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
白先勇(Pai Hsien-yung,1937年7月11日-),中国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出生于广西南宁,籍贯广西桂林,毕业于美国爱荷华大学,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白先勇在1958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大奶奶》,硕士毕业后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最终在1994年退休。他曾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凭借《Silent Night》获“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
台北人
52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8%
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一本深具复杂性的作品。此书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写作技巧各篇不同,长短也相异,每篇都能独立存在,而称得上是一流的短篇小说。但这十四篇聚合在一起,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说之幅面变广,使我们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
孽子
35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3%
白先勇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孽子》,以同性恋为题材,全书共分为四章,依次是“放逐”、“在我们的王国里”、“安乐乡”、“那些青春鸟的行旅”,描写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台北的一群为家庭所弃、为社会所遗的“孽子”。白先勇题记:“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其中父子冲突的主题,亦令人印象深刻。
树犹如此
29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2%
《树犹如此》是白先勇的散文自选集,主要收录他回忆个人经历、亲友交往的文章。其中纪念亡友的《树犹如此》将至深痛楚沉淀六年,被称为“以血泪、以人间最纯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另收两篇写友人的新作:画家奚淞修佛之旅《寻找那一棵菩提树》,救助上万艾滋孤儿的杜聪《修菩萨行》。可见白先勇近年心中所系。书中作品多成于白先勇“五十知天命”之后,董桥曾“惊讶他已然像自在、放下的老僧,任由一朵落花在他的掌心默默散发瞬息灿烂”。写至友王国祥、三姊先明,平实中蕴藏波澜壮阔,人间悲悯。桂林、上海、南京、台北,文化乡愁叠加,难觅归处。在倾注心血和青春的同人杂志《现代文学》,白先勇以文会友,情笃一生。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11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3%
当八十岁的白先勇,遇见三百岁的曹雪芹,听华文世界小说大家如何解“天下第一书”,看两个时代文学赤子跨越时空的心灵相印。本书由白先勇台湾大学《红楼梦》导读通识课(2014-2015)课堂讲义编纂而成。《红楼梦》是一本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探索不完的秘密,但最重要的,它终究是一部伟大的小说。白先勇正本清源,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侧重解析《红楼梦》小说艺术的“现代性”:神话构架、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检视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并远远超越它的时代,甚至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更早、更前卫。他以小说家的艺术敏感,擦去经典的蒙尘之处,将历来被冷落的人物、被曲解的角色一一归还原本的个性姿彩,令其登台绽放。在文字艺术的赏读玩味之间,解读中国人生哲学的绝妙真意与人情社会的文化密码,更从一本伟大的小说延展开去,漫谈文学、美学、哲学、昆曲的枝枝蔓蔓,织构一座如梦如幻的红楼琼宇。白先勇借此细读机缘,仔细比对“庚辰本”与“程乙本”的差别,掂量一字一句的千斤之重与微妙意蕴,得以重新发现失落已久的“程乙本”《红楼梦》之美。
纽约客
7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8%
六五年的一个春天,作者在爱荷华河畔公园里一张桌子上,开始撰写《谪仙记》,其时春意乍暖,爱荷华河中的冰块消融,凘凘而下,枝头芽叶初露新绿,万物欣欣复苏之际,而作者写的却是一则女主角飘流到威尼斯投水自尽的悲怆故事。当时作者把这篇小说定为“纽约客”系列的首篇,并引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作为题跋,大概作者觉得李彤最后的孤绝之感,有“天地之悠悠”那样深远吧……可是悠悠忽忽已跨过了一个世纪,“纽约”在作者心中渐渐退隐成一个遥远的“魔都”,城门大敞,还在无条件接纳一些络绎不绝的飘荡灵魂。
树犹如此
6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1%
面对人世的诸多悲欢离合、生死无常后,白先勇感叹道:“拥有的从来都是侥幸,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所有的成熟都是从失去开始。”“我一向相信人定胜天,常常逆数而行,然而人力毕竟不敌天命……我们全力以赴,却仍一败涂地。”在无数次提笔与落笔之间,思索文学的意义、写作的目的,白先勇如是说:“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上,最深刻最心底的投射,替那个民族说出心中话。”“我写作,因为我希望将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楚转变成文字,用文学写人性人情。” 在这部散文集中,作者或怀人忆旧,或自述过往,或抒情感怀,或谈文论艺,虽然写的是个人记忆,根子里其实写的是历史。留在白先勇童年记忆底片里的是上海“最后的一抹繁华”,而“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漫长过程闪回的是二十世纪中国人历史的流变沧桑。
寂寞的十七岁
3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6%
《寂寞的十七岁》收入白先勇早期、中期的短篇小说多篇。白先勇早期小说可分两类:一类是或多或少凭借自己切身经验改头换面写成的小说:《金大奶奶》、《我们看菊花去》、《玉卿嫂》、《寂寞的十七岁》,多少表露出作者童年、少年时代的自己。第二类,幻想(fantasy)的成分较重,最显著的例子是《青春》,此外,《闷雷》、《黑虹》、《小阳春》、《藏在裤袋里的手》,也多少是幻想的产物。夏志清认为白先勇是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
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增订版)
2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8%
白先勇家藏的“战神”白崇禧毕生影集。本书为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为父亲编著的最重要一部著作。共分两卷,上卷《父亲与民国》(1893—1949),下卷《台湾岁月》(1949—1966)。全书以白崇禧戎马生涯为主线,涵盖北伐、蒋桂战争、建设广西、抗日、国共内战、二二八事件后赴台宣慰……记录从1927年至1949年白崇禧前半生的军政活动,大起大落,澄清白崇禧与蒋介石、李宗仁等人分分合合的历史误区,以及1949年后在台湾十七年的交游、信仰、弈棋、狩猎等暮年活动,淡泊自适,表露白崇禧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生活点滴。精选珍贵照片五百余幅,记录诸多历史关键时刻。其中,白崇禧作为历史上华南领兵攻入北京的第一人、最后完成北伐大业的一组影像,更是弥足珍贵。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上)
1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6%
当八十岁的白先勇,遇见三百岁的曹雪芹,听华文世界小说大家如何解“天下第一书”,看两个时代文学赤子跨越时空的心灵相印。本书由白先勇台湾大学《红楼梦》导读通识课(2014-2015)课堂讲义编纂而成。《红楼梦》是一本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探索不完的秘密,但最重要的,它终究是一部伟大的小说。白先勇正本清源,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侧重解析《红楼梦》小说艺术的“现代性”:神话构架、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检视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并远远超越它的时代,甚至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更早、更前卫。他以小说家的艺术敏感,擦去经典的蒙尘之处,将历来被冷落的人物、被曲解的角色一一归还原本的个性姿彩,令其登台绽放。在文字艺术的赏读玩味之间,解读中国人生哲学的绝妙真意与人情社会的文化密码,更从一本伟大的小说延展开去,漫谈文学、美学、哲学、昆曲的枝枝蔓蔓,织构一座如梦如幻的红楼琼宇。白先勇借此细读机缘,仔细比对“庚辰本”与“程乙本”的差别,掂量一字一句的千斤之重与微妙意蕴,得以重新发现失落已久的“程乙本”《红楼梦》之美。
我的寻根记
1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3%
《我的寻根记》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白先勇经典作品集,怀抱着一份对文学、对故园的眷念,展示着白先勇个人色彩的文学、艺术轨迹和生命历程。文分三辑:第一辑小说,共8篇,收入《玉卿嫂》、《寂寞的十七岁》与《谪仙怨》等,以及获郁达夫文学奖的最新作品《Silent Night》,篇篇皆是精品;第二辑散文,共9篇,收入《树犹如此》、《明星咖啡馆》与《第六只手指》等,满眼是乡愁与亲情;第三辑评论,共6篇,包括《与奚淞对谈三章》与《大观红楼》等,集结了近年来演讲、访谈、文论,可一窥文学大师的文学观与个人体验,也相当全面地呈现了白先勇这些年的文学活动。
八千里路云和月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3.0%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文坛大家白先勇的全新作品集,书写一个时代的生命轨迹与历史魂魄,是故事的日积月累,更是填不满的文化乡愁。作者在字里行间深感生命中值得纪念的这些人、那些事,是永远回忆不完的人生财富,折射出他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及审美理想。白先勇用毕生的沉淀之笔,描绘了一幅至真的生命画卷,引领读者逐渐碰触热得发烫的文学家胸怀。《八千里路云和月》就像委婉的长河,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余韵,在寂静无声的文字中,含蕴着丰沛的生命力。
白先勇“白与红”红楼梦系列两种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3%
《红楼梦》是一本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探索不完的秘密,但最重要的,它终究是一部伟大的小说。白先勇正本清源,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侧重解析《红楼梦》小说艺术的“现代性”:神话构架、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检视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并远远超越它的时代,甚至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更早、更前卫。《正本清源说红楼》便是针对这两大议题编辑而成,汇集了自胡适以还,世界华人范围内的学者、专家、作家,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以及“程高本”与“脂本”的差异比较、各抒己见的一些文章。这一部红楼雅集,第一辑“名家说红楼”,是名家文章中论述两大议题的摘要(包括王国维、陈寅恪、林语堂、俞平伯、夏志清等);第二辑“名家评红楼”,是红学研究各阶段学者、作家的全篇重要文章(包括胡适、高阳、周策纵,以及杨绛、王蒙、白先勇等);第三辑,特别收入白先勇近年在台湾大学授课而一笔一笔整理记录的《庚辰本与程乙本对照记》,共一百七十余条,以及当今红学大家的上海论坛实录《〈红楼梦〉百年议题:程高本和后四十回》。
正本清源说红楼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0.4%
本书《正本清源说红楼》便是针对这两大议题编辑而成,汇集了自胡适以还,世界华人范围内的学者、专家、作家,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以及“程高本”与“脂本”的差异比较、各抒己见的一些文章。这一部红楼雅集,第一辑“名家说红楼”,是名家文章中论述两大议题的摘要(包括王国维、陈寅恪、林语堂、俞平伯、夏志清等);第二辑“名家评红楼”,是红学研究各阶段学者、作家的全篇重要文章(包括胡适、高阳、周策纵,以及杨绛、王蒙、白先勇等);第三辑,特别收入白先勇近年在台湾大学授课而一笔一笔整理记录的《庚辰本与程乙本对照记》,共一百七十余条,以及当今红学大家的上海论坛实录《〈红楼梦〉百年议题:程高本和后四十回》。
人间孤独,却有温度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7.5%
本书是一本以怀旧为主题的名家散文选篇,数位名家用细腻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于无声中治愈当下孤独的青年读者,在孤独的世界传递人间温暖。本书汇集华语文坛名家散文经典,文笔扎实,行文流畅,字里行间充满人生真味,可读性和感染力极强。由余秋雨、蒋勋、白先勇等知名作家领衔,有一定的读者认同基础。全书分为五章,每一章分别是一个温情主题,引领读者重温老一代作家对岁月沉积的体悟,在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治愈自己。
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5%
《一个人的“文艺复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之际的一部白先勇散文集,主要收录关于文学、艺术活动的文章。《白先勇与青年朋友谈小说》,谈小说的创作经验;《十年辛苦不寻常》,谈昆曲的美学价值;《抢救尤三姐的贞操》,谈《红楼梦》的版本优劣;《现在是文化复兴的好时光》,谈文化经典的保存与流传,以及如何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文章的时间跨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直至如今,可见,实现我们的“文艺复兴”,是白先勇多年来心中悲愿。白先勇曾经说过,我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我们的“文艺复兴”。而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正体现了白先勇个人色彩的“文艺复兴”的历史轨迹和基本面貌。
文学不死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8%
“文学不会死”,是白先勇就文学之未来做出的掷地有声的预言。本书是白先勇阅读其他文学、艺术文本之后,洞幽烛微而得的思考和研究结晶:第一部分从港台文学入手,探寻当代文学作品不朽的美学价值;第二部分深情回忆文学前辈与同辈的创作故事;最后,作者重返古典文学世界,盖因这里有着真正保证文学永恒性的活水源头。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下)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6%
当八十岁的白先勇,遇见三百岁的曹雪芹,听华文世界小说大家如何解“天下第一书”,看两个时代文学赤子跨越时空的心灵相印。本书由白先勇台湾大学《红楼梦》导读通识课(2014-2015)课堂讲义编纂而成。《红楼梦》是一本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探索不完的秘密,但最重要的,它终究是一部伟大的小说。白先勇正本清源,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侧重解析《红楼梦》小说艺术的“现代性”:神话构架、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检视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并远远超越它的时代,甚至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更早、更前卫。他以小说家的艺术敏感,擦去经典的蒙尘之处,将历来被冷落的人物、被曲解的角色一一归还原本的个性姿彩,令其登台绽放。在文字艺术的赏读玩味之间,解读中国人生哲学的绝妙真意与人情社会的文化密码,更从一本伟大的小说延展开去,漫谈文学、美学、哲学、昆曲的枝枝蔓蔓,织构一座如梦如幻的红楼琼宇。白先勇借此细读机缘,仔细比对“庚辰本”与“程乙本”的差别,掂量一字一句的千斤之重与微妙意蕴,得以重新发现失落已久的“程乙本”《红楼梦》之美。
红楼梦幻:《红楼梦》的神话结构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1%
“《红楼梦》其实是一本处处暗伏着隐喻密语的象征主义小说。”——白先勇 “一切现象本质就是梦幻。”——奚淞 小说家白先勇与艺术家奚淞——一位历经身世浮沉、家国变迁;一位修佛数十载,深谙佛理。一对相识半世纪的老友,联手畅谈《红楼梦》,深度探索古典巨著中隐藏的谜题。 细腻解读红楼故事,从绛珠仙草报恩本质、宝玉出家真相、风月宝鉴的爱欲与死亡、大观园与母系社会、太虚幻境的象征意义,延伸出民族集体潜意识、儒释道三家思想、佛学内涵哲理,二位老师结合多年的人生阅历与修行体悟,糅以文学与美学评析,穿透表层文字,剖析红楼中的幽微意象与隐喻,以独特的视角诠释角色众生相,道破红楼主旨。 在书中,围绕《红楼梦》第一个登场又蕞后一个离场的角色——英莲,奚淞凭借精到的洞察,提出前所未闻的新解,解读英莲这条“草蛇灰线”对整部红楼的重大意义,揭示文本背后的隐秘真相。 此外,本书还附有“红楼梦神话结构示意图”,由奚淞老师亲笔绘制。随着二位作者对谈的展开,一笔一线,逐次搭建出《红楼梦》上层绵密的神话结构,拨开繁华表象,深入背面潜藏的“明心见性”心灵世界。 这是一场“触及灵魂”的对谈,完整诠释了这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梦幻剧,创造出一个如梦如幻的红楼舞台。
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1.7%
白先勇为父亲白崇禧与台湾历史再揭重磅,有真相才有愈合!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是现代台湾历史上最惨痛的悲剧,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至今仍未消散。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二二八是当代台湾历史的一个起点。事件爆发后,白崇禧受国民政府派遣,前往台湾宣慰,止痛疗伤,抚慰民心,弭平动荡,前后16天,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关键十六天》是白崇禧将军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与历史学者廖彦博,共同寻访耆老,搜集湮没的史料,收录历史照片约70幅,还原关键十六天的史实真相。本书抱持“还原历史真相”的态度,运用各项档案、电报、函件,以及相关当事人的日记与口述访谈记录,重建白崇禧奉命赴台宣慰的前因后果,尽量以每个小时作为单位,近距离观察这平抚伤痛的关键十六天。
一把青
《一把青》主要收录了我们看菊花去、闷雷、月梦、玉卿嫂、小阳春、青春等二十一篇小说。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从总体上看,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1958至1962年,为出国前的小说创作;第二阶段——1964至1965年,为出国初期的小说创作;第三阶段——1965至1971年,为《台北人》小说集的创作期;第四阶段——1971至1977年,为长篇小说《孽子》的创作期;第五阶段——1979至今,为后期创作阶段。
蓦然回首
本书为白先勇散文集,其中包括:第一辑散文;第二辑文论;第三辑说戏;附录共三十篇。
游园惊梦
《白先勇文集(第5卷)(戏剧 电影):游园惊梦》分两辑,第一辑为剧本,第二辑是剧论。全书共收录了《游园惊梦(话剧剧本)》、《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对 的影响》、《游园惊梦——小说与戏剧》等内容。
永远的尹雪艳
暂无简介
姹紫嫣红牡丹亭
《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 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其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辉,相得益彰,四百年来不绝于舞台。二OO一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二OO四年四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全世界巡演,更带给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奉书收录海内外名家阐释文章,探索《牡丹亭》艺术精神,发掘昆曲之美;井辑《牡丹亭》诞生以来的重要历史图片,以及-青春版”排演剧照上百帧,足以证史,亦堪悦目:所收“青春版。剧本,亦以史诗格局和对称平衡之美为特色。从“美丽的古典”到“青春的现代”,《姹紫嫣红牡丹亭》尽展缠绵四百余年的生死至情。
华语文学60年 岁月慈悲
《岁月慈悲》——此岸与彼岸 在佛语中,给予众生曰“慈”,拔除众生苦难曰“悲”,而对一个人来说,若能站在终点回顾,具此般伟力的无疑便是时间。 书中作者均为生于20世纪50年代前的一批台湾优秀作家,他们因战乱而被迫离乡,在异乡寻找抚慰心灵的方式。人生漫漫,生命中的苦难与悲痛,都被岁月宽释,数十年的乡愁凝结成笔下的文字,让他们在内心中生长出真正的同情与原谅。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
暂无简介
父亲与民国
白先勇:父親與民國 2012年04月08日 父親白崇禧將軍出生於公元一八九三年桂林六塘山尾村,一個回民家庭。祖父志書公早逝,家道中落,父親幼年在艱苦的環境中奮發勤學,努力向上,很小年紀,更展露了他過人的毅力與機智。一九○七年,父親考入桂林陸軍小學,這是他一生事業奠基的起點。父親生長在一個革命思潮高漲的狂飆時代,大清帝國全面崩潰的前夕。桂林陸軍小學正是革命志士集結的中心。一九○六年孫中山成立同盟會後,次年便派黃興至桂林發展革命組織,陸小總辦蔡鍔等人鼓吹「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父親深受影響,與同學們紛紛剪去長辮,表示支持。 公元一九一一辛亥年,十月十日晚,武昌新軍工程營的成員發出了第一槍,武昌起義,展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那一槍改變了中國幾千年的帝制歷史,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誕生了。武昌起義那一槍也改變了父親一生的命運。 武昌起義的消息傳來,廣西人士反應熱烈,組軍北上支援。父親參加了陸軍小學同學組織的「廣西學生軍敢死隊」,共一百二十人隨軍北伐。家中祖母知道父親參加敢死隊的消息,便命父親兩位哥哥到桂林城北門去守候,預備攔截父親,強制回家。誰知父親暗暗將武器裝備託付同學,自己卻輕裝從西門溜了出去,翻山越嶺與大隊會合。那年父親十八歲。踏出桂林西門那一步,他便走出了廣西,投身入滾滾洪流的中華民國歷史長河中。 學生軍敢死隊水陸兼程經湖南北上,父親肩上荷「七九」步槍一枝,腰間綁着一百五十發子彈的彈帶,背着羊氈、水壺、飯盒、雜囊,身負重載,長途行軍,抵達漢陽時,父親與許多敢死隊同學們腳跟早已被草鞋磨破,身上都生了蝨子,癢不可當。時清軍據守漢口、漢陽,與武昌方面的革命軍隔江對峙,廣西北伐軍和學生敢死隊,奉命在漢陽蔡甸到梅花山一帶,配合南軍作戰,威脅敵方側後。一夜,父親被派擔任步哨,時適大雪紛飛,頃刻間父親變成了一個雪人,那是父親第一次上前線,而且參加了一場驚天動地的革命行動,內心熱情沸騰,刺骨寒風竟渾然不覺。那是父親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親身參加武昌起義,對父親具有重大意義。他見證了中華民國的誕生,由此,對民國始終持有一份牢不可破的「革命感情」。 辛亥革命成功後,父親考入保定軍校三期,接受完整的軍事教育。父親在保定前後期的同學,日後在國軍中皆任要職。保定畢業,父親與二十多位同學,自願分發到新疆屯邊,效法張騫、班超,立功異域,他曾經下工夫研究左宗棠治疆的功績,中國邊防一直是他戰略思想的要點之一。治疆的抱負後因俄國革命交通阻斷,未能實現。民國六年,父親返回廣西,結識李宗仁、黃紹竑,共同從事統一廣西的大業,時稱「廣西三傑」。 民國十五年,北伐軍興,蔣中正總司令力邀父親出任國民革命軍參謀長,這是父親軍事事業第一個要職。當時北洋軍閥各據一方,中國四分五裂,其中以孫傳芳、吳佩孚勢力最大。中國人民經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革命新思潮高漲,對國民革命軍有高度期望,革命軍遂能以少擊眾,從廣州一路摧枯拉朽打到山海關。那是國軍士氣最旺盛的時刻。北伐是民國史上頭一等大事。 北伐時期,父親立下大功,重要戰役,幾乎無役不與,充份展示他戰略指揮的軍事才能,尤其是民國十六年「龍潭戰役」,關係北伐成敗。時因「寧漢分裂」,蔣中正下野,國民革命軍內部動盪不穩,孫傳芳大軍反撲,威脅南京,形勢險峻。父親臨危受命,指揮蔣中正嫡系第一軍,與孫傳芳部決戰於南部城郊龍潭,經過六晝夜激戰,不眠不休,終於將孫軍徹底擊潰。行政院長譚延闓在南京設宴招待龍潭戰役有功將領,特書一聯贈予父親: 指揮能事迴天地 學語小兒知姓名 北伐後期,父親任命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率領第四集團軍,揮戈北上。民國十七年六月一日,父親領軍長驅直入北京,受到北京各界盛大歡迎,成為歷史上由華南領兵攻入北京的第一人,天津《大公報》主筆名記者張季鸞在六月十四日發表社論:「廣西軍隊之打到北京,乃中國歷史上破天荒之事」。當年太平天國的兩廣軍隊只進到天津。父親時年三十五歲,雄姿英發,登上他戎馬生涯的第一座高峯。 父親繼續率部至灤河,收拾張宗昌、褚玉璞殘部,東北張學良易幟,最後完成北伐。 北伐期間,廣西軍屢建奇功,桂系勢力高漲,功高震主,蔣中正決意「削藩」。民國十七年,發生「蔣桂戰爭」,掀起「中原大戰」序幕,中國再度分裂。北伐成功,原為國民黨統一南北,建設中國最佳良機。北伐甫畢,南京開編遣會議,計劃裁軍,父親由北京拍千言長電致國民黨中央,請纓率領第四集團軍至新疆實邊,可惜未受採納。中央派軍攻打廣西,父親等人一度流亡安南。後再潛返廣西,展開兩廣連盟,與中央對峙。其間父親致力建設廣西,不到七年,廣西由一個貧窮落後的省份一躍而成為全國「三民主義模範省」。民國十二年,父親曾在廣州晉見孫中山先生,受到極大鼓勵。父親對孫中山創作的「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實業計劃」中的建國理想及方針心嚮往之。建設廣西,如土地改革、「三自」、「三寓」地方自治等計劃,可以說都在實踐「三民主義」的精神。胡適等人參觀廣西,大加讚揚。建設廣西,展現了父親的政治抱負及行政才能。 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地方將領中,父親第一個飛南京響應蔣中正抗日號召。日本各大報以頭條新聞報道「戰神蒞臨南京,中日大戰不可避免!」廣西與中央對峙因一致對外而暫時化解。 父親出任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長。對日抗戰,父親的貢獻不小:民國二十七年,軍事委員會在行都武漢開「最高軍事會議」,父親提出對日抗戰大戰略:「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以游擊戰輔助正規戰,消耗敵人實力作持久戰。日軍軍備遠優於國軍,與日軍正面作戰,難以制勝,「八一三」上海保衞戰,國軍傷亡二十多萬精兵,犧牲慘重。父親認為應該同時發動敵後游擊戰術,困擾敵人,不必重視一城一鎮的得失,使敵人局限於點線的佔領,將敵軍拖往內地,拉長其補給線,使其陷滯於中國廣大空間,從而由軍事戰發展為政治戰、經濟戰,向敵發動長期總體戰,以求得最後勝利。父親自承抗日戰略思想,是受到俄法戰爭,俄國人拖垮拿破崙軍隊策略的啟發。父親的提議得到蔣中正委員長的採納,並訂為抗日戰爭最高指導原則,對抗戰的戰略方向,有指標性的作用。父親有「小諸葛」之稱,被譽為中國近代傑出軍事戰略家。他的抗日戰略,顯露出他高瞻遠矚的智慧。 抗日期間,父親奔馳沙場,指揮過諸多著名戰役:「徐州會戰-台兒莊大戰」、「武漢保衞戰」、「桂南會戰-崑崙關之役」、「長沙第一、二、三次會戰」等。其中尤其以民國二十七年「台兒莊大戰」至為關鍵。 時首都南京陷落,日軍屠城,國軍節節敗退,全國悲觀氣氛彌漫。台兒莊一役給予日軍迎頭痛擊,被國際媒體稱為日軍近代史上最慘重的一次敗仗。全國人民士氣大振,遂奠下八年長期抗戰之根基。父親與李宗仁等將領,登時被全國民眾尊為「抗日英雄」。 民國命運,自始多乖,內憂外患,從未停息。抗戰剛勝利,國共內戰又起,而且不到四年間,國民黨竟失去了大陸政權。國民黨在大陸上的失敗固然原因多重,然父親在他的回憶錄中卻認定軍事失利是導致國民政府全面崩潰的主因。戰後父親出任首屆國防部長,其後又調任華中剿總司令,雖然身居要職,但職權受限,並未能充份發揮其戰略長才。國共戰爭,國軍在戰略戰術上犯下一連串嚴重錯誤,終致一敗塗地。 首先父親極力反對戰後貿然裁軍,內戰正在進行,處置不當,動搖軍心。本來國軍部隊有五百萬人,共軍只有一百多萬。裁軍後,大批官兵,尤其遊雜部隊,這些八年抗戰曾為國家賣命的士卒,流離失所,眾多倒向共軍,共軍軍力因此大增。裁軍計劃由參謀總長陳誠主導,父親的反對意見,未獲高層支持。 民國三十五年五、六月第一次東北四平街會戰,那是國共戰後首度對陣,雙方精英盡出,蔣中正派父親往東北督戰,旋即國軍攻進長春,林彪軍隊大敗,往北急速撤退,孫立人率新一軍追過松花江,哈爾濱遙遙在望。在此關鍵時,父親向蔣中正極諫,自願留在東北繼續指揮,徹底肅清林彪部隊。蔣中正由於受到馬歇爾調停內戰的壓力,以及對共軍情況的誤判,沒有採信父親的建議,竟片面下停戰令。林彪部隊因此敗部復活,整軍反攻,最後吞噬整個東北。事後多年,國民黨檢討內戰失敗原因,蔣中正本人以及國軍將領咸認為那次片面停戰,不僅影響東北戰爭,而且關係全盤內戰。 民國三十七年底三十八年初之「徐蚌會戰」,乃國共最後決勝負的一仗。原本蔣中正屬意父親指揮此次戰役。父親時任華中剿總司令,北伐抗戰父親在淮北平原這一帶多次交戰,熟悉戰略地形。他向蔣提出戰略方針:「守江必先守淮」,應將軍隊集結於蚌埠,五省聯防,由華中剿總統一指揮。未料臨時蔣中正卻將指揮權一分為二,華東歸劉峙指揮,而指揮中心卻設在徐州。徐州四戰之地,易攻難守。父親曾如此警告:「指揮權不統一,戰事必敗。」「徐蚌會戰」開戰前夕,國共兩軍各六十萬,嚴陣對峙,國府高層深感勢態嚴峻,劉峙不足擔當指揮大任,國防部長何應欽,參謀總長顧祝同聯名向蔣中正建議,父親替代劉峙統一指揮。父親飛抵南京開軍事會議,發覺國軍戰略佈署全盤錯誤,大軍分佈津浦、隴海鐵路兩側,形成「死十字」陣型。父親判斷大戰略錯誤,敗局難以挽回,況且開戰在即,已無時間重新佈置六十萬大軍。父親斷然做了一項恐怕是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決定:拒絕指揮「徐蚌會戰」。後「徐蚌會戰」國軍果然大敗,蔣中正下野,李宗仁出任代總統。蔣、白之間,嫌隙又生。 內戰末期,林彪百萬大軍南下,父親率領二十萬部隊與共軍盤桓周旋,激戰數月,但當時大局已瀕土崩瓦解,國軍士氣幾近崩潰。父親軍隊一路奮勇抵擋,由武漢入湖南,退至廣西,與共軍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但孤軍終難迴天,父親於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三日離開大陸,由南寧飛海口。 父親十八歲參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見證了民國的誕生。北伐軍興,父親率部由廣州打到山海關,最後完成北伐統一中國。抗日戰爭,父親運籌帷幄,決戰疆場,抵抗異族入侵,立下汗馬功勞。國共內戰,父親率部與共軍戰至一兵一卒,是與共軍戰到最後的一支軍隊。為了保衞民國,父親奉獻了他的一生。 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父親自海南島飛台灣。在風雨飄搖之際,父親選擇入台,與中華民國共存亡,用他自己的話,是「向歷史交代」。父親在台十七年,雖然過着平淡日子,但內心是沉重的,大陸淪亡一直是他痛中之痛。他念茲在茲的仍是反攻復國的大業。民國五十五年,離過世前不久,父親託人攜帶一封長信給旅居香港昔日同僚廣西省省長黃旭初,信中言不及私,通篇都在分析國際大勢及國軍反攻大陸的可能性。當時越戰正打得熱火朝天,父親認為如果越戰繼續擴大,中共可能出兵,一旦與美軍起正面衝突,便是國軍反攻良機,父親並詳細列出反攻大陸的戰略,犖犖大端。信中最後結尾:「弟待罪台灣,十有七年矣!日夜焦思國軍何時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現在國際形勢已接近反攻時機,屆時我總統蔣公,必統三軍,揮戈北指,取彼凶殘也。」 我曾親聞父親吟誦南宋詩人陸游《示兒》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我想這也是父親晚年最後心境的寫照吧。 (白先勇) 1963年 1月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在松山機場合影
各在天一涯:二十位港台海外知识人谈话录
近世以来,中国遭遇巨变,华人也在世界范围内流徙,虽各在天涯,却情牵一处。本书采写者访问了叶嘉莹、白先勇、金耀基、林文月、王赓武、傅申、王汎森、郑永年等二十位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港台海外知识人,对于为学与做人、专业与兴趣、命运与忧患、,这些学人精英的见解虽不尽一致,却有着共同的“中国情怀”。所谓身处天涯,心忧天下,他们的思考与解答也正为国人提供了反思的资源。
谪仙记
王興非常喜歡白先勇的「上摩天樓去」,「安樂鄉的一日」,和「永遠的尹雪艷」;說那是嚴謹加上才華的成品。歐陽子說白先勇只是寫中國人,說國故事;才氣縰橫不拘,不屬任何派別;寫各種樣式,題材的小說都很成功。像「謫仙記」裡的慧芬那樣,他為著失落了中國(李彤)心中充塞著極深沈、極空洞的悲哀,讀他的小說隱約可聽見他的心聲。王文興說,歐陽子說,還有顏元叔等也在說。
有可奉告
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时代,文化是一个尴尬的词语,语言也变得苍白。 谁说的话你会倾听?公共知识分子吗?社会名流吗?意见领袖?当权威变得叫嚣,我和你内心应该早有答案——上帝已死。 不错,我们是一个比较大的门户媒体,可我们做的东西同样也非常想自己的小圈子也喜欢;不错,呈现在你面 前的是地地道道的大腕儿,可是他们也有逃离镁光灯转身一瞥的率真憨笑;不错,你看到的是一本不算轻松的作品集,可里面没有说教,没有叫嚣,甚至没有权威……韬光养晦一辈子那不叫智慧那叫懦弱,我们想以柔和的分贝发出直达你内心的声音,你的耳朵准备好了吗? 凤凰浴火,有可奉告! 有可奉告第一辑—— 苏童和你在黑暗的人性中一同——混沌无穷,我心向光; 齐邦媛和你分享八十岁的人生智慧——时间巨流,滴水澄澈; 陈丹青和你守望残破的文化摇篮——活着,是最伟大的信仰? 朱大可和你聊聊三个语焉不详的故事——让文学回到它原本的样子 …… 你会喜欢这些吗? 你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豆瓣……告诉你可爱的小伙伴和告诉光怪陆离的全世界,最重要的是,告诉坚强的你自己。 如果书可以有温度,我想,这套书是应该是36.5度……
起向高楼撞晓钟: 二十堂名家的国文课
本書為當代名家散文選集,全書共通主題是近二十位名家的國文學習經驗、與國文老師的互動、個人體悟以及對這個語文的特殊情感。例如,余光中,告訴你中文也有生態,措詞簡潔、語法對稱、句式靈活、聲調鏗鏘,這些都是中文生命的常態;王鼎鈞,比較「戒尺」與「戒恥」的深刻意涵;白先勇,從美國到臺灣的飛機上,最喜歡讀杜甫、李商隱、白居易的詩;張曉風,打開《花間詞》一想起老師的婉轉笛聲,每每潸然淚下;劉墉,運用「懸念法」讀〈岳陽樓記〉、〈桃花源記〉,至今倒背如流;林安梧,高一寒冬夜誦《論語》到天明,驅鐵馬上學,迎向朝陽虔誦「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我欲仁,斯仁至矣!」直覺喜悅莫名!李素真,作文不要怕,循序自有法,多讀,多背、多想、多寫……。不論是從感性還是理性的角度切入,翻開本書,讀者彷彿就在名家、名師的引領下,進入國語文的知識殿堂,並獲得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商周出版於二○○五年五月四日與「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合作推出《自豪與自幸──二十堂名家的國文課》獲得廣大迴響,二○○六年初再以《起向高樓撞曉鐘──二十堂名家的國文課》,喚醒你我心中對國語文那份濃得化不開的情感與重視。
第六只手指
有散文,也有評論。 有「現代文學」的歷史, 也有「遊園驚夢」的演出。 走出白先勇的小說世界, 讓我們讀讀他的散文、論文、書評、劇本, 你會發現,和他的小說一樣精采絕倫。
TEA FOR TWO
白先勇,回族,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1960年,他与台大的同学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很多作品已成为经典。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白先勇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于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本书《TEA FOR TWO》是他的小说集,共计23篇,有中篇,也有短篇。《TEA FOR TWO》就是其中的一篇。
青春念想
本书中白先勇编选了自己各个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其中短篇小说,按创作的背景归类,例如:桂林、台北及异乡,包括《玉卿嫂》、《寂寞的十七岁》与《永远的尹雪艳》等,以及最新作品Danny Boy ,Tea for Two,共七篇;散文、随笔的内容,包含创作经验,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与返乡等,共六篇。这一读本展示了白氏创作生命的主要历程。
思旧赋
這本以《思舊賦》命名的白先勇小說散文選中,涵蓋了白先勇不同時期創作的小說十三篇,散文十篇。這些篇章昭示出白先勇文學世界的一個重要特點:對歷史的回眸,對往昔的追憶,對時間的傷逝,對繁盛的回味,對人生的感歎,對眾生的悲憫,對情感的開掘,對華美的不捨。此書的小說和散文各自代表了白先勇思想中「空」和「執」這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在「思舊」基礎上的「整合」,則共同形成了白先勇思想和文學世界的深刻性和複雜性。
孤恋花
第一辑:寂寞的十七岁 第二辑:纽约客 第三辑:台北人
白先勇小说全集(套装共5册)
暂无简介
世纪文学60家:白先勇精选集
暂无简介
牡丹情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
《牡丹情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一书全面收录白先勇先生关于昆曲的随笔,以及与昆曲相关的精彩访问与对谈。自2004年起,白先勇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巡演,至2012年共演出200场,成为这一阶段著名的文化现象,有力推动了昆曲在中国社会以及欧美的传播。在这一期间,白先勇形成并表述了其独有的昆曲理念,不仅在众多访谈中披露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过程、深入的文化,还提出了“昆曲新美学”的概念。本书作为白先勇先生推广昆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现了与昆曲的因缘与感想、收获与得失,以及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的心路历程。
白先勇说昆曲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日本人有能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德国人有古典音乐,他们对自已民族这种“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应该是昆曲。 白先勇不是专业昆剧表演艺术家,他是文人,所以本书并没有专门分析昆剧的身段与唱腔,而是侧重于探寻表演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书中收录了白先勇与昆曲的往来缘分、与各昆剧表演大师的对话,以及对传统古典戏曲今后的发展方向的思考,旨在拉近昆曲艺术和年轻人、和社会的距离,把昆曲带回到生活、带回到聚光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