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出生于江苏常州,毕业于光华大学,中国著名语言学家。 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85岁以后开始研究文化学问题。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中评网称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苏培成称其“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晶报》称他“敢讲一般人不敢讲的话”。 2015年1月6日,常州大学以周有光先生名字命名,成立了“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并聘请周有光先生为终身名誉院长。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
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8%
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自述文集。包括“百岁口述传记”、 “记忆的碎片”、“ 回顾语言学界往事”、“ 我和语文现代化”等几部分,自述性质的序言、后记、谈话等也都一一辑录,酌情编入。本书系周有光先生自述文章在海内外的第一次系统结集。
对话周有光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2.9%
是什么样的家世、教育、交游背景铸就了周有光的生命底色?他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优秀学者?周有光与张允和如何成就七十年的爱情与婚姻传奇?是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让周有光渡尽劫灰?109岁的老人有何长寿与养生秘诀?汉语拼音与语文如何在周有光的笔下变得有用且有趣?周有光晚年在思考哪些问题?而这些思考为什么让他声誉渐隆?
天天诵读国学经典大字拼音本_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引自月牙山人《中华心法》 中庸的把握心得:动中取恒,静中就重。不辞中道,不偏不易。 强为之名曰道,强为之形曰一。世人为劝向上,多取正义,然而道若为物,其形为一。
天天诵读国学经典大字拼音本_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朝闻道集
《朝闻道集》辑录了周有光先生的39篇文章,是这位104岁的语言文字学家近年来所观所感所写的各类杂文的结集,其中包括作者百岁之后的23篇新作。《朝闻道集》共分五辑:华夏思古、读史纪实、文化演进、语文探新、笔尖畅想,涵盖了经济学、语言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内容。 周有光先生早年从事经济学研究,《朝闻道集》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全球化巡礼》、《从人均GDP看世界》、《两大文明古国的经济起飞》等篇什,即从经济学角度剖析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预测各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自从1955年10月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有光便被委以文字改革的重任,由他主抓并最终制订完成的《汉语拼音方案》被世界所公认,人们尊称他为“汉语拼音之父”。《朝闻道集》“语文探新”部分,集中收录了这方面的文章。 “终身教育,百岁自学”,周有光先生秉承老一代学人之风,从八卜几岁开始主要从事人类学研究。《朝闻道集》收录的《大同理想与小康现实》、《华夏文化的复兴》、《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不丹王国的民主化》等文章,就是周有光先生近年来研究成果的突出体现,展示了这位世纪老人孜孜以求、探索真理的精神。
周有光百岁口述
《周有光百岁口述》上篇为周有光的百岁口述,从常州青果巷开始,忆及上海圣约翰大学与光华大学,结爱张允和,留学东洋,避战四川,游历欧美,后归国,任教复旦大学,又奉调北京,参与起草《汉语拼音方案》,遭下放宁夏,至逐步恢复工作,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编委之一,直到如今著述不息。下篇则试图从张允和生前留下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对她的夫君百岁追忆的脚注。此外近百幅影像,再现了当年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之“合肥四姊妹”,这一个个家庭的生活和情感,折射中国社会的缩影。
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上下卷)
本书收集周有光先生八十五岁退休之后的所有重要作品。周先生自“离开办公室”后,就告别了语言文字的专业研究,开始撰写大量思想文化随笔,内容涉及中西历史、文化、政治思想等,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些随笔除了来自阅读积累之外,还结合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周先生以其超凡的文字驾驭能力、清通晓畅的语言,论述了诸多深奥的问题。文集荟萃了作者以小见大,微观中显现宏观的晚年代表作。
百岁所思
《百岁所思》囊括了周老文化散文短篇的精华,具有较高的文化、思想价值。112岁的智慧老人,跨越世纪的精彩人生。以百年沧桑的亲历、中西贯通的识见,使我们眼前打开了一扇清楚地看历史、看人生、看世界的窗,整个人生也变得通透豁达起来。
百岁忆往
《百岁忆往》是107岁的智者周有光先生新的回忆录。他检点平生,只留下这薄薄小册,却似吉光片羽。世纪老人既见证世纪,也为时代立楷模。当今社会,有一点浮躁,有一点虚妄,也有一点纸醉金迷。而人生阅历资深的周有光仍认真地过着正直、温情、理性、乐观、好玩的生活,着实稀罕,着实幸福,着实让我辈倾慕!
我的人生故事
是什么样的家世、教育、交游背景铸就了周有光的生命底色?他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优秀学者?周有光与张允和如何成就七十年的爱情与婚姻传奇?是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让周有光渡尽劫灰?108岁的老人有何长寿与养生秘诀?汉语拼音与语文如何在周有光的笔下变得有用且有趣?周有光晚年在思考哪些问题?而这些思考为什么让他声誉渐隆?本书将引领读者直观、全面地了解周有光的人生历程、学术贡献、思想菁华。无论你是周有光的初识者,还是周老的忠实粉丝,都不应该错过。
静思录
《静思录:周有光106岁自选集》收录了《把阿富汗建设成亚洲瑞士》、《不丹王国的民主化》、《记两次语文现代化国际会议》、《三个国际语言问题》、《土耳其的文字拉丁化》、《彝文的规范化》、《字母跟着宗教走》、《丝绸之路和字母之路》、《切音字运动百年祭》、《人类文字的鸟瞰》、《汉字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语言和文字的类型关系》、《语文教学的两条思路》、《终身教育百岁自学》等文章。
字母的故事
《字母的故事》内容简介:文字改革要求我们研究许多问题。例如:文字改革可否以简体字为最终目标?拼音文字应当采取音节制呢,声韵双拼制呢,还是音素(音位)制呢?字母应当根据方块字来创造,还是采用世界已经通用的字母?字母的好坏标准何在?字母的民族形式究竟决定于什么东西?用怎样的步骤来进行文字改革最为合适?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得到正确的解答,必须研究字母的故事,在丰富的历史教训中来提高我们的认识。 其次,字母的故事是文化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史料多数是文字的记录。字母的流传代表文化的流传。从字母在国际和民族间的传承关系,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历史。
汉语拼音方案基础知识
暂无简介
多情人不老
暂无简介
拾贝集
暂无简介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从自己的家庭渊源开始谈起,细数从清末至今日的历史剧变,透过敏锐的眼光和超强的个人记忆,讲述曾经亲身经历或耳闻的大量有趣的情节和故事,集中表现了中国百年历史的各大关键时刻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本书内容覆盖家庭、教育、国家、社会、战争、经济、文化、爱情、晚年生活等重要内容,其中涉及中外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近200个。周有光先生善于在描述当时现场、事件、人物之命运时,与中国之外的世界形成相互比较和参照,从而也使读者了解到在必然历史中的吊诡和回转。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中也坦诚讲述作者作为一代杰出的知识分子的一生:从民国初普遍左倾、充满活力的年轻知识精英分子的一员,向一个力图保持清醒思考、在有限的条件下为祖国服务的独立知识分子转变的过程,也涉及他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乐观和探索精神的历程。 本书语言风格随意、自然、活泼,充满智慧、乐观、幽默的基调,是一部极为珍贵的历史读本。
晚年所思
他见证着中国的百年变迁;他这一生,总被时代大潮裹挟着前进 一位106岁老人的真言无忌 他说自己是一位“两头真”的学者。什么叫两头真呢?年轻时候一味天真盲从,到了老年开始探索真理。他把民国学人的治学精神带到今天。他是不天真时代的天真老人。 他经历过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正如他自己所言,生命长,就会见到很多奇怪的事情。 他虽百岁,但仍是《皇帝的新衣》里的小孩…… 迷信时代要过去了,盲从时代要过去了
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
本书收录了周有光先生近年来有关语言学、文字学的文章24篇,全面总结了周老对语言文字长达半个世纪的思考。作为中国文字改革的推动者、《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创制人,周老亲历亲睹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的风风雨雨,这就使得周老能够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栩栩如生地描述由废除繁体字、中文拉丁化激起的论战场面,有理有据地论证语文改革为今天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妙趣横生地揭示语言文字与文化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轻松的阅读中,语言学、文字学不再是枯燥的学问,重新散发出了我们习焉不察、日用而不知的文化魅力。
语文闲谈
《语文闲谈》出版于1995年,收录语文知识八百条,分为十六卷;1997年出版“续编”,2000年出版“三编”,各收录语文知识一千条、二十卷,共计两千八百条、五十六卷。《语文闲谈》“闲谈”因某种机缘,始于1976年,前后达二十多年之久。内容或采于街头巷陌,或集自书籍报刊,或记录奇思曼想;海阔天空,凡字句、拼音、语法、繁简、诗词、谜语以及古今历史、地理、艺术等无所不有;亦庄亦谐,笑话、趣事搜罗许多。写法上是想到哪就说到哪,长短不拘,多为三言两语;编排方式亦不甚讲究,不论内容类别,满五十条即为一卷——整个风格是“随意”,扣紧了一个“闲”字,让人想起古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又想起今人郑逸梅的《艺林散叶》。而作者却说:这些小品写作,用的是谨严的学术态度,表面上轻松愉快,骨子里紧张严肃。
今日花开又一年
卢戆章、蔡元培、黎锦熙、胡愈之、瞿秋白、吴玉章、叶籁士、倪海曙、胡乔木、村野辰雄、魏建功、陈望道、罗常培、王力、吕叔湘、林汉达、姜椿芳、刘尊棋、张志公、曾世英、郑权伯、章乃器…… 休闲读物,可以随手丢开,闭目养神。可是,在不经意中看到某个章节的惊人记载,会使你跃忽而起,眼前浮起许多亲朋好友的不幸故事。 时代过去了。灾难也会随着时代讨去吗?
见闻随笔
《见闻随笔》的内容是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无所不有,主要是文化演变的踪迹,中外学者的箴言……这里有零星的信息,这里有片段的常识,这里也有人们开的玩笑,这里没有系统的学问,相信喜欢浏览和思考的读者们可以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学思集
《学思集》是著名学者周有光先生在85岁以后写的研究文化问题的随笔,其中有几篇是周先生百岁以后的新作。这些文章文笔清新隽永,立论自辟蹊径,受到学界的重视。 “文化大革命”(1966-1976)结束以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引起中国学者对华夏传统文化重新思考和评价。苏联瓦解(1991之后,俄罗斯学者重新研究苏联历史和马克思主义,从文化背景的深处来理解社会发展史。美国“9.11”(2001)事件发生以来,美国和西欧学着讨论世界形势的新发展,从全球的文化布局来探索文化断层和文化冲突问题。周有光先生在这个文化热潮中,以耄耋之年大量阅读中外有关文化的论著,并把读书笔记摘要整理,写些通俗文章,跟青年朋友们共同探讨。 周有光指出,在欧亚大陆上,域和尼罗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消亡之后,多个文化摇篮聚合成为四种地区传统文化:西欧文化、西亚文化、南亚文化和东亚文化。西欧文化传播到美洲,称为西方文化。亚洲三种文化合称东方文化。东亚文化是东方变化之一种。在全球化时代,地区传统文化相互接触,相互学习,其中的精华部分已经凝聚成为不分地区、没有国界的国际现代文化,这是全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文化。开始时期,西欧的贡献较大,后来其他地区文化也越来越多地做出贡献。人类已经进入双变化时代,一方面生活在国际现代化中,另一方面保留、整理和改进传统文化。国际现代文化是主流,正在迅速发展,覆盖全球。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有先有后,但是后进的迟早要跟上先进的,不可能抱残守缺,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看到周先生对人类文化的思考和研究是深入严谨的。思考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华文化有清醒的认识,这就是既不枉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引起青年读者们了解和思考人类文化问题的兴趣。
汉语拼音文化津梁
汉语拼音可说是最平凡、也最实用的信息传输工具,更是国际间文化传播的津梁,加速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步伐。被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先生,不仅是1955年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员,而且全程参加了拼音方案委员会主导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工作,历时三年,终获定案,并于1958年经全国人大通过,公布实施,是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2008年是《汉语拼音方案》行世五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周有光先生从过去五十年间所写的有关汉语拼音的文章中精心选择了五十篇,结集成为这部专业论文集。本集既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有深入的学术探讨。周有光先生介绍了拼音化的历史足迹、方案的制订过程,分析了汉语拼音的指导原则,也揭示了汉语拼音作为文化桥梁的深刻意义。它既是《汉语拼音方案》五十华诞的献礼,也不失为语文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参考。
现代文化的冲击波
《现代文化的冲击波》所收二十五篇文章是作者近十余年间关于文化问题的控索性漫谈。年届九五年周有光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作者或从文化的创新、衰减、流动角度谈论文化的新陈代谢规律,或从剖析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文化历史演变来考察汉字文化圈的文化演变,或漫议西化与东化,传统与现代,科学与艺术,或闲话中国的文房四宝与外国人眼中的三宝(长城,兵马俑,汉字)……虽涉猎范围广而内容杂,大抵仍根基于语言研究的心得体会,为我们理解现代文化和历史传统提供了一个崭新空间。
比较文字学初探
研究文字,侧重事实是文字史,侧重规律是文字学。作者以前写了一本《世界文字发展史》,现在又写这本《比较文字学初探》。这两本书是姊妹篇,好比同一棵树的两个分枝。二者的根基是共同的古今中外文字资料。在“初探”里,对需要引用的文字资料进行了订正和补充,特别是补充了新资料和新理解。
语言文字学的新探索
语言文字学的新探索,ISBN:9787801848215,作者:周有光
人类文字浅说
《人类文字浅说》内容简介:人类在三十万年前进化成为真人的时候,开始发展了语言。五千五百年前,从采集到耕种的农业化迅速发展,出现城邦和城邦联盟,人类开始需要能按照语词次序书写语言的文字。三百年前的工业化使全民义务教育成为建设国家的首要任务,识字从少数人的权利变为多数人的义务。
现代语文中学读本(4)
暂无简介
周有光语言学论文集
选编序言 一 本书的作者周有光先生 周有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当这本论文集出版的时候,周先生已经进入百岁遐龄。我们选编这本论文集,为的是向读者推荐周先生的学术思想,同时也是向周先生百岁华诞表示祝贺:我们衷心祝愿这位令人敬仰的世纪老人健康长寿,青春永驻。 周有光先生原名周耀平。1923年就学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经济学。1925年因五卅惨案离校,改入由爱国师生创办的光华大学继续学习,1927年毕业。1927年至1948年,任教于光华大学、江苏教育学院、浙江教育学院等校;任职于江苏银行和新华银行,并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1949年上海解放后回国,任教于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讲授经济学,业余从事语言文字研究。1955年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先生来到北京后,先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语言文学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中方三编审之一、《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顾问委员会”中方三顾问之一、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20世纪50年代曾应邀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等课程。周先生还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育组副组长。 半个多世纪以来,周先生在语言文字学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创新,先后发表专著近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周先生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研究的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 二 本书的主要论点 这本论文集选收了周先生的学术论文42篇。下面简要介绍这些论文的主要论点(有个别论点引自未收入这本文集的周先生的著作),供读者参考。 1.人类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人类形成的时候语言就开始萌芽了。距今一万年前人类社会进入了农业化时代,在农业化时代的后五千年中人类创造并传播了文字。距今三百年前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的语言生活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确立和普及国家共同语,另一件是发明、发展和推广传声技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语言生活有两件突出的事情:一件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电子计算机用于处理语言文字,并发展为信息网络;另一件是国际共同语的发展。文字、国家共同语、传声技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共同语,这就是人类语言生活里先后出现的五件大事。其中的文字、传声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提高了语言的传播功能,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扩大了语言的流通范围。当前,发达国家的目标是推进信息化,发展中国家的目标是追赶工业化和信息化。 2.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兴起与取得的成就。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与社会发展的这一总趋势相适应,兴起了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语文生活的特点是:方言加文言,汉字繁难,文盲众多。这样落后的语文生活妨碍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综观中国语文现代化一系列运动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语言的共同化,文体的口语化,文字的简便化和注音的字母化。到了现在,中国语文生活的特点已经发展为:普通话加现代白话文;汉字经过整理和规范化,繁难的程度有所降低,而且有了辅助汉字的汉语拼音。中国语文现代化支持了中国的现代化。 展望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它的变化趋势是:(1)规范的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2)汉字将成为定形、定量、规范统一的文字。(3)汉语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3.中国的双语言生活。现代是双语言时代,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既需要国家共同语,又需要国际共同语。日常生活和本国文化用国家共同语,国际事务和现代文化用国际共同语。中国的双语言原来是指推广普通话:从只会说方言,到既会说方言又会说普通话。方言是家庭和乡土语言,普通话是学校和社会语言,这是国内双语言。现在又有了第二种含意:就是从只会说普通话,到既会说普通话又会说英语,这是国际双语言。英语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它不仅没有阶级性,而且也没有国家的疆界。它是一条大家都可以走的世界公路,谁利用它,谁就得到方便。 4.汉字的两面性。任何文字都有技术和艺术的两面性,拼音文字技术性强而艺术性弱,汉字相反,技术性弱而艺术性强,汉字的艺术优势掩盖了技术劣势。在从古代文明转变到现代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汉字既是古代文明的宝贝,又是现代文明的包袱。汉字难学难用,主要不在笔画繁,而在字数多。字符从多到少,从无定量到有定量,是文字进化的规律。为了降低汉字的学习和使用的困难,要限制汉字的字数,利用常用字,淘汰罕用字,实现汉字的规范化。同时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在汉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地方使用汉语拼音。 汉字学包括三个部分,就是:(1)历史汉字学;(2)现代汉字学;(3)外族汉字学。现代汉字学研究现代汉字的特性和问题,目的是为今天和明天的应用服务,减少汉字在现代生活中的不方便。 5.比较文字学的研究。为了找寻汉字在人类文字史上的地位,要研究比较文字学。为了给世界各种文字分类,要建立文字“三相”分类法。所谓“三相”就是文字特征的三个方面:符号形式、语言段落、表达方法。任何一种文字都有“三相”,“三相”的综合聚焦就是这种文字的类型。例如现代汉字属于“字符·语词和音节·表意和表音”的意音文字。综观5500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方向是“表形、表意、表音”,个别文字如此,文字系统也如此。汉字在中国只有量变,没有质变。传到日本,从书写汉语到书写日语,从万叶假名变为平假名和片假名,这是从表意到表音的质变。文字的演变和发展是极其缓慢的。 文字有极强的惯性;历史越久,应用越广,惯性越强。不论你是喜欢汉字,还是讨厌汉字,下命令废除汉字是行不通的,也不会出现这样的命令。汉字在中国相当稳定,现在没有改为拼音文字的迹象,拼音只是一种辅助的表音工具。 6.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与推行。汉语拼音有三个原则:(1)拉丁化,采用世界使用最广的拉丁字母;(2)音素化,采用音素制的音节结构;(3)口语化,拼写北京语音的语音系统。汉语拼音有三个“不是”和三个“是”:(1)不是汉字拼音方案,而是汉语拼音方案。(2)不是方言拼音方案,而是普通话拼音方案。(3)不是文言拼音方案,而是白话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使汉语的字母从“民族形式”到“国际形式”,从“国内使用”到“国际使用”,从“国家标准”到“国际标准”。汉语拼音方案是以音节为单位的拼写法规则。为了使汉语拼音能够拼写汉语,还必须建立汉语拼音正词法,也就是以词为单位的拼写规范。 7.中文信息处理的双轨制。为了使中文信息处理赶上时代的发展,必须采用双轨制:一方面有汉字的计算机,另一方面有汉语拼音的计算机。输入拼音、机器自动转换为汉字的“拼音转变法”已经成为中文信息处理的主流。中国语文要想在国际互联网上占有适当的位置,必须利用拼音正词法作为汉字文本的处理媒介。网络化离不开汉语拼音,离不开正词法。汉语拼音是电脑和中文的接口。开放的中国正在跟世界0??1???????0??1??????????????文化相互交流所必须经过的国际文化桥梁。 8.现代文化研究。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与文化密切相关。中国在现代化的路程上,一方面必须接受世界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必须吸收传统文化里的有益的成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并行不悖的。利用传统的好处是:行远自迩、驾轻就熟,符合习惯、事半功倍,可是利用传统文化必须警惕食古不化、以古害今。华夏文化既有光环,又有阴影,阴影有时盖过了光环。高声歌颂光环而不敢正视阴影是自己欺骗自己,正视阴影是争取进步的起点。 以上的八个方面构成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理论的科学体系,是周先生贡献给社会的宝贵财富。 三 中国语文现代化在争论中前进 周先生说:“中国的语文要不要改革,从‘五四’白话文运动起就是有争论的。白话文运动发展到简化汉字和拼音化,争论越来越大,而且争论从中国国内扩大到世界各地的华侨社区。有争论是好现象。真理愈辩愈明。批评是改进工作的动力。中国的文字改革是在争论中前进的。”“语文的前进思潮不断遇到复古思潮的阻拦,相互抵消力量,使改革欲行又止。”“中国语文的现代化是在一起一伏的波浪中前进的,因此进展缓慢。缓慢是语文演进的规律。在‘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今天,中国大陆的语文思潮进入一个新的复古时期。经验告诉我们,退潮之后会有涨潮。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 我们认为,语文领域的复古思潮最终不能阻挡语文改革的进行。中国语文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部分,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得到多数民众的理解和拥护。试想:如果不推广普通话,只用方言,许多情况下交际就无法进行,还谈得上什么工业化和信息化?如果不用白话文,而用脱离口语、脱离现代生活的文言文,怎么能反映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怎么能满足现代书面交际的需要?如果汉字不提倡规范化,书写费时费事,会给书面交际造成多少障碍,会给网络传输增加多少困难?如果不用汉语拼音,用反切或者注音字母,遇到汉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地方又该怎么办呢?上面说的这些问题都是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2000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的管理走上了法治轨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普通话、规范汉字、汉语拼音这三样东西都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的产物,都是我国语文生活沿着现代化方向前进而必须坚持的东西。 四 向周有光先生学习 我们要认真学习周有光先生关于语文现代化的论述,坚定中国语文改革前进的方向。语言文字研究可以分为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两个方面,中国语文研究的传统是重本体、轻应用。语文现代化研究属于应用研究,也往往受到轻视。周先生重视本体研究,但是绝不轻视应用研究,几十年来把语文现代化作为研究的重点。语文现代化从清末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时间不短了,遇到的问题也不少了,但是真正学术意义上的研究还很少;而周先生努力把语文现代化研究跟语言学挂钩,使语文现代化成为一门可以言之成理的系统学问,并且用它来指导实践。这是周先生对我国语文事业做出的贡献。我国的语文改革问题十分复杂。学习周先生的论著,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语言观,分清语文改革里的是与非、前进与后退。 我们要学习周先生从世界来看中国。周先生是老一辈语言文字学家,已届耄耋之年,但是论学术思想他却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不断提出新的思想,引导语文工作前进。周先生所以能够这样,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世界的眼光,能从世界来看中国。他研究语文问题,从来不把中国和世界分隔开来,而是把中国放在世界的范围内、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再加上他博学多识、学贯中西,所以能高屋建瓴,洞悉事物的本质,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 我们要学习周先生勤奋不息、勤于笔耕的精神。周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尽管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他并不满足,仍在努力获取新知。他的阅读范围广,阅读效率高。82岁学电脑,93岁出版专著《比较文字学初探》,这在中国学术界是少见的。 周先生的学术思想蕴藉精深、广博邃密。这本论文集选收的文章只是周先生著作的一小部分,要研究周先生的学术思想还必须认真研读他的专著,例如《汉字改革概论》、《中国语文纵横谈》、《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等。我们相信,这本论文集的出版将会使更多的人有机会阅读周先生的著作,这对中国语文事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苏培成 2004年8月
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
《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作者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常州。1923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五卅惨案”后改读光华大学。1928年至1949年,任教光华大学、江苏教育学院、浙江教育学院;任职新华银行,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周有光,被誉为中国“现代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年逾百岁依然笔耕不辍。周有光的作品,曾受到毛泽东的青睐。周有光的著述,已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可。
汉字和文化问题
汉字和文化是研究不尽、论说不尽的问题,有关汉字与文化的书籍实在多极了。但是有谁把汉字放在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字的广阔天地里对观察、去研究、去对比呢?《汉字和文化问题》作者把汉字学归纳为历史汉字学、现代汉字学和广义汉字学三部分,并明确提出建构“现代汉字学”的构想。汉字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文化的创新、衰减和流动,双文化和双语言的时代……在《汉字和文化问题》中,作者用不多的篇幅论述了太多的问题。 《汉字和文化问题》是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的论著选编而成的一个学术文集,内容包括“文字和文化”、“汉字和传统文化”、“汉字和现代文化”三个部分。《汉字和文化问题》在一种更深广的层面上研究、认识文化问题所作出的探索,为问题研究和学科建设建构了基础性工程。
我所度过的时光
本書是周有光從未發表的完整的回憶作品。周有光是中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他閱歷豐富,交遊廣泛,經歷了清末、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親歷並見證了近百年的社會變遷。在書中,周有光細數了近一百年來的歷史演變,以現場親歷者的身份,講述曾經耳聞目染的大量情節和故事,是一部極為珍貴的歷史讀本。 讀者可以通過周有光個人的講述,洞見中國近一百年來的歷史細節和變化脈絡,因此本書可算是一部「一個人的近代史」。書中坦誠地描述了作者作為那一代傑出的知識分子一生極其複雜的心路歷程,是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曲折命運的高度濃縮。 書中文字記錄忠實於作者的講述,並保持了周老聊天時生動的口語化特點,語言隨意自然,充滿智慧、樂觀、幽默的基調。
世界字母简史
暂无简介
新时代的新语文
暂无简介
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
周有光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本书是他90岁以后的部分文章结集。作为一个几乎以自己的生命走完20世纪,而今又跨入新千年的老人,他的阅历经验弥足珍贵,他的学养识见更见出众。在本书中,他畅谈全球化、现代化、信息时代,足见开通明达;探讨文字、语言、文化及一些社会问题,贵在推陈出新。文字简洁明快,思路清晰,丝毫未见老态,对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都会有启示意义。
百岁新稿(修订版)
《百岁新稿(修订版)》中文章为作者九十多岁以后写成,接续上册《耄耋文存》。字里行间可见出作者头脑非常清楚,大有圣人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之概。 书中文章自信而又谦逊、文字理性而清明,视野开阔,眼光敏锐,如讨论全球化问题,主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如强调入世后如何成为“世界公民”的问题,21世纪人当以“了解过去、开创未来,历史进退、匹夫有责”为座右铭。行文简捷畅达,短句子、小段落,层次清晰。
周有光文集(套装全15卷)
《周有光文集》凡十五卷,七百余万字,收录了迄今已公开发表的学术专著、随笔杂文等作品。一至第八卷主要是语言学、文字学、文字改革研究以及与中国语文现代化相关的专著和论文集;第九至第十五卷包含周有光先生最近二十年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及著作,其研究方向侧重于文化史及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研究,其中有些作品为散文、随笔和杂文。各卷前均有“本卷编辑说明”,提示各卷与原作品之关联和具体变动情况,以交代每一卷作品的版本来源、版本流传、编排情况、大致写作时间及与其他卷次的参见关系等。 全书以作者已出版三十余部专著或文集(个别为旧作重编的文集除外)为主体,按文类、主题、写作或出版时间顺序递次编排。如文集之间所收篇目有重复,则视具体编排或出版时间先后完整收录一处,其余重复篇目加编者注或存目,置于本卷最后,读者可对应了解或找到这些篇目的所在卷次或页码。 全书尽量保持作者发表或出版时的写作习惯和风格,一些用语、标点和译名等不根据现有标准强行统一,除有明显排版错讹外,一般不作更动。 《周有光文集》各卷中包含的大量统计数据及资料,与作者写作年代当时的事实有关,读者阅读时可留意作者具体写作年代。 《周有光文集》的出版得到了作者的授权,作者为文集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作品目录和亲自修订的文稿,对文集的选目、编撰、取舍等给予了详细、清晰的指导意见。根据他的意见,文集不收入作者早期关于经济学方面的著作、论述以及书信等文字。 遵循专家意见,编辑小组在一、第二、第四、第七等卷次后编制了索引,索引主要涉及人名、地名、专业术语、重要主题词等。
常识
作为语言学家的周有光,新世纪后的关注点有所变化,他更关注整个社会常识的匮乏现状,因此写了很多有针对性的短文章,广泛涉猎历史、文化理论、思维等等领域。本书编者从周有光关于文化理论的文章中精选出10万余字,并精心做了导读。这本书中包含了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的衰减与创新、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等五个部分的内容。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涉及现代社会的基本知识,涉及与曾经形成、塑造我们的观念、立场息息相关的文化内容。通过他的讲解,我们有可能体会到我们已有的知识需要怎样的改造和更新,我们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需要具备何种资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或许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谈论常识的开始,或许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获益,但至少它可以提醒读者掌握一些常识对开启民智是多么有益。而对于大部分读者而言,本书可说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启蒙读物。
世界文字发展史(第三版)
全世界众多的文字,是杂乱无章的一盘散沙,还是一个有规律的系统?是各自变化,还是有发展的共同规律?周有光把人类文字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原始文字、古典文字和字母文字。原始文字出现在一万多年前,诸如刻符、岩画、文字性的图画、图画性的文字,都是文字的胚胎。五千年前,文字成熟为古典文字,包括两河流域的丁头字,北非的圣书字和东亚的汉字,还有美洲古代的马亚字等。三千年前,字母文字从古典文字孕育而生,迅速传播。文字发展呈现从表意向表音演变的趋势。 周有光研究发现,文字成熟之后,进入传播时期,把文化从源头带到新兴地区,形成一个文字流通圈;再之后,文字进入再生时期,在新兴地区改造外来文字,创造本族文字,或者经过两种文化接触,一种文字融入另一种文字。 世界文字发展史是全球史的一部分,文字的特点决定于文化(包括宗教)的传播,不决定于语言的特点。世界文字的分布现状是不同文化在历史上的传播和变化所形成的。
文化学丛谈
《文化学丛谈》真正的大家绝不是故弄玄虚,说一些高深的道理,以让人看不懂为标准。而周有光先生的《文化学丛谈》堪称大家之作。此说有何凭据?首先,《文化学丛谈》看着虽然简单,但有几大特色,其一,深入浅出,语言极明白极概括。与一般严肃拘谨学术研究有根本不同。其二,《文化学丛谈》所涉及到的知识均属于文化学的“常识”。带有一定的普及性质。可谓文化学入门,有兴趣的普通读者均可一观。 其次,周有光老先生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在老先生的学术生涯中,前半个世纪研究的是经济,后半个世纪研究的是语言,涉及领域不可谓不博,对经济现象与文化现象的观察不可谓不深入不细致,也正因如此,他才治得了文化学,对全局有一个综合的把握。 我是一个不入流的读者,只有一些浅薄的体会。希望能对大家的阅读有所帮助。如有错误之处,还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