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永祥
漆永祥,男,汉族,1965年生,甘肃漳县马泉乡紫石村人。1983年-1990年在西北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主管本科生、留学生日常教学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文献学史、清代学术史、清代考据学与朝鲜《燕行录》研究等工作。 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
清学札记
1人今日阅读
《清学札记》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先生关于清代学术数十年的积累之作,按作者自序,其弱冠之后,专于清人纂述,而乾嘉诸老,又精擅笔札,是书从其毕生所积的五百余条中精选一百五十余条,内容涉及经学、考据学等诸多清中期学术著作及顾炎武、阎若璩、杭世骏、刘逢、戴震、钱大昕、惠栋等学者之学问、为人、处事、后世等诸多典故及考证、考评,亦有若干篇,由古而今,取古今一理之社会现象略作评点。文章短长不一,于学术价值颇有助益,内容广泛,读来惬意、饶有趣味,是难得一寻的清代学术札记。
五更盘道
一部弥足珍贵的乡土写真和另类心史。本书的主线是一个60年代生人的“上学记”,从西北边远山乡的村塾,历经波折直至成为北京大学教授。作者记忆力惊人,对早年生活细节记忆之具体,描写之生动令人惊叹,所述中国西北农村之贫困也同样令人惊叹。除了主线“上学记”,书中还兼述作者甘肃边远山区的风土人情,白描式的记录了那个“平凡的世界”里人们的歌哭悲欢,希望与绝望。
锦衣为有金针度:陈新古籍整理与古典文学研究论集
陈新著,漆永祥、王岚编《锦衣为有金针度:陈新古籍整理与古典文学研究论集》,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退休编审陈新先生生前的重要论文、序跋等,分为“古籍整理与研究”“《四库全书》研究”“《全宋诗》整理与研究”“古代小说研究”“古代诗文整理与研究”“陈新先生往来书信选”六部分,并附录周昕晖所编纂《陈新先生年谱》。其中所收文章,是陈新先生涉猎四部、积极参与古籍整理与研究等各项学术与编辑工作的经验总结,内容广泛深刻,充满真知灼见,对于当下的古籍整理与校勘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古典文献学经典导读
本书选取自王国维、余嘉锡、王重民、陈垣、王力等二十世纪重要的文献学家具有代表性与权威性的著述或论文,分为文献学通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及其他学科10类,共择取35篇,通过精读与分析,进行详细的点评与说明,以期对读者起到发踪指示的作用。对文献学专业与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文献学初学者与传统文化爱好者等,在提升古典文献阅读能力,培养基本的国学素养,热爱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效益与正能量功能。
大学国文(第二版)
《大学国文(第二版)》为北京大学“大学国文”全校核心通选课教材,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编选,钱理群、曹文轩二位先生审定,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教材”。选文分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含应用文)、小说、戏曲,现当代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语言与现代应用文四大类,不仅重“文”重“语”,还兼顾文化、学术与应用,重视写作训练的示范性、模拟性与实用性,冀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植本根,强调一种“大国文”的规模与气象。视野开阔,选文广泛,释读精当,被多所大专院校选为“大学语文”课教材,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本次对全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补充了“集评”部分,选入历代名家与时贤对所选文本的不同解释与评价,删减了部分篇幅过长的课文,并纠正了初版的错讹,使得新版更为完整、完善。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第二版)
北大中文系历来有传统:新生入学,分专业之前,各专业前辈学者都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介绍专业情况、讲述治学心得、对青年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等等。本书汇集了北大中文系众多知名教授(如白化文、谢冕、陆俭明、钱理群、严绍璗、李零、曹文轩、陈晓明等)在"静园讲座"中面向大学新生所做的演讲,内容涉及精神追求、学术志业、治学方法乃至文本赏析,从"务虚"到"务实",整体呈现了前辈学者的大家风范和求是精神,可以说既是引导青年学子走入学术殿堂的入门书,也是一部北大中文系掌故旧闻集。本次修订增加了两篇讲稿,作者一为诗词研究和创作大家钱志熙,一为语言学研究大家袁毓林,具体讨论了读书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后一篇对中文系出路的分析尤其饶有趣味。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
北大中文系历来有传统:新生入学,分专业之前,各专业前辈学者都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介绍专业情况、讲述治学心得、对青年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等等。本书汇集了北大中文系退休和部分在职教师在“静园讲座”中面向大学新生所做的演讲,共21篇,内容涉及精神追求、学术志业、治学方法乃至文本赏析,从“务虚”到“务实”,整体呈现了前辈学者的大家风范和求是精神,可以说既是引导青年学子走入学术殿堂的入门书,也是一部中文系掌故旧闻集。
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
江藩是清代乾嘉学派时期的著名学者,所著《汉学师承记》为研究清代学术的一大名著,历来虽有所研究,但作为全面论述的专门性论著,尚未出现。所以本书在学术领域中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全书资料收集丰富,围绕《汉学师承记》的史源、成书、版本、得失之研究,以及江藩学行、年谱之考订,皆可信可据。其中论及乾嘉以前清代大部分学者,不仅对读《汉学师承记》有参考价值,对于清代学术史的研究也多有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祖武教授评价此书“超迈前贤,后来居上。” 笔者研究清乾嘉时期学者江藩与他的名著《汉学师承记》十有余年,从事《汉学师承记校笺》课题的研究,也有了八年抗战的历史。《汉学师承记》一书,纂成于嘉庆后期,因此对嘉道及以后从事汉学的学者未能撰传,于是后来陆续有好事者对该书进行续补与注释的工作。
东吴三惠诗文集
東吳三惠為清初著名的經學家,尤其惠棟更是乾嘉考據學吳派的領袖。由他們的詩文著作,可以探究清初學界的某種情況,對清代學術的研究,可予極大的助益。本書包括惠周惕的《硯溪先生詩集》、《文集》、《遺稿》,惠士奇的《半農先生集》,惠棟的《松崖文鈔》,並附錄東吳三惠詩文集補遺相關序跋、提要及傳記資料等。
干嘉考据学研究
暂无简介
依稀识得故乡痕:漆家山50年村史
《依稀识得故乡痕:漆家山50年村史》是一部编写新颖而风格独到的纪实类村史。作者在体裁上试图通过传统编年、纪传体纪事方式,又结合西方章节体史著的写作方法,对中国西部农村寂寂无名的一个小村庄自1965-2015年50年间的动荡变迁史,如自然环境、历史风貌、文化传承、衣食住行、婚嫁病死、节日习俗、医疗条件、防灾救役、移民迁徙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叙述与评介。同时对村中特色人物,用立为专传的形式记其一生苦乐悲欢的行实。全书虽仅写小山村50年的历史,然亦为中国西北农村50年的历史,并可折射出共和国50年的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史料价值。作者既是村子50年历史的亲历者,又具有史家的眼光与文学者的气质,全书或客观叙事,或夹叙夹议,语言细腻,生动有趣,感情充沛,描摹亲切,穷源究委,巨细靡遗,既可当史书参稽,亦可当小品文欣赏,为当代之"豳风",史著之《七月》,有极强的感染力、共鸣性与可读性。
欲觅金针度与人——语文教育与高考论集
漆永祥教授有着超过30年的高考阅卷经验,2009年起更是担任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的主要负责人。本书是漆永祥教授近年来发表的有关语文教育和高考的论文、访谈、演讲、序跋等的结集。全书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包括《抛开束缚 回归本原——中学语文教学“十请”》《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等15篇,聚焦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语文教育改革和传统文化教育等问题; 第二部分是“语文高考·自主招生·创新作文大赛”,包括《关于语文高考改革的几点浅见》《由一道令人尴尬的试题说起——兼谈中学文言文教学等问题》《社会对高考作文是一种畸形重视》《“高考体”显示中学生不良文风和写作弊端亟待扭转》等15篇,主要聚焦高考语文特别是高考作文反映出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有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和“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的分析与评价,其中不少资料是首次公开披露; 第三部分是“关于北京市高中语文课程学习、教学与高考等问题的调研报告”,是作者在2013年起对北京城乡数十所高中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探讨的问题涉及中学语文教、学、考的方方面面,对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由国家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顾之川作序推荐。
乾嘉考据学研究(增订本)
《乾嘉考据学研究》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经修改后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文库,于199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获得学界广泛好评。原书早已售罄。此次增订,作者在原有十章的基础上新增五章,对乾嘉考据学家的事功之学、乾嘉考据学家与桐城派之间的关系、《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等乾嘉考据学与清代学术史上的重大议题以及江藩《汉学师承记》与方东树《汉学商兑》两部乾嘉考据学研究史中的代表性著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研,既展现了二十年来作者在此研究领域的新探索、新思考,又与原书十章形成相配相补的关系,有助于读者更进一步地认识与理解乾嘉考据学,对相关学术研究大有裨益。另外,增订本也对原书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订正。 本书将学术史研究与古典文献学研究相结合,对乾嘉考据学的名称、成因、派别、方法、代表人物、学术思想、成就得失及学术地位等,进行了纵深全面的考察,并对该学术领域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在学术观点的提出及论证材料的运用上,遵信清儒实事求是、注重佐证的治学方法与原则,有的放矢,不为空言。在力图历史地、真实地对乾嘉考据学进行细密梳理与明辨确论的同时,也试图使读者对其学的全貌及一些重大问题、学术特征等获得具体而切实的了解。
燕行录千种解题(套装上中下册)
“燕行录”指公元十二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近七百年间,朝鲜半岛高丽、朝鲜王朝遣往中国之使臣或相人员所纂之纪行录。 《燕行录千种解题(套装上中下册)》共收录772名作者、1168种书目与篇卷之《解题》(其中包括中国自宋至清历代因出使等前往朝鲜半岛者所撰之使行录与各类诗文,以及个别非“燕行录”着述)。共隶为正编80卷、附录5卷,都凡150万字,是迄今为止着录与收集“燕行录”极为全面丰富的集大成之作。全书仿《四库全书总目》之例,纠谬正讹,辑遗补阙,评骘甲乙,钩玄提要,以求达“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目的。《燕行录千种解题》不仅对“燕行录”研究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中国古代文史哲诸学、东亚学术与文化交流、“一带一路”历史与文化、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等方面的研究领域,都将成为一部案头常备的重要参考书与工具书。
乾嘉考据学新论
该书取名为《乾嘉考据学新论》,有两个缘由:一是所收论文中有《乾嘉考据学新论》一文,故以篇名代书名;一是所收十八篇文章,发表时间有迟有早,虽多不能算新,但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可能皆未寓目,故仍然算得上个“新”字,所以就勉强凑了这么个书名。所选论文,也涉及乾嘉考据学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所讨论的专题,还是资料的搜求,都力图突破前贤,对旧说多有纠补,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给读者起到参考的些微作用。
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
本书为北大中文系名师教育访谈录。访谈围绕教育主题,真实而亲切地呈现了名师们的求学任教经历、教学科研方法,以及他们对教育、人生、社会、国家等多层面的思考。四十四位访谈对象,既有资深教授,也有中青年名师,皆学识深厚、个性鲜明、人文气息浓郁、魅力无限,就教育这一主题,做出了符合职责及时代要求的表达,体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