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华
杨立华,教授,博士生导师,1971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1998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杨立华1988年考入浙江大学能源系攻读热能工程专业。1992年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进入中国哲学教研室学习。1995年考取汤一介先生的博士。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及北京大学留校资格。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哲学以及魏晋哲学等。出版专著《一本与生生》、《中国哲学十五讲》、《宋明理学十五讲》、《气本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匿名的拼接》,译著《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等。
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纲要(文史新论)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8%
本书是对朱子理学思想体系的当代阐释和重构。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基本学术方向。既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取得的丰厚积累,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精髓奠定了基础。当然,如何用现代汉语的哲学概念,接续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深度、重现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内涵,将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转变成当代意义上的活的思想,而不是以现代汉语梳理传统哲学的文本脉络、概念关联,通过“翻译”和解释将“理”、“气”等传统哲学概念嵌入到现代汉语的哲学文本当中,始终是一个有待克服的难题。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在语言和写作范式两个方面,都做了新的尝试。在结构安排上,本书基本依照《太极图说》的论述次第展开。第一至第三章关注的是本体论问题,第四至第六章是有关心性问题的讨论,第七至第九章则着眼于儒家价值的现代阐释和论证。最后一章“一本”,是对理一元论体系建构中的要点的疏释和总结。作为对两宋道学思理的接续,本书对于北宋五子及朱子的哲学的核心问题,如实体与生生、理气关系、心性关系、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仁包四德等,都以当代汉语的习见概念做了解析性的阐发和论证性的思考。而理一元论的取向,则是基于对朱子《太极图説解》的体系化思考的深入理解。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可以被看作对朱子的《太极图説解》的现代转写。出于理一元论体系的完整性的要求,本书关注的只是作为体系的必要环节的关键问题,至于相关问题的更为充分的展开,则不在这一写作的考虑当中。理一元论体系的建构,当然是哲学上的努力。但作为接续两宋儒家哲学的思考的努力,它同时也是哲学史的写作。由于体系化写作并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形式,所以,即使像朱子这样的伟大哲学家,也不可避免地在某些重要的体系环节有语焉不详的地方。这一状况使得本书在某些问题的讨论上,引入了其他哲学家、甚至是非儒家传统的哲学家的论证和思考,以补足体系建构的某些缺失的环节。当然,这些表面上看并非儒家哲学的思想要素的引入,并不能影响本书的儒家哲学的基本取向。事实上,为儒家价值找寻当代哲学的表达形态和理论基础,正是本书的立言宗旨。
中国哲学十五讲
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流派,在世界哲学之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本书不过分纠结、拘泥于分析框架,而是遴选出中国哲学史上代表性的人物和论题,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为基本依归,以流畅、通俗的语言勾勒出中国哲学的基本框架,梳理出问题线索,帮助学生在尽快建立起关于中国哲学的知识地图,提供思想锚点,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稳固的基础。本书选择中国古代十五位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对他们的哲学体系做了整体性的阐发和揭示。作者从每一位哲学家的根本问题出发,明确其概念内涵及问题的具体指涉,呈现出其思想展开的固有脉络和结构。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哲学家的思想路径的深入挖掘,以及对隐藏在基本哲学洞见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的强调,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极具启发的。
庄子哲学研究
《庄子哲学研究》以《庄子》内七篇为文本基础,通过庄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层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细读,抽丝剥茧般揭示出《庄子》内篇令人惊讶的整体性和完成度:思想与概念展开的高度一致,精巧到近乎无迹的结构安排,看似偶然实则必需的叙述方式。 通常以为庄子之文章漫无际涯,其实未能了解庄子叙述风格背后的不得已。庄子的哲学,有见于哲学的语言困境,有见于人间世的种种危险,以无条件的真知为追求,以各种形态的“尝试言之”彰显出不可言说的静默。
宋明理学十五讲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本书是北大哲学系明星教师杨立华教授所开公选课的讲义,全书从韩愈与唐宋儒学复兴运动开始讲起,系统地介绍了宋明儒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重点主题、重要的理学家(如宋初三先生、周敦颐、邵雍、程颢、张载、程颐、朱子、陆九渊、王阳明等)及重要的文化事件(如鹅湖之辩等),展现出这一时期儒学思想的蓬勃景象和精神气质。本课程在北大已经讲过四五年,在学生中口碑非常好,杨老师一贯举重若轻的讲课风格使原本相对艰深枯燥的理学,变得兴味盎然,非常值得向读者推荐。
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
《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以相关基本文献的细读为基础,通过彰显文本自身的肌理,来重构张载哲学的固有脉络。在试图将张载哲学回置入历史的精神语境的过程当中,“述”的解释学态度重构了一个场域,而这一场域使得读者与思想家的“相遇”成为可能。张载哲学在宋明理学的展开过程中所发挥的枢纽性作用,早已成为学术界的一般常识。长期以来,关于张载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中国哲学史界的热点之一。
郭象《庄子注》研究
《郭象<庄子注>研究》内容简介:郭象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镇。自汤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论稿》开始,汤一介、许抗生、余敦康等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前辈学者,都在这个课题做过深入的研究。然而,现有的相关研究仍存在如下问题:其一,未能真正地将郭象的《庄子注》作为一部注释的作品来加以研究,导致对许多重要材料的误读,从而无法真正地把握郭象思想的整体脉络;其二,与前一问题相关,对于郭象《庄子注》的注释特点以及此书基本性质缺乏精准的把握;其三,未能对郭象哲学的重要概念给出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造成了颇多含混的见解。《郭象<庄子注>研究》从《庄子注》的注释技艺着手,着力于对郭象《庄子注》的注释特色的揭示。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出《庄子注》与《庄子》本文之间充满张力的对话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郭象的重要哲学概念做深细的研究,从而尽可能充分地展现其思想的内在理致。通过这样的研究,尽力减少目前中国哲学研究界对于郭象思想的各种偏颇、粗率的意见。在关于“自生”、“独化”、“逍遥”、“迹”与“所以迹”等重要的郭象哲学的问题,《郭象<庄子注>研究》都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提出更为深入周详的见解。
思诚与见独之间 北大教授杨立华先生学术论文结集 揭示独特中国哲学致思道路 博雅撷英系列
本书精选了杨立华教授二十二篇学术论文,内容主要集中于儒家和道家哲学研究。其内在的线索是:理解高实体在中国哲学史上不同时代的揭示,特别是尝试对天理概念的哲学内涵做具体地、精当地把握。 用儒家、道家这样的固化标签来把握中国哲学的历史展开,往往会错失哲学洞见的内在理致。作为生生之本和价值之源的道体在中国哲学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呈显,其中诚体(思、孟)和独体(庄子)的完整揭示是具奠基性的。以“思诚与见独之间”为题,标示出作者独特的致思道路。
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发展总体战略研究》一书从战略高度研究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对中国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当前世界发展变革的国际视野分析中非合作的大环境、大趋势和大战略,在理论、政策和实践层面回应中非合作面临的新挑战。本书以系统研究为基础,同时注重前瞻性研究。全面深入探讨未来中国与非洲深化经贸合作的战略、规划和布局,提出中非平等互利合作在更高水平上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重点国家和重点领域的合作规划、中非增进政治互信与战略共识对深化合作的保障作用。本书可以成为研究非洲的学者和涉非工作者的案头书。
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
本书共分七章,包括:“纬”的文化阐释、匿名的拼接、内丹与外丹、技术的颠峰、禁欲时代、作为个体的世界图景和生活样态的内丹、新道教的诞生。
超越政府与超越企业
本书构筑了政府理论和企业理论研究的新框架。无论是国内学术界,还是国外学术界,目前大家对于政夜和企业理论的研究都苦于没有一个合理合适的研究框架,确定非常混乱。有时即使有人试图构筑这样一个框架,也由于研究不够深入,而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因而,大量的学者又转而仅仅关注某些具体问题,这固然是重要的。本书在国内外学术界率先将政策和企业理论综合比较研究。以前对政府和企业理论的研究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研究政府理论的仅仅研究政府理论,研究企业理论的仅仅研究企业理论,两个研究领域之间相互封闭,交流沟通非常少,但是,本书却打破了这一传统,主张超越政府和企业理论的狭隘范畴,将政府和企业理论放在一起分析,力图能够寻找出两种理论之间的共同之外。本书应用全新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全新观点。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政府和企业问题的研究大都处在主要介绍国外理论的阶段上,很少有非常大的理论进步。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者没有合适的研究方法,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本书却运用大社会科学研究法和产品研究法,系统分析整理了已有的政府和企业理论,并且从新的方法和角度提出了对政府和企业理论的新理解,这是非常可贵的。这也是本书最为突出的特色。本书研究方法科学严谨,资料非常丰富。本书在论述政府和企业理论的每一个重要问题时,都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深入的分析,这不仅为本书的分析提供了深厚的学术背景,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创新平台,而且为以后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帮助,也有利于扭转目前我国学术界疏于作研究整理,仅仅满足于在对研究现状没有详细了解的基础上就发现自己观点的不良风气。 本书运用了大社会科学研究法和产品研究法,系统分析整理了已有的政府和企业理论,并且从新的方法和角度提出了对政府和企业理论的新理解。本书研究方法科学严谨,资料丰富,极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
完美全面产品管理:社会结构和管理的产品分析
《完美全面产品管理:社会结构和管理的产品分析》是一本原创性的管理学著作。在“大社会科学”和“大科学”研究法的大视野下,应用广义“产品分析法”和“问题研究法”等具体研究分析力法,通过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有效挖掘和对中国历史和经验的深度分析,构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和治理理论:完美全面产品管理(PTPM)。 《完美全面产品管理:社会结构和管理的产品分析》不仅适合于对企业管理、公共管理和社会管理或各种相关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感兴趣的专家和学者参考和研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学和培训的参考书或辅助教材,也适合于对以上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大学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阅读和学习。同时,可供从事各种实际管理工作的企业家、政府人员和其他社会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热注运行工特种作业培训教程
《热注运行工特种作业培训教程》从注汽锅炉给水与水处理及基础知识入手,介绍了水汽系统的运行,燃烧器及燃料系统的运行,水处理装置及水质分析的相关操作,辅助管阀和机泵的运行、维护管理,热注现场电气仪表和自动控制设备。除专业知识以外,还包含热注标准法规与热注专业相关的应急、危险点源等方面知识。《热注运行工特种作业培训教程》适合热注作业人员考试复审及取证培训、考试之用,亦可供热注安全管理人员参考。
专家学者参与型治理:荒漠化及其他集体行动困境问题解决的新模型
《专家学者参与型治理:荒漠化及其他集体行动困境问题解决的新模型》区别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奥斯特罗姆等强调的政府(中央集权或强制)、私有化和自治模型,提出了一种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新模型——专家学者参与型治理或知识驱动型治理模型。在博弈理论分析和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书系统探讨了专家学者参与治理的六种角色、专家学者有效参与治理的七项制度设计原则,并在诺斯、拉坦等制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知识驱动型制度变迁理论。最后,与著名政治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所强调的知识指导型社会(苏联体制)和偏好引导型社会(美国体制)不同,本书提出了适应儒家传统和中国特殊情境的第三种人道主义社会模型——知识驱动型社会,并总结了该社会的五项基本制度设计原则。
谁塑造了我们:读懂“活在当下”的中国先哲
本书内容涵盖中国历史上多位具有特别意义的思想家及其作品,分别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墨子、董仲舒、王充、嵇康、惠能和韩愈。这些先哲,有的保守,有的激进;有的中庸守成,有的特立独行;有的开宗立派,有的离经叛道;有的积极用世,有的放逸山林;有的希望能替天地立法, 建立一套秩序,保障现世运转;有的则在不断质疑现存社会的合理性,向理想与高远进发,以生命拓展文化维度,彰显个体价值与尊严。他们并非中国思想史的全部,但对于中国传统的形成意义重大。我们希望以他们为基点,以点带面,管窥传统文化的样貌与潜在的可能性,令更多人得以观照时代与自身。本书中,国内外在这一领域成就卓著的学者,从他们多年的治学经验 与阅读感受出发,向我们介绍这些思想家的生平主张,向大家提供窥睹堂奥的门径,有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为本书作序。
强政府与强社会:北京市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空气或大气污染治理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而北京大气污染治理,不仅是一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也是一场政治保卫战。在概述基础上,本书重点从多元主体和区域协同两方面探讨北京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并着重研究多元治理制度形成与发展、多元主体参与程度及影响因素、多元主体不同治理方式选择与协同机制、多元治理利益协调机制、冲突解决机制及区域协同治理方式与途径、区域协同主体利益分配类型与方式,并探讨了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创新机制。本书聚焦北京大气污染案例,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强政府和强社会构成的强国家型全新治理模式,分析了其基本制度设计原则,可供相关研究者及决策部门参考。
旧邦新命与中国哲学
陈来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国际知名学者,从事哲学教学及学术研究数十载,成就卓著,桃李满天下。值先生七十寿辰之际,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哲学系共同发起举办“‘旧邦新命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特邀陈来先生师友及弟子就陈来先生的学术与教育贡献撰写相关文章,希望以此深入挖掘陈来先生的学术思想。 本论文集收入的文章主要包括三类:对陈来先生哲学史研究的评析(包括对陈先生的宋明理学研究、现代儒学思想研究等方面的总结、评析);对陈来先生哲学贡献的评价(包括对陈先生仁学本体论、儒学美德论等方面的评价);与陈来先生交游的记述(包括师友辈同陈先生交往的印象,弟子辈对先生教诲的回忆及在先生门下的求学经历,陈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学会的贡献等)。
风沙线上的美丽中国:强政府与强社会双强协同治理模式的28县(旗、市)历时考察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各条战线上的所有人们共同努力。在中国北方,建设美丽中国还必须进行荒漠化、沙漠化和沙尘暴防治,必须经年累月地防沙治沙。在这其中,无论农牧民、各级政府、专家学者、企业与社会组织等都参与其中,形成了强政府、强社会双强协同治理新模式。基于中国北方风沙线上28县(旗、市)的多年历时实地调研,本书尝试对这一新模式进行细致描绘和深入反思。全书共四编,前三编分别是对从2007年到2014年进行的三次大规模实地调研的详细的、分县域的“故事性”汇报和对应性总结,第四编为整体性理论探讨。但本书理论在整体上是开放的,期待读者能在了解故事和事实基础上有更多自己的看法。本书可供治理研究、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学者及各界实践人士参考。
中国环境监察监测之事权财权划分研究
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是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核心任务,但我国环境监察监测在事权财权划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我国环境监察监测能力的提升。本书以外部性理论、产权理论、公共物品理论、治理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等为基础,通过采用定量分析、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和文本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环境监察监测事权财权划分的现状,探讨了当前我国环境监察监测事权财权划分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环境监察监测事权财权划分的一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监察监测事权财权划分原则体系和分领域的中央与地方环境监察监测事权财权划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