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
王受之,1946年生,美籍华人,广州人,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87年作为富布赖特学者,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切斯特学院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学院从事设计理论研究和教学。现为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兼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生导师。担任多年的美国设计教育最高学府———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教授,广东省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加拿大楷硕(CAS)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顾问。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获得者。
世界现代设计史(第二版)
3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8%
《世界现代设计史》自出版以来,在国内关于世界设计史的教学和研究中,一直是被普遍采用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是修订版。本书编写之初的目的是给大众看的,给喜欢设计的人看的,给青年学生看的,主要是为学习设计的学生而写。因而,在修订过程中,仍然保持了初版的通俗写法,注重可读性。本书撰写重点不在于详细介绍具体设计范畴的发展,而在于把影响设计发展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设计发展本身联系起来讨论,给读者建立一个对于现代设计发展脉络的宏观认识。
世界平面设计史
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2%
《世界平面设计史》(第二版)是平面设计史理论的扛鼎之作,更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设计史理论读物。《世界平面设计史》(第二版)对2002年《世界平面设计史》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扩充,为读者完整呈现了世界平面设计的发展脉络与艺术面貌,从远古时期设计的起源一直到当下新的设计成果均有论述,是相关领域中完整、系统的学术著作,适合普通高等院校设计专业师生、广大设计从业者以及设计爱好者阅读使用。
世界现代建筑史(第2版)
《世界现代建筑史(第2版)》是修订版,修订的基本要求是修改错误、补充不足、增加新内容,而修订工作我自己订了以下几个标准是:存在错误的地方、不准确的地方、过于绝对的说法一律修改;这里有内容、理论阐述的错误,也有文字的错误和不准确的修改,这个工作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人名的翻译进行了统一,并且在书后有人名翻译对照一览表;为了保持相对准确,在人物、建筑物、建筑运动和艺术运动出现在《世界现代建筑史(第2版)》一次的时候都在后面附加了原文的名称;日文中的汉字中国读音和日本读音基本完全不同,比如丹下健三,读音是Tange Kenzo,因此全部用罗马拼音注出。原书中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八、九两章合并为一章。当时的布局,是因了后现代主义正处在高潮的情势,现在后现代主义已经衰落,因而布局上已无须给予如此大的篇幅了。最后的第十章是新增加的,目的是反映21世纪以来建筑发展情况的内容,介绍和讨论当代各个国家建筑设计的部分,添加了不少国家和建筑家、建筑事务所以及他们相关作品的介绍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个版本能够适应读者希望更多了解当代建筑情况的需求。本次修订基本保持了原书的通俗性,这本书是给大众看的,主要是为学习建筑的学生而写的。专家们有更深的学术要求,需要作更深入的学术探讨,可以看其他的著作。
身边的设计史 为坐而做——41把椅子的故事
《身边的设计史 为坐而做——41把椅子的故事》是《身边的设计史》的一个分册,讲我们身边具有意义、具有影响力、甚至是值得使用的和收藏的设计产品,从衣食住行开始,延伸到各个方面,配上手绘插图和照片,希望大家从轻松的阅读中学习到这些设计的背景和故事。设计是为生活的,而生活不是活着,而是具有意义活着,而正是设计给予意义,因此,说设计生活,恰恰回归设计本身的目的。此分册是讲述椅子的设计,有41篇文章,轻松有趣的文风加上悦目的插图,再加上作者的影响力,具有畅销书潜质。
世界时装史
全书分“现代时装的开端(1900-1909)”、“典雅风格的回复(1930-1939)”、“时装的未来(1990-2000)”等十三个篇章,全面介绍了世界时装的发展历程。
城市史第一部-有机城市HISTORY OF CITIES-ORGANIC CITY
西元前五世紀的雅典,十四世紀的佛羅倫斯,十六世紀的倫敦,十八世紀的維也納,十九世紀的巴黎,二十世紀的紐約…..,這些名城都有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而即便是小城市如德國威騰堡也曾獨樹一幟,留下動人風采,然而,當城市光彩照亮世界文明之後,隨著潮流的轉換會逐漸於舞台上暗淡,由下一個城市以不同面貌引領時代風騷,未來,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名城將會落在亞洲嗎?城市的誕生與發展,究竟蘊藏著什麼樣的內涵與機制,本書作者融合理性的學術理論,嚴謹的從歷史、法律、政治、地理、文化、建築學層次,與感性的筆調,從人文關懷者的立場,或感嘆、或讚揚,帶領您全面性的細論歷史上以及正在發展或逐步被破壞的城市形態與形成過程。 《有機城市》是一本帶您透晰世界古今城市迴圈與流變的書。 我們將藉由閱讀城市與城市文明,了解人類發展過程中的生活,與自己所呼吸的城市空間。
身边的设计史 为了光明——40个灯具的设计
“身边的设计史”系列丛书的第一本——《为了光明·40个灯具的设计计》以现代设计史为出发点,选取趣味无穷而时常被人们忽视的“灯具”,讲述不同时空中这个物品设计和使用的来龙去脉,表达出丰富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使人们在轻松地阅读中愉悦地获得“营养”。本书还给广大读者有一个惊喜,那就是王受之先生专门为这本书亲手绘制的40张精彩插图!相信在大家携手战胜疫情的日子里,这一盏盏闪现智慧火花的灯具,将为你驱散阴霾、迎来光明!
往事碎屑
作者王受之以随笔形式,以优美的笔触系统而又深入地记述了自己读书、求学以及工作经历,以及对当前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如是东方
中国古建筑体现了明确的礼制思想,注重等级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本书属于“中国古典建筑美学通识类读物”,内容通过普及中国“府+院”为特点的中式建筑为核心,结合作者个人成长及设计经历,详细介绍北方合院建筑特点,并结合目前中国著名建筑遗产,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居的融合与碰撞,将专业建筑欣赏普及化。
世界当代艺术史
《世界当代艺术史》以比较通俗的方式介绍了世界当代艺术1960年代发展至今的轨迹,希望比较专业地阐述一些艺术运动,包括新波普主义、当代抽象绘画、新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同时也就一些地域性的当代艺术情况,如美国纽纸、纽约以外的地区、加勒比海地区、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的当代艺术现状给予介绍,使读者能够从纵、横两方面对当代艺术情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和了解。
巴黎手记
暂无简介
白夜北欧
北欧文化有种很特殊的味道。美国洛杉矶艺术设计学院终身教授王受之用独特的见解和宽阔的视野角度、深入浅出的笔触,将北欧本身的设计及其文化品味从赞叹近乎于崇拜。 当今世界文化最具影响力的地方之——北欧,这本书将从它独特的设计、生活、建设及历史等各方面去深度解读它的魅力所在,阐述它影响着世界文化潮流的焦点所在。 在我们外人来看,北欧设计都非常好,但是要很费力才能分辨它们之间的差异。北欧设计评论家安尼·斯滕罗斯曾经说:在北欧国家中,丹麦人比较“南部”化一点,芬兰人则有点“东方味道”,挪威人是“北派”,而瑞典人则基本是中坚。冰岛人自有一套,谁也不属。这本书将从北欧独特的设计、生活、建设及历史等各方面去深度解读它的魅力所在,从而阐述一个将德国严谨的功能主义与本土手工艺传统中的人文主义融会在一起的斯堪迪纳维亚设计。
骨子里的中国情结
融汇古今,打通中外,带我们进入了一次文化旅行。从苏州园林到皖南民居,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岭南的“四园”,甚至一直到法国的凡尔塞宫和美国纽约的第五大道,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其结构、其情趣、其精神,统统贯穿到住宅文化的总体历史中。更为可贵的是,该书一改建筑专著的枯燥乏味,以随笔的形式以小见大,平中见奇,深入浅出,体现了一个学者对中国建筑的哲思。
水晶城-历史中建构未来
历史中建构未来,未来中追忆历史。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地产商们“创造”了很多新的东西:越来越多的小区,越来越多的景观,越来越多的概念……但有一样是开发商无法凭空创造的,那就是历史。——天津万科 单小海 尊重文脉(的房地产开发),不仅仅需要责任心,还需要技巧和创意——在这方面,中国的开发商,还有教授、学者们,都应该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努力。——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石 提倡万科在水晶城的做法,总会产生一些回响,如果这些回响能够变成一种力量,能对我们自己的传统,当然也包括对解放后半个世纪的传统,有多一些的保护,我就很知足了。——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终身教授 王受之 在中国急遽的城市化进程中,建设者对土地历史的态度成为一个无可回避的话题。万科在天津玻璃厂实施的案例因而具备了普遍性的意义:最能突出天津特色的五大道风情和小心保护的玻璃厂原貌成为万科规划该住区的要素。万科保留、对比、叠加,借鉴欧洲小城和五大道小洋楼的风格和神韵,将一个厂区和一座城市的文脉规划、绵延于这个居住社区里。曾经,一个占地670亩的玻璃厂见证着天津工业的繁荣。如今,一个40万平方米的有历史的新型社区成为更多家庭的生活舞台。
上海院子
《上海院子》主要以建筑、文化、生活的主线串联全文,讲述了王受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与上海各种文化名人的接触,以及诸多对时代与建筑的体会,在亲身见证上海不同时期发展的同时,介绍了新亚洲赖特风格的建筑:上海院子。书中穿插的铅笔速写画,亦是将上海时光的风情,以故事的形态,影射到读者的脑海里。
王受之插画
插画艺术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插画作为现代设计的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其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插画设计已广泛应用于文化活动、社会公共事业、商业活动、影视文化等多个领域。 《王受之插画:动物篇》是将王受之先生平时的动物速写、插画手稿及绘画心得结集出版。从实景写生到想象描绘,从写生场所选择到绘画材料和工具的使用等内容都有所涉猎。加之王受之先生在全球插画市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从事多年艺术理论教学工作,相信他的观点及插画风格一定会给喜欢插画艺术的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置若网文系列:营建集
《营建集》是王受之教授新作《置若网文》系列设计感悟随笔集!《营建集》关注建筑、时尚、城市等话题,饱览设计、文化咨询,不跟设计、文化的主流舆论,对主旋律置若罔闻,对主流舆论置若罔闻。本书适合各年龄层次的读者参考阅读。
集美组设计之御景湾酒店
东莞御景湾酒店整体装修工程于2001年3月开工,2002年2月竣工,历时近一年。施工高峰期,施工人员达2000多人。重点在装修精细部分,如酒店大堂、酒店套房及总统房等。总建筑面积5800m2,其中餐饮区5300 m2(含西餐厅960 m2,中餐厅1250 m2,宴会厅1000 m2,巴西烧烤厅520 m2),首怪大堂区2650 m2,客户区中标准房9738 m2、套房5436 m2,多功能会议区2300 m2,总统套房区680 m2,娱乐区(含桑拿)4380m2,其它公共区域5800 m2。 对自己的作品,集美组人有着文化和品质高度上的要求。在他们眼里,占第一位的不是功能和技术类的因素,而是对于设计对象抱持的热爱,以及他们寄寓其间的不灭的理想。
朝上的城市
从对杭州历史沉淀的感怀,探讨了世界城市的发展:从横向蔓延(郊区化城市发展),到后来西方所做的探索包括“第十小组”和“建筑电讯”;再到城市的竖向发展,并详细阐述了对城市新陈代谢派的思考,并剖析了六本木丘、东京中城。再把目光自世界、从历史,转向今天的杭州以及百大绿城的西子国际项目。从项目的意义、项目的设计、项目老总的思考,解析了慢城慢客的生活理念,对西子国际项目赋予了“建造新杭州的轨迹”这一历史使命。最后以对城市发展未来的思考作为本书的总结。
北京手记
这些年来,北京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的确让人震惊:前30年中,有好多国家机关建设了“大院”型的小区;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建造了十大建筑和改造了长安街……近几年来,特别是获得奥运会举办权以来,北京的建设速度可谓世上绝无仅有,高楼林立,道路伸延,公共建筑越来越宏大,城市的改造也越来越快……
威尼斯手记
王受之,艺术设计评论者、艺术工作者,美国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中国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美国插图史
《美国插图史》详细的讲述了美国插图的开始(1880-1900)、白兰地河画派和美国插图的兴盛(1900-1910) 第三章美国插图的黄金时代(1910-1920)、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插图(1920-1930)、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插图(1930-194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插图(1940-1950)、战后美国插图的发展(1950-1960)、动荡的年代(1960-1970)、当代美国插图等内容。
建筑集
王受之序言摘录: 把自己博客上的文章和一些为杂志写的专栏文章,按照建筑、设计、时尚、电影、城市、游历、艺术、娱乐、回忆、随笔这样一些类别,加上插图、自己的漫画,出版小书,是这套书的一个基本的构想。 这套小书是我自己定的名字,叫做《置若网闻》丛书,是将成语“置若罔闻”用谐音转化出来的,主要是为了容易记忆。这是给大众看的,因此自己告诫自己,在选择和撰写的时候不能太学究,否则谁看呀?文字要有趣味,有内容,也要切中时弊,这也是我自己的一贯文风。《置若网闻》第一批出五本,包括建筑、时尚、设计、城市、电影等内容。
微风吹过圣芭芭拉
这是一本适合于坐在藤椅上喝着茶,或喝着咖啡,慢慢品味的书。写的是加利福尼亚滨海一个好像停滞在历史中的地中海风格小城圣芭芭拉,字里行间淡淡地渗出一种宁静的气息。没用多少笔墨,却在讲述一种毫不匆忙、缓慢的生活品味。在我们这个匆忙的时代里,这实在是太可贵了。 看上去这只是一个关于速度的话题,其实它是一场关于生命的哲学探究,主题便是我们究竟是为了工作而生活,还是为了生活而王作。如果你能够理解书中所提到的加州小镇圣芭芭拉的恬静和浪漫,体会到“慢城主义”的核心观点,你就会意识到,如果我们仅仅为了工作而生活,那么人类作为有血有肉,欢笑哭泣的个体,其价值又为何?
设计集/置若网文系列
《置若网文系列之二:设计集》包括了设计奇人索扎斯、绚丽伊索拉、阿根廷的原创性设计、精彩的格里克、商业摄影中的斯多葛主义、从世界杯足球看德国设计文化、把弄塑料的高手、松果一样的灯、球一样的椅子等等。
游走集
《置若网文系列之3:游走集》包括了普罗旺斯散记、细语尼斯、吃在尼斯、艺术之城、千年时光沉淀下的浪漫小城、惊艳博加莫、小镇大教堂、英伦性格、行走伦敦、英国是怎样崛起的、北欧白夜的遐想……等等。
王受之讲述汽车的故事
《王受之讲述汽车的故事》作者以设计艺术的专业眼光,融会了自己的各种体验,从最新款的豪车,讲到大众使用的经济型小车;从世界流行趋势,讲到中国汽车文化。
建筑中的国语
暂无简介
哈啰中产
该书一共有十二章,采用了大量第一手翔实的图片,独特的笔法写中产阶层生活模式与行为方式,广东省房地产协会营销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深圳市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陈劲松先生为本书作了序。 该书2005年5月正式在全国发行,但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的消息称,由于《哈罗!中产》印量有限,在很多地方上市一周即售完。在讳谈″阶层″的时代,该书打破了固有的论说模式,融贯中西,行云流水的笔触,读之倍感亲切,酣畅淋漓。有书评人士认为,《哈罗!中产》跨越了它本来的意义指向,标志中产阶层正在被国人认知,而中产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渐渐在一些城市流行。 经历了25年的高速发展,深圳为作为一个群体的“中产”的出镜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观念条件。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和谐深圳”的转变本身,看似是自上而下的推力,实际是自下而上的结果。正如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的,中产阶层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深圳25年对中国社会形态较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培养和造就了“中产”这个群体,不管是“速度深圳”还是“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甚至“文明深圳”,“中产”永远是这座城市的中流砥柱和主要的参照系。 我们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主人,当我们以主人的姿态爱护自己的家园、构建一种和谐之后,我们终究会在这座城市中,解读出一种独具魅力的内涵和品格。 本书的连载,得到深圳市丰泽湖山庄有限公司、深圳市星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世联地产顾问(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市风火广告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他们的努力让我们强烈地感觉到,民间的商业行为本身有时是值得我们敬重的。他们关心这座城市的发展,关心深圳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关注深圳的城市品格,而对深圳居住文明的持续深入的关注,终于使“中产”话题点燃,成为新深圳的一个重要节点。
执意纯粹
暂无简介
时尚时代
王受之,国际上著名而资深的设计教育家、理论家。现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设计理论终身教授;中国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同时担任清华大学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多家高等学府的客座教授。出版过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关于设计理论的重要著作,如:《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建筑史》、《世界现代设计》、《世界现代平面设计》、《现代世界艺术的发展》、《平面设计史》、《流行时尚史》、《骨子里的中国情结》、《啥罗中产》、《执意纯粹》、《白夜北欧》、《微风吹过的圣巴巴拉》、《建筑中的国语》等。同时担任中国万科地产、北京鲁能地产、重庆龙湖地产等多家大型房地产公司的开发顾问,对中国房产与中国设计有着巨大的文化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水墨三十度
暂无简介
纵情现代
本书经过从西方到东方的现代建筑之旅,作者从建筑史学角度,透视建筑的表面、技术层面和每个细节,而深入精神内核。
城之国语-兰亭坊记
暂无简介
一个城市的中西语境
广州的周边,有一串非常精彩的中小城市。看看这些城市的分布,竟像一把扇子的形状:扇骨是珠江众多的支流,而扇柄,则由三条大河组成,分别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条河流合为浩瀚的珠江,再分成几百条细流,一片蒸腾,向南流去,至香港汇入大海。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珠江三角洲”了。在这些主流、支流、细流之间,星罗棋布地布着几百个城镇,青山绿水,桑基鱼田,小的或是几十户人家的桥头小镇,大的有如香港这样的国际性大都会。这里是世界经济的一个热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批特区——深圳、珠海的所在地。这个三角洲富可敌国,它创造的财富超过好多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整个三角洲位于亚热带,常年温暖湿润,因而四季都是绿色的,有山即林,见地而田,植被丰富。加上这些年的建设,道路通达,桥梁纵横。有时候,北方的朋友冬天过来,陪他们在这个三角洲四处开车看看,都很为此地富庶如斯而惊叹。 在这把“扇子”的东面,就是惠州。惠州城里有座桥,凭桥分成东西两个行政区。一边是惠州府,另一边是惠阳地区的府制所在。惠阳地区下辖多个县,其中也包括保安县。过去,深圳即是保安县下属的一个边境小镇,到1978年,才分划出来,形成特区。其实,深圳和惠州原来是属于同一个区的。从深圳去惠州,距离相当近。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深圳房价越来越高,许多深圳人开始到惠州置地购房,或是自住、度假,或是投资。我在惠州看一些比较高档的楼盘,据说一半以上的业主是深圳人。看那情势,有点类似上海人到松江、苏州、安亭置业,或者广州人到花都、南沙、市桥置业。惠州在广州的东面,北凭罗浮山,南靠大亚湾。岭南两峰之一的罗浮山,是个有灵气的地方,山里佛寺、道观、书院深藏不露,雾气蒸腾,无论下面多炎热,山中始终是清幽可人。山下那条清澈的东江,从江西、福建进入广东,穿越惠州城区,宛然南行,去到深圳附近,进入珠江。
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
《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新都市主义论)》讲述了:房地产开发,特别是商业住宅的开发已经成为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热点,房地产开发的类型多种多样。中国的住宅开发经历了几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与发达国家差距比较突出的是在规划和设计方面。《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新都市主义论)》向读者介绍了住宅小区的环境、规划、设计、发展、评价、和设计中的具体问题设计模式类型等。
春风格拉斯
继《骨子里的中国》、《哈罗中产》、《纵情现代》等三本有关建筑的文集畅销于市之后,王受之的最新力作《春风格拉斯——地中海寻香之旅》,又一次打开了地产行业及普通民众的眼界。 《春风格拉斯——地中海寻香之旅》一改往日尖刻的芥末式语言,轻松有趣、悠闲散漫的揭示出人类社会最初也最为久远的居住模式—— “小镇”永恒生存之道。作为普通读者,你完全有理由把这本书当成一本图文并貌的地中海小镇科普性散文式游记来细细品读,也可以由本书中充满睿智与机锋的论理性语言,形成严谨有序的小镇建筑体系,以此探寻小镇的诞生源头及超越时空的永续性成长代码。
荔湖城记
中国的房地产开发业发展时间太短,因此开发商中对建筑、对规划发展不了解的大有人在,最糟糕的是其中不少人因为房子卖得好,就以为自己做的是好房子,好社区。金地领导层清楚得很,他们是下了工夫规划和设计的,建造质量也非常好,并且很希望能够从比较客观的立场,从城市发的宏观角度来看自己这个项目。因此,他们约我写本讲讲城市规划发展趋势,讲讲他们这个增城的开发项目在广州城市发展中可能提供的一些参考意义时候,我是很高兴接收这个任务的。这就是这本小书的来历了。 书的撰写时间在2006年的夏季,那时候我刚刚从南欧、澳大利亚东部回到加利福尼亚,主要就是去研究一系列那里的小城镇,这本书在整个撰写过程中自然就受到这种小城价值观在情绪上的影响,想写得比较理论一些,怕读者感到单调,但是还是想把新城市主义讲得更加透彻一点,很如果有不周之处,也还是望读者宽容吧。
你好!精英
怎样的人才是精英?社会中讲精英,总是两个,一个是布尔乔亚,另一个是波西米亚,井水不犯河水,泾渭分明。而形成的一个年轻精英层,是旧精英的布尔乔亚(bourgeoisie)和以前和他们对立的波西米亚(bohemain)合成的新阶层,简称“波布”,取两个词的第一个英节bo,合成BoBo。书中,作者将带领我们对“精英”做一次彻底的审视和透视。
扫描与透析
王受之先生的《扫描与透析》,让我想起1995年和靳尚谊、戴士和两位先生一同访问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情景。受之驱车将我们带到学院所在的山顶,在草地和树丛的绿色掩映下,一座钢和玻璃的桥状建筑突显在山岗之上,宛如蓝天下的一尊现代雕塑,带有一种包涵着秩序和力量的庄重。这就是学院的校舍。进入校内,窗明几净、井井有条,没有一般艺术院校的那种漫不经心的散散懒懒的样子,令人耳目一新。王受之先生说:“这里的学校不允许散发披肩、异服奇装。因为这里培养的将是设计界的精英。”一切要求近乎苛刻。当然师资、教学、设备都是一流的。因此,在美国历年艺术学院的评估排榜中不居第一就是第二。 尤其是汽车的设计研究总是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我们被破例引进一间研究室,通常这里不允许外人进入。室内满帖着各种中国的画报、图片资料、五极杂呈的汽车草图、案上放着完成或尚未成型的汽车型样。原来这个室里的研究生正在设计着十年后中国家用汽车!他们只作超前的研究,所以他们总处在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