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阿赫玛托娃
阿赫玛托娃(别名:安娜·安德烈耶芙娜·戈连科,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1889年6月23日-1966年3月5日),出生于敖德萨,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 1911年,首次在彼得堡阿克梅派诗人杂志发表组诗《阿波罗》,并逐渐成为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次年第一本诗集《黄昏》问世。1964年,荣获意大利的“埃特内·塔奥尔米诺”国际诗歌奖。1966年3月5日,阿赫玛托娃因病在莫斯科逝世。著有诗集《黄色的群鸟》《车前草》《安魂曲》等。
我的夜晚是对你的狂想:阿赫玛托娃诗选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4.2%
阿赫玛托娃是以抒情诗和爱情诗见长的伟大诗人,《我的夜晚是对你的狂想:阿赫玛托娃诗选》精选了其重要的抒情诗集《黄昏》《念珠》《白色的一群》《车前草》《耶稣纪元》《第七集》中的大部分作品,以及史诗—组诗《安魂曲》全部。在她的笔下有初恋的少女、有热恋的情人也有被爱抛弃的失意者,其中不乏生活的哲理。大自然在她的笔下是会说话的精灵,是主人公最亲密的朋友。
我知道怎样去爱:阿赫玛托娃诗歌精选集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4.6%
本书收录了阿赫玛托娃六十余年创作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近两百首佳作,由当代著名汉语诗人伊沙、老G精心编选、翻译。本书由几不同时期的诗歌组成:第一是阿赫玛托娃(1904—1925)早期带有少女气息、富有爱和情思的诗作;第二是阿赫玛托娃中期(1927—1949)的诗歌,她这个时期的作品更为成熟、灵动,尤其对心理细节的描写、对爱和自由的追求,使得她的写作具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三是诗人后期(1950—1966)的写作,这个时期的阿赫玛托娃经历过了动荡蹉跎,其诗歌因历久弥坚而显得澄澈、锐利、深刻传神;书的最后是长诗《安魂曲》和译者伊沙的代译后续,《安魂曲》这首抒情长诗是阿赫玛托娃诗歌创作的一个巅峰。
我知道怎样去爱:阿赫玛托娃诗选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9.0%
这本《我知道怎样去爱:阿赫玛托娃诗选》囊括了俄罗斯最富盛名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几乎一生的诗歌精品。整本诗集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卷是女诗人前期(1904-1925)的作品;第二卷是阿赫玛托娃中期(1927-1949)的诗歌;第三卷总结了诗人后期(1950-1966)的写作;第四卷是长诗《安魂曲》,这首抒情长诗是阿赫玛托娃诗歌创作的一个巅峰。
安魂曲
《安魂曲》是俄罗斯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代表作。这首由十四首小诗组成的抒情长诗,是女诗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苏联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女诗人借这首长诗悼念那些在20世纪30年代肃反扩大化中冤屈而死的所有无辜者。
安娜·阿赫玛托娃诗文集(套装全三册)
只要俄语存在一天,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就永远活着。 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安娜·阿赫玛托娃诗歌、散文集 著名俄语翻译家高莽先生生前亲自编选、翻译并绘制插图“阿赫玛托娃诗文集”共有三卷,分别是长诗卷《安魂曲》、短诗卷《我会爱》和散文卷《回忆与随笔》,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以体裁来编选的阿赫玛托娃文集。
邻笛集
本书收集了五个语种(英、德、俄、西、日)、二十一位现代诗人的诗作一百零四篇。其中包括著名诗人如美国庞德、英国斯蒂芬斯、德国里尔克、苏联阿赫玛托娃、阿根廷博尔赫斯等人,并分别以专辑形式介绍了美国现代诗十六家、德国表现主义诗十家和日本现代诗五家。这些诗作经过翻译,仍然保持了各自鲜明的风格特征,值得读者细心玩味,并从中领略整个西方现代诗的探索和创新。书名《邻笛集》是编者着意添置的,借以表示邻家笛声的嘹亮而已,并无伤逝怀旧的原意。
我们不会告别
作为一个在诗歌创作上孤独执着的修行者,阿赫玛托娃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善于用极短的句子去表达最丰富的的情感。无论是《幻觉》还是《念珠》,抑或后面的组诗《安魂曲》等,在一个接一个精准的词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激情、欢愉、伤痛、虚无甚至分裂。复杂的人性隐藏在作者生动的笔下,它们既隐讳又显现,既陌生又熟悉,像悲伤的人在喃喃自语,像无助的人伸出双手在自己拥抱自己。 本书从作者的《黄昏》《念珠》《群飞的白鸟》《车前草》等诗集中精选最具代表性的抒情诗百余首,另收入诗人经典组诗《安魂曲》《献给逝者的花环》等,全面展示阿赫玛托娃不同时期的创作概貌,读者可从中窥见其早期“室内抒情诗”的哀婉细腻、平中见奇,及后期创作的厚重悲怆、深邃辽远。
没有英雄的叙事诗
本书收入阿赫玛托娃一生不同创作阶段近二百首(组)代表性作品及诗歌片断。既有《在深色的面纱下她绞着双手》等早期名作,又有组诗《安魂曲》这样的纪念碑式力作。《安魂曲》通过个人苦难折射民族的灾难和不幸,在控诉时代残暴的同时,歌颂了受难者的崇高和尊严。它的创作,把阿赫玛托娃推向了一个伟大的悲剧女诗人的境界。在此之前,诗人的作品以优美精致、简约克制著称,随后融入了坚韧、沉着,带着历史赋予的全部重量;后期作品保持了细部的可感性,更深层次地呈现出肃穆、庄重的风格。诗人后期的长诗《没有英雄的叙事诗》,同样是对过往时代亡灵的招魂,且伴以对同时代人的审视,成为她一生的艺术总结。 本诗选由诗人翻译家王家新编选和翻译。译笔力求忠实原作精神,充分体现阿赫玛托娃特有的气质、语调和风格特征,刷新和扩展对一位伟大女诗人的认知。
幽禁的玫瑰
在苏联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丰碑中, 安娜·阿赫玛托娃无疑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座。她已成为整个20世纪苦难缪斯的象征。她在苦难的一生中, 张扬人的尊严、精神独立和个性自由。她的诗, 是人性的哀歌, 也是“伟大的俄罗斯的象征”, 正如洛津斯基所言:“只要俄语存在, 阿赫玛托娃的诗就不会泯灭”。汉译文学名著《幽禁的玫瑰:阿赫玛托娃诗选》甄选收录了俄罗斯著名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从1904年到1965年创作的诗歌。女诗人在自己跌宕坎坷的一生中,始终坚持诗歌创作。她的诗歌大多短小精悍、情感充沛、富有情节性和戏剧性,蕴含着对个人、国家、民族的思考。阿赫玛托娃的爱情诗成就最高并独具魅力。她以女性的身份赋予了爱情“女性发言权”,除了爱情诗中抒情主人公角色的转换,还有对女性心理广泛而丰富的描写。在阿赫玛托娃的诗中,有对爱情的憧憬期盼,有处于爱情中的甜美心境,有爱情神秘的萌动,有热恋的兴奋、热烈,有对爱情的牵挂不舍,还有对婚姻生活的失落、迷惘,甚至对爱情深切的绝望——焦灼、决绝,充满了断裂和刺痛。阿赫玛托娃以女性身份“教会了女人说话”,表达了女性对爱情、婚姻的独立思考,展示了女性内心种种隐秘、细微的感受,以及处于爱情中的或激烈动荡或婉转纤细的心理活动,用纤毫入微的笔触写尽了女性情感世界的千姿百态。
记忆的声音:阿赫玛托娃诗选
《记忆的声音——阿赫玛托娃诗选》精选了俄罗斯著名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诗歌150余首,包括6首长诗。在这些诗作中,阿赫玛托娃诉说爱情,诉说命运,歌唱一切美好的事物。所选诗歌展现了作者所在年代俄罗斯的自然、社会图景,也展现了她个人内心隐秘的情感,以她自身的经历投射俄罗斯民族深沉宏阔的命运。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简洁凝练,情感深沉动人,宛如一轮明月照耀着俄罗斯文学的天空。本书精选了诗人在各个生命时期的代表作品,全面展现她的创作封面,呈现出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歌艺术和精神世界。译者汪剑钊是著名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对诗歌的翻译尤为优雅、准确。此次他整理了自己最新的阿赫玛托娃诗歌译作,又挑选整理了部分先前的旧作,用心推敲打磨,精选为这部《阿赫玛托娃诗选》。
回忆与诗
收录的散文分为“摘自日记的篇页”、“我这半世纪”、“评论与演讲”、“书信集”、“普希金研究”等五部分。
群飞的白鸟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作者一百余首抒情诗,全面展示阿赫玛托娃不同时期的创作概貌, 其早期的诗歌创作主要以爱情为主题。《黄昏》《念珠》《群飞的白鸟》《车前草》乃至《耶稣纪元》中都有大量的此类诗篇。 痛苦、错位的爱情和无奈的命运的捉弄可也说是阿赫玛托娃创作早期最爱的命题,读者可从其作品中窥见“室内抒情诗”的哀婉细腻、平中见奇等特点。而战后的诗人则跳出了仅仅歌咏女性内心情感的小圈子,着眼于更广阔的时代、历史背景,从两性之间的个人小爱走向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的大爱。在动荡的时代,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创作从青春浪漫到冷静成熟,不仅呈现了她个人追寻自由与梦想之旅,而且展示了俄罗斯知识分子面对身体与精神双重苦难时仍坚守真相、道义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