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
哈耶克(德语: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年5月8日-1992年3月23日),奥地利出生的英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以坚持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和集体主义而著称,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 20世纪20年代留学美国 ,先后任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所长、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1991年,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以表扬他“终身的高瞻远瞩”。
通往奴役之路(珍藏版)
2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3%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注意,其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这一论点是从休谟、亚当?斯密和苏格兰历史学派那里继承过来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由此出发,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于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内追求私利,相反,它应依赖于一套复杂的法律、道义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这套框架的特点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认同。
自由宪章
3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0%
本书是一部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经典名著,“作者哈耶克对自由主义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回答了有关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并为那些“希望理解自由思想的人提供理论指南”。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阐述自由的价值、自由与法律、福利国家中的自由。作者认为自由并不意味着事事皆好或没有坏事,可能意味着忍饥挨饿,铸成大错或舍命冒险。自由的价值是以知识观和文明进化观为基础的,人类在短短的几百年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文明成果,正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比较和选择的自由,人类未来文明进化和物质繁荣也同样以保持这种自由状态为前提。一个自由社会的根本前提是法治。一个人自身的自由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给予他人以同样的自由。
致命的自负(珍藏版)
2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0%
本书是哈耶克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非常重要和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不同于以往,在某种程度上,它实际上是“哈耶克对自己毕生所反对‘极权社会主义’的思想努力的总结”。正是由于本书集中体现了哈耶克全面而系统地批判他所谓的“社会主义”的主题,认为“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是一种“致命的自负”、“一种谬误”,它的译介出版势必会在中国读者中产生影响。事实上,哈耶克的“所谓‘极权社会主义’是指20世纪上半叶出现在欧洲的那种‘社会主义’,它与20世纪后半叶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中崛起的‘第三世界社会主义’有本质的不同。欧洲的社会主义,与它的对立物—欧洲资本主义一样,被韦伯定义为‘理性社会主义’,与‘理性资本主义’构成一对政治范畴。在这样的思想视角下,哈耶克以这本书的副标题—‘社会主义的谬误’挑明了对‘社会主义’的批判,就应当被理解为是对‘理性社会主义’及其思想根源—‘建构理性’的批判”。哈耶克的矛头所向实际上是指韦伯等代表人物鼓吹的西方国家中的多数“左派”政党所吹捧的那个“社会主义理想”。
通往奴役之路(修订版)
2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0.8%
《通往奴役之路(修订版)》写于本世纪40年代初,当时欧洲正值民族社会主义盛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作为济世良方风靡一时,受到追捧。针对此情形,作者力图系统全面分析论证所谓“计划经济”乃是“伪知识”,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核心精髓自由主义的“天敌”,是所谓“通往奴役之路”。
到奴役之路
2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1%
原著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所著,被誉为政治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广为人知且历久弥新。本书作为哈耶克国内第一版译本,该书由台湾逻辑学家殷海光于1953年翻译,殷海光一直以自由主义者的身份自居。然而,在二十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思潮席卷全球,对自由民主体制构成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殷海光也曾在思想上陷入深深的困惑,苦寻出路而不得。幸运的是,他偶然间读到了哈耶克的《到奴役之路》。这部著作犹如一盏明灯,为他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使他激动不已。殷海光深感这部作品的重要性,于是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这部经典的翻译事业中。在这部译作中,殷海光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著的精髓,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巧妙地融入了富有洞见的“按语”。这些按语以独特的字体呈现,既与正文相互呼应,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殷海光的按语不仅观点独到,而且语言风趣幽默,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增添了不少乐趣。同时,他还在部分章节前撰写了“译者的话”,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背景信息和深入解读。
哈佛家训ⅰ:改变一生的智慧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8%
智慧是对一个人各种能力的综合评价,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智慧是知识的最完美的形式。智慧虽然在各个领域有其特定的含义,如对于艺术家来说,智慧指的是创造的能力,而对于政治家来说,则是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外交家的智慧则更侧重于反应和语言的能力等等……
哈佛家训ⅱ:赢在起点的哲理
追求成功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人生奋斗的征途中,失败常常与人作伴。但强者总是不言失败,而是“屡败屡战”,最终取得成功。反之,如果有人一遇到困难便中途退却,一遭到挫折就灰心丧气,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那他就距离成功越来越远了。
哈佛家训ⅲ:决定成败的细节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就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成功者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并且能很好地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总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的引导支配……
哈佛家训ⅳ:脱颖而出的哲学
《哈佛家训》中的每个故事都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的生活意义。不仅可以激发青少年对社会、人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还可以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智慧火花,使他们见微知著。从一滴水看见大海,由一缕阳光洞见整个宇宙。这是一部教子课本,也是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所有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无论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还是经历过世事风雨的成年人,都可以从书中领悟到一丝脱颖而出的哲理。
哈佛家训ⅴ:积极心态的力量
《哈佛家训5:积极心态的力量》摒弃了空泛的大道理和长篇的说教,以直击核心的方式为你讲述积极心态的力量,通过许多名篇佳作告诉你如何为人做事,那些达到人生巅峰的幸运儿,无一不拥有积极的心态!
哈佛家训ⅵ:活出全新的自己
身处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里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放下一切,选择逃避。当我们无法逃避时,我们只能通过重新建立起自身心灵的方式。当快乐、悲伤、忧愁降临到你身上时,如果你能坦然面对这一切,找到失衡天平的平衡点,那么生活就会多一些简单、多一分快乐。《哈佛家训Ⅵ——活出全新的自己》是一堂找回内心全新自我的精品课程。
耶鲁家训
耶鲁大学建校以来,先后培养了5位总统、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众多成绩斐然的成功人士。耶鲁大学盛产领袖人物的秘诀,在于它有关心社会和强调“领导者教育”的传统。耶鲁大学致力于通过丰富的思想训练、社会体验发展学生的智慧、道德、公民责任和创造能力,并用人类的丰富遗产陶冶学生的情操。本书汇集了耶鲁大学家训思想的精华,是耶鲁人运用教育理念对子女言传身教,培育子女成才的故事和方法经验的集粹。这些家训触及了人性中朴素的情感和生命中*本质的东西,挖掘出成功中*丰富的内涵,帮助青少年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的品行,从优等生走向社会精英,谱写壮丽的人生凯歌。同时,为广大望子成龙的家长朋友们教导孩子如何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栋梁之材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忠告。
哈佛家训VII: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本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寂寞,是人生成长阶段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感受寂寞、超脱尘世,是一种人格的独立与完整;耐得住寂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陈景润的寂寞,攻破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堡垒;艾米莉狄金森的寂寞,创造了无数不朽的诗篇当被寂寞包围的时候,请不要沮丧,请接受寂寞的洗礼,也许这正是成功的契机《人生要耐得住寂寞》是《哈佛家训》系列第7本,书中的经典故事寓教于乐,都富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也是青年学生学会独立,走向社会的枕边书,让读者在增长智慧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是可以陪伴我们共同成长的必读书目。
哈佛家训VIII: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
人们常说: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其实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真正的智慧人生,是要学会舍得的。舍得是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心境、一种境界。舍与得之间蕴藏着不同的人生际遇。人在路上,经常会遇到舍与得的问题,有时候放弃、舍去并不是一种失败、吃亏,而是放下了思想上的包袱、身体上的负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确我们的奋斗目标,加快成功的脚步,体味理想人生的真谛。《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是《哈佛家训》系列第8本,书中的经典故事一直备受读者的青睐,富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是青年学生学会独立,走向社会的枕边书,也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不仅可以让青年学生增...
货币的非国家化
《货币的非国家化》是哈耶克晚年一本经济学专著。他在书中颠覆了正统的货币制度观念:既然在一般商品、服务市场上自由竞争有 效率,那为什么不能在货币领域引入自由竞争?哈耶克提出了一个革命性建议:废除中央银行制度,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并自由竞争,这个竞争过程将会发现好的货币。本书出版后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由此引发的争论至今没有结束。本书系首次译为中文出版。 《货币的非国家化》是哈耶克晚年——事实上是自1945年出版《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或者更准确地说从1941年出版未完成的《纯粹资本理论》以后——所写的一本经济学专著。他在书中颠覆了正统的货币制度观念:既然在一般商品、服务市场上自由竞争有效率,那为什么不能在货币领域引入自由竞争?哈耶克提出了一个革命性建议:废除中央银行制度,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并自由竞争,这个竞争过程将会发现好的货币。
哈耶克文选
《人文科学译丛:哈耶克文选》收录了哈耶克写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的论文和他在各地的演说,共计40篇,其中包括名篇《作为一个发现过程的竞争》、《知识的僭妄》、《曼德维尔大夫》、《建构主义的错误》等。这些文章写于哈耶克思想zui活跃的一段时期,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从专业经济学家变为一个贯通多学科思想家的发展脉络。与他那些大部头的专著相比,其中不少文章更为通俗易懂,不失为一个了解哈耶克思想的方便途径。
科学的反革命
《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修订版)一书中描写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世界和社会意识,在法国,以圣西门和孔德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试图把自然科学的法则应用于对人类社会的 研究。他们致力于发现社会的“规律”,并希望经由社会科学精英对这些规律的直接控制和运用,使人类社会生活趋于完善。这种对理性的滥用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个世纪的历史进 程,在这本书中,哈耶克对之做出了强有力的批判。
自由秩序原理
本书是自由主义思潮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作者从自由的概念出发,探讨了自由同社会伦理的多维度的关系,从而论证了自由在社会实践当中的价值所在。自由同法律的关系问题是作者给予深切关注的问题。由此,作者对于宪政制度有着很中肯的评价。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更就福利国家的自由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本书曾经被席殊好书俱乐部评为98年度十大好书之一。但是需要提醒读者的是,有鉴于哈耶克是一个矢志由不同的理论层面研究问题的学者,本书决不能涵盖哈耶克思想的全部。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哈耶克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的序言中这样谈这本文集的内容的:“初看上去,收集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中的这些论文所关注的论题似乎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我希望读者很快就能够发现,其中大多数论文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密切相关的。的确,这些论文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从道德哲学的问题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从经济政策的问题到纯经济理论的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多数论文中,我却是把上述问题当作同一核心问题的不同方面来看的。”
哈耶克的维特根斯坦传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远房表亲,两人同样来自奥地利,同样在英国生活并开启他们的学术之路。维特根斯坦比哈耶克年长十岁,以其古怪和天才著称。1951年维特根斯坦去世不久,哈耶克就开始为他写传记。由于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的反对,这部传记最终没能完成和出版。但哈耶克的这个文本依然获得了它的“地下”读者群,后来的维特根斯坦传记作者也广泛使用了这份隐秘的文本。 时过境迁,这部沉寂多年“秘传”终于可以公开呈现于公众面前。哈耶克以研究者的严谨,搜集了当时力所能及的书信、日记等第一手资料,不动声色地构建起了维特根斯坦的肖像,传达出一种独一无二的人格和思想魅力。本书尽可能接近原貌地完整呈现了哈耶克的传记文本,同时收入编者克里斯蒂安•艾尔巴赫所写的详尽导读和学者艾伦•贾尼克的评论文字,为研究哈耶克和维特根斯坦的学者提供了一个特殊视角,也为普通读者接近两位大师奉上珍贵的历史文本。
致命的自负
本书是哈耶克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不同于以往,在某种程度上,它实际上是“哈耶克对自己毕生所反对‘极权社会主义’的思想努力的总结”。
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
译丛取材选目则不吝其小,助力求主题相对集中,现约略勒成数专辑:一曰西方古典思想与人物,尤以古希腊为要。二曰西方政治理论与实践,特重近代以来作为西方思想制度主流之自由民主的发展。三曰知识分子与自由市场,全球化使我们皆卷入市场经济,领先性大概正是较现实的中华人文化所需特别留意处。五曰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思想,藉此希望国人眼光也能注意我们近邻心灵的深邃。六曰《学术思想评论》,由贺君照田主编,其中有译有评,最近几辑尤注意中西历史交叉延入“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
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
三卷本的《法律、立法与自由》由“规则与秩序”、“社会正义的幻象”和“自由社会的政治秩序”三部分组成。本书是第一卷。尽管哈耶克费了很大的力气探讨法律与立法的关系,本书却并非是一部专业的法律学著作。他的法律理论是以解决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关系的问题为旨归的。同时,法律理论在哈耶克的著作当中又成了理解个人自由与社会治学之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前提。 哈耶克对于组织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所谓的秩序其实可分为“自生自发的秩序”与“组织秩序”,而这两种秩序是完全不同的。它们分别由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来支配。既然社会规则主要体现在法律,那么也就有自由的法律与立法的法律的区别。通常我们所说的“社会的”或者分配的正义,只是在组织秩序中才具有意义。而它在自生自发的秩序中,也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大社会”或者卡尔・波普尔所谓的“开放社会”当中,则毫无疑义且与之完全不相容。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即使自由民主制度模式占据支配地位,因为代议机构(比如议会)既制定正当行为规则(如立法)又指导或管理政府,而必定导致自由社会的自生自发秩序逐渐转变成一种服务于有组织的利益集团联盟的全权性体制。正是这样,民主体制一步一步远离了它最可靠地保障个人自由的初衷。 在第一卷当中,哈耶克建构起他的自由理论,他重点论证了自由为什么是一个重要价值的问题,自由在哈耶克的整个社会哲学中具有支配性的地位。哈耶克指出,自由就是不受制于不正当的强制,这样,个人在社会当中必须具有确实地获得保障的领域。而法律就是自由的基础。 但是有组织秩序的法律,也有自生自发秩序的法律。即所谓的公法与私法。为了防止混淆公法与私法,就得把法律与立法区别开来。它在学理上建构起了社会秩序规则的二元观,把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区分开来。肯定了“私益”的价值。
知识的僭妄
《邓正来选译哈耶克论文集(第2辑)·知识的僭妄:哈耶克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集》收录了哈耶克关于对理性主义、建构主义的批评,复杂现象解释,理性不及的知识论等9篇论文。哈耶克着重阐述了他的知识论,即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分散在其他行动者之中的为自生自发秩序所利用的全部知识。任何行动者对于自己行动时所利用的知识并非处于完全“知道”的状态,即那些指导人之行动的是“默会的知识”。正是建立在理性不及的知识论的基础上,哈耶克发展出其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暂无简介
民主向何处去?
《邓正来选译哈耶克论文集(第1辑)·民主向何处去?:哈耶克政治学、法学论文集》收录哈耶克论述自由的含义、自由社会秩序、社会正义及西方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困境等7篇论文。哈耶克特别阐述了自由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及自由主义与正义、自由主义与平等、自由主义与民主的关系,并指出了自由主义在当今遭到的思想意义上的混淆和误用。他特别对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制度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一制度在民主的名义下颁布的不是符合自生自发秩序的“法律”,而是“命令”,议会成为政府治理的工具,而这必然会妨碍自由。《邓正来选译哈耶克论文集(第1辑)·民主向何处去?:哈耶克政治学、法学论文集》最前附有邓正来先生的长篇评注,对哈耶克的思想进行了系统评论。
哈耶克论哈耶克
本书是弗里德里希·A. 哈耶克仅有的自传性质作品,也是一部典型的思想家传记,呈现出这位敏锐且富有洞见的思想家如何将自己对人生、学术和社会的思考与20世纪的时代脉动结合在一起,深刻地参与并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哈耶克曾因《通往奴役之路》而名噪一时,也曾因凯恩斯在经济学领域的统治地位而被学界忽视了三十余年。但随着他对货币政策和经济周期研究的卓越贡献,以及他在1974年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终于在晚年收获了理应享有的学术声誉。本书包含此前未曾公开的哈耶克自传笔记和各类访谈,用哈耶克本人的声音,讲述了他早年的教育经历,其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世界对其观点的曲折接受过程。
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
本书的前三篇文章最早是提交给一群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参加的讨论如何抵制极权主义威胁、维护自由社会的集会的论文,这几年来,他们一直举办这样的活动。1951年9月在法国博瓦隆举行的朝圣山学社会议讨论的一个主题是历史学业家是如何论述资本主义的。 世界各地的历史教科书告诉一代又一代学生说,工业革命在英国造成了难以言表的惨状。奇怪的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人口数量却在迅速增长,民众的预期寿命也大大延长。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的是真相吗? 本书由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主将F·A·哈耶克编选,以其自身的观念对西方历史学家与工业文明的对峙状态进行再审视,进而探究反市场、反发展主义的流风对西方史学的影响。
哈耶克论自由文明与保障
《哈耶克论自由文明与保障》乃是20世纪*重要的自由主义理论家哈耶克历经17年的思考而分别于1973年、1976年和1979年发表的*后一部系统性的学术巨著。这部重要作大体上依据“法律、立法与自由”这个总标题所关涉的庞大主题而相应地被分成三卷:第一卷为“规则与秩序”、第二卷是“社会正义的幻象”、第三卷则是“自由社会的政治秩序”。哈耶克的这部著作乃是他经由社会理论到自由理论再到法律理论的阐发而试图达致宏大的自由主义社会哲学体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大学生英语文库·西学基本经典注释本:法律、宪法与自由
《大学生英语文库·西学基本经典注释本:法律、宪法与自由》以脚注的形式对原书的背景知识、难词难句部分等进行注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书,可供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阅读参考。
作为一种发现过程的竞争
那种采用中央指令的方式去服务于所谓的“社会正义”的做法,很可能是一种唯有富裕国家才能够负担得起的之举,因为只有在这些富裕的国家当中,这种做法才有可能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致使它们的收入蒙遭太大的减损。 正是各种情势的性质,亦即休谟所谓的“人类社会的必然性”,导致了“三项基本的自然法”的产生:即“财物占有的稳定、根据同意的转让、允许的践履”;而整个法律系统只不过是对这三项基本自然法的详尽阐释而已。
货币理论与商业周期
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商业周期问题”讲述了经验观察与理论解释之间的关系、统计在理论验证中的应用、商业周期理论的主要分类等。第二章“商业周期的非货币理论”研究了相对价格机制的基本功能、心理学理论等。第三章“商业周期的货币理论”分析了商业周期货币理论的主要任务、货币数量变化对生产结构的影响、对货币理论的批评等。第四章“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里包含外生和内生货币理论、新增信贷的实际来源、信贷扩张的过程及其停止等内容。第五章“商业周期理论有待解决的问题”讲述了自然利率波动的意义、均衡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利率等。
邓正来选译哈耶克论文集(全三册)
《邓正来选译哈耶克论文集(共3册)》编著者邓正来。“邓正来选译哈耶克论文集”共分三辑,分别是:《向何处去?——哈耶克政治学、法学论文集》《知识的僭妄——哈耶克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集》《作为一种发现过程的竞争——哈耶克经济学、历史学论文集》,由有名学者邓正来先生选编翻译。丛书全面展现了哈耶克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对于自生自发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乃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西方思想目前唯理主义建构论的荒谬、现代西方代议制度所导致的对的侵夺等,哈耶克都进行了深刻的阐发和论述。开篇有邓正来先生长篇评注,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哈耶克的主要思想。本书收录了哈耶克关于政治学、法学相关论文7篇和邓正来先生所写长篇序言一篇,主要阐述了哈耶克关于自生自发社会秩序、的有限性等问题,系统阐发了哈耶克关于制度、秩序等思考,洞见深刻,引人思考。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骑虎难下
《骑虎难下》是一本将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货币、资本与周期理论整合成浑然一体的优秀著作,是对凯恩斯理论的深入辨驳。哈耶克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从未写过一本反击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书;他轻视了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力,转而关注了一些其他的问题。而本书正是由经济学家Sudha Shenoy精选的哈耶克那些对于凯恩斯主义政策提出最尖锐批评的篇章,她把它们与一些精妙的评论和分析结合起来。这正是一本哈耶克未能亲自完成的抨击凯恩斯主义谬论的书,但Shenoy教授所做的编辑工作,为其增添了巨大的价值。
弗赖堡研究
本书收入了哈耶克教授在弗赖堡大学首度担任教授6年期间(1962-1968年)所撰写的12篇学术论文,其内容涵盖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以及伦理学。瓦尔特-欧肯研究所为在1969年5月8日庆贺哈耶克教授70周年寿辰而组织出版了此论文集,以此感谢他在弗赖堡期间进行了内容广泛的传道授业。
价格与生产
《价格与生产》初次出版于1931年,是作者应邀在1930年-1931年去伦敦所做的四次演讲的演讲稿。篇幅看似单薄,但内容丰富,据哈耶克自称,这本书与他出版于1929年的《货币理论与商业周期》互为补充。 《价格与生产》全书由四部分内容组成,从货币和价格理论入手,引入生产结构以刻画某一产品由最初投入到最终产出的整个流程,进而基于这一流程,分析了货币和信贷对于这一生产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合理操作。本书之所以占有重要定位,就是因为作者在该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货币的投资过度理论,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其著名的中性货币的政策主张。
不幸的观念
暂无简介
哈佛家训(1-4):人生教育的奠基巨著
智慧是对一个人各种能力的综合评价,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智慧是知识的完美的形式。智慧虽然在各个领域有其特定的含义,如对于艺术家来说,智慧指的是创造的能力,而对于政治家来说,则是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外交家的智慧则更侧重于反应和语言的能力等等。但从广义上来讲,所谓智慧,主要还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无论一个人在其他方面有多么优秀的品质,但在遇到问题时如果优柔寡断,无所适从,都不能算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智慧无法伪装,一个人的智慧必须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人生需要智慧,智慧改变人生。 《哈佛家训:Ⅱ赢在起点的哲理》追求成功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人生奋斗的征途中,失败常常与人作伴。但强者总是不言失败,而是“屡败屡战”,终取得成功。反之,如果有人一遇到困难便中途退却,一遭到挫折就灰心丧气,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那他就距离成功越来越远了。 默默地吃苦耐劳,在自己应走的轨道上前进,就一定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正如黎明的阳光终会出现,晴朗的日子一定会到来一样。法国作家勒农说:“你不要焦急!我们所走的路是一条盘旋曲折的山路,要拐许多弯,兜许多圈子,我们时常觉得好似背向着目标,其实,我们总是越来越接近目标。” 每天给自己一个灿烂的笑容,然后对自己说“我相信,我可以!”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如果你做到了,那么你就赢在了成功的起点,相信总有一天,你也一定可以与胜利会师、与梦想握手、与成功拥抱。 《哈佛家训:Ⅲ决定成败的细节》 有人说“做大事的人应该不拘小节”,许多细节只是小事一桩,不必过度在意。不!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不要小看了这些细节,在这样一个细节决定命运的年代,那些看起来十分不起眼的小细节,往往蕴藏着深刻的大道理,在无形中影响着你的一生,改变着你的命运,让你遭受了失败却不知道为什么。大部分成功人士都信奉这样一句话:成功源于细节,细节决定成功。 当你翻开这本书后,那些曾被你不以为然或者忽略的细节会一一为你指明路径,领导你走向成功,让你领悟成功道路中细节的力量。 《哈佛家训:Ⅳ脱颖而出的哲学》 《哈佛家训(1-4)人生教育的奠基巨著》中的每个故事都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的生活意义。不仅可以激发青少年对社会、人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还可以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智慧火花,使他们见微知著。从一滴水看见大海,由一缕阳光洞见整个宇宙。这是一部教子课本,也是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所有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无论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还是经历过世事风雨的成年人,都可以从书中领悟到一丝脱颖而出的哲理。 哈佛大学先后培养了7位总统,3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数以百计的世界财富精英。这些杰出的人物,曾经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在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哈佛靠什么打造了这些巨人?他们的教育中有什么深藏未露的秘密?《哈佛家训》是一位哈佛博士的教子课本,是继《美德书》之后又一部伟大的励志经典。──谨以此书献给天下所有父母和他们正在成长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