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荣
杨国荣,男,1957年10月生,浙江诸暨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他在海内外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主要部分收入《杨国荣著作集》(11种,2009年出版)。多种论著被译为英、韩、德等文在国外出版或发表。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会副会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 2019年9月5日,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
中国哲学二十讲
3人今日阅读
本稿以时代为序,从先秦到现代,分十八讲深入浅出地系统讲述中国哲学,尤其是对庄子思想、阳明心学、近代哲学思潮等的讲解,体现出作者的独特见解和哲学思想,实为作者杨国荣的哲学理论、哲学思想的结晶版。本稿不仅适合哲学专业学生学习阅读,也适合广大哲学爱好者阅读。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2人今日阅读
通过心体的重建,王阳明由性体走向了心体,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以心体(良知)为基石,王阳明在心物关系上指向意义世界的建构,在伦常之域中要求化理念伦理为德性伦理,在本体与工夫之辨中坚持二者的统一,在人格之境上强调从“说”走向“在”。本书从理论层面对心学内在的哲学意蕴做了深入分析,具体阐释了心学中心体与性体、本体与工夫、言说与存在、德性与规范、存在与境界以及心物之辩与天人之际等重要理论问题,并探讨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意义。
庄子的思想世界
1人今日阅读
本书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将哲学史的研究与哲学理论意蕴的阐发结合起来。揭示了庄子哲学的内在理论张力及其化解,从而更具体展示了庄子哲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避免了对其简单化的处理。其次,揭示了庄子关于人性与天道观念的复杂内涵,分析了其如何以“道通为一”的观念扬弃世界(包括观念世界)的分裂、达到统一的存在图景作了深入的思考;阐释了庄子通过肯定真知与真人的互动展开向道而思的过程、如何通过“道”与“德”、“我”与人的论辩澄明个体性原则、如何以逍遥之境为指向,展示了对自由的独特理解。这些论点都体现了新的理论视域。
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
1人今日阅读
以本然对象与人化存在的分化为历史前提,成己与成物既以意义和意义世界的生成为指向:又构成了意义发生和形成的现实之源,作为意义世界生成的现实过程,成己与成物一方面本于内在的人性能力,另一方面又依乎外在的普遍规范。意义不仅通过认识和评价活动在观念的层面得到体现,而且基于实践过程而外化于现实的存在领域或实在的世界。忽视了意义世界的观念之维,人们将仅仅面对一个纯粹物化的异己世界;无视意义世界的外在形式或现实形态,则常常会悬置对现实世界的变革而仅仅囿于抽象的精神之境。通过成就世界与成就自我的创造性活动,人在追寻意义的同时也不断建构多样形态的意义世界。
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
1人今日阅读
与前此的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相近,本书所作的,首先是一种历史的诠释。当然,诠释不同于历史的简单再现,它总是以诠释者的理论视域为背景,并同时展开为一个逻辑重建的过程。事实上,历史的诠释与逻辑的重建往往很难分离,二者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也正是以此为基本原则,本书对儒家价值体系的考察,并不仅仅限于文化史现象的描述,而是更多地侧重于其历史内涵与逻辑意蕴的双重展示,后者同时又旨在为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构提供某种历史的前提。
庄子的思想世界
1人今日阅读
庄子从不同方面澄明了个体性原则;以逍遥之境为指向,庄子进一步彰显了人的自由问题。本书以史与思的统一为进路,在分析庄子哲学的内在主题及理论张力、并由此进一步揭示其思想脉络的同时,又注重在总体上展示其深沉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理论品格。
象山语录
1人今日阅读
南宋陆九渊,世称象山先生,他提出“心即理”之说,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心是唯一的实在。《语录》二卷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导读。
老子讲演录(人文大讲堂)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按《老子》八十一章分节解释,以老子哲学的“道”为和内核,着力阐发其形而上的人生智慧与存在境界,在老子那里,作为世界的第一原理,“道”既被视为存在的法则,也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与之相涉,自然状态与“无为”之为、道的幽深与德之现实、为学与为道、本然与可能等方面,既彼此关联,又包含内在张力。全书呈现独特的文字魅力和思维品格,展现了老子对天、地、人的思考以及更广意义上道家的文化内涵。
开端:面向青少年的哲学(第2辑)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分为哲学教育访谈问学同人对话古今对谈四部分,收录了《如何理解哲学教育——简答尚杰教授》《何以独处而乐——基于中国传统思想智慧的思考》《何为生活的意义》《人为什么要有理想?》等文章。
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杨国荣作品系列)
本书介绍了人既因“行”而“在”,又与“行”同“在”。广义之“行”的展示涉及多重方面,并受到实践智慧的内在制约。以成己与成物为指向,实践智慧体现了说明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在赋予智慧以实践品格的同时,实践智慧也为实践过程的合理展示提供了内在的担保。
思想与文化(第十九辑)
《思想与文化》设“古典时代”“西方思想”“儒学研究”“近现代思想”“文学与文化”诸栏,收入《与民为友——希罗多德笔下的奥塔涅斯有助于我们理解克莱斯忒涅吗》《论格林对康德伦理学的挑战》《先秦诗书文化与孔孟文化守成主义》《士大夫政治与文人政治的嬗替——清末民初的一段思想文化史》《接受美学视野下的诗歌意象翻译——以<波斯短歌行>为例》等论文24篇。
科学的形上之维:中国近代科学主义的形成与衍化
本书所作的工作,主要是对中国近代科学主义的历史起源及其多重要论向度作一粗线条的梳理,尽管力图由此揭示其中的内在脉络,有一种回归道德“形上学”的意向,所提出的问题值得中国学术界反思。
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
本书从价值观的角度,对儒学的内在文化精神与主导原则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思考。以天人之辩为儒家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本书考察了儒家对力命、群己、义利、理欲等关系以及道德原则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关系的理解,由此进一步分析了作为儒家价值追求目标的人格理想。通过揭示儒家以善的追求为轴心的价值体系以及这一体系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本书同时展示了儒学的多重理论内涵及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双重意义。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修订版)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主要讲述了:实证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从哲学的逻辑演进看,实证主义的理论先导可以上溯到近代西方的经验主义,而其更广的历史根据则内在于近代科学的发展。经验论传统的制约,使实证主义将哲学的论域主要限制在现象界,拒绝讨论可经验的现象之外的“形而上”问题;近代科学的凯歌行进,则使实证主义一开始便较为关注与实验科学相关的逻辑及科学方法,并力图实现科学的统一及哲学的科学化。实证主义的如上趋向在某种意义上适应了中国哲学走向近代的历史需要。自19世纪后期开始,随着东渐的西学从声、光、电、化等具体科学扩及哲学观念,实证主义亦被系统地引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传统哲学冲撞交融,成为近代中国引人瞩目的哲学流派。西方近代的实证主义在其衍化过程中,历经数代,并形成了不同的支流,这种变迁演化,在中国控也几乎一一得到了再现。
供应链管理(第4版)
本书选择UG NX 12.0软件,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的编写方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五个项目,即项日一“鲁班锁的绘制”,项目二“虎钳的制作”。项目三“可乐瓶底凸模的加工”,项目四“游戏手柄上壳的模具设计”,项目五“3D打印”。本书操作任务典型,实例丰富,实用性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突出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学习完教程能迅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的造型设计任务,完成建模、工程图绘制、虚拟装配、模具设计等,并能利用数控铣床或者加工中心完成零件的编程加工。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数控、机械类专业的专业课教学用书,适合第四或第五学期使用,同时,木书也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及相关行业的人员学习和参考。
阳明传习录
明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形成“陆王学派”,主张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致良知”,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传习录》三卷,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载体。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导读。
诸子·儒道·域外思想:《思想与文化》第二十五辑
本书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国荣主编的一部学术论文集,全书分为“思想与语言”、“性道之思”、“伦理与政治”、“先秦诸子之学”、“文学与美学”、“欧洲哲学”、“中国历史研究”、学术访谈等几个部分。所讨论的具体学术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惠施的“万物毕同毕异”思想与惠施的学派归属问题,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现代诠释,《论语》中的个体思想,《乐记》中的人性论,中国旧体诗理论沿革,朱利安的风景论与朱熹的山水美学之关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的发展,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劳动理论的继承与批判,等等。
身体与政治:《思想与文化》第二十四辑
本书稿是杨国荣教授主编的一部学术论文集。全书分为身体哲学、分析哲学、冯契哲学研究、周易研究、经学研究、文艺研究等等九个部分。研究的论题包括:当代认识论与心灵哲学中的具身认知问题,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及表达主义,冯契的智慧说,《周易》的历史叙事,朱子对汉唐诗经学的继承与批判,涂尔干社会理论的中国接受等等。
认识与价值
人的存在过程无法回避认识与价值的问题。这里所说的认识既以敞开世界为指向,也包括对人自身的理解,价值则首先涉及世界对于人的意义。一方面,广义的认识不仅以认知为内容,而且也关乎评价,后者与价值具有切近的联系。另一方面,价值向认识过程的渗入,则使认识一开始便不仅仅涉及本然的对象,而是与人自身的存在息息相关。在认识世界与认识人自身的过程中,世界之在与人的存在、知识与价值难以彼此分离。
人与世界:以“事”观之
本书可以看作作者此前在具体形上学之域所作思考的延续,就其内容而言,它既与《道论》《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引论》《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在理论上相互关联,又与《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前后相承。当然,在人与世界及其相互作用中,“事”具有本源的意义,以“事”为考察视域,相应地意味着从更本源的维度理解人与现实世界。它的出版,将使作者已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具体形上学”更为系统和深入,也将在更广意义上推进哲学领域的理论创新。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为杨国荣代表性著作之一。从考察王学的二重性入手,对它的内在结构及其在后学中的历史展开过程,作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王学融虫普遍之理与个体意识及其肯定本体(良知)与工夫(致良知)之统一这一极为重要的理论特质。
王阳明/未名·哲人丛书
《王阳明/未名·哲人丛书》是一部介绍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普及读物。全书从史论结合的角度辨析、阐述了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思想发展、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影响,包括心学形成的历史前提、心体的重建、心与物、德性语境中的良知、群己之辨、致良知、知行之辨、心学中的名言问题、心学与晚明思想、明清之际的心学、心学的近代回响等。全书既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又具有较好的可读性,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中国思想史感兴趣的群体阅读。
哲学导论
作为智慧之思,哲学既包含普遍之维,也具有个性品格。本书作为研究哲学个性品格的导论性著作,从人与世界、“事与人的存在”、广义视域中的认识、语言的哲学意蕴等方面,对作为智慧之思的哲学作了具体的考察和阐释,体现了一种具有个性特点的研究视域,较之纯学术的哲学专题性研究更容易接近和把握,也更容易激发本科生和广大读者对于哲学的兴趣。全书除导论和后记外,共十一章,涵盖了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美学、伦理学等诸多问题的探讨。本书不仅适合高等院校哲学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可作为哲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元首传(上下)
“生命的河流可以因一个人的性格而改道。如果来提亚底斯在马拉松逃跑,夏尔?马代尔在普瓦提埃逃跑,西方文明可能会与令不同。而如果基督在彼拉多面前否定了自己的教理户一切也可能是另一副模样。”这是法国皮埃尔?阿考斯与瑞士皮埃尔?朗契尼克在他们一本合著的书里所说的话;我们引用这段话,旨在说明元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性以及何以要编撰这本元首传记的动机。 世界各国的元首都是职业政治家,他们奋斗的历程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当中有圣哲、贤明,也有魔鬼、败类!他们有的在无情的政治角逐中失败,而成为历史的牺牲品,写下了惨痛、刻骨铭心的一页;有的在历史舞台上成功地扮演了一个救世主的光辉形象;有的为他们国家、人民,甚至为世界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流芳百世;有的却丧心病狂,发动侵略战争,把本国人民或者世界人民拖进了苦难的深渊而遗臭万年……在我们这部有百多位世界各国元首的传记书中,读者可以尽情地一睹他们的风采,窥探他们神秘的心灵,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了解他们争取首要位置的狂热欲望,了解他们或手执正义之剑、光明磊落,或依赖欺骗,或运用狡猾,或乞灵暴力,或利用民众、玩弄民众于股掌之中的种种手段。 要了解历史,首先要了解在历史舞台活动的人;要了解在历史舞台活动的人,首先要了解带领这些“活动的人”的人——各国的元首。正因为如此,在众多的传记作品中,有关于元首传记的历史书籍格外地为读者所青睐;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遗余力,编撰了这部大型《百年风云录——元首传》。
孟子的哲学思想
《孟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讲述了:在中国历史上,孟子曾长期被视为亚圣,其地位居于孔子之侧。与孔子一样,孟子几乎成为儒家文化的一种象征,而孔孟并尊,确实也逐渐构成了儒家文化的基本格局。作为亚圣,孟子的历史影响首先与儒学联系在一起。儒学奠基于孔子,在孔子的时代,儒学并没有取得独尊的地位,其主张也远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孔子之后,墨、道、法等学派曾对儒学提出责难和批评。到战国时代,处士横议,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趋于高潮,儒家的地位似乎进一步受到了墨、道各家的冲击,所谓“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便反映了这一历史状况。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儒学不能不作出理论上的回应。这种历史的需要,在某种意义上将孟子推向了时代的前沿。孟子在战国时代有好辩之名,这种好辩往往带有论战性质,它在回应各种挑战的同时,又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儒学的深沉内涵与理论力量,正是通过正面的理论建树与积极的理论争鸣,孟子使孔子开创的儒学传统得到了延续,并进一步维护了其显学的地位。唐代的韩愈在追溯儒家的道统时,曾认为圣人之道从孔子而传到了孟子,换言之,孟子有承继儒家精神命脉的历史功绩。从儒学的衍化看,这一评价并不为过。 孟子的时代,历史开始进入了大一统的前夜(孟子之后一百余年,秦始皇便完成了统一大业)。作为思想敏锐的哲人,孟子已开始注意到这一时代特征,当梁惠王问他“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时,孟子的回答便是:惟有归于一统,才能达到安定。以这种历史意识为前提,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构想,企望将仁政推行于天下。孟子的仁政主张包含了不少天真的幻想,难免有迂阔之处,但使天下普遍实行王道的理想,毕竟折射了走向大一统的历史趋势,而其仁政观念对于抑制法家的暴力原则,亦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从孔子的仁道到孟子的仁政,儒家的道德哲学进一步展开为政治哲学,后者在历史上形成了难以抹去的影响。 文化体系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多地以价值观念为中介。在孔子那里,儒家的价值系统已具体而微。然而,作为儒学的开创者,孔子的思想还带有原始的浑朴性,这种浑朴性既使孔子避免了价值取向上的某些片面性,又使其不少观念未能具体展开。在上承孔子思想的同时,孟子从天与人,主体自由与超验之命,自我与群体,道德原则与具体境遇,功利与道义,以及人格理想等方面,对原始儒学作了多方面的引申和发挥,并使之进一步系统化。正是在孟子那里,以善的追求为轴心,强调人文价值,崇尚道德自由,注重群体认同,突出理性本质,要求人格完善等儒家的价值观念取得了更为完备的形式,并趋于成熟和定型。如果说,孔子是儒学的开创者,那末,孟子则从不同方面丰富和深化了儒学。 当然,孟子在展开孔子思想的同时,也凸显了儒学的某些负面趋向。在天人关系上,以仁为核心的人道原则固然得到高扬,并被赋予更为具体的内涵,但自然的原则不免有所忽视;在名实之辩上,理性环节获得了较多考察,但感性闻见则未能得到应有的定位;在力命关系上,道德领域的主体自由诚然被视为题中应有之义,但经天纬地的历史创造则又被淡化;在义利关系上,道义的内在价值一再得到强调,但功利的意识又被过分地抑制。此外,群体原则的提升与个体原则的相对弱化,拒斥异端所蕴含的独断趋向,现实的批判意向与往古的理想化之间的纠缠,等等,这些方面使孟子所系统化的儒学又呈现出复杂的意蕴,并相应地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多重影响。 按传统的看法,儒学以内圣与外王为主题,在孔子那里,二者已开始得到双重确认。相对而言,孟子对内圣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尽管孟子本人并非远离经世之域,但其价值追求的逻辑归宿,则是内圣之境。他把自然(天)的人化主要理解为化天性为德性,将人的自由限定于自我的道德选择,凸出道义的内在价值,强调自我意识(良知)的功能,以求其放心为学问之道,等等,都处处展示了一种内圣的定向。在理想人格的设定上,这一思路表现得更为明显。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目标,在儒家那里,善的追求最后总是指向理想的人格境界,不妨说,正是人格的设定,集中折射了其价值取向。按孟子的看法,完美人格的根本特征,主要体现于其内在德性,自我的实现(从本然的我走向理想的我),首先便以仁、智等内在品格的形成为标志,成人(达到理想人格)的过程则相应地以内在的善端为出发点,并表现为这种善端的自我展开。较之孔子及后起的荀子,孟子更多地向人们展现了一种内圣之境,而儒学的内圣走向,也由此获得了其历史的源头。
学术随笔思想的长河:文化与人生
《思想的长河:文化与人生》所收入的文章,涉及之面较广。就言说内容而言,既关乎思想,也兼及人物;就形式而言,则包括演讲记录、序言、评论,等等,它们在宽泛意义上也许都可纳入随笔之列。当然,与游记见闻一类的随笔有所不同,书中的多数文字都仍未脱学术之域,不过,相对于狭义上的学术论文,收入书中的文章多少避免了理论的艰涩。
知识与智慧
本书收录了《冯契先生的智慧哲学与本体思考:知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智慧的探索—读冯契“智慧说”三篇》、《冯契对金岳霖本体论思想的转进》等论文。
通识中国哲学
暂无简介
哲学的视域
暂无简介
显魅与和乐──对生命意义的逆流探索
一個研究解惑之學的人,在不惑之年,遇上生死的大惑,寫一本解惑的書──這是作者的遺作,寫於跟末期癌病共處的兩個年頭。書中總結了作者二十多年來的哲學思考,並可視為一位年青學者的生命回顧。人生的困惑有解嗎?面對生關死劫,作者仍深深相信是有的。生命可以不外如是,也可以不可思議,就在乎個人的抉擇。所謂「顯魅」,是指展現生命中神聖的導向;所謂「和樂」,就是融和安樂。 本書嘗試糅合西方的邏輯思辯和中國的陰陽思維,討論各種人生和社會問題,包括幸福、愛情、死亡、人倫、修養、價值和公義等,處理深入淺出,並帶有一般哲學著作所罕見的文藝筆觸和情味。期望讀者能因著閱讀本書而對生命有更深入的思考,並因而活得更好。 「……我終究不敢保證我的觀點全部正確無誤。但是,至少還有一點是我可以保證的:這本書每句說話都是出自肺腑。我不為私心而寫,不為成見而寫,不為意氣而寫。這些寫作心態,於一個生命危在旦夕的人來說,都不折不扣是徹底的虛妄。我想懇請我的讀者,和我一樣,放下私心成見和意氣來讀我的讀點。如果我的讀者能在我書裏得到一點思想的啟迪和心靈的滋潤,那就是我病中拚命寫作的最佳回報。」──楊國榮
分析哲学与中西之学
《分析哲学与中西之学:思想与文化(第9辑)》是“分析哲学与中西之学”之《思想与文化》第9辑,全书共分5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东西之学、传统与现代、文献与思想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高层建筑空调设计及工程实录
本书是约半个多世纪以来高层建筑空调技术发展的纪实,无设计手册的功能,更无规范的解释和指示。整体内容分两部分:上篇对高层建筑空调领域内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综合论述并介绍了可供参考的设计思路;下篇则为相关的工程实录。本书的技术对象主要为办公建筑,极少量涉及旅馆酒店建筑,没有涉及工艺要求特殊的医院建筑。工程实录中绝大部分为已建成项目(极个别为在建项目),对个别较早的工程改建项目,本书也有相关叙述。 本书为同济大学范存养教授历时十多年搜集、积累、整理国内外相关技术资料的总结,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对我国暖通空调技术人员具有参考意义。
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
以史与思的交融为进路,《具体的形上学》既基于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又以世界哲学背景下的多重哲学智慧为理论之源,其内在的旨趣在于从本体论、道德哲学、意义理论、实践智慧等层面阐释人与人的世界。与抽象形态的形而上学或“后形而上学”的视域不同,“具体的形上学”以存在问题的本源性、道德的形上向度、成己与成物和意义生成的历史过程、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为指向,多方面地展现人的存在与世界之“在”的具体性。全书包括四卷:《道论》、《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四者既脉络相通,又各有侧重。
向道而思
《向道而思》收录了作者的二十篇文章,主题分为三大类: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认识论、方法论相关问题;二是儒学的天人观、价值观、人学等;三是有关中国哲学中的道,理学、经学的问题。
政治、伦理及其他
2013年,在《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一书完成后,作者拟从政治哲学及伦理学方面,对实践哲学作进一步的考察。《政治哲学论纲》及伦理学领域的相关论文,便可视为这方面的一些研究结果。作为当代哲学中的显学,政治哲学诚然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仍需加以辨析。作为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对政治哲学热做的冷思考,探讨了政治的正当性、合法性、有效性等问题,并在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的关联中,展现出道德对于政治正当性的制约。 本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政治哲学与伦理学、哲学理论与方法、认识理论和儒家哲学。其中,政治哲学与伦理学展现了作者近年的研究进路,故全书以此为书名。政治哲学与伦理学无法相分,就伦理学本身而言,本书收入的相关论文首先涉及权利与义务及其相互关系。同时,道德本质上具有实践性,后者具体地展现于道德行为,而如何理解道德行为,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考察的问题。本书从不同方面对此作了考察。道德不仅涉及如何做,而且也关乎如何成就,后者侧重于广义的成人过程。
中国经典文化走向世界丛书(学术卷2 英文版)
《中国经典文化走向世界丛书(学术卷2 英文版)》是“汉英对照近世经典与传统文化系列”中的《传习录》与阳明心学的英文版。借本套丛书的出版,即可填补该领域的空白,又可满足海外希望了解这一领域中国文化的读者的需求。《中国经典文化走向世界丛书(学术卷2 英文版)》主要介绍了以《传习录》为代表的王阳明心学以及从明清到近代的心学传承。
道论
以史与思的交融为进路,“具体形上学”既基于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又以世界哲学背景下的多重哲学智慧为理论之源,其内在的旨趣在于从本体论、道德哲学、意义理论、实践智慧等层面阐释人与人的世界。与抽象形态的形而上学或“后形而上学”的视域不同,“具体形上学”以存在问题的本源性、道德的形上向度、成己与成物和意义生成的历史过程、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为指向,多方面地展现人的存在与世界之“在”的具体性。全书包括四卷:《道论》《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四者既脉络相通,又各有侧重。
中国经济:盛世下的阴影
《中国经济:盛世下的阴影》对中国经济是持批判态度的。当然,这种批判并非鞭挞,而是客观理性的分析,尤其注重问题分析。因此,想对中国经济目前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有所了解的读者大可拿起《中国经济:盛世下的阴影》,相信您将会从中有所收获。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经济:盛世下的阴影》内容是作者一段时间以来对中国经济的思考,其中时间痕迹较为明显,换句话说,有些内容站在今天来看可能略显陈旧,尤其对于某些事件的分析,譬如“吴英案”。但我们认为过时事件做折射出的经济问题(如中小企业融资)并未随着事件的结束而被完善解决,书中所涉及的问题乃是中长期问题,作者所做的分析至今仍具启迪性,正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盛世下的阴影》目前是具有出版价值的。
配送管理实务
《配送管理实务》共分四个模块,介绍了配送管理的相关知识,分别为基本理论篇、配送服务篇、经营管理篇、技术与发展篇。物流配送中心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原来单一功能的仓库、站场等物流设施都力求摆脱原有设施的局限性,出现了功能的扩展和延伸。现代配送中心集中了所有的物流功能,成为具有多种物流功能的流通形式和作业体系。现代配送中心通过先进的管理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商品的采购、进货、储存、分拣、配送等物流活动进行了科学、统一、规范的管理,使物流过程达到高效、协调和有序。 《配送管理实务》既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物流工作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以及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和工商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的参考读物。
追寻智慧:冯契哲学思想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编辑的研究冯契哲学思想的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