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可
张大可,1940年生,重庆长寿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甘肃省中青年历史学会会长,现任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
十三堂史记通识课
2人今日阅读
【史学大家张大可深入浅出讲《史记》十三个专题全面剖析这部旷世大典。读懂司马迁直透本质的“通变”历史观。贯通古今的史学巨著,言之有物的通识读本。】 本书是文史普及读本,是史学大家、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的力作。作者讲解文史名著《史记》,别具一格,内容扣紧文、史、哲三个方向展开,评说《史记》对中国文学及史学的贡献,精选了先秦到汉武帝间杰出人物的事迹,其中有帝王、将相、世家公子、谋士、教育家、武士、辩士、刺客等,聚焦人物命运,深入探究人性,可读性极强。更重要的是行文脉络清晰、旁征博引,有助于读者长知识、明事理,增强阅读获得感。本书专为年轻读者打造,用清晰的语言和现代的视角把艰深的古典通俗化,让人物、故事鲜活生动起来,使当代读者领略《史记》魅力,阅览千百年前的金戈铁马、人情世态与猎猎旗幡。
史记精编本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纪传体史书《史记》的精编白话本。《史记》是中华文明的根柢,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体量宏大,客观地说,今天年轻人去读《史记》,总是很难耐心地读下去。本书则精选《史记》ZUI经典的篇章,以白话文重新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精妙之处,可谓给当代史学爱好者的一份美好礼物。本书选篇以国学大师梁启超指定的十大名篇为准,涵盖《项羽本纪》《信陵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这些篇目都是传诵不朽的经典,记载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本书依照梁启超先生的提示,对《史记》的“十大名篇”进行解读、翻译和赏析。读懂读透了这些篇目,也就掌握了《史记》这部巨著的精华。
史学大家张大可讲史记套装(套装3册)
【史学大家张大可带你全面解读司马迁的“通变”历史观】《史学大家张大可讲史记套装(套装3册)》含《十三堂史记通识课》《史记精编本》《这个三国史很上头》 《十三堂史记通识课》央视《典籍里的中国》权威推荐《史记》,一部人人的国学根柢书。十三堂不同视角专题课,提纲挈领纵向剖析旷世大典《史记》。一本浓缩三千年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人生百态,全面解读司马迁“通变”历史观的实用书。通识课帮你打破学科壁垒,搭建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史记精编本》本书是纪传体史书《史记》的精编白话本。本书选篇以国学大师梁启超指定的十大名篇为准,涵盖《项羽本纪》《信陵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本书依照梁启超先生的提示,对《史记》的“十大名篇”进行解读、翻译和赏析。读懂读透了这些篇目,也就掌握了《史记》这部巨著的精华。 《这个三国史很上头》本书以人物为主线,继承了纪传体的精神,精选五十个三国英雄的故事,剖析历史表象之下的人情、人性,阅读他们的得意与失意,体会他们的处世之道与时代抉择。读史,亦是读人。
这个三国史很上头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有多么屡战屡败?曹操的“代汉”之路为何要由自己的儿子完成?诸葛亮北伐之路上最大的对手竟不是司马懿,孙策竟是被自己“丑死”的……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三国人物金戈铁马,气吞河山。时势造英雄,“人谋”定三分。本书以人物为主线,继承了纪传体的精神,精选五十个三国英雄的故事,剖析历史表象之下的人情、人性,阅读他们的得意与失意,体会他们的处世之道与时代抉择。读史,亦是读人。
资治通鉴全本全注全译
本书是由张大可、韩兆琦等多位学者教授共同点校注译的《资治通鉴全本全注全译》,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共计二十四册。《资治通鉴》正文以清代胡克家本为底本,参考章钰校记与当今研究成果厘定文字。每卷开头皆有“题解”,指出该卷大事内容,“段旨”则以注释段落首尾完备的大事件为单元,述与评结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释”详尽明确、“校记” 勘校严谨、“语译”通顺流畅。卷末则有“研析”,评点大事、总结史实。真正达到普及学术,雅俗共赏,对于专家学者与一般读者,都有极大的帮助。《资治通鉴》是司马光领衔修撰的历史名著,全书两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战国初年迄于五代末叶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其史学价值主要有三∶第一,帮助人们贯通古今、以史为鉴。对于了解历史、总结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第二,按年月日记事的方式编纂,让读者能够掌握大势,并将一定时期历史演变的概貌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三,广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杂说,种类达三百余种,更添内容的丰富与价值。
新译资治通鉴(一):周纪一~五、秦纪 一
暂无简介
张大可文集(第8卷):三国史研究
《张大可文集(第8卷):三国史研究》是建国以来一本三国史研究个人专集,初版于1988年,收文24篇,受到社会好评,故再次推出,增文两篇,共26篇。每篇一个专题,评人论事,理据充分,新意迭出,处处闪耀作者论史的思想光芒,26篇专论,分为六组,从不同的侧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问题,着重探讨了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突出魏吴对峙的主线,评述了三国时期主要历史人物的贡献,形成一家之言。《张大可文集(第8卷):三国史研究》还对建国以来学术界研究三国史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如何突破三国史研究的意见。《张大可文集(第8卷):三国史研究》行文流畅,雅俗共赏,不仅可供史学界和广大读者阅读,而且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历史本科教学参考书。
楚汉春秋
暂无简介
资治通鉴全本新注
《资治通鉴全本新注》作者是知名历史学者张大可先生,他花费数十年时间对《资治通鉴》全文进行逐字逐句注释,帮助读者轻松阅读,该注释简明,语言畅达,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能读懂,融学术性、资料性、工具性于一体,语言畅达,雅俗共赏,是颇见作者功力的一部古籍整理,力求达到既供阅读,亦供收藏的一部国学精品。《资治通鉴》是北宋大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修的我国第一部编年通史。全书294卷,约400万字,该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起宗显德六年(公元前959年),记载了战国秦汉、魏晋六、隋唐五代共十六个朝代、三百六十年错中复杂的历史,要把它的精言要义畅达地疏解出来实非易事。对《资治通鉴》传统的注解所注内容不出字音、字义、人物、地理、职官、历史掌故诸项,以助读者理解原文。但传统的注解方式,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只是微观的研究方法,注重解读原文字面意义。而今日读《史记》和《资治通鉴》,不只是要理解其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理解其内涵思想,从中受到启发,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提高综合鉴赏能力,这就需要有宏观的解剖与分析。现代研究《资治通鉴》的论文、论著属于宏观的范围,但脱离原文,不免有空疏之遗憾。有鉴于此,本选题在传统注疏中注入宏观内容,创造一种新体例,反映今日的时代思想与今日的研究方法,体现时代性,是形势使然。本书新注,毅然打破传统的注疏方法,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既要读者能读懂原文,还要读者明白司马迁一家之言的宗旨,了解《资治通鉴》的总体结构和作者的历史观。
史记论著集成(套装全20卷)
《史记论著集成(套装全20卷)》约计1200万字。本丛书研究角度广泛,研究内容深入,代表了我国当代学界的《史记》研究水平。丛书内容大体囊括了古今《史记》研究成果方方面面的精华摘要与评析,尤着重对《史记》全书内容与蕴含思想的阐释,一编在手,可略知“史记学”两千多年发展的轨迹,以及研究方法。各卷内容如下: 第一卷:司马迁评传 第二卷:史记题评与咏史记人物诗 第三卷:史记学概要 第四卷:史记论赞与世情研究 第五卷:史记精言妙语 第六卷:史记集评 第七卷:史记人物与事件 第八卷:史记史学研究 第九卷:史记文学研究 第十卷:司马迁思想研究 第十一卷:史记文献与编纂学研究 第十二卷:史记版本及三家注研究 第十三卷:史记研究史及史记研究家 第十四卷:史记疑案研究 第十五卷:历代史记论文粹编 第十六卷: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名栏论文粹编(上) 第十七卷: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名栏论文粹编(下) 第十八卷:从《老子》到《史记》一统思想论稿 第十九卷:史记地名汇释表 第二十卷:史记论著提要与论文索引
史记通解(套装全9册)
《史记通解(套装全9册)》共九册,约计450万字。通解行文采用精善读本金陵书局张文虎校本为底本,与中华书局点校本对照,并做全新的技术处理。增加了结构段的划分,在译文中括注段意,推出新意。 全书体例包括序论、五体说明、题解、简注、语译、集评等六项内容。(1)“序论”,宏观评述司马迁其人其书,对《史记》全书结构、书法和史事内容简要说明,引领全书。(2)“五体说明”,对《史记》五体特点以及篇目系统做简明概说,写在每体篇目之前。(3)“题解”,将解题与提要结合起来,点示义理,包括四项基本内容:一释篇题;二介绍传主;三揭示篇旨;四作者意向。(4)“简注”,以简洁明快的白话疏通原文语意为旨归。(5)语译,用口语对译,为初学者提供便利,也是普及的最基本形式。(6)集评,汇集古今研究成果于一编,给读者提供资料线索。
史记全本新注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著作,西汉司马迁撰。此次出版的《史记全本新注》由著名历史学家张大可先生花费数年潜心作注,理清《史记》脉络,帮助读者理解其内涵思想,从中受到启发,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 全书简体横排,共分为五册。第一册有全书总目,第二册起各册有分册目录方便读者翻检。五册所分:第一册,十二本纪;第二册,十表、八书;第三册,三十世家;第四册,七十列传(上);第五册,七十列传(下)。 本书所创体例,包括导读、五体说明、题解、简注等四项内容,具体体例如下:(1)导读,总体评述司马迁其人其书,对《史记》全书结构,撰述宗旨、史学和文学艺术作了系统的阐释(2)五体说明。对《史记》五体特点以及篇目系统作简明概说.(3)题解。加在每篇之,将解题与题要结合起来。(4)简注。用现今白话语言疏通原文语意,对音、义、人物、地理、职官、典章制度、历史掌故等进行简洁明快的解读。同时本书配上插图和古代地图,便于读者理解。
司马迁评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五体俱备的历史巨著;司马迁是一位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文化巨人。在总结前人和作者本人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着重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史记》赖以产生的历史、社会、家世、师承及个人经历等主观条件;具体评述了司马迁在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治学纲领下所形成的哲学、史学和文学成就,进而分析了在这些成就中所体现的哲、玻、史战争及人才诸思想;结合《史记》传播的历史和“史记学”的形成和发展,阐明了《史记》不朽价值的部分,亦占相当的比重。
史记研究集成
本套丛书《史记研究集成》共14卷,498万言,系统全面地总结《史记》问世两千多年来“史记学”的发展状况、内容及历程。所谓“史记学”,就是指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研究而形成的专门学术体系。由于司马迁是我国古代最有创造天才的历史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三者集于一身,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民族文化的浓缩。因此,自《史记》问世两千多年来,有不可胜计的中外学者阅读和研究它,《史记》早已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记》研究迅猛发展,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总结性的界碑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史记研究集成》工程于是在1994年启动,历经十年完成。编写大纲用两句话概括:“融古今中外成果于一编,聚当今时贤于一堂。”《史记研究集成》之义,乃集研究之大成,融贯古今,突出当代,所选皆精萃。参编作者,大多为当代《史记》研究专家,主创作者十五人,其中十二位教授,三位副教授,有五位博士生导师、五位硕士生导师,阵容整齐,这就保证了这套《史记研究集成》高精尖的质量。高品位、精华录、尖端前沿。《史记研究集成》还做到了工具性、资料性、学术性的统一,具有实用价值与收藏价值。
史记精言妙语评注
在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的长河中,司马迁以为天地立德、为人生立言和为万世太平立功的思想,以他自己的生活经验、理想追求和人格修养,著成千古名著《史记》,吐发出金光闪闪的精言妙语,凝聚了哲人智慧的光芒,给一代又一代人以启迪,激发着后人的奋斗精神。该书旨在开发《史记》中的精言妙语,由史学专家用白话文翻译,并加以史、论结合的评注,供人欣赏,陶冶情操,升华思想。
司马迁大传
司马迁在历史上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创作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篇章。对我国的历史,自西汉止,做了公正的评判。《史记》是我国第1部五体俱备的纪传体历史巨著,作者司马迁是一个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文化巨人。本书在总结前人和作者本人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史记》赖以产生的历史、社会、家世、师承以及个人等主观条件:具体评述了司马迁在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治学纲领下所形成的哲学、史学和文学成就,进而分析了在这些成就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哲学、政治、经济、史学、战争等等,以及对人才、民族的思想。全书通过对传主的业绩,及《史记》蕴含的思想评述中写活人物,这是本书的一个极大特点。
新译资治通鉴(二十九):唐纪三十~三十五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三):汉纪五~十一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三十六):唐纪七十八~八十一、后梁纪 一~三
暂无简介
三国志精选新绎(全二册)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共六十五卷,由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他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生动的三国人物肖像图。 《三国志精选新绎》选取《三国志》中主要人物纪传四十五篇,以人物为中心,按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演进分为六编,讲述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曹刘孙三家的兴起、魏蜀吴三国名臣武将和一统三国的人物。通过剖析代表性人物的人生经历,展示三国兴衰史以及背后的历史观和历史发展规律,史料丰富,思想性强。同时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三国时期风云人物的智慧谋略,以及历史经验与教训。
中华文化与智慧谋略
20世纪初我国思想家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这段话充分肯定了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四部目录经、史、子、集,史籍居第二位,就说明了这一问题。中国古代史学大家,一般都具有恢宏的历史视野,学兼天人,会通古今,并以高度自觉的精神肩负修史使命,视史学有补于人伦道德与政治借鉴,强调以古为镜,经世致用,实录史事,这些都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民族的珍贵遗产。
张良萧何韩信评传
本书全面记述了张良、萧何、韩信的一生事迹、后世影响,以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张良善谋、萧何后勤、韩信攻取,正是有这三杰的辅助,刘邦才得以坐天下,张良祖、父两代相韩五代国君,历经了韩国又侯到王的转变,史称“五世相韩”。然而张良在国破家亡之后,从一个贵族瞬间跌入了底层,这就是他念念不忘为韩国报仇的原因。因此在椎击秦始皇失败后,成为逃亡者,匿于下邳。萧何与刘邦是同乡,出身与农村的富裕农家,因此得以识文断字,曾任沛县的主吏掾,萧何为人宽厚,办事能干,所以史称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其在秦朝为官的经历,为他创立汉朝,建设制度,无为休息成为汉家第1丞相打下基础。他利用自己的声望与职位,掩护了刘邦及一批地方豪杰之士,在沛县聚集起一支反秦力量。这支力量的核心人物是刘邦,策谋人物就是萧何。韩信故里在淮阴城郊。韩信家贫,父母早逝。在其母去世。既无葬具,又无葬地。然而韩信到荒郊找到一块高敞宽平之地埋葬了母亲。韩信说“这个地方能置万家为母亲守墓”。言下之意,自信能封万户侯。在当时韩信四处游荡,经常饿肚子的情况下,他的这句话成为私人的笑料。韩信后来果然封了万户侯,这话又成了韩信励志的美谈。三种不同的性格,造就了性格各异的三位人杰。也就是他们个人的修养,他们中有些能善始善终,而韩信立下盖世大功而不得善终。而项羽,在的良将后又失良将,为此注定要灭亡本书立足史料,力求以通俗易懂的来展现各位英雄悲壮的一生。本书全面记述了袁崇焕的一生事迹、诗文著述、后世影响,以及宝贵的精神遗产。重点是写袁崇焕登上历史舞台的后十年,在辽东抵御着八旗铁蹄,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成为明王朝大厦的救火者。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在主昏政暗、大厦将倾的局面之下,袁崇焕明知艰险,而敢于任事、不避不畏,终惨遭冤杀的历史悲剧。本书立足史料,力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展现英雄悲壮的一生。
新译资治通鉴(二十七):唐纪十六~二十二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二):秦纪二~三、汉纪一~四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十):汉纪五十八~六十、魏纪一~六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五):汉纪二十~二十七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八):汉纪四十三~四十九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二十二):梁纪十八~二十二、陈纪一~二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六):汉纪二十八~三十五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二十一):梁纪十二~十七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九):汉纪五十~五十七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四):汉纪十二~十九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二十六):唐纪八~十五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二十五):唐纪一~七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三十九):后晋纪三~六、后汉纪 一~二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十五):晋纪二十九~三十七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十九):齐纪五~十、梁纪 一~二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二十八):唐纪二十三~二十九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三十五):唐纪七十一~七十七
暂无简介
新译资治通鉴(十六):晋纪三十八~四十、宋纪一~五
暂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