学的思想发展过程当中,来考察两者思想的内涵及其与王门其他诸子的思想切磋和意见争辩,以求充分展示两者在阳明后学当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风貌,并对其在阳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加以重新审视和厘定。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聂豹罗洪先评传》的附论和附录中,对于历来重视不够的归寂派的后劲人物——王时槐的思想也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并对两位传主的“年谱”以及“著述”作了一些考订,这些也是《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聂豹罗洪先评传》撰述的一个特点。
悦读经典小丛书:《传习录》一百句
《一百句》从每一部经典中选取具警策意义、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引申,等于给繁忙而有为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精华的选本,同时也为读者深入思考人生指引了一条门径。百句,当然不一定就是整整一百句,体例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一句一议,有的是精选数句说明一个话题,还有的选句则“藏”在正文的解读之中。
颜茂猷思想研究
作者对中国劝善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并着重以颜茂猷为例,研究晚明时期中国劝善运动的发展情况以及受各方面的影响。作者指出中国的劝善运动受到先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后来又与佛教甚至其他宗教综合一起,同时也受到政府的推动。
儒学思想十论:吴震学术论集
这部书汇集了吴震教授近十年来所写的有关儒学思想的10片论文,在此共分为先秦思想、宋明儒学、劝善思想、东亚儒学四个部分,是将作者近年来的关心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特色展示出来。
脊索瘤吴震2020观点
脊索瘤,从人类第一次认识这个疾病到今天,一直都是一个医学难题。脊索瘤好发于人体中线部位,颅底、脊柱、骶尾部,这些深在的部位脊索瘤的外科手术切除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脊索瘤对于常规剂量的反射治疗的无反应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放射治疗在脊索瘤治疗方面束手无策。至今为止仍无有效的针对脊索瘤的化疗及靶向药物问世,更是让脊索瘤的综合治疗几乎是一个奢望。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许多常见病、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临床上对许多良性、恶性疾病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对而言脊索瘤则进展缓慢。脊索瘤,这一个复杂的疾病,正逐渐成为医疗工作者必须直面的严峻 问题。 鉴往可以知未来,回溯脊索瘤的研究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自1846年 Rudolph Virchow第一次描述了这种肿瘤以来,人们对于脊索瘤的认识经历了多个阶段。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手术技术的进步,我们大致可以将这170年的历史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脊索瘤被描述到显微外科广泛开展前,这一时期主要是肉眼手术,并确定了脊索瘤是一种起源于胚胎残余脊索的肿瘤。第二阶段从显微手术的普及开始, 这一阶段人们开始追求显微镜下全切肿瘤,此外,细胞培养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普及也提高了我们对脊索瘤生物学的认识。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新的诊断、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全切程度,并加深了医生对于脊索瘤的认识。人们认识到,脊索瘤的放疗无反应性是相对的,对于极高剂量的放射治疗,脊索瘤可以表现出一定反应,在此基础上,放射肿瘤学家设计了新的策略,在保持周围正常神经血管结构的同时,将高能量传递到肿瘤组织,为脊索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第四阶段的到来归功于肿瘤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今天人们对于脊索瘤的特异性分子的研究正在开展,相关治疗药物正在加紧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脊索瘤的化学治疗将会成为脊索瘤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泰州学派思想研究
20世纪初,近代中国学术向现代转型之际,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备受关注,刘师培和吴虞等撰文表彰王艮以及被认为是泰州传人的李贽,现代新儒学第一代人物梁漱溟对王艮尤其是泰州后学更是推崇备至,这说明泰州学派在明代思想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泰州学派在阳明后学中是一支个性鲜明、色彩独特的思想流派,与擅长思想论辩的其他阳明后学诸子不同,泰州诸子大多出身平民或属于底层士人,故他们的思想言行与精英士大夫相比确有诸多不类之处,他们热衷在社会基层开展讲学,然其思想关怀仍在于维护儒学价值和重整社会秩序。 《泰州学派思想研究》从“泰州学案”的重新厘定着手,暂时搁置了那些没有明确师承关系的所谓泰州学人,集中探讨了王艮、王襞、王栋、颜均、何心隐、罗汝芳的思想学说。本书分析发现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诉求。他们的思想言行既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心学运动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以及儒学世俗化的整体进程。
阳明学时代讲学活动系年(增订本)
自孔子揭示其忧患之一是“学之不讲”这一观点以来,在社会上进行讲学便构成了儒学的传统,而将此传统发扬光大,则莫过于近世中国的宋明时代,特别是16世纪阳明学时代更有集中的展现。 在阳明学时代,王门诸子推动的讲学已经超越了学术切磋的知识性活动的范围。这种广泛的思想交流,使得讲学具有了阳明心学的学派建构和身份认同的特殊作用。因此,对阳明学时代的讲学活动进行必要的文献梳理和学术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和把握阳明学时代的社会思潮及其时代特征。 本书以收录原始材料为撰述形式,这些材料原是吴震教授为撰写博士论文《阳明后学研究》,大量阅读明人文献时随手摘录的,此次增订本对全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大量增补。全书以活动年表的方式,集中展现了16世纪初以来阳明学时代思想活动的发展样态,揭示了阳明学作为一场思想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其广泛持续的社会效应。
阳明学再读
本书集结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近五六年来阳明学研究的新成果。 “阳明学”,既指王阳明个人的哲学思想,也包含阳明后学或后世学者有关阳明学的思想诠释与理论发展;而“再读”,指重新解读和思考,也涵指不尽同于以往学界的相关研究而略有新的看法。全书由问题所牵引,讨论的内容呈多点散发,最终聚焦于广义阳明学的思想和历史。主要关心的问题有两大类:第一类关于阳明心学的理论结构及其特质,第二类关于“后阳明”时代的思想演进及文化现象。两篇附录则将视野扩大至“东亚阳明学研究”的领域,探索阳明学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中,所发生的各种思想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