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
李学勤(1933年3月28日-2019年2月24日),出生于中国北京,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其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他曾获得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等奖项,代表著作有《走出疑古时代》等。2019年2月24日,李学勤逝世。
从游牧部落到世界性帝国:元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2.6%
本书依据大量史籍文献和学人著作,客观地叙述了大蒙古国与元朝时期的历史过程。全书共八章,前三章主要书写蒙古部族的起源与崛兴、大蒙古国的建立与三次西征、大蒙古国的传承与统治;第四、五两章主要书写元朝的建立、对地方的治理、对南宋的战争、汗位的传承和元朝的覆亡,尤其对忽必烈时代敛财的问题予以揭示;最后三章介绍了元朝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思想、宗教、文化与艺术的特征与成就,以及元朝与世界尤其是欧洲的交流。
《五帝本纪》《夏本纪》讲义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9%
本书由两部讲义组成,分别是《史记·五帝本纪》的讲义和《史记·夏本纪》的讲义。这两部讲义是李学勤先生于2007年和2012年分别给中国文化论坛“首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和“第六届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授课的内容,根据当时的课堂录音整理而成。书后附录了几篇李学勤先生有关五帝时代和夏代历史研究的论文,便于读者更全面地认识李学勤先生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是授课稿,语言形象生动,作者把对《五帝本纪》和《夏本纪》的研究以通俗的形式加以表达,达到了学术性和普及性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有关这两篇文献的前沿研究成果。
灿烂辉煌的开放世界:隋唐五代
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0%
本书旨在以通俗的形式书写隋唐至五代的历史兴衰过程,着重分析了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对隋唐治乱的影响,阐述了唐朝前期的贵族政治与唐玄宗的政治改革,并揭示了唐代强盛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认可了世界,世界也认同了唐人”。作者以“世界”的眼光,将隋唐五代放在世界史、亚洲史的背景中加以叙述,为人们宏观地展示了中国文明黄金时代的荣耀与遗憾,发人深省。另外,作者对这一时代宗教、信仰、艺术、文学等精神领域的发展也予以格外关注,凸现了隋唐时代的多元面貌。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李学勤说先秦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0%
本书卷首以《百年来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作为导论,即贯穿着李学勤先生这一学术思想。总说部分,我们选有4篇,大体上概观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分说部分,我们选有34篇,从中国古代文明的人口处炎、黄二帝说起,历经夏、商、周,包括春秋、战在内,力求反映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书后附有7篇,包括作者小传和论著目录,可以作为参考。
沉暮与新生:明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4.6%
本书从“洪武开国”讲起,以明朝的政治演变为主线,对明朝的治乱兴衰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阐述了严刑重典、宦官干政、内阁倾轧、倭寇之乱、皇帝荒政、晚明党争、农民起义、明清鼎革等影响明朝衰亡的重要事件,对明代重要的历史事件、关键人物以及历史疑案做了通俗的考释与解说。最后,对明代的文学、思想、科技等也做了简明的概述。
简明中国通史:从魏晋南北朝到大清帝国(套装全六册)
2人今日阅读
《简明中国通史》从书,由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和知名出版家郭志坤联合主编,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数位历史学者担纲书写,是一套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普及作品,全面、立体、系统地展现中国从夏到清的各个朝代的历史全貌。
话说中国大历史(全6册)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7.3%
《话说中国大历史》,六卷本图文对照,全景展示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中国各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将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亡的历史进程立体凸现,内容涵盖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轨迹。专题、补充阅读,吸收大量国内史学最新研究成果,使读者既欣赏到精彩的历史故事,又能真切感受到历史的进步与更替。版面设计更加体现可读性强,图文并重,检索便捷之特点;三千余幅精美图片,全彩印刷,呈现历史文化的高端品味。
话说中国大历史1:上古-春秋
1人今日阅读
《话说中国大历史》,六卷本图文对照,全景展示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中国各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将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亡的历史进程立体凸现,内容涵盖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轨迹。专题、补充阅读,吸收大量国内史学最新研究成果,使读者既欣赏到精彩的历史故事,又能真切感受到历史的进步与更替。版面设计更加体现可读性强,图文并重,检索便捷之特点;三千余幅精美图片,全彩印刷,呈现历史文化的高端品味。
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2.6%
本书主要书写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与文化,重点讲述了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偏安、十六国动乱、南北朝更替的历史进程,对每一时期的治乱因果有专业客观的分析,对每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学术思想、科学技术等也有简明扼要的介绍。通过阅读本书,不仅能够进一步认识民族大融合的难得与伟大,而且更能理解中国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士大夫的理想时代:宋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4.4%
本书以宋代政治史的书写为主干,将两宋分成兴起、守成、争执、突变、中兴、僵持和沉沦七个时期,详细梳理了宋代政治演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宋朝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每个时期的政治状况、军事形势等皆有精到的分析和概述。同时,该书还简要叙述了宋朝周边的辽、西夏、金、蒙古等古代兄弟民族政权的兴衰,以及彼此之间战争与和平、分歧与合作的关系。另外,该书对宋朝的政治体制、经济、社会与文化也有简明扼要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话说中国大历史2:战国-秦汉
《话说中国大历史》,六卷本图文对照,全景展示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中国各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将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亡的历史进程立体凸现,内容涵盖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轨迹。专题、补充阅读,吸收大量国内史学最新研究成果,使读者既欣赏到精彩的历史故事,又能真切感受到历史的进步与更替。版面设计更加体现可读性强,图文并重,检索便捷之特点;三千余幅精美图片,全彩印刷,呈现历史文化的高端品味。
话说中国大历史3:三国-南北朝
《话说中国大历史》,六卷本图文对照,全景展示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中国各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将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亡的历史进程立体凸现,内容涵盖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轨迹。专题、补充阅读,吸收大量国内史学最新研究成果,使读者既欣赏到精彩的历史故事,又能真切感受到历史的进步与更替。版面设计更加体现可读性强,图文并重,检索便捷之特点;三千余幅精美图片,全彩印刷,呈现历史文化的高端品味。
话说中国大历史4:隋唐-南宋
《话说中国大历史》,六卷本图文对照,全景展示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中国各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将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亡的历史进程立体凸现,内容涵盖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轨迹。专题、补充阅读,吸收大量国内史学最新研究成果,使读者既欣赏到精彩的历史故事,又能真切感受到历史的进步与更替。版面设计更加体现可读性强,图文并重,检索便捷之特点;三千余幅精美图片,全彩印刷,呈现历史文化的高端品味。
话说中国大历史5:辽金-元明
《话说中国大历史》,六卷本图文对照,全景展示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中国各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将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亡的历史进程立体凸现,内容涵盖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轨迹。专题、补充阅读,吸收大量国内史学最新研究成果,使读者既欣赏到精彩的历史故事,又能真切感受到历史的进步与更替。版面设计更加体现可读性强,图文并重,检索便捷之特点;三千余幅精美图片,全彩印刷,呈现历史文化的高端品味。
话说中国大历史6:清朝
《话说中国大历史》,六卷本图文对照,全景展示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中国各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将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亡的历史进程立体凸现,内容涵盖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轨迹。专题、补充阅读,吸收大量国内史学最新研究成果,使读者既欣赏到精彩的历史故事,又能真切感受到历史的进步与更替。版面设计更加体现可读性强,图文并重,检索便捷之特点;三千余幅精美图片,全彩印刷,呈现历史文化的高端品味。
从康乾盛世到惊天巨变:清
本书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写起,至宣统帝逊位结束,书写了清朝近三百年的建立、兴盛、衰落与终结,对清朝的政治斗争、边疆巩固、社会控制、官员腐败、社会民生、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内乱外患等做了深入浅出的解析,既重视主要史实的还原与细节的描写,又注意历史叙事的详略把握。全书呈现出了清朝政治发展与社会变化的复杂性,并为人们理解清朝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史实,对主要历史人物的描写提升了本书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套装共12册)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由著名学者李学勤和出版家郭志坤联合主编,由新生代中国学者撰写的可信又通俗的中国历史。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到最末的王朝清朝为止,以十二分册完整展现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分别是《中华文明的开端:夏》《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殷商》《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西周》《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灿烂辉煌的开放世界:隋唐五代》《士大夫的理想时代:宋》《从游牧部落到世界性帝国:元》《沉暮与新生:明》《从康乾盛世到惊天巨变:清》。
古文字学初阶(插图本)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她历经八九千年的发展历程,融入了中国人的智慧、丰富的想象力,一字一句,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都带着淡淡的忧伤,蔓延着难离远去的情谊。 然时空玄远,曾经鲜活的古文字学,在当代却遗憾地成了令人望而却步的“绝学”!如何打通古今,进而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那就必须从了解中国的汉字入手,就必须了解作为“绝学”的古文字学!李学勤先生的《古文字学初阶》,就为学习古文字学提供了一条简捷的门径,堪称“绝学一本通”。该书从汉字的形音义、文字起源、甲骨学,以及金文、战国文字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古文字学,并提出了研究古文字的方法和戒律,对初学者极具指导意义。为增强该书的可读性,书中配有180余幅精美的相关图片。
东周与秦代文明
本书在掌握大量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将考古成果与历史理论和文献相结合,先以诸侯国为单位,分述东周与秦代各诸侯国的文物考古材料及有关历史问题,然后分类研究当时的青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丝织品及制造技术、货币、玺印、简牍、帛书、帛画、文字等,全面勾勒处于巨大变革时期的东周和秦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
字源(全3册)
《字源(套装上中下册)》以探究字源为宗旨。收录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字头六千余个,按《说文》顺序排列。字头用繁体,行文用简体,行文中涉及繁体则使用繁体。繁体字的规范参照《康熙字典》,简化字以《简化字总表》为准。字下加注古音和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古音标注依据《古韵通晓》。异读词,以普通话审音委员会1985年审定的读音为准,未经审定的,参考新版《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酌定。
走出疑古时代
本书是考古学和文献学的专门著作,在本学科范畴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是文献学家,也是考古学家,他的学术研究畛域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明的前段,也就是从文明起源到汉代初年。他注重田野考古学的出土材料,也注重与地上文字材料的对应。在本书当中,他着重讨论了上古时期的宇宙论问题、饕餮纹的演变问题、中国与边远地区文化交流问题、早期中外关系问题等。
十三经注疏(11):孟子注疏(标点本)(繁体版)
《十三经注疏》四百十六卷,系汇编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和汉至宋代经学家对经的注疏而成。 儒家十三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圣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它们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一切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社会风尚,无不以之为圭臬。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学”,统治者奉它们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士大夫以通经致用为自己的终身抱负,平民百姓也以它们为修身行事的彝训。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是一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科技史、艺术史、学术思想史等众多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不仅需要研究者具有深厚扎实的古文献基础,掌握大量资料,尤其是以现代考古手段所获的出土材料,而且还必须运用视角广泛的比较和理性充分的思辨,对所有这些基础资料和相关学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李学勤先生以其长期从事此项工作的丰富积累和不断探索这一课题的独到心得,用十组相关力作,构成了有关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专题的系统论述。
周易溯源
本书作者运用近年来考古学的新发现对《周易》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科学深入的论述,使《周易》从形成到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本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指出了研究古代经典的带有指导性的方法论。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种卜筮之书。这一点,从它在《周礼》为太卜所掌以及它在《左传》、《国语》诸书中的应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但在这个卜筮之书中却蕴藏着极为深邃的哲理。这一点,则除了《易传》以外,不见有人说过。因此《周易》之所以可贵,端在有《易传》为发掘它在卜筮外衣下所掩盖的哲理。那么,《易传》讲的都是什么?《易传》是谁作的以及它是什么时候作的?等等,就成了《周易》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古史寻证
《中国古史寻证》是“名家与名编——世纪初的对话”丛书中的一册。书中收入了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郭志坤与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的访谈录。 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融科学性、理论性及可读性为一体。该书无论是对专业学者还是普通读者来说,都非常值得一读。
青铜器入门
《青铜器入门》第一节是总括式的导论,第二、三节则介绍方法和材料,希望读者能予利用。第四至九节,按大的时代顺序叙说青铜器的兴起和演进,第十节补叙中原以外的器物,第十一节择要介绍秦汉青铜器,最后一节专门介绍青铜器的特殊分支——铜镜。
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
《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选辑了李学勤先生近三十年来所写的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论文,总共七十余篇,其内容主要是论述了新出土或发表的商周以至战国青铜器的论文。
失落的文明
暂无简介
伟大传统:周易二十讲
中国古代的神秘典册《周易》、《老子》,及其阴阳变化的太极思相,被欧美国家的高等学府以及学术机构列为研究项目,不仅美、俄、日等经济大国,就是欧洲的一个疆域较小的比利时王国,也建立了研究周易思想的“太极国际学会”……《伟大传统:周易二十讲》是研究《周易》著作的精华版,既有讲《周易》研究方法的,也有专门研究《周易》本经的;既有研究《易传》的,也有研究易学史上一些重要问题的;既囊括了近代以来《周易》研究的新进展,也体现了《周易》研究的新方向。
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
《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是多学科交叉的大型科研项目,将古代史、古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对古史再建、先秦典籍的重新认识以及简牍帛书的保护与整理,都有一系列创新性的贡献。 作为项目的最终成果,李学勤著的《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选取了重要若干方面的部分成果,编汇而成。 清华简的整理、研究与保护工作密切结合,是本项目的基点。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整理方面,即《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至肆辑的释文与注释;二是研究与保护方面,即研究与保护清华简新材料所获得的新成果。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至肆辑,载“书”类文献10篇,“诗”类文献3篇,“易”类文献2篇,“史”类及其他文献6篇,共计21篇,简435枚。其中,除《金滕》《皇门》《祭公》《程寤》(仅一小段)四篇“书”类文献及见於传世文献外,其余17篇皆是前所未见的佚篇,极大地丰富了先秦经史典籍。为了如实反映清华简整理的阶段性成果,本书完全采用了整理报告的释文与注释。各篇分别由专门的责任人撰写,经过多次集体或个别讨论,反覆修改,最后由李学勤定稿。 清华筒这四辑新材料,主要是与古史密切相关的“经、史”类书籍,尤其是“书”类典籍以及可与《竹书纪年》媲美的《系年》的发现,对古史再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本书第二编“清华简与古史探研”,以这些清华简新材料为基础,研究了古史传说、西周、东周时期的一系列重要历史疑难问题,厘清了不少历史事实,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为古史再建奠足了基石。 作为多学科交叉结合的研究,清华简的整理、研究与保护,在文献学、古文字学、文物保护等方面也都硕果累累。《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第三编“清华简文本、文字与保护”,从文献学、古文字学、简牍保护与形制研究三方面综合论述。文献学上长期存在的种种疑难争端,如古文《尚书》为伪书等等得以证实。古文字学的不少悬案获得解决,辨识出一些前所不识的字。简牍的抢救性保护与简背信息等形制研究,对简牍帛书的保护与整理提供了重要的价值。 “二重证据法”作为基础方法,贯穿本项目研究始终。由於篇幅所限,《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仅选录了本项目的部分成果。清华简这四辑简文,大多数是先秦经史类佚文,与其他传世典籍一样,作为经典,将为历代所研究,而本项目,即基于清华简的古史再建工作,仅仅是一个开始。
中国汉字美学史5(宋元明清卷)
《中国汉字美学史》是中国装饰文字从史前刻绘符号至20世纪现代美术字七八千年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性质的图录书籍。《中国汉字美学史5(宋元明清卷)》既是中国装饰文字七八千年发展演变资料的全面展现,又是20世纪100多年装饰文字学术研究的集中反映。本册为宋元明清卷,作者以扎实的宋体字设计功底,从专业的角度对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千字一面的宋、元、明、清雕版宋体字进行分析研究,精准解读,洞幽察微,廓清了宋体字近千年发展的时代特征、演变规律及风格差异,并采用整体展示、局部放大等形式,展示了宋体字在近千年发展中在多种载体、多种材质上所形成的多种个性化面貌。
李学勤讲中国文明
一九九二年,先生倡导“走出‘疑古’”说:咱们今天的学术界,有些地方还没有从“疑古”的阶段脱离出来.不能摆脱一些旧的观点的束缚。在现在的条件下,我看走出“疑古”的时代,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了。 一九九八年,先生再次重申“专门学科”论:最近我常想,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应当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科来看待。我相信,中国古代研究将来一定会被承认是一个重要的专门学科。 二○○五年,先生重提“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说:我所致力的领域,常给入以杂多的印象,其实谈起来也很单纯,就是中国历史上文明早期的一段,大体与《史记》的上下限差不多。这一领域,我想称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 二○○六年,先生再次提到“民族信心”问题:今天我们更应该从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寻找宝贵的遗产,更好地建立我们的民族信心和加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认识到历史上我们的先人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使我们今后的贡献更多更好。 二○○七年,先生提出“不公平”说:我总觉得我们中国的古代文明很多地方被贬低了,与外国类似的文明相比,有些人给的评价不公平。 二○○八年,先生提出“世界意义”说: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在人口数量、疆域的广阔,还是历史的渊源长久来说,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要认识世界文明就不能不研究中国。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不仅对于我们自己意义重大,对了解整个人类文明的兴起过程,提高对人类文化的认识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法国汉学(第一辑)
内容提要 本书为法国汉学丛书之一,书中收录了当代法国汉学专家学术论文十多 篇,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经济、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本书引 用了不少国外汉学研究的珍贵资料,其特点是以外国专家的眼光来审视研究 中国的历史文化,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该书是从多侧面研究中国学方面的学 术性专著,具有学习借鉴价值。
青铜器与古代史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文物最重要的門類之一,久以其瑰麗多彩著稱於世,其銘文(金文)對研究古代歷史文化大有裨益,尤為歷代學者所重視。李學勤教授研究青銅器多年,選其主要論作,彙為本書。全書先綜述青銅器的起源演進,討論其研究方法,然後就夏商周以至秦漢若干重要器物及其銘文分別論析,總歸於探溯上古文化,填補古史空白,是研究中國青銅器與古代史很有價值的參考書籍。
古文献丛论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暂无简介
文化中国丛书
《李学勤谈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内容是:大师给你讲中国文化。《李学勤谈中国古代文明》系统全面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明文化史,《李学勤谈中国古代文明》内蕴深厚,李学勤大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著述,深入浅出、轻松有趣、娓娓道来,让孩子们在博大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吸其润泽、修其自身。
初识清华简
《初识清华简》内容包括:初识清华简、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清华简中的周文王遗言《保训》、周武王、周公的饮至诗歌、清华简《保训》释读补正、清华简整理工作的一年、“国学热”中谈清华简、清华简九篇综述等。
谱牒学论丛(第六辑)
暂无简介
《史记·五帝本纪》讲稿
《史记五帝本纪》是我国传统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第一篇,记述了从黄帝至尧舜时期的远古历史。作者从中国文明起源的角度,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五帝本纪》进行了深度讲解,系统梳理了有关五帝时代及上古史研究的争论与探索,以启发读者对中华文明起源、上古史研究等问题的思考。20年前,作者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在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由此引发的讨论至今不绝。故本书附录收入作者《走出疑古时代》及相关文章。“后记”中,作者推荐了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阅读书目。 作者李学勤,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献学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等。 关于“经典通识讲稿”:近年来,以甘阳为代表的一批学人着力推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尤重“研读中外经典文本”,旨在重新树立认真读书、自由思考的风气,以抵抗整个社会以至大学校园的浮躁之气和急功近利心态。“经典通识讲稿”秉此理念,特邀各学科著名学者,以深入讲解中外经典文本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对思想文化中根本问题的思考。
通向文明之路
《通向文明之路》共分上下两篇共6辑内容,主要对中国古代文化史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帝辛征夷方卜辞的扩大》《从柞伯鼎铭谈〈世俘〉文例》《释“出入”和“逆造”》《长布、连布的文字和国别》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