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张建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现代史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化交流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俄国(苏联)思想文化史,俄国(苏联)外交史,中俄关系史与俄国汉学史等。近年来出版的专著有:《帝国风暴:大变革前夜的俄罗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俄国史(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14)、《苏联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研究1917-1936》(“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世界简史(少年简读版 套装全4册)
能让孩子一口气读完的世界历史,通过人物、事件、案例展现世界历史进程变迁,编织清晰的世界历史脉络,探索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启发未来思考。
帝国幻象:俄罗斯“国家形象”变迁与他者视野
本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文化学、政治学、传播学、文艺学等理论引入俄国史研究中,使用档案、报刊、回忆录、文艺作品、影像史料等多样化文献,综合俄文、中文和英文等多语种材料,对俄罗斯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进行历时态和共时态的考察。纵观俄罗斯自公元862年诺夫哥罗德建立以来至今的1100余年历史,帝国的诉求贯穿始终,帝国的影子伴随左右,帝国的形象毁誉并存。
世界现代史
本书作为大学历史学专业教科书,在编写线索上涉及国别、地区、专题、理论和资料等各个方面,在具体内容上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等各个方面。有的方面是我们自己多年从事研究的专业领域,有的方面则超出了我们的专业领域,为了使本书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更能体现近年国内学界的*研究成果、更能贴近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使专业学习和研究更能贴近社会需求,我们借鉴和征引了学界前辈和同仁的成果和观点。因本书体例的限制,无法在行文中——列出征引出处,我们就将本书涉及和征引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列入本书所附“参考书目”之中。
俄国史/国别史系列
俄国—苏联—俄国斯联邦(以后统称俄国)无论如何是不能被人忽视的。无论是近代来历史上的俄罗斯帝国,还是现代历史上的红色苏联,以至今天仍雄踞欧洲半壁江山的俄国斯联邦,都以其博大声势令人瞩目。她的国际影响的陡然上升,她的经济地位的骤然下降,她的兴盛,她的衰弱,都曾引发世界的连锁地震。为何世界上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诞生?为何70余年的社会主义实践终失败?她的迅速强大,她的突然衰弱,她的昨天,她的今天,她的明天,都给我们下了一连串未解之谜。张建华博士的《俄国史》或许能为你拨开层层迷雾。该书从俄国斯民族源流写起,叙述了从10世纪的基辅罗斯大公时代到18世纪的沙皇彼得一世、叶卡特琳娜二世时代,从 19世纪亚历山大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时代,到20世纪初的革命与改革所引发的社会激变时代,从红色苏联领世界风云之先的时代,到今天新俄罗斯蓄势待发的时代的历史,是国内少数一本内容包括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史、苏联史和苏联解体后的新俄罗斯联邦史的通史性著作。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不是将俄国三个阶段的历史简单叠加,而是将三部分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中寻找俄国史、苏联史和初建的俄罗斯联邦历史之间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注意各阶段在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方面不可割断的继承性。
激荡百年的俄罗斯
《激荡百年的俄罗斯》全书共分为十五章,主要包括导论:写在前面的话;遗产:19世纪俄国历史的积淀;飞跃:三次革命与俄国现代化的历史跃进等内容。《激荡百年的俄罗斯》是关于介绍20世纪俄国史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二月革命与帝俄政权的覆亡、十月革命与俄侨第一次浪潮、从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折、知识分子的政治异见与思想对抗、异常激烈的党内政治斗争等内容。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 少年版
暂无简介
推倒红墙:克里姆林宫最新档案解秘
暂无简介
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
1936年,是苏联国家进程与政治进程的转折性一年,在这一年,苏联进入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殊印记的时期,随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相继执政,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知识分子群体在此期间经历了苏联国家由盛转衰和苏联政治的波谲云诡,其体验、感受、认识与批判都是极为独特和极具价值的,对于认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失败和苏维埃联邦制国家解体的原因也极有意义。苏联知识分子不仅是苏联政治变迁的亲历者与观察者,更是映照其多面特质的“棱镜”。
政治激进主义与近代俄国政治
政治民主化是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以往我们考察现代世界的形成和演变,比较注重经济的层面,重点讨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作用,通过阐释这些历史要素的作用,来展现地球上相对孤立隔绝的各个地区和人群,如何逐渐形成相互的联系,如何在交往、冲突和融合中塑造出一个愈益具有整体性的世界。本书对俄国近代政治激进主义思想和运动发展史做出了深入性和专题式的研究。
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
《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叙述了上自18世纪、下到20世纪20年代俄国知识分子的个体初萌、群体形成、思想启蒙、观念交锋、政治分化和政治运动的历史。作者张建华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世界史研究中心主任。俄国知识分子是世界近代史中的一个典型特例。 读者对象:历史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 亮点:该书为读者展示了二百余年来俄国知识分子思想的全景图示,着重介绍了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三种政治思潮和运动。
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上辑
《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上辑》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限,分为上下两辑。分辑的理由除了便利读者使用《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上辑》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认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世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和国 际关系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界线。因为,世界史视野下的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变化和事,如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1年发表了著名的堪萨斯讲话,承认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同年lo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10月的欧共体首脑会议宣布建立欧洲联盟;1973年2月第二次美元信用危机爆发,美元霸权地位终结,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瓦解;1973年开始了持续2年多的以滞胀为特征的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结束;l973年6月美苏首脑会谈,标志着东西方关系进入缓和高潮等。上述事件论其影响虽然不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大,但是它们作为阶段性的事件对于世界历史发展同样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起到了一个标志性的作用,能够使我们较为清楚地看到世界现代史的发展线索。
世界历史:二十世纪的民族与宗教(第18册)
《世界历史:二十世纪的民族与宗教(第18册)》首先,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原则。民族宗教问题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学术问题,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是较为敏感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因此,《世界历史:二十世纪的民族与宗教(第18册)》作者在研究方法上,不囿于旧说,不刻意求新,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尽量多地占有资料,博采众家所长,努力全面地对历史问题做出自己的研究和评价。 其次,努力抓住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主线,反映20世纪的“世纪特点”和“时代特征”。以30万字左右的篇幅来叙述20世纪各国、各地区以及各民族的纷繁复杂的民族和宗教历史具有相当的难度.作者必须在保证主线和主题的前提下删繁就简。那么,20世纪世界历史的主线和主题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社会进化的现代化和文化演进的多元化是其基本体现。因此,《世界历史:二十世纪的民族与宗教(第18册)》作者将民族宗教问题置于这个大前提之下进行研究。 再次,民族、宗教问题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和宗教恰好是文明的一实一虚的两个载体。在《世界历史:二十世纪的民族与宗教(第18册)》中所涉及的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紧密地扭结在一起,既为研究带来了难度,也在客观上为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因此,将民族、宗教问题联系起来看,也是《世界历史:二十世纪的民族与宗教(第18册)》作者采用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