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
徐复观(1903年1月31日-1982年4月1日),男,湖北浠水人,新儒家学派的大家之一,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八岁从父执中公启蒙,续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及国学馆接受中国传统经典训练。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28年赴日留学,大量接触社会主义思潮,先入明治大学,后就学于日本士官军校。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激于民族义愤,提前返国。七七事变后,投身抗战,亲身参与娘子关战役及武汉保卫战。1943年,任军令部联络参谋,派驻延安。数月后返回重庆,任蒋介石侍从室机要秘书,擢升少将。 1944年谒熊十力先生于重庆北碚勉仁书院,并拜入其门下。在熊先生的开导下,重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中,体会出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国的理念。 1949年,徐复观迁台,定居台中,并历任省立农学院、私立东海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1958年元旦,徐复观与唐君毅、牟宗三、张君劢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9年赴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继任教席。1982年4月,因胃癌在台湾逝世,享年80岁。 主要著作有《中国人性论史》、《两汉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公孙龙子讲疏》、《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国经学史基础》、《中国艺术精神》、《石涛研究》、《中国文学论集》等。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9%
《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就“生与性”,“周初宗教中的人文精神”,“孔子、孟子、荀子、《中庸》、《易传》关于性的问题”以及先秦儒家思想等问题为中心,以“性”为经,采用归纳法,完整考察了周初以迄战国诸子中的相关论述。作者认为,人性论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并且人性论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和动力,通过此书,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
中国艺术精神·石涛之一研究
4人今日阅读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先生关于艺术方面的重要论著,自一九六六年由台湾中央书局首次刊行以来,几十年间不断再版重印,影响深远。全书共分十章,前两章由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两个基型,作为中国艺术精神之穷极;其余八章专门谈画,按照历史的相关顺序探讨了山水画、画论、南北分宗等画史重要课题,突破了许多古人和现代人在文献、观念上的误解。《石涛之一研究》是徐复观先生对石涛研究专论的结集,基于他以往对中国画的研究,从对“一画”的解释,进而阐释石涛的画论,并批驳了以往一些对石涛画论的错误观点。本书还对石涛的生年问题进行探讨,并有石涛晚年弃僧入道的新发现,从而对石涛的生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两汉思想史(全三册)
2人今日阅读
两汉思想史》是徐复观晚年的著作,一共三大卷。以不同时期论文,相继杂纂而成,他于1972年出版的《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作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完整版《两汉思想史》的第一卷。之后陆续出版的《两汉思想史》的第二卷、第三卷,分章节研究了汉代的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和重要的文献,完整架构了两汉的思想大厦。他对《淮南子》、《吕氏春秋》、《史记》、《汉书》、《韩诗外传》、《盐铁论》这些著作进行了细密的分析,陆贾、贾谊、董仲舒、扬雄、王充、刘向的思想光芒跃于纸上。值得注意的是,徐复观先生在本书中深厚的考据功底。
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
2人今日阅读
《中国经学史的基础》是徐复观先生后一部专著,整部手稿大都是在病中完成的。作者认为,经学是中国文化的根源,而研究经学的产生及流变、追溯经学的创生历史本身就是对中国文化反思的过程。《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是作者通过纯正的经学考证方法,对《周礼》进行研究的一部专著。有关《周官》的讨论千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徐复观先生立足于文本,挖掘西汉时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认为“《周官》乃王莽、刘歆们用官制以表达他们政治理想之书”。对《周官》所表现的生产制度、土田制度、商业、教育等进行深入阐述。
学术与政治之间
1人今日阅读
《学术与政治之间》收录了徐复观赴台前后的时事评论和学术随笔,这段时期是徐复观从政治到学术转变的时期,他把从政的体验逐渐转化为对中国文化前途的体验,把这些深切的关怀倾泻在字里行间,所以他把这类文字定名为“学术与政治之间”。徐复观早年文笔辛辣,本书中的很多文章在当时都引起很大的反响、很多的争议,值得一提的是《我所了解的蒋总统的一面》,还引起了蒋介石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全集版《学术与政治之间》尽量还原了徐复观手订时的原貌,很多文章在大陆都还是次出版。
论文学
1人今日阅读
《论文学》是徐复观先生有关文学问题的单篇文章之合集,包含徐先生对文学某一领域的研究,如文学欣赏、文学研究等,也包含他对文学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如与其他学者对《红楼梦》、古诗等具体文学问题的商讨。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作者为其他一些文学著作所写的按语以及若干篇诗文。
论艺术
1人今日阅读
《论艺术》收录了徐复观先生对于中国古典书画艺术等进行研究的单篇文章。徐先生从古典的审美观点出发,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了对传统书画的鉴赏与辨伪、与古典书画家的交游,此外还旁涉现代西方艺术思潮、艺术对于人生之意义等问题。
论文化(全两册)
本书为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先生全集之一种,系作者研究文化相关问题的单篇文章之合集,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并对比中西文化态度之异同,乃至从具体文化现象入手,对文化事件进行分析、讨论。
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
《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中收录了徐复观先生对故乡、至亲及人生历程回忆的文章,以及他人生最后几年的日记,反映了他对于知识、对于人格追求探索的一生。书末并附徐复观先生年表和著作系年表,可帮助读者对徐复观其人其作有更加清晰的把握。
中国文学论集续篇
《中国文学论集续篇》收录了徐复观先生有关文学方面的一系列专论,除了《宋诗特征试论》和《陆机<文赋>疏释》这两篇重头文章外,还有对于《人间词话》、以及古诗《登鹳雀楼》、《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等具体文学问题的独到看法。书末并附有徐复观先生诗文旧稿及序言数篇,反映了徐复观先生对于文学创作的观念和实践之全貌。
中国思想史论集
《中国思想史论集》是徐复观先生研治中国思想史的代表作。书中系统阐述了作者对象山学述、《中庸》的地位问题、孟子政治思想、中国孝道思想、孔子德治思想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等重大问题的分析和理解。
中国文学论集
《中国文学论集》集中收录了徐复观先生有关文学方面的专论,其中既有对中国文学中如李商隐《锦瑟》诗、韩偓《香奁集》、《红楼梦》等具体问题的阐发,也有对文学中宏观问题的体认,尤其是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考据精严,持论通达,具有相当的系统性。
论智识分子
本书是徐复观先生散见于各处的关于智识分子论文的结集,内容涉及智识分子的历史性格、立言处世、社会责任、学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等诸多方面。此书对于把握中国智识分子的性格及历史、命运问题,对于从传统深处发掘儒家精神的内在生命力,把中国固有的人文精神传承并光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本书为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先生全集之一种,系作者思考传统儒家对于当代社会之意义的文章合集。主要以孔子、王阳明、朱熹以及《中庸》、性善说等传统儒家思想、著作及学说为基点,对儒家传统进行深入分析,并致力于运用传统儒家精神启示现代社会。
无惭尺布裹头归·交往集
《无惭尺布裹头归·交往集》集中收录了徐复观先生对朋友、师长等回忆和追念的文章,以及他与友人、弟子的若干往来书信,不仅从侧面反映了他的人生历程,反映出他对于知识、对于人格的追求和探索,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时代的感悟。
青年与教育
本书为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先生全集之一种,系作者关于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研究的文章合集。徐先生曾任教于东海大学、新亚书院等教育机构,执鞭杏坛二十载,从儿童的成长,到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想法,书中所收集的这些文章,正是其关于教育问题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之思维方法 诗的原理
《徐复观全集:中国人之思维方法·诗的原理》系徐复观先生两部译著的合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译自日本文学博士中村元氏所著的《东洋人之思维方法》中的一部分,著者从判断及推理之表现形式上以考察思维方法之特征;更将此特征验之于文化现象,认为文化现象是由思维方法所制约的。《诗的原理》是以诗为中心的一部文艺理论著作,著者通过对主观与客观的两条线索进行条分缕析,以发现诗在整个艺术中的地位。更将艺术中,尤其是文艺中的其他部门,细心剖白比较,以凸显出诗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或文艺的特性。
偶思与随笔
本书是徐复观先生见诸港台报端的文字结集,内容涉及时政评论与思想艺术。作者心系天下,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生活偶有所感,便行诸笔端。虽是“燕居”日常的所思所感,却总能落脚到对国家社会、传统文化的思考上,展示了作者拳拳的爱国之心。本书中,作者谈到对戏曲、香港医疗、妇女地位、国产影片、买办等具体问题的感想与感悟,不仅在当时拥有很大的影响,即使现在看来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
本书是台湾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的重要著作,它与《中国思想史论集》一起,完整地反映了徐复观一生的思想历程和主要学术观点。在书中,徐复观以自己的政治经验和政治眼光,对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知识分子问题等,作出了独具慧眼敏锐深刻的阐释。同时,还继承了《中国思想史论集》考证严密、思想深邃、立论卓特、文风雄健等特点。《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由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三月初版。九州出版社引进出版本书时增入曾作为单行本印行的《公孙龙子讲疏》一书。
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本书与作者徐复观的《两汉思想史》一起,被认为是“已成为任何有志治中国思想史的人必读的经典”。
生命的奋进:五大师回忆录
本书所辑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五位国学大师的文章,自述其青少年时代怀乡忆亲、读书做人的经验,行文浅易清晰,内容亲切感人。五位大师出身贫寒,目睹近代中国的激荡与变迁,自觉奋发向上,探索学问,一路走来,成就了非凡的学问和人格,留名于中国文化史。回望大师们的人生轨迹,其青少年时代意志之坚强,读书之勤勉,心怀之宽广,求真之热诚,仍可激励和启发当今青年一代。
生命的奋进:大师的青少年时代
暂无简介
中国文学精神
本书汇集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所有的重要文学论著,题材多、涵盖丰富,完整地反映了著者对于传统中国文学发展之内在史脉、流变经过、基本风貌,以及对一系列义理争辩和诸多重要作家、作品之评估的少数见解。其超过前人的特色,大体在于:一,坚持从具体材料的研究入手,创造性地把文献学作业引入文学史研究的范畴;二,跨越以往多将文学研究对象限制在“俗文学”的藩篱,多方发掘文言典籍中的文学富藏;三,摒弃以今识古偏颇和“进化”观念的盲目套用。成果累累,不惟独具拓宽和掘深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发凡起例之功,而且在文献考证及思想把握的态度于方法上,亦能对众多好学深思之士及广大的文学爱好者,发生多方面的启迪作用。兹编入文库,用彰品牌。
四海红楼(上下)
《明报月刊》是打从历史走廊穿行过来的。“历史走廊”不是“历史大道”,更不是金光大道,远非那么平坦、风光。走廊的两侧屹立的是巉岩峭壁,中间可行的路其实只是一条夹缝。历史正是从夹缝中走过来,一面探索寻找,一面挣扎奋斗。《明月》的行进状态,也是如此。然而,尽管路途并不平坦,但她终于一步一脚印地走过来了,从查良镛先生草创至今,已穿越历史走廊四十年了。 《明月》运行的漫漫时间之河中,经历了八任主编。主编是《明报》企业创办人和《明月》创始人查良镛先生,之后担任主编的依次是胡菊人、董桥、张健波、古德明、潘耀明、邱立本、古兆申。从一九九八年起,我第二度接任编务。胡菊人历时达十二年;其次是董桥,也有七年;我在前一时期做了四年,后期也八年了,合共十二年,与胡菊人一样。 《明月》 初十多年是黄金时期,销路很好,她的创刊号还要再版哩。但正如查良镛先生所说“前十年是相当艰苦”,一面倾尽心血与汗水,一面还要遭受攻击与炸弹。我不过是一个接棒者,以个人的知识水平来编这一本誉满海内外的杂志,自问力有不逮,对尺度的拿捏甚至具体编务,难免有不周全的地方,期间又经历了金融风暴和香港经济衰退时期,读者阅读心态十分飘忽,香港杂志销路日渐萎缩,甚至个别杂志也在这场狂飙中没顶了。《明月》还能够维持下去,订户不跌反增近一倍半,销路在稳定中发展,这可以说是一个异数。
中国人的生命精神
这里刊行的是徐复观自述其生命历程的文字,编者以“人”为中心,分怀乡记亲、家书、观点、游记、心情随笔、序跋缀思、晚境录要八个方面,追寻到徐先生的生平与学术的线索,可以感受到他的心灵与时代交互在一起的震动。特别是在“忆往记人”的追念雷震、新亚书院诸人的文章里,在“观点写真”的一系列文章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徐复观对于政治思想文化界病痛的抉发,对于中国文化精髓的认识及对中国知识人的期待。
中国知识分子精神
本书选了徐先生的六十一篇文章,其中,半数以上是怀人、忆旧和悼念之文;所忆所念的对象多数是徐先生的师友,个别未曾亲与过从的,徐先生也都从个人角度刻画印象和抒写感受,所以这些文章,读来篇篇都使人感到亲切有味,仿佛能触摸到具体。或者可以说,这里有一册一个个知识分子的肖像合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就从这册合集里透露出来了。 六十一篇文章编为七组,每组的标题是编者加的。第一组“历史的观察”,其中有两篇是为宋儒朱善画像。第二组“新潮涌起中的旧学”,前三篇分别忆念徐先生早岁在武汉求学时的三位老师,刘凤章、王季多和黄季刚。当时正值五四前后,新学思潮涌来之际,三位旧学先生力学敦行的风貌,在徐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另有一篇《五四运动的一个角落》,徐先生回忆了在武汉时受到五四运动影响的情况,写出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北京与上海是新文化运动在先,五四运动在后,而武汉则是“因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才成为社会上的一股洪流”。这样的回忆,能把读者从只知“德先生”、“赛先生”的抽象认识中,一下子拉回到历史的现场。第三组“共担文化生命”各文,是徐先生对熊十力、马一浮、唐君毅等同道师友的忆念;最后一篇《(民主评论)结束的话》记叙了创办《民主评论》杂志的始末和甘苦。第四组“典型种种”五篇文章,分别谈吴稚晖、鲁迅、章士到、余嘉锡、殷海光五位学人,可以分别看作五种知识分子的典型。余嘉锡之外的四位,不仅有学名,有文名,更都是社会上的大名人,但徐先生最钦重的还是“埋头闭户,不务声华,认真治学”的余嘉锡先生,称其为“一个伟大知识分子”。第五组“怀人感逝”十一篇文章,所忆念的人,大陆的读者多不熟悉,借此可以了解徐先生播迁以后的交游。第六组“东海西海”,有的记日本的山人人物,有的谈对日本知识分子的看法,有的谈西方的知识分子,如爱因斯坦、汤恩比、毕加索。第七组“青年与教育”,徐先生的儒者襟袍中,始终装着青年一代,大至“青年往何处去”的方向问题,小至初中入学的国文试题,他都以一颗拳拳之心,坦陈已见。
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
本书包括: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等内容。
游心太玄
《游心太玄》主要内容: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
中国的世界精神
这一册时事评论结集,是从徐复观先生一生的最后三十年间(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发表在港台报章杂志上的有关国际政治的述评、随笔中编选出来的。 徐复观立基于理想主义的国际政治观,超出了宋明新儒学的时代限制。徐复观的视角,围绕着自由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以政府行为来调整自由经济下财富及其他生活资源分配的社会主义这样三种重要的制度体系在当代中国实现成功的重建,而在中国传统中开发出为制度推接所必须的本土资源。凭藉着良心一照察下的大是大非原则,徐复观对很多国家的内政外交的决策与实施、重大事件、社会文化现象乃至政治活动家个人,作出了代表他个人立场的批评甚至抨击。 徐复观的国际政治杂文以更贴近一般人们的思想和理解方式,却又以其底于平实而极乎高远的睿智引导读者去超越常识(但绝不违背常理)。他目光敏锐,文字生动流畅、明快传神,事过境迁数十年,这些多半即兴式、随感式的国际评论,竟然完全超越了时空,而使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强烈地体认到一个处于失望之中、却始终未曾失望的智者对他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洞见、关怀与虎虎生气,并使人深深地为之感动。 对大多数汉语读者来说,读徐复观的国际政治杂文,又是别一番意义上的“温故而知新”。从徐氏的国际时评最初发表的那个历史时段走过来的人,通过徐复观的笔管,回顾往日问似曾相识或闻所未闻的诸多旧事,一定会感触良多。例如我们都曾听说柬埔寨的“红色高棉”,但却根本不知道他们所从事的“柬埔寨可惊的实验”。而崇拜暴力革命的日本极端组织“连合赤军”,则在中国没有被报道过。“连合赤军”事件再次向人们展示出,极左派走火入魔,可能坠入何等残酷而没有人性的境地。又如“修正主义头子”赫鲁晓夫死后,在中国只发表了一通短讯,题为“赫鲁晓夫死了”;不过数十字,颇有以冷眼相看斯人“身与名债灭”的笔法。读一读徐复观对赫鲁晓夫的盖棺定评,很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追怀
《徐复观全集:追怀》分为“情谊”和“理念”两部分,分别录入亲友学生和社会对徐先生的追思怀念以及后学私淑对徐先生治学理念、人格精神的阐明与传承。透过这些追忆,一个新儒家的领军人物跃然纸上,充分展现了他对国家前途和中国文化的真挚关怀和深刻洞见。相关视频:
公孙龙子讲疏
公孫龍子講疏,ISBN:9789571505572,作者:本社
徐复观杂文集 :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徐复观杂文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精选徐复观关于生活、艺术、教育、文化等方面诸多文章,包含徐复观先生对亲情、对爱情的诸多感悟,对读书与写作的深入思考,对艺术的独特理解等。 书中颇多真知灼见,义理明晰,风骨超然,阅读大师与我们分享的文字,让我们对生活、对人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从这些文字中汲取更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