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
杜维明,男,1940年生于中国昆明,祖籍广东南海。中国当代著名学者,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国际哲学学会名誉院士(代表中国)。在各个时期,杜维明的思想和著述重点有所不同。1966-1978年,着重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关怀重心是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迄今,所关注并拓展的领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等。
儒家与宪政论集
本书是以儒家与宪政为主题的论文集萃。第一部分为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为研究儒家与宪政的著名学者及年轻学者的论文精选。主要的讨论议题有儒家宪政民生主义、道统、儒家与宪法秩序、儒家宪政的传统与展望、儒家、宪政与国族认同、儒家潜涵的宪法与宪政思想、百年中国的宪政之路、明专制政体下的儒家士大夫的宪政理念与行宪努力、清末民初的经学与建国等。
三联精选:青年王阳明
《青年王阳明》研究王阳明的青年时代,即1472-1509年,也就是截止到王阳明龙场“大悟”后形成“知行合一”观的时期。“这是一个认真探寻和痛苦经验的时期”,包涵了大量的精神和学术的游历。作者以人物思想传记的方式,从考察王阳明的生平经历和明朝的历史与社会出发,探究早期王阳明各个时期思想轨迹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心理动因,也就是其经历与学说之间的“动态机制”。作者从发展过程的角度来考察他思想形成的岁月,这个发展过程的高潮,是几次内心经验的大跃进。作者认为,阳明提倡生活与学说的统一,故其思想的一体性不同于思辨构造或认识论体系的统一性,而是建立在他的生活经验之上的。如家族尤其是父亲的巨大成就对他青年时期反叛精神的影响,尤其是他与佛教和道教的关系,他在阳明山隐修中从难以割舍的亲情的深刻体验中回转儒家,又在政治上严重受挫被发配贵州龙场的绝望处境中再一次确立成圣的内在意志,终于使自己的思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超yue朱子“格物”论的“知行合一”观,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他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 《青年王阳明》不是对阳明的哲学思想研究,毋宁说是对阳明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社会学与心理学分析,从而确立其思想的来源。对历来阳明学中聚讼纷纭的一些问题,如阳明思想与佛、道的关系、是否受陈献章影响、写作《朱子晚年定论》的心理和思想动机、知行合一观的思想来源及与朱子“格物”观的内在联系等等,都做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
《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卢风与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及哲学讲座教授杜维明先生的访谈录,主要讨论现代性的价值导向。现代社会以目益复杂的制度和日益发达的媒体激励,劝诱人们以努力赚钱、及时消费的方式追求人生意义,其价值导向是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而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实质是物质主义。《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着力分析如此粗俗的价值观何以能成为强有力地影响制度的主流价值观。整个访谈探讨了现代性的价值导向、进步主义与文明的可比性、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主客二分以及事实与价值的二分、体知与闻道、内在超过与外在超过等问题。杜维明先生关于消解排斥性二分、回归“根源性智慧”、儒家与基督教比较、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等论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人性与自我修养
杜維明教授從「人與禮之間的創造緊張性」這個課題的探索,揭開了他從事反思古典儒家哲學中心價值的序幕。接著又以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作為關切的主題,並擴及宋明儒學思考模式的討論。 杜維明教授在方法論上的優先選擇是,先根據儒學傳統中一些最主要思想家的論斷,研究那些曾鼓舞傳統中國精深思想家的儒學層面。為了集中心力,杜教授一直先探索它的「內在層面」,希望以此為出發點,進而對它的文化、社會、政治等方面的表現作更全面的評價。 杜維明教授深信通過對塑造儒家傳統有貢獻的人物的理解來闡述身心性命之學的真實內涵,不僅有助於對儒家哲學的中心價值進行深層的反思,而且可以為獲取儒門的人生智慧創造良好的條件。 杜維明教授現任教於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
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
《文明对话丛书: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是作者17篇文章(包括一篇访谈)的汇集,这些文章并非一时之作,所以在形式上也不是一本有着系统构思的专著。但全书确实有着内在的关联:通过启蒙反思,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价值多元化和文化本土化提供理论的支持。通过对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反复申辩,既充分尊重多元化与本土化,又申明对全球化共同价值追求的必要,于是文明对话便成为必然。文明对话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和谐互动保驾护航,也激励了本土文化与传统文明在面对各种全球性重大问题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儒家传统的人文精神即可为这种回应提供丰富的价值资源。 对话本质上是一种倾听的艺术。对话将生成一种双方都未曾料到的新视界。诸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也是如此。文明对话首先预设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它承认平等和差别,平等意味着彼此信任,差别意味着互相尊重。作者杜维明说:“对话一定不能被视为一种说服的开场白”。文明对话的目的,是要倾听不同的声音,向不同的视野开放,并且分享真知灼见,所以,对话乃是扩展我们视野、深化我们自我反思以及开拓我们文化意识的机会。作为众多文明形态之一的儒家思想,理应参与到这场对话中来,为全球伦理提供可贵的价值资源。不对话、不学习、不交流的本土文明,就会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其结果可能是自行隐退。而这,显然是每个炎黄子孙都不愿意见到的结果!
思想·文献·历史:思孟学派新探
本书从文献、思想、历史的角度,对子思、孟子开创的思孟学派进行全面研究。
体知儒学
1940年生于昆明,1968年相继获得哈佛大学硕士与哲学博士学位,并于1981年开始在哈佛大学任教授与讲座教授长达29年。杜维明教授也曾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现为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哲学教授。杜教授长期致力于儒家哲学思想及精神性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与推广“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等,倡导各轴心文明及非轴心文明之间互为学习、互为参照。经过几十年的不懈论证,他认为:儒家思想同样具有普世价值;东方的创造性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多元文化的内涵。他的代表作有Humanityand Self—Cultivation、The Global Significance ofConcrete-Humanity、Confucian Thought、《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展开全部)
儒教
儒教不同於基督教,佛教,伊斯蘭等宗教,它從來就不是一個有組織的宗教,也不是一個以宗教的禮拜活動為核心的宗教,但它對東亞的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有深遠影響,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主要宗教。 儒教既被視為一種哲學,也被視為一種宗教,它是一種世界觀,一套社會倫理,一種政治觀念,一個學術傳統,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中華世界的社會和政治都滲透了儒家色彩,東亞人可能會坦言自己是佛教徒,基督徒,或穆斯林,但卻很少人會因此放棄儒家。 本書從儒家的定義開始,從儒家如何面對自我,群體,自然,上天切入。接著討論儒家傳統的歷史形成,從孔子上推堯舜禹湯,第一期發展的主要人物及議題為孟子,荀子,漢武帝獨尊儒術,董仲舒,隋唐佛道盛行時期的儒家倫理。 第二期發展從宋代談起,儒學的復興透過一系列的思想家而追溯到周敦頤,張載,程頤,程顥,集大成者朱熹,陸象山,吳衡,王陽明,以及東亞的傳布。 第三期發展為五四運動後三代新儒家思想司提出來的:熊十力,接著討論儒家的經典:論語,孟子的五倫觀念,五經。最後述及儒家的現代轉化及未來的展望。
否极泰来:新轴心时代的儒家资源
暂无简介
第四座桥
人物简介余秋雨教授,中国著名学者和作家,前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现任上海戏剧学院、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扬州大学及多所大学博士导师。43岁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理论著作包括《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散文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和《霜冷长河》。中国散文评论界把《文化苦旅》列为当代散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陈瑞献,新加坡多媒体艺术家,1943年生于印尼,新加坡长大,南洋大学现代语文学系毕业。已出版诗、小说、寓言、论评、翻译、书法、纸刻、印集30部,并在国内外举行过15次个人书画展览。曾获多项国家级及国际性奖勋,包括法国国家文学暨艺术骑士级勋章、法国艺术家沙龙金质奖、台湾国际艺术杰出典范奖、新加坡文化奖章及新加坡卓越金奖章,并为法兰西研究院驻外...(展开全部)
灵根再植:八十年代儒学反思
暂无简介
大国梦起:变动秩序中的中国发展进路
暂无简介
一阳来复
(如果您要单独购买《学苑英华》其中的一册,请您点击上方的“浏览丛书系列:学苑英华丛书”,即可实现单册购买!)
天与人
《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中杜维明先生认为:这是一个不同文明对话的时代,是一个王阳明心学重倡的时代,是一个心学的时代。范曾先生认为中国儒学作为审美对象,有极大的存在价值,二人就儒家思想的历史作用、思想特征、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心学时代的来临将会带来儒学思维穿透历史、人心、社会的境界。
儒家精神取向的当代价值
儒家不只是中国文化的自我表述,不只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也不只是东亚文明的体现,它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资源。 《儒家精神取向的当代价值:21世纪访谈》,“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从各种角度探讨儒家的精神取向的当代价值,如抗议精神、群体的批判的自我意识、人文主义、内在的chao越、体验之知、根源意识与全球化、本土经验与现代化等等,希望激活儒家的生命力,扩大儒学的发展空间。
对话与创新
《对话与创新》阐述了全球化冲击下的文明对话的主题,主张在全球化冲击下的各种不同形态的文明,应该排除传统的“二分”意识,采取对话的形式求得共存与发展,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作者主要以儒家精神为个案,剖析了传统文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为读者正确、深刻地认识全球化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视角。
龙鹰之旅
儒家学说过时了吗?不,永远不会,这是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根。只要身处中国,学做人、学做事,就必须了解儒家文化。儒家学说的影响从古至今渗透千年,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受着儒家文化的影响。要认识他人,必先认识自我。新儒学领军人物杜维明将儒学与当下中国的现实相结合,让儒学迈进了“自由之门”——儒学依然可以解决当下人们的心灵困惑。杜维明50年求学治学3部曲《龙鹰之旅》《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现龙在田》以充满才情的文字,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学者游历世界名校,所感受的心灵震荡!三部曲所收录文章多来源于美国、港台地区等颇有影响力的杂志,纽约《联合杂志》、香港《明报月刊》《人生》等,风靡一时。《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这是杜维明五十多年学术生涯的第一部作品,并一次以单行本形式在大陆出版,读者可以了解杜维明先生在学术起点对于中国文脉未来走向的思考。
现龙在田
《杜维明著作系列·现龙在田:在康桥耕耘儒学论述的抉择(1983-1985)》是作者早期学术生涯中的三部随笔作品中的最后一部,记录了已界不惑之年的作者在生命旅途经历巨大转变的关头时的所思所想。 《杜维明著作系列·现龙在田:在康桥耕耘儒学论述的抉择(1983-1985)》中所收都是1983一1985年作者从伯克利回到哈佛任教期间吐露的心声,所关怀的范围变成广义上的“文化中国”而不是地理、族群或政治定义下的狭义中国,所了解的儒家也是包括了东亚各国在内的“儒家文化圈”。
对话的文明
本书还就中国的未来以及21世纪的美中关系和日中关系进行了交谈。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应发挥的作用,今后将会愈来愈大。可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本书如果能对汉语圈的读者、特别是对将承担下一代重任的青年们起到某种精神食粮的作用,我将无比高兴。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本书包括作者不同时期的29篇文章。分四个部分:一、作者全部学术工作的精神方向;二、阐发儒家传统的现代化转化及其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三、对传统儒学精神的体、认、把握;四、对“五四”以后的现代新儒家思想的评介、阐论。
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
儒家学说过时了吗?不,永远不会,这是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根。只要身处中国,学做人、学做事,就必须了解儒家文化。儒家学说的影响从古至今渗透千年,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受着儒家文化的影响。要认识他人,必先认识自我。新儒学领军人物杜维明将儒学与当下中国的现实相结合,让儒学迈进了“自由之门”——儒学依然可以解决当下人们的心灵困惑。杜维明50年求学治学3部曲《龙鹰之旅》《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现龙在田》以充满才情的文字,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学者游历世界名校,所感受的心灵震荡! 三部曲所收录文章多来源于美国、港台地区等颇有影响力的杂志,纽约《联合杂志》、香港《明报月刊》《人生》等,风靡一时。 《杜维明著作系列·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伯克利十年(1971-1981)》是杜维明先生早期学术生涯中的三部随笔作品中的第二部。 杜维明70年代初短暂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之后,1971-1981年转赴伯克利,本书所收文章是这一时期的心得随笔。伯克利十年,也是杜维明自动选择了一条符合儒家身心性命之学的“做哲学”(doing philosophy)的道路在伯克利执教和研习的十年。
儒家思想
本书是作者的第二部英文论文集,继《仁与修身》之后进一步确认做人与修身在儒家传统中的中心地位,同时对儒家“自我”概念做了传述和诠释,把儒家的自我作为创造性转化的观念加以理解,并对如何探索儒家传统中的丰富资源提出了一些方法。作者还探讨了宋明儒学的本体论,即主要思想家所理解的人性的形而上,及宋明儒学中的宗教性与人际关系。
道、学、政
本书是美籍华人学者杜维明有儒家知识分子研究的著作,收录的定他学术地位的九篇论文前四篇探讨古典时期的概念体系,标明儒家知识分子的神趋向;中间3篇考察宋元明清新儒学纪元的面貌;后两篇对统儒学的现代意义的思考。从本书中可以窥见作者在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功底,极其可贵的是:作者是使用现代西方的方法和话语来重新整合传统儒学的,所以很有新意,作者的思考和表述乏精彩之处,品评人物也十分中肯,少偏颇之处。本书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能给你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 本书所收九篇文章分成彼此关联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古典时期的概念设置和象征资源,集中讨论道、学、政的观念,重点则在标明儒家知识分子总的精神趋向的道德形而上学,孔子及其弟子所体现的核心价值通过修身与为已之学,为儒家纪元的伦理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包括有三篇文章,是走进儒学纪元的知识远足,从意义深远的不同阐释方法的角度,具体描绘了儒学的面貌。新儒学袭用了古典儒学遗产,其中蕴含的多元主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过作为公共行为的自我努力,有可能改变人类处境的儒学信仰。
文化中国的认知与关怀
本書內容係作者在東海大學第一屆吳德耀人文講座時以「文化中國的認知與關懷」為題之演講、與「思想、社會與環境變遷」座談會所發表的言論整理而成。在「文化中國的認知與關懷」講演中,杜維明教授跳脫族群、地域、政治、經濟等狹隘的觀點,從文化交流的大角度來重新思考「中國人」的意義,而提出「文化中國」的概念。「文化中國」包括三個意義世界:第一個意義世界包括大陸、台灣、港澳和新加坡,也就是由中國人或華人所組成的社會。第二個意義世界包括散佈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第三個意義世界是從廣義的文化角度來看,意指所有關切中國的國際人士,包括學術界、政治界、企業界和媒體,亦即在這些領域中的日本人、美國人、法國人、韓國人、俄國人等等皆包括在內。促進文化中國內三個意義世界的健康互動,不僅是少數知識份子的責任,也是每一個關切世界前途、人類命運、亞太安危、乃至自己自身禍福的人都應該關切的課題。
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
这本《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是著名的现代儒学学派的代表人杜维明先生所编写的,书中阐述了新儒学和旧儒学之间的差别,对产生这些差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您了解儒学的发展和其他一些学科的相关联系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从轴心文明到对话文明
《从轴心文明到对话文明》不只是回顾而且是前瞻。我想放眼将来人类的存活和发展必须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和多元多样的对话。我们必须超越冯契所谓的“古今中西”之争,开启传统和现代、科学和宗教、中国和西方,乃至族群、性别、语言、代际、阶层、国家、区域和信仰之间的对话之门。 ——杜维明 嵩山论坛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河南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金会、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联合主办,河南省登封市人民政府承办。150多位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专家相聚嵩山之麓,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开启了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论坛期间,主题演讲、分会报告以及多方互动中形成一种共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可以提高文明洞察历史的能力、启发理解当下的智慧以及憧憬未来的自由。
百年中国哲学经典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需要思想的巨星并且产生了巨星的时代。无论是代表了自由主义的蔡元培、胡适,还是代表了社会主义的陈独秀、李大钊,或者是保守主义的梁漱溟、张君劢,代表了佛学的欧阳竟无、太虚,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杜维明作品系列·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大陆讲学、答疑和讨论
在各个时期,杜维明的思想和著述重点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关怀重心为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迄今,所关注并拓展的论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与“印度启示”等。其自我期许是为21世纪的儒家哲学做出贡献。
杜维明作品系列·中庸:论儒学的宗教性
在各个时期,杜维明的思想和著述重点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关怀熏心为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迄今,所关注并拓展的论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与“印度启示”等。其自我期许是为21世纪的儒家哲学做出贡献。
杜维明作品系列·道·学·政: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面向
《杜维明作品系列·道·学·政: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面向》所收九篇文章,分成彼此关联的三个部分。一部分(含文章四篇)探讨古典时期的概念设置和象征资源,集中讨论道、学、政的观念,重点则在标明儒家知识分子总的精神趋向的道德形而上学,孔子及其弟子所体现的核心价值通过修身与为己之学,为儒家伦理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包括三篇文章,是走进新儒学纪元的知识远足,从意义深远的不同阐释方法的角度,具体描绘了儒学的面貌。新儒学袭用了古典儒学遗产,其中蕴含的多元主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过作为公共行为的自我努力,有可能改变人类处境的儒学信仰。主动参与政治、对哲学见解充满活力的回应、对人文学术的真挚爱好,都是正当合理的儒家追求。况且,儒学的方式要求道德的正当纯洁优先于政治上有关自身利害的权宜之计,社会责任感隐身于沉默的思想之下,历史意识和文化意义在学术研究中完全连贯一体。
文化中国 扎根本土的全球思维 杜维明著作系列
90年代,杜维明先生的更多精力在于开展“文化中国”的论域。《文化中国》着墨zui多的是儒家的人文精神,以纠正将儒家入世的价值取向和凡俗人文主义混为一谈的印象,突显儒家一脉相承的批判精神。
杜维明文集(套装全5册)
《杜维明文集(套装全5册)》第一、二卷是作者负笈北美,游学欧洲、东亚与印度的感悟与体验,第三、四卷是纯学术化、学理性、专业性的论文与论文集,第五卷关于中国哲学等方面的论文。
杜维明作品系列·仁与修身:儒家思想论集
在各个时期,杜维明的思想和著述重点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关怀重心为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迄今,所关注并拓展的论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与“印度启示”等。其自我期许是为21世纪的儒家哲学做出贡献。
杜维明作品系列: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在各个时期,杜维明的思想和著述重点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关怀重心为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迄今,所关注并拓展的论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与“印度启示”等。其自我期许是为21世纪的儒家哲学做出贡献。
《中庸》洞见
《中庸·洞见》(中英文对照)便是当代著名新儒家代表杜维明先生的一部诠释国学元典《中庸》深层义理的著作,其紧紧围绕文本的三个核心概念,即“君子”、“政”和“诚”,对蕴含在《中庸》中的种种洞见作了高屋建瓴、鞭辟入里的解析和阐释,既可以看做是作者对《中庸》的“洞见”,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中庸》“洞见”的“洞见”;其思想之深邃、视野之开阔、气势之恢宏,在当代儒学研究中,是很少有能望其项背的。
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杜维明卷
本书以论题为中心,对杜维明先生近十余年来著作进行的重新编排与整理。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呈现杜先生对儒家传统和中国哲学的一些重要理解,其中的很多认识已经成为该领域的范式。第二部分则是杜维明先生最近十余年来所着力开拓的思想论域,它们表达了杜先生对中国、世界的关心和思考。 杜维明先生既是新儒家的代表,也是一位具有宽广视野和开阔思路的国际性哲学家。他对儒家传统和中国哲学的理解非常深刻并极富新意,他所创造的一些研究思路和学术术语已广为学界接受,而他对思想论域的开拓,更是大大拓展了儒家乃至人类的精神广度。要想真正理解杜维明先生,必须要对他全部的思想领域有所认识,本书是一个极好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