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然
张伟然,1965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安仁县。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师从何业恒教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就读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师从谭其骧教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6年晋升副教授,2000年至2001年于日本爱知大学作访问研究,2003年晋升教授,2004年任博士生导师,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复旦大学光华人文基金青年学者。2011—2012年度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11年7月到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2011年8月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等。
学问的敬意与温情
本书作者师从谭其骧等学术大师,在历史地理学、中国文化史方面做出了独到的学术贡献,取得了享誉世界的学术成就。本书围绕谭其骧等学术大师的学问与个人经历展开叙述,既有趣味盎然的故事,又有独到的学术追求,图文并茂,对于读者了解近现代学术文化史与教育史具有很好的引导之功。
历史与现代的对接:中国历史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
本书着重阐述历史地理学在1949—2014年的学科贡献和理论建树,当然也包括它的实际效应以及对其他学科的支撑,并分析其驱动力。书中特别突出了历史地理学的中国特色,包括它与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渊源、对传统地理学资源的开掘以及在当前环境中它可能产生的独到的作用。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二十余年来,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地理陆续出版了多种研究专著,包括一些单要素的研究(如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李映辉《唐代佛教地理》)、断代的综合研究(如卢云《汉晋文化地理》)、区域性的综合研究(如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朱海滨《浙江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以及全国性的专题研究(如周振鹤主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其中不乏已在学界引起良好反响的佳构。但迄今为止,尚无探讨历史文化与地理意象的专著出现。本稿第一次从中国本土的经验出发,切实探讨地理意象的形成及解读。全稿包括五个部分。首先在导论中,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理论问题作了系统而扼要的阐述。正文包括三篇:上篇论述唐人心目中的区域观念及地理意象,中篇考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地名,下篇讨论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每篇又各分若干专题展开。其中,上篇表面看来讨论的只是单纯的文化观念、地理概念问题,但运用的主要是文学资料。
湘江
“帝子降兮北渚,(女弱)(女弱)兮愁予;烟搦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江是一条灵性十足的江,它清、深、幽、远,绚丽多情。 千百年来,它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性格十分鲜明的人,在漫长的古代,它碌碌无所轻重于天下,然而自清中叶以降,它一跃成为我中华大地表现最为抢眼的地区。那里男人勤苦,得“湖南骡子”之号;女人倔强,有“湘女多情”之称。“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这是三湘士子对国家的担任。 “斑竹一枝干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则是楚人登高为赋的不变情怀。
文化中国研究丛书 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本书是文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是研究湖北历史文化的历史地理学著作。本书旨在揭示湖北文化在历史时期的地域差异,复原湖北历史时期的文化全貌,其空间范围为今湖北一省。全书分绪论、楚语的演替与湖北不同历史时期的方言区域、湖北晋唐时期的佛教地理、太岳朝香的习俗及其分布、湖北历史时期的民居景观、湖北历史时期的聚落景观、江汉好游:女性形成的文化景观等九个章节进行研究。本书的特色是讨论的问题新,探讨的程度深,资料功夫扎实,工作态度严谨。
文化中国研究丛书 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修订本)
本书以今湖南省境为空间范围,以有史以来至清末为时代区间,探讨其历史文化的地域差异。主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二是文化发展面目的区域系统。主体前后,分别探讨了湖南文化发展的背景以及地理环境、行政建置和移民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其中关于近代以来湖南人性格的形成,得出了迥异于前人的解析;对各种文化要素的分区方法,尤其综合文化区划,具有开创性的学术意义。本书初版于1995年,曾于2017年获第二届(19942013)全国优秀地理图书之学术专著奖(凡50种)。此次再版,作了较大幅度修订。
中国佛寺探秘-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佛寺探秘,ISBN:9787544503846,作者:张伟然,顾晶霞 编著
寺院映现的中国(九说中国)
汉化寺院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关联?它在茫茫禹迹中经历过多少兴废与变迁?寺院僧侣的日常生活有些什么内容,它对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产生了哪些影响?本书运用多学科知识,截取九个侧面对中国寺院进行系统而立体的考察,不仅对上述问题加以详细的论述解说,也在此基础上融入丰富的人文历史典故,为读者呈现出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神圣空间。当然,作者并不囿于探讨寺院本身,而是以寺院为镜,以此洞察在历史流变中的中国社会,以及复杂的风俗世情,对于读者了解汉化佛教颇具引导之功。张伟然,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地理研究》《历史研究》《热带地理》编委,长江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主要从事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尤擅长历史文化地理,是国内最早开展佛教地理研究的学者之一。著有《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历史与现代的对接》《学问的敬意与温情》等。
定额制度与区域文化的发展——基于清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学额的研究
定额是中国历史上为平衡各地区发展而经常采用的一种地区保护性措施。在科举时代,学额(各府州县每科取录的生员数)、解额(各省每科取录的举人数)堪称第一等重要的社会文化资源。本书以清代长三角地区为讨论范围,详细考订各府州县学定额的变化过程,并运用统计手段,分析各地学额与其中举人、中进士人数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地文风高下、户口钱粮多寡在学额定等、分割与增减中的作用。该书还讨论了因定额制度而引起的冒籍现象及特殊时期学额的实际取进问题。本书可为研究历史上的知识群体、教育发展和科举制度等问题提供重要参考。
女性与亲情文化:基于湘东南“讨鼓旗”的研究
本书基于作者及其亲族长辈的亲身经验、经历,结合地方文献,探讨了较广泛地存在于湘东南一带的“讨鼓旗”习俗,分析其形成的历史人类学逻辑。并延伸探讨湘东南一带迥异于北方民歌《小白菜》流传地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女性对于不同类型子女(丈夫与前妻所生子女、本人与前夫所生子女)的亲情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人类学与历史文化地理理念,提出“亲情的地域类型”学术概念。这一概念可望在其他地域的同类研究中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