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汀
沙汀(1904年12月19日-1992年12月14日),中国现代作家。原名杨朝熙,又名杨子青。代表作品为《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以社会剖析的手法和含蓄深沉的风格,描绘了旧中国四川乡镇和农村的生活画面,刻画了一系列基层统治者的丑恶嘴脸。主要著作还有长篇小说《困兽记》、《还乡记》,《老邬》,中篇小说《木鱼山》等。有《沙汀选集》(四卷)。
在其香居茶馆里
本书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沙汀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短篇小说20余篇,展示了沙汀在抗战时期及之后短篇小说创作的卓著成就,并配有导读文字,帮助青少年读者深入理解小说创作的特殊时代背景。大中取小,小中见大,从大背景中选取小侧面和特定角度,又从一个或一些小的生活侧面透视事物的本质,反映大背景、大主题,这是沙汀这些短篇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作家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写他熟悉的四川农村和小城镇的生活,深刻反映了抗战以来国统区农村的生活和斗争,对时代的本质进行了开掘,从讽刺的角度反映了现实的主要矛盾斗争,艺术上也表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小说中产生了大量个性鲜明而又有概括意义的人物形象。
淘金记
《淘金记》写的地方虽然只是四川的一个乡镇,场面却不小:一批地方上的恶棍,趁战争带来给后方社会上的大变动,“为了满足随涨的私欲”,如何向一个原先产金旺盛的山墩,一对富孀母子家的 “发坟”,苍蝇逐臭似的一齐进攻,而又相互间剧烈的勾心斗角。他们的心机复杂得不下于道格拉斯飞机厂里的新机器,而得心应手的作者,却跟高悬在这些可恶的可怜虫上边的一个命运似的,稳稳的作了他们的主人。
沙汀文集(第一卷):淘金记·困兽记
我生于一九〇四年农历冬月十三,原名杨朝熙。四川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改名杨子青。“沙汀”是我一九三二年出版短篇集《法律外的航线》(后改名《航线》)用的笔名。我还用“尹光”这个笔名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一个短篇,并出版过一本名叫《孕》的短篇集。我父亲是前清的廪生。祖父经历不详,只听说书法方面小有名气。我五六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留下约五十亩田产,一座院子。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叔伯们为家产问题把母亲纠缠得很苦。对于县城和县属一些场镇的社会生活,印象也深。因为少小时候,我曾经常跟随我舅父坐茶馆和四处做客,接触过各色各样人物。我只有一个长兄,曾经在地方部队上干过事,早死了。
沙汀文集
《沙汀文集》收录了沙汀自一九三一年从事文学创作以来至今存世的全部作品,含作者生前未编集和未发表的作品、书信、日记等。《文集》共十卷十一册,各卷按中长篇小说(第一、二、三卷)、短篇小说(第四、五卷)、报告文学·散文(第六卷)、文论(第七卷)、书信(第八卷)、日记(第九卷,上下册)、回忆录(第十卷)编序。本次整理出版,搜集详尽、出版规模大,意在全面展现这位四川老作家的创作历程、风格面貌以及他与现代文坛众多作家的创作交流、生活故事、情感联系,因此对于现代文学史的史料补充、作家作品研究都具极高的价值。
沙汀文集(第五卷):短篇小说(1945-1984)
微弱的曙光从小窗口射进来。室内的光影还很模糊,那些一堆堆大小不等的浓黑的影子,只有借了习惯之力,人才可以确定那是一些破旧的衣箱、立柜,或者一只收藏梳头用具的黑漆匣儿。前地方法院推事崔子勋的寡妻,已经一下子醒转来了。因为深信一切罪恶往往发生于白昼黑夜互相交替的时候,好久以来,她总是天见亮就醒了。虽然她所得到的消息,迄无一点响动证明其为可靠。而且,她又是见过大世面的,并不比得一个乡下普通妇女,容易弄得张皇失措。她坐起来,披上衣服,竭力在和自己的残余睡眠斗争;一面也倾听着,看看四近有什么可疑的声响没有。
沙汀文集(第四卷):短篇小说(1931-1944)
想起搬家的事,罗模不禁又气愤愤的了。“上海人真讨厌!”三日前,当他正细心地把新买来的汽炉子弄燃,蹲在地板上,身子往后扬着,眯细左眼,轻轻地抽打着气的时候,突然,一片女人的尖音从门隙里溜进来。接着,像有人揪着他细黄的头发往上一提似的,折成三叠的身子马上笔直了,偏着颈子听:“屋子里……饭……啰……”他猜想,平日嘴巴啰唆的主人,大约又是在同自己要起好来了,虽是照例的假殷勤,出远门的人,通脱一点总不是坏事。
沙汀文集·第三卷:木鱼山·青㭎坡·红石滩
这是本镇一个大地主的院落,全院三进,食堂在正屋侧面那间宽敞的厨房隔壁,桌椅俱全,可以供七八十人进餐。前一进大厅两侧的厢房,则是寝室,全都摆着没有漆过的白木的单人床,那些陆续到前院去的农村基层干部,年纪轻点的走向院坝里去打篮球,也有打百分的。年纪大的,则多走进寝室抽叶子烟。时候是午后一点多钟光景,还有一个钟头才继续开会。当木鱼公社社长,前党委第一书记,现在可以说只有个空头衔的汪达非,走进自己的寝室的时候,他发觉他们社一个生产大队队长贺永年,还照旧呆坐在床沿上纳闷。
沙汀文集(第二卷):还乡记·闯关
要详细追述林檎沟的全部发展历史,相当困难。但有件事可值得一提:自从上个世纪末叶以来,那种支配整个山沟社会生活的某项规律,便已经失效了。这项规律是:每隔一二十年,必有几户人家,带着自己辛勤的积蓄,搬向汗坝里去;而另外一批在汗坝里,或者邻境其他丰饶土地上被地主恶霸剥削得破了产的,则用箩筐担了婴孩、破锅和破棉絮,搬进林檎沟来,慢慢舔治自己的创伤。他们可能一代代伴同落后的生产方式,苟延残喘,永远陷在这穷山沟里;但也可能侥幸回转到平坝上去。这样,全沟的人口相当稳定。
沙汀文集(第九卷):日记(下册)
早饭后有飞机声。立刻跑进东门城边的防空洞里。已有人在,还继续来了不少:男女老百姓、兵士。两三名战士蹲在洞门口张望。飞机声消失了。“飞机一共五架,”一名战士望洞内报道,“是从保德来的。”同时认为敌机还会转来;不久,飞机声果然又响起来了。紧接着是炸弹的轰鸣。头脑里似乎只有炸弹爆炸的声音。大家都指望战士们和自己一样胆小,劝告他们不要在洞门口张望了。而且有人向一个在洞口张望的老百姓喝道:“进来!你,你是汉奸吗?”又是一连串数不清数目的爆炸声。一名战士进洞来告诉大家:“福音堂被炸了。”
沙汀文集(第九卷):日记(上册)
早饭后有飞机声。立刻跑进东门城边的防空洞里。已有人在,还继续来了不少:男女老百姓、兵士。两三名战士蹲在洞门口张望。飞机声消失了。“飞机一共五架,”一名战士望洞内报道,“是从保德来的。”同时认为敌机还会转来;不久,飞机声果然又响起来了。紧接着是炸弹的轰鸣。头脑里似乎只有炸弹爆炸的声音。大家都指望战士们和自己一样胆小,劝告他们不要在洞门口张望了。而且有人向一个在洞口张望的老百姓喝道:“进来!你,你是汉奸吗?”又是一连串数不清数目的爆炸声。一名战士进洞来告诉大家:“福音堂被炸了。”
沙汀文集(第三卷):木鱼山·青?坡·红石滩
这是本镇一个大地主的院落,全院三进,食堂在正屋侧面那间宽敞的厨房隔壁,桌椅俱全,可以供七八十人进餐。前一进大厅两侧的厢房,则是寝室,全都摆着没有漆过的白木的单人床,那些陆续到前院去的农村基层干部,年纪轻点的走向院坝里去打篮球,也有打百分的。年纪大的,则多走进寝室抽叶子烟。时候是午后一点多钟光景,还有一个钟头才继续开会。当木鱼公社社长,前党委书记,现在可以说只有个空头衔的汪达非,走进自己的寝室的时候,他发觉他们社一个生产大队队长贺永年,还照旧呆坐在床沿上纳闷。
沙汀文集(第七卷):文论
要这样冒昧地麻烦先生的心情,是抑制得很久的了,但像我们心目中的先生,大概不会淡漠一个热忱青年的请教的吧。这样几度地思量之后,终于唐突地向你表示我们在文艺上——尤其是短篇小说上的迟疑和犹豫了。我们曾手写了好几篇短篇小说,所采取的题材:一个是专就其熟悉的小资产阶级的青年,把那些在现时代所显现和潜伏的一般的弱点,用讽刺的艺术手腕表示出来;一个是专就其熟悉的下层人物——在现时代大潮流冲击圈外的下层人物,把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和朦胧反抗的冲动,刻画在创作里面,——不知这样内容的作品,究竟对现时代,有没有配说得上有贡献的意义?我们初则迟疑,继则提起笔又犹豫起来了。
沙汀文集(第八卷):书信
广州美术学院陈卓坤同志专函来向我找“一八艺社”野夫为辛垦版《法律外的航线》所作木刻,以便汇寄东京。但我手中早已没有原书。这里也不好搜求,不知能托人在成都复制一帖寄去么?我记得,这幅木刻,还是你请野夫刻制的,内容是《码头上》。我还记得,“”前期文联搞一次毒草展览,其中就有一册旧日的《法律外的航线》。代我麻烦肖才秀同志,帮帮忙。我相信是会找得到的。如果成都确无办法,就请在此信末尾批上一笔,寄给王觉或林彦同志,要他们费神在重庆找一下。
沙汀文集(第六卷):报告文学·散文·剧本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九日,一个晴朗的融雪日子,我们“鲁艺”一部分同学,还有何其芳同志,跟随同志一道从延安出发,到晋西北去。因为机器出了毛病,出发时我们乘的一辆车开得最迟,当下午三点钟到达青化砭时,同志已经歇下来好久了。青化砭离延安七十里,是一个高踞在山道边的小小村落,只有二三十户人家。同志正站在路当中和一个青年农民攀谈。那个矮小而又瘦削的农民,一面编织着那种恰和北方人豪迈性格相称的羊毛板带,一面回答着他的询问。这些询问,多半是关于编织毛织物的技术知识的。最后,同志把那尚未完工的羊毛板带拿过来,学着编织了一阵。那些围绕着他的干部、小孩子和头缠毛巾的朴实农民,全都忍不住笑起来。
沙汀文集(第十卷):回忆录
1991年春,我的眼睛患青白综合征接近看不见了。在黑暗中我痛苦过好一阵子,现在逐渐习惯也就好多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部动笔已有七八年的回忆录,总算赶在双目失明之前大体完成了。我把繁重的整理、校定工作交给助手秦友甦,于去年11月离开北京迁回四川。这辈子我曾几次离川远行,但每次都被一股力量所吸引,又回来了。这次怕是最后一回,毕竟我是快九十的人了。
小城风波
沙汀(1904-1994),原名杨朝熙,又名杨子青,四川安县人。1926年毕业于四川省第一师范学校。1929年到上海与人合办过书店并开始文学创作,曾得到鲁迅的指导。后参加左翼作家联盟的工作。抗战爆发后赴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代主任。1941年去重庆,皖南事变后回到故乡从事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四川文联、作协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作品有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小城风波》
敌后七十五天
暂无简介
祖父的故事
本书共收集了作者解放前所写的二十二个短篇,大都描写四川农村的故事。这些作品如实地反映了旧时代农村的阴森、郁怒、痛苦的面貌,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的腐朽本质。作者写农民,写地主,也写反动政府的一些代表人物及其走卒,对那些剥削者们,给予了尖刻的讽刺和揶揄。
过渡集
《过渡集》, 当代小说、特写合集。沙汀著。 收短篇小说18篇、特写6篇,作于1950年至1964年。这些作品基本上取材于作者熟悉的四川农村,主要是揭示普通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精神世界。其中,《卢家秀》写一个农村少女,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从“家庭小主妇”成长为合作化的积极分子。《你迫我赶》描写公社劳动竞赛月终评比会上你追我赶,争夺“卫星”的情景,也刻画了支部书记龙唯灵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虚心学习的精神。茅盾称赞它“是一篇严守绳墨、无懈可击,而又不落纤巧的佳作”(《1960年短篇小说谩评》)。写于1957年上半年的3篇小说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其中,《开会》描写在一次工作汇报会上,乡干部刘天锡就处理一个干部的问题提出了不同意见,县委王副部长为自己当时的不当处理辩护。会后,刘天锡在其他与会者的支持下准备向上级申诉。小说批评了官僚主义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