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外国文论研究的学术历程
《外国文论研究的学术历程》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第3卷。全书总分为五章,其中解放前的文论研究为一章,解放后的文论研究分为四章。按照系列套书的统筹规划,该卷秉承套书的总体要求,注重原生态,竭力走进国外文论引介与研究的历史,以欧美文论、日本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俄苏文论为经线,以学人、学说、学刊为纬线,细数百年来中国学人在引介和研究外国思想家的学说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同时也见证了外国文论在中国的旅行印记。本书在梳理中反思当代中国的外国文论引介路径与接受格局上的现实问题,探索我国未来的外国文论引介的战略规划,研究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实践。
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研究
《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研究》是一本记叙俄罗斯文学在白银时代出现的一些流派以及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全书分为八章,介绍了流派风采,集群精神,个性姿态,抒情风韵等内容。
俄罗斯白银时代精品文库卷二-诗歌卷
暂无简介
跨文化视界中的巴赫金丛书·剪影与见证:当代学者心目中的巴赫金
《跨文化视界中的巴赫金丛书·剪影与见证:当代学者心目中的巴赫金》选收1962—2009年间发表的有关巴赫金的12篇回忆录、4篇访谈、几十份问卷、2篇评阅书,力图以或直接接触过巴赫金本人或多年浸润于巴赫金文本之中的学者的所见所闻,来重构出一个活生生的巴赫金。这里,有巴赫金的学生对“青年巴赫金”的特写,更有发现巴赫金的“三剑客”对晚年巴赫金的素描;有巴赫金理论跨文化旅行征途中功绩卓著的几位“巴赫金学”宿将对巴赫金风采的面面观,有当代“陀学”界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研究界几十位专家对巴赫金两部专著的评点,还有苏联文学研究界两位名家对巴赫金学位论文的评阅。生活于巴赫金世界之中的他者眼中的“剪影与见证”或许有助于我们走进巴赫金的世界
跨文化视界中的文学文本/作品理论-当代欧陆文论与斯拉夫文论的一个轴心
《跨文化视界中的文学文本/作品理论:当代欧陆文论与斯拉夫文论的一个轴心》以比较诗学的视界,进入当代国外文学文本,作品理论资源的系统勘察。作者聚焦于近五十年来欧陆文论界与斯拉夫文论界在文学文本,作品理论的建树上最为突出的七位大家——翁贝尔托埃科、米哈伊尔巴赫金、尤里洛特曼、沃尔夫冈伊瑟尔、茱莉娅克里斯特瓦、罗兰巴尔特、热拉尔热奈的文学文本观,文学作品观,展开细致、精微的梳理和辨析,清晰地呈现出“作品大于文本”、“作品小于文本”之不同的景观并解析其成因,阐释了文学作品理论,文学文本理论追求自立、获得自主、向外扩张,由“小写的文本”变成“大写的文本”之转变轨迹。
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第3辑)
《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第3辑)》以“跨文化”的视界来检阅当代国外文论,分析其差异性与多形态性、互动性与共通性。《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第3辑)》专注于法、德、俄苏、英、美、意、日以及希腊、印度等国文论名家名说与中国文论之多向度跨文化的比较,呈现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外国文论研究的学者们承接钱钟书先生的遗训,在跨文化的文学理论园地坚守耕耘,在比较诗学的深度拓展上有所作为的最新印迹。
现代斯拉夫文论导引
现代斯拉夫文论,拥有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布拉格结构论学派、塔尔田符号论学派这样一些深刻影响现代文论进程的重大学派,拥有扬·穆卡若夫斯基,罗曼·英加登、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米哈伊尔·巴赫金、罗曼·雅各布森,尤里·洛特曼这样一些饮誉世界的文论大家。现代斯拉夫文论以其思想的原创性、学说的丰富性、理论的辐射力,在现代世界文论的版图上,构成了堪与现代欧陆文论、现代英美文论鼎足而立的又一大板块。
《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第五辑
《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践行“多方位吸纳与有深度开采”“开放与恪守并举”“反思与建构并行”这一基本理念,放眼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欧陆文论、当代英美文论、当代斯拉夫文论、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等研究领域,秉持前沿性译介与基础性研究并重、新研究成果与新学科态势兼容的编辑方针,力求为学界同人提供一个切磋问题、交流观点的互动平台。 周启超主编的《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第5辑)》为第五辑。
外国文论核心集群理论旅行问题研究:第2届现代斯拉夫文论与比较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肇始于形式派的现代斯拉夫文论堪称现代文论发展进程中的“开路先锋”,是现代文论转型的“第1驿站”。现代斯拉夫文论思想的原创性、学说的丰富性、理论的辐射力,与现代欧陆文论和现代英美文论相比毫不逊色。而不管是从20世纪文论思想史上重大思潮、流脉、学派的发育谱系来看,还是从现代文论的变革动力、发展取向、基本范式的生成路径上看,现代斯拉夫文论都是文学理论“旅行”的生动案例,更是今日文论在跨文化旅行中生存和发展这一具有普遍性的命运形态的一个精彩缩影。 《外国文论核心集群理论旅行问题研究:第2届现代斯拉夫文论与比较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第2届现代斯拉夫文论与比较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前沿成果,其中有对现代斯拉夫文论发生、发展及其渊源、影响的整体观照;有对深刻影响现代文论百年的俄苏形式论学派、布拉格结构论学派、塔尔图符号论学派的多层次、系统性研究;有对现代斯拉夫文论代表人物巴赫金、艾亨鲍姆、洛特曼、蒂尼亚诺夫、什克洛夫斯基等名家名说的微观聚焦;有通过史料再发掘与理论新视域对雅各布森及其理论学说研究的集中式突破;有经由比较诗学的路径对现代斯拉夫文论进行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阐释实践等。 《外国文论核心集群理论旅行问题研究:第2届现代斯拉夫文论与比较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不仅全面探讨了现代斯拉夫文论核心集群理论旅行问题,同时本身也是外国文论“中国之旅”的一场生动操演。
跨文化视界中的巴赫金丛书:俄罗斯学者论巴赫金
《跨文化视界中的巴赫金丛书:俄罗斯学者论巴赫金》选收俄罗斯著名学者论巴赫金的文章28篇,其时间跨度为80年(1929—2009)。以著名苏联文艺理论家A.卢纳察尔斯基《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声部性”》开篇,以巴赫金文本的一位当代年轻注释者□.波波娃《狂欢》作结。这里,有“巴赫金与符号学”,也有“巴赫金与社会学”;有“巴赫金与形式主义”,更有“巴赫金与对话理论”,“巴赫金与狂欢化理论”;有“巴赫金与作者理论”,也有“巴赫金与作品/文本理论”;有“巴赫金与美学理论”,也有“巴赫金与语言学理论”;有巴赫金“发现者”与追随者对巴赫金思想的推崇,也有巴赫金学说质疑者的声音。如此结构的这部文选,旨在多维度多视角地展示俄罗斯“巴赫金学”全景的缩影。
理论的记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理论室30周年纪念论文集
《理论的记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理论室30周年纪念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恩格斯致哈克奈斯信与现实主义理论问题、西方现代文艺中的巴罗克基因、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与诗学的思考、从蒙田随笔看现代随笔、跨文化:“文学性”阐释的困顿与探索等。
开放与恪守
当代文学理论的生态境况是怎样的? 她的发育有没有“年轮”为印记?她是如何在跨学科中发育,在跨文化中旅行的?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将作者引入国外文学理论现状之检阅与国内文学理论态势之反思,引入“开放的艺术作品”与 “在对话中生成的文本”、 “作为意义生成器的艺术文本”与“文本的生产性”这类文学作品/文本理论之梳理,引入以雅各布森、穆卡若夫斯基、英加登为标志的现代斯拉大文论之旅。本书刻录了这一梳理与反思的印迹。
对话与建构
新课程改革要求解放学生思想,还学生口脑手的自由。这就要求老师转变教育观念,变重教法为重学法,重老师为重学生,重结果为重过程,变注入式为探究式,总而言之就是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 “对话”无疑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成为现今的语文课堂中是“座上宾”。如何有效地开展“对话”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紧扣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阐述了该理论对运用“对话”的指导作用。 从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来看,“对话”主要表现为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其中尤以学生与自我的对话为核心。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有意义的“对话”,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开展有效的“对话”。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意义建构过程,是学生在外部情境刺激下与自我的“对话”的过程。学生面对教师和文本,要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选择、筛选、鉴别,在知识结构中寻找相近或相似的结点并予以改造、接纳,完成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意义建构,自我对话尤为重要。《课标》中对此高度重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化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总在进行着自我对话,内心深处与另一个自我不断地交流、斗争,从而发现自己、评价自己、丰富自己,把自己同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比照,丢弃自己的局限、偏见、丑陋、愚昧和冷漠,展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包容和创造。这自我对话的过程,是对文学作品产生情感体验的过程,更是完成意义建构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学生主动与自我的对话,文本就成为毫无意义的符号,教师讲解就成为枯燥无味的说教。当然这里不能否认教师的作用。教师在学生意义建构中的任务是使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我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最后设计这样一个话题:你怎样评价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最后形成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⑴哈尔威船长是位恪尽职守的伟大英雄,具有舍己救人的品性;⑵哈尔威船长粗心大意,怕负责任,在可以避免的灾难发生后,虽然挽救了60人的生命,但他怕面对社会和历史的惩罚,选择逃避,一死了之。虽然双方各执一词,但我明白,学生在阅读中调动了自我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运用“道德之尺”评价,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如果你是哈尔威船长,你会怎么做呢?”可以说,学生在这样的讨论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自我道德评价体系得到补充和完善,协作、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对话”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教师,应当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情境,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协作,在学生与自我“对话”中完成意义建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第8辑)
本书践行“多方位吸纳与有深度开采”“开放与恪守并举”“反思与建构并行”这一基本理念,放眼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欧陆文论、当代英美文论、当代斯拉夫文论、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等研究领域,秉持前沿性译介与基础性研究并重、最新研究成果与最新学科态势兼容的编辑方针,力求为学界同仁提供一个切磋问题、交流观点的互动平台,适合文艺学和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研究者研读。 第8辑最重要的主题是为纪念二十世纪著名符号学家尤里·洛特曼百年诞辰,特此收录了尤里·洛特曼的文章《文学学应成为一门科学》,以及著名小说家翁贝托·埃科等人对洛特曼的评点文章多篇。本书同时收录了理论大家罗曼·雅各布森、罗曼·英加登等的诗学与语言学文论,并聚焦于现代斯拉夫文论领域,选篇优秀,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很强的专业性,反映了国内译介和研究外国文论方面的最高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