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闲话:无关娱乐异性仇敌
《闲话》是青岛日报报业集团良友书坊策划的一本连续出版的人物类人文读物,文丛整合掌故类阅读情趣和书话类阅读情趣,关注点是文人及闻人的生活,通过有文史价值的文字、有故事特征的叙事以及平实准确的语言,通过一种随笔式的对一些历史与经历的回忆,还原名流与知识者的人生世界,呈现学术与人生、文化与人生、艺术与人生、历史与人生的关系。藏杰、薛原主编的《无关娱乐·异性仇敌》为《闲话》之3-4合辑。《无关娱乐·异性仇敌》关注了名人名家,但并非是关于名人的“八卦”,更多的是对名人名家的深度解析和揭秘。
检讨
一樣的思維和語言,一樣的模樣和腔調,即使說得斬釘截鐵,也深懷著某種恐懼,每句話都縮頭縮腦,每個字都戰戰兢兢。恐懼什麼呢?恐懼被人打入另冊……我喜歡薛原的這本新書,它呈現了歷史證據。(周實) 薛原選取諸位先賢前輩載入個人檔案之自我檢討或交代其個人歷史之自述,其間組織評語,左中右之判別定性,乃至20世紀中葉之中國社情。《檢討》的檔案史料對瞭解該時段中國自然科學家或更準確地說是海洋學界專家,如何完成自身之靈魂蛻變,實有不可多得之價值。(邢軍武)
旧纸边上
★ 站在20世纪的历史之外,拨开云雾,在星水微茫中,寻觅现代文人跨越时光的足迹 ★ 把鸡毛蒜皮的日常过成艺术的生活,在琐碎的文字中提炼生活的亮色 ★ 沉浸阅读大时代里的文人命运和人性复杂…… 以现代文人的趣闻轶事、传奇人生为主题,在日常阅读中寻觅那些远去的现代文人的人生踪影与背景,用图书文献和书信日记里的史料材料呈现和还原那些逝去的人物风景。既有对汪曾祺、钟叔河、流沙河等文化名家作品的阅读赏析,也有鲁迅、闻一多、巴金、台静农等文人大家的奇闻异事,是当下读书人、爱书人更多关注的对象。阅读本书,读者会惊喜地发现,因为一篇文章中的某一观点,引发对关联人物和事件的追索和寻觅,开启一连串的系列阅读。本书不是为了追求学术上的意义,而是通过对中国现代文人作品及其人物剖析,走进中国现代文人的人生世界,站在20世纪的历史之外,拨开云雾,在星水微茫中,寻觅现代文人跨越时光的足迹。
带一本书去未来
在网络浏览的时代,当电子书和网络阅读成为青年人的生活习惯时,传统阅读成了一个问题,书的未来成了一个疑问。 此书的作者,既有耄耋之年的文化老人,又有风华正茂的年青学生;既有作家学者,也有网络写手;既有书店卖书人,也有图书馆管理员;既有出版人,也有教书人;既有传统的藏书家,也有网络上的阅读者……不管何种身份,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者,以读者的名义,谈关于书的记忆,谈关于书的认识,谈关于书的故事,谈关于书的情感,不管谈的是什么内容,都指向了一个主题:就是关于书的未来。 读书人是有福的,图书的生命力是长久的,这是该书的主题,而带一本书去未来,也是该书作者共同的心声,更是爱书人关于书的未来的共同信念。
如此书房(第二季)
《如此书房(第二季)》,本书是《如此书房》一书的延续,收录了许多描绘各地读书人书房的文章,描绘了各地学者、文人、学生、文化工作者等各种职业的书房,整体揭示当下中国读书人的读书生活状态。无论他们的身份如何,其读书、爱书的心态和性情是一致的。书中描写的是书房,实是展示阅读的状态与未来。
青岛故事
《青岛故事》顾名思义是发生在青岛的故事——近几年来由青岛作家以青岛为背景所创作的小说,几乎都是短篇小说,除了《性病患者》和《无处躲藏》两个中篇以后。 正如《青岛故事》这个书名,本书中所选的小说,在文本上遵循着传统的写实手法,没有什么“先锋”,亦没有什么“颠覆”,如果说有什么编选的标准,这就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的关注,再“拔高”一些说,就是对现实人生的疼痛和悲悯。关注“小人物”,也就是一种平民的心态或说民间立场,借用一句主流话语,是大多数人的立场。对“小人物”的关注是《青岛故事》的主旋律,这与青岛的海滨风景恰恰构成了反差,犹如本书中讲述的故事与插图风格的反差。
海上日记
本书是作者根据1992年10月至1993年3月随《科学一号》考察船在赤道太平洋进行科学考察的生活日记整理撰写的一部独具特色的专题集。 对于二十年前这次一百多天的海上生活,用作者的话说,至今回想起来:搭乘《科学一号》在海上的科考生活恍如仍在眼前,也再次重温了当时在海上寂寞的生活,正是在这种寂寞的生活,可以看出船上的考察队员们和船员们在大洋上的生活面貌,年青的考察队员们在精神生活上的孤独和战胜孤独的努力。因为是取材于当年的船上日记,因此船上的生活真实地呈现出来,再加上二十年后作者的重温青春的反思和解读,也使得该书具有了为时代留下一份精神标本的意义。 船上的生活虽然寂寞孤独,但也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另一面,例如,与鲨鱼的较量,与人性自身的较量,遇见非洲美女黑珍珠,拿腰带去换当地的工艺品,在船上的读书生活……
画家物语
他们有的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代表,例如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他们有的为新中国美术创作了典型的绘画标志,如钱松喦、关山月、石鲁、黄胄;他们有的在民族生存的斗争中以刀为笔刻下了战斗的青春,例如古元、彦涵、李桦、刘岘;他们有的留学海外甚至漂泊终生,如常玉、庞薰琹、潘玉良、赵无极等;他们有的人生坎坷大器晚成,如陈子庄、陶博吾、王憨山、张朋……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传奇,已经成了一个世纪中国艺术的历史篇章。写在这里的,不是关于他们一生的传奇和艺术贡献,而只是从一个角度关照他们人生命运的转折:从某一个人生的"节点"触摸他们一生转折的命运。这种命运的转折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是时代塑造了他们,也是时代改造了他们。
南海路7号
《南海路7号:海洋科学界的陈年旧事》以青岛南海路7号(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典型代表人物为主体,例如童第周、曾呈奎、张玺、毛汉礼、吴尚勤、齐钟彦等学者,通过对他们的档案解读和采访,梳理了中国20世纪现代海洋科学的发展脉络和走过的历程。作者叙述平实客观,所据史料来源可靠,通过典型人物的人生履历来为时代的变化做出一个个具体的注脚。作者还写出了他在实验室和科考船上的工作与生活,通过一个个细节来还原当年的生活,也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海洋科学界的个人见证。
童年
《童年》是一本文化大家自述童年的回忆文章结集,它选用胡适、沈从文、冰心、郁达夫、梁实秋、林语堂、丰子恺、梁漱溟、季羡林、汪曾祺、钟叔河、黄苗子、周一良、王蒙、萧乾、冯亦代、吴冠中、焦菊隐等在文化领域颇有建树和影响的文化名人的文章。他们的童年回忆折射了二十世纪以来时代的变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丰富内容,还有成人之后念念不忘的童真童趣。《童年》所配插图也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画作,如丰子恺、齐白石等人的涉及童年题材的作品,还附有民国时期的庙会实景等民俗图片。童年,是每个人心中的珍藏,也是每一段生命源头的永恒记忆。文化大家的童年,给孩子看,是一种释放;给父母看,是一种启示;给忙碌的成年人看,是一种深刻的唤醒。
文人谈
本书可以说是薛原先生的一本夜读笔记。毕加索曾说:“那些试图解释画的人大多数时间是走在歧路上。”这也可以拿来充当薛原写的这些关于现当代作家和画家的阅读札记的辩护词:**没有“解释”他们的作品,第二也没有“解释”他们的人生。薛原所做的,只是一个夜读者因一点阅读的发现而引起的联想或说笔记,这种笔记往往也是为了自己的备忘。这种阅读的发现往往是因为一点相关的文字而引起对另外相关的书和文字记录的记忆,将这些相关的文字相互的比较也是夜读快乐的一个缘由,也才有了这本《文人谈》。从《闲话文人》、《画家物语》,再到这本《文人谈》,薛原的阅读与写作基本上都是遵循这种因夜读而引起的一点“发现”的愉悦,有时候也会有跨越时空的会心一笑。将这样的“发现”记录下来,或许也是一种写作的方式吧。
沈从文的文学地图
《沈从文的文学地图》以沈从文的人生履历为线索,以其人生各个阶段的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为焦点,聚焦其人生和创作,解读深从文的人生和作品。中国文学界纪念沈从文的各个版本的书比较多,基本都是围绕其的文学作品及情感方面,本书另辟蹊径,以沈丛文的人生履历为线索,以凤凰、北京、上海、青岛、昆明、济南、咸宁等沈从文人生驿站为节点,形成一个沈丛文的文学地图,全面解读、剖析、品味沈丛文的人生及其各个时期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研究及藏书价值。
九三学社人物丛书:张玺传
九三学社是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和感召下,于抗日战争后期成立的,她参与新中国的建立,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爱国统一战线中八个民主党派之一。在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里,九三学社始终弘扬爱国、民主、科学的传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共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国家建设、改革、发展征途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在此历史进程中,九三学社发展成为拥有13万多名社员、组织比较健全、有较强参政能力和较高社会地位的政党。 九三学社走过的历程,是一部无数优秀人物引领广大同仁一往无前、执著追求的奋斗史。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国破家亡、山河破碎,九三学社创始人或多方奔走,参与抗日,或介绍新知,宣传救国。解放战争时期,面对独裁专制、民不聊生,九三学社同仁或大声疾呼民主,反对暴政,或积极主张科学,倡导革新。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九三学社同仁和全国人民一起殚精竭虑、奋斗不止。
闲话8:遭遇浪漫
竺可桢:自称“书傻子”的大学校长、辜鸿铭与罗家伦的师生恩怨、安娥·田汉·林维中、瞿秋白的情爱史、丁是娥:化蛹成蝶?上官云珠的新中国“星路”历程、《三笑》双胞案:秋香的“点”与“爱”?阮玲玉的真假遗书、陈独秀与汪仲伊的“忘年交”、江青给马烽拍照惹出的风波、永不“开窍”的赵俪生、富华:被驱逐的小提琴圣手、瓦德西的青岛之行、普拉斯遭遇浪漫和1930年的沈从文等。
闲话文丛6:风月无边
仍如前例,《闲话》之六《风月无边》也是与《闲话》之五《误作“诱惑”》同时印刷的。作为慕客书,同时出版并非编者的本意,但囿于客观现实,《闲话》至今都是每两辑同时印刷的,是否也应了那句“好事成双”?期待今后的《闲话》能够一辑一辑的按时间先后单独印刷。 该辑《闲话》以现当代的那些文人“风月”打头,尤其是女性文人。刘海波的《冰心丁玲萧红人生交往纪事》一文剑走偏锋,把这样三位性格和命运决然不同的女作家放在一起,而且从她们的交往角度来谈论她们的人生际遇,用作者的话说,冰心丁玲萧红三位女作家生活于动荡飘摇的时代——即便是共和国时期也并不安定,客观原因严重妨碍了她们之间应有的正常交流,于是,仅有的几次往来就变得弥足珍贵,特别值得我们回味。 房向东的《钱钟书与杨绛的“素”与“不素”》值得一提,尤其对于热爱钱杨的读者来说,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即便是钱钟书这样的“素淡”之人,也有我们凡俗之辈的一面。譬如:钱钟书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他和同事上班挤公共汽车时,后生晚辈买车票时,都是捎带着把钱的票也买了。有时候钱先生正在售票员边上,他也买票,从来只买自己的票。他不经常上班,工资常常由他的一个邻居代领,这个邻居把工资给他送去时,他只开一条门缝,从不让人进屋…… 该辑的书名出自蔡登山的文章《“风月无边”的袁寒云》。“风月无边”也道出了文人生活的本质。“袁寒云诗词书画无所不能,虽然有钱花,有名人的地位,内心却是潦倒的,简直就有点落魄,故而不仅结诗唱和,粉墨登场,亦醇酒妇人,吸食鸦片,并加入青帮。正值壮年之时,却撒手人寰,其帮会中徒子徒孙按帮规为他披麻带孝。”蔡登山对这位清末民初风流才子的品鉴是非常客观的。 作为当年胡风集团的遇难者之一的耿庸,其晚年是幸运的,这种幸运首先来自他劫难后的新婚妻子,“当时耿庸与路莘的婚事,曾哄动一时,引来不少议论,遭到了一些非难。其中包括路莘家人的反对。从他们决定一起生活开始,就注定无法避免这一切。只因为他已不年轻,而她却太年轻,尽管这对于他们并不成为障碍。”在曹明的笔下,《耿庸路莘及其他》,这个题目就说明了该文的内容。 现在还有那样的大学校长吗?这是今人对当下大学校长们的疑问,所对比的就是现代中国的那几位大名鼎鼎的校长,譬如蔡元培、竺可桢,北大,浙大。还有长清华的梅贻琦。刘宜庆的《清华“终身校长” 梅贻琦》与张耀杰的《马寅初与“北大精神”》 也构成了一种对比:“梅贻琦有寡言君子之称,在同事、家人、朋友和学生眼中,几乎是一个完人。梅贻琦话少,更少下断言。学生曾戏作打油诗一首,描述梅校长说话谦逊含蓄情形: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这与1949年后新北大的首任校长充满传奇色彩的马先生恰可构成一种互补的风格。 《胡说“新语”》因其篇幅,分两辑才全部刊载。“胡说”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即举一例:“曹禺的《日出》很好,《雷雨》实不成个东西。《雷雨》的自序态度很不好。《雷雨》显系受了易卜生、奥尼尔诸人的影响,其中人物皆是外国人物,没有一个是真的中国人,其事亦不是中国事。《日出》是一大进步,其中人物稍近情理,也稍有力量。然不近情理处也还不少。” 施蛰存可以说是“海派文人”的典型,姚一鸣的《施蛰存沈从文“短鸿记”》和刘军的《施蛰存与陈小翠的酬唱》从两个不同的角度,都讲述了文人交往与文人之间的友情是如何影响着文人的创作和文学。“施蛰存和鲁迅关于书目之争,历时将近一年左右。和鲁迅的论争使施蛰存颇受打击,在文坛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而从沈从文的信中来看,沈从文是偏向于施蛰存的,同时认为这样的争辩有些无味。”“施蛰存是性情中人,他以自由心性追寻生活中的真善美,哪怕是一些细微的情愫,只要曾经打动过他,便会珍藏一生……” 哈耶克在中国当代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影响毋须多言,但他又是如何被中国所“接受”的呢?林建刚的《哈耶克的“中国之路”》回顾了哈耶克被引进到中国的过程:从学者们的回忆中可以看到,哈耶克及其作品在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影响到中国学者,并一度成为他们阅读史上最难以忘怀的一刻。而到了九十年代,开始实行市场经济的哈耶克更成为中国学者持续关注的对象,并且一再掀起阅读哈耶克的热潮。 另外,潘光哲的《董作宾的田野甘苦》和散木的《毛泽东的“一字师”罗元贞》也都有着可圈可点之处。《张玺的“自传”断片》出自曾与周恩来同期留学法国后来在“文革”中被迫害去世的老海洋生物学家张玺先生的档案材料,其内容的时代特征和史料的珍贵价值都不言而喻。
闲话文丛5:误作“诱惑”
蔡登山先生出过一本书,叫《鲁迅爱过的人》,初看书名,很容易引起一些非分的联想,其实这儿的“爱过的人”是泛指,并非都是有着男女之爱的故事的。不过,关于鲁迅先生,在他的夫人朱安和后来的许广平之外,确实有一位女性在他的生活中曾起过重要作用的,这就是许羡苏,从《闲话》第五辑中所收的房向东的文章《被误作“诱惑”的许羡苏》中就不难看出,许羡苏和鲁迅当年也是走得很近的,譬如:据鲁迅自己统计,鲁迅致许羡苏的书信多达110封,比致许广平信多30封,而许羡苏致鲁迅信也多达96封。此外,许羡苏曾替鲁迅北京寓所管账,管理书籍,还为鲁迅编织过毛衣、围巾、毛背心。和鲁迅走得这么近的女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房向东的文章所揭示的就是何以被误作“诱惑”。 女人在名人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个说不完的话题,同样,“闲话”名流,这更是个不可不说的话题,这一点不分中外,不管是诗人艾青,还是当年担任大清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 孙德喜的《“超现实主义”的艾青》虽然不是一篇全面讲述诗人“行状”的长文,但却揭示了诗人的特点,尤其是通过一些细节,譬如通过诗人的朋友的描述,来还原诗人的特点:在桂林工作时,艾青还有一个习惯,非常喜欢议论女人,一旦见到一个身材娇好,胸部丰满的女性从面前经过,他就悄声对大家说:“瞧,高奇峰又来了。”接下来还要对这女人的体态、气质、造型等等来一番品头论足。他的好朋友阳太阳说他除了画画,最爱谈的就是女人。 赵柏田的《罗伯特?赫德之欲火焚身》从情感的角度解读了赫德这位给中国的海关带来巨大影响的英国人的人生,尤其从赫德初来中国的遭遇,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使未来的赫德爵士永久留在中国的不是别的,正是他和这个女人的一番经历。在文化上他依然是个异乡客,要靠经常通过阅读来自伦敦和爱丁堡的期刊来慰藉心灵,但在情感生活中,已完全地以中国为中心了,换言之,他生活在中国,这个女人却让他毫无他乡之感……” 蔡登山的《邵洵美的“金屋”与藏娇》,并非在描述才子佳人的所谓艳史,而是在时代的迭宕中文人和他的爱人的生活是不能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待的,譬如:“邵洵美锒铛入狱后,失去生活来源的陈茵眉一家,只好又投奔盛佩玉。两个月后,大小夫人均被动员去甘肃落户。后来盛佩玉决定去跟住在南京的女儿过,陈茵眉一家只好回江苏乡下跟父母住,靠跑单帮生活,直到邵洵美出狱后,三人才在上海团圆。随后盛佩玉重回南京跟女儿过,邵洵美仍和陈茵眉一家在上海,靠翻译稿费为生。幸亏老友周熙良帮忙,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每月发给120元预支稿费。文革伊始,生活来源顿成问题。老友施蛰存月送50元救急…… ”陈是邵的“外室”,盛是邵的夫人。 正如苍耳在《“青帮头子”朱雁秋之死》中所说:“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不溢美也不隐恶,除了看他对置身其间的时代和民族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的标准是看他对待民众的态度。而民众对他的评价和看法便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他对民众的真实态度。”从这个意义出发,许多历史人物的褒贬是不能仅凭一时和一事来说的,但历史终归是公正的,历史的真相总有大白的一天。同样,智效民的《盛世才统治新疆真相》也道出了这层意思。 魏邦良的《周扬的两个“癌症”》则剖析了周扬身体和精神的两个“癌症”,在精神或说人格的层面上,周扬的“细节”是经不起推敲的——“当初,为了给自己遮丑,周扬不惜给冯雪峰设置了一个卑劣的圈套,套出冯雪峰自我批评的文字,现在,为了适应新形势,他又对冯雪峰倒打一耙。至于他自己当年是如何给冯雪峰施压如何对冯雪峰威逼利诱,他则闭口不提。一个人,为了在政坛上如鱼得水,如此信口雌黄翻云覆雨,只能说明他的身心已完全被异化了……” 岑燮钧的《苏曼殊:一次次地放逐》则鲜明地描述了一位才子的矛盾和单纯:“在他成功的行为艺术背后,不难发现难言的隐痛。他的每一次放逐,都是不彻底的。他革命无出路,出家怕修行,情场空手道;写诗为文,也只是博了个虚名。与之气质相似行迹也多所类同的郁达夫的评论,可谓知人之论:苏曼殊是一位才子,是一个奇人,然而决不是大才。天才是有的,灵性是有的,浪漫的气质是很丰富的,可是缺少独创性,缺少雄伟气……但是,当苏曼殊披着一袭五彩的袈裟,左手草拟革命的檄文,右手挥洒爱情的诗篇,五彩缤纷地走进历史的时候,谁能否认他已创造了一段传奇。” 韩三洲的《梨园“名票”的如烟往事》和陈梅的《梅兰芳的高级“粉丝”》所写都是当年的梨园旧事,如韩三洲所说:京昆艺术,博大精深,非常看不能熟悉,非熟悉不能言表。当年的鲁迅先生,就看不懂京剧这捞什子,留给他的印象是“台下咚咚锵锵的乱响,台上红红绿绿的晃荡”。而翻检一些与伶人有关的书会发现:这伶人的往事,比那戏剧本身还要曲折坎坷,耐人寻味。 另外,《闲话》之五中的《戈革自传残稿》(刘兵整理)和《胡说“新语”》(张书克整理)也值得一读,前者是物理学家戈革先生最后的自传,但可惜只写了一个开头,便归了道山。后者是今天的年青学人从胡适当年的“胡说”里所整理出的“新语”。
半世沉浮:闲话7
《闲话7:半世浮沉》丁聪和潘比德在“良友”、在“良友”与赵家璧同事、“想象”郑苹如、梁得所与鲁迅的交往、馨香绵绵关紫兰、叶浅予的婚恋、张瑜的银幕发型史(1975~1981)、马思聪的半生浮沉、锐气渐钝徐凌霄、曹聚仁与王春翠、“五四”以前的刘半农、萧红漂泊的港湾、阿赫玛托娃的画像、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和悲情费雯丽等。
闲话:潮起潮落
《闲话文丛12:潮起潮落》传承《良友》画报精神质地,以新生代慕客书的形态连续出版,扫描名流世界,管窥历史碎屑,近观大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闲话文丛12:潮起潮落》会使人获得异乎寻常的人生趣味。《闲话文丛12:潮起潮落》是一本连续出版的、还原名流与知识者人生世界的人物类人文读物。《闲话文丛12:潮起潮落》期待通过微观的管窥和历史碎屑的拾捡,再现文人、学者、科学家、艺人。和殖民者的命运和襟抱,呈现文化、学术、科学、艺术以及现代化进程与人生的关系。《闲话文丛12:潮起潮落》仰慕有文史价值的文字、有故事特征的叙事以及平民化的学问肌理。
闲话:半世浮沉遭遇浪漫
《闲话》是青岛日报报业集团良友书坊策划的一本连续出版的人物类人文读物,文丛整合掌故类阅读情趣和书话类阅读情趣,关注点是文人及闻人的生活,通过有文史价值的文字、有故事特征的叙事以及平实准确的语言,通过一种随笔式的对一些历史与经历的回忆,还原名流与知识者的人生世界,呈现学术与人生、文化与人生、艺术与人生、历史与人生的关系。藏杰、薛原主编的《半世浮沉·遭遇浪漫》为《闲话:半世浮沉遭遇浪漫》之7-8合辑。《半世浮沉·遭遇浪漫》关注了名人名家,但并非是关于名人的“八卦”,更多的是对名人名家的深度解析和揭秘。
闲话:玫瑰与蝴蝶
《闲话:玫瑰与蝴蝶》是一本意图持续出版的关于人物类的枕边读物,是整合掌故类阅读情趣和书话类阅读情趣的产物。其关注的对象是名人名家,但并非是关于名人的“八卦”,更多的是对名人名家的深度解析和揭秘。本书为《闲话》之1,主要对巴金、沈从文、罗隆基、胡适之等名人进行了一一剖析。
画室风景(精)
本书关注当下中青年画家创作群体,精选30位画家及作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每位画家作品进行赏析、解读,并配以相关图片,如工作照、画室照,尤其是代表性作品。呈现当下画家职业生活和艺术创作状态,通过对画家、画室以及作品的赏析,走进中国现代画家的人生世界。
闲话10:精神探索(特辑)
《闲话10:精神探索》摘要 在医院里,赵树理拒绝进食,对任何人的劝说都只报以无声的闭目和摇头。病床前,他用微弱的声音,重复留给老伴和儿女的遗言是:回乡当个好老百姓,自食其力为人吧。 ——陈为人 胡风集团冤案是20世纪中国文化领域最大的冤案。舒芜关键时刻的反戈一击导致了冤狱的最终发生,但倘若胡风对上层的意图没有发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误读,这场悲剧说不定可以避免,至少存在着这种可能。 ——魏邦良 何海鸣转眼之间成了被革命的对象,失望之余,他开始逛书寓、吃花酒。但他又与人不同,渐渐地竟认真起来,与一位娼门姑娘论起婚嫁了。 ——张功臣 夏衍在1978年写就的那封满怀深情的信,让应云卫的子女激动不已,因为应云卫生前说过一句牢骚话:你母亲“参加革命的时间”比我还早哩。 ——大漠 穆旦随身带着一本英文字典,每天,他从字典上撕下一页来,利用行军时间,把单词和句子念熟,到了晚上可以背诵、默写的程度,便把这页纸扔掉。到昆明时,他随身带的那本字典已经撕得差不多了。 ——梦之仪 宋教仁去世之前,没有给本党理事长孙中山留下任何政治遗言,而是把全部的政治理想寄托在了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身上。这件事情足以证明,在宋教仁与党魁孙中山之间,早已存在着无法调和的路径歧异。 ——张耀杰 胡适有时候有的地方像薛宝钗,鲁迅有时候有的地方像林黛玉。胡适呼朋唤友,在有的时候有的地方是比较世故圆通的。 ——房向东
闲话11:美丽噩梦
《闲话11:美丽噩梦》摘要 在思想改造中,刘雪庵检讨了自己曾创作过的《红豆词》和《何日君再来》,他觉得自己对人民犯了罪,对革命起到了不良的作用。 ——张彤 有人称她为灭绝师太,有人称她为越剧教母,有人称她为百年不遇的大青衣。对她反感的人,把一切越剧的过错都栽到她头上,频频攻击她的人格。 ——岑燮钧 有两位是该被载入新诗的史册,而不该湮没的,他们是陈梦家和方玮德。可惜的是方玮德只活了二十八岁,宛如彗星划过天际,倏起倏灭。 ——蔡登山 他的书画,别开生面,当年声名之重,不下于张大千,宋美龄晚年拜他为师学画。他武艺超群,英军军官访华时与之切磋。他又是杏林高手,悬壶济世。 ——方韶毅 在相隔一年多的时间里,周作人和俞平伯分别写了题为《中年》的散文。一个是发出中年的感叹和无奈,一个是透着中年的苍凉。 ——姚一鸣 由于不能及时地领会和把握最高权力阶层的真实意图和真正要求,田汉的所有努力不仅不能有效地配合需要,反而常常使自己的努力适得其反。 ——孙德喜 那些如花女子,一旦沾染上陈独秀,都像中了邪似的短命。复杂矛盾,缠绵裂变的感情世界,俨然已成为陈独秀政治生命的切片。 ——傅廷成
闲话09:角色之变
《闲话09:角色之变》摘要 他催生了《晶报》、促成了《小日报》、接办了《上海画报》,在上海的诸多小报背后经常可见钱芥尘的身影。 ——蔡登山 上海四马路、望平街一带,一下子涌出大量新兴的报馆、书局,与商铺、茶馆、青楼比肩而立,书报业呈现出一片勃发景象。 ——金小明 在上海的日子里,除了推托不掉的宴请以及繁琐的约稿编刊事由以外,李涵秋的大部分时间都蜗居于旅社,抽着他的旱烟,继续着他的创作。 ——姚一鸣 在诸多应景的表态文章中,项堃的这篇《在共产党的教育下我做了人》更为浓烈地表露出一种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重生感。 ——丁宁 此时他当然想象不到,十八年后他会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偷渡来港。从香港开始,到香港结束,马思聪的命运在新中国的十八年中兜兜转转。 ——张彤 院子里原有一片竹林,竹叶常随轻风飞舞。那一年,竹子全部开花而死,随后,方令孺也离开了这个她热爱着的寂寞世界。 ——梦之仪 杭州有西湖美景,有享受美食的饭店,拱宸桥的租界里还有消魂的妓院。这些对鲁迅都没有诱惑,他喜欢一个人独处。 ——傅国涌 《独立评论》周刊,是同人刊物,同人撰稿,不受稿费,只是用真实的姓名讲负责任的真实话语,编辑部就设在米粮库胡同四号的胡适家中。 ——张耀杰
六朝松艺文笔丛
本书是应神交已久却未曾谋面的南京学者书人徐雁先生之约,好友薛原兄之荐而编成的,集纳了作者近二十年的艺术随笔和书评等文字。 本书也是说书中有艺术的内容,也有非艺术的内容。
独立书店,你好!(第二季)
本书全面描述中国各地人文书店(含人文书吧),即文人笔下的中国人文书店风景。由各地的作家学者以他们的亲身体会和多年观察来描绘和展现各地人文书店的生存状态。书店被称为反映一座城市人文风景的窗口,也是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缩影,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书店,从书店的生存状态也可以反映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该书主要介绍台湾、广州、天津、长春、昆明、哈尔滨、沈阳、银川等《独立书店,你好!》中没有收入的城市的独立书店,以及北京、长沙、西安等城市中的其他优秀的独立书店。
闲话03
目录 “燕大校花”赵萝蕤的才学人生 (言文) 徐志摩与袁昌英的一段情 (蔡登山) 吴宓:殉情殉道两手空 (王开林) 1930年代的蓝苹 (大漠) “百科全书音乐家”谭抒真 (张彤) 天涯歌女周旋与光影交织的老上海 (洪芳怡) 无关娱乐——王家店的艺人们 (蒋泥) “诗人中的诗人”梁宗岱 (柏桦) 小丁《花街》创作的原型 (吕恩) 张冰独谈苏青 (周允中) “王婉”之死 (王国华) 以赛亚•伯林:自由的恐惧 (蔡晓滨) 十二月党人:沙皇时代的流星雨 (苏祖祥) 受苦的“女神”颜文姜 (王月鹏) 火烧晨报馆事件 (智效民) 自称“绝物”的曹聚仁 (张耀杰) 我的导师冉欲达 (刘齐) 施蛰存:“我还是我” (黄伟经)
闲话04
目录 路翎:血痕与旧迹(徐绍羽) 关心同性爱研究的萧乾老人(张北川) 唐纳“虎口余生”记 (蔡登山) “北大校花” 马珏的闪丽人生(言文) 陆小曼不是朱丽叶(王开林) 郭沫若:不对称的爱情与婚姻 (孙德喜) 鲁迅与北新书局之间的版税争端(陈离) 异性仇敌:鲁迅笔下的衍太太(张耀杰) 鲁迅为何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傅国涌) 税务司阿理文的中国故事(刘逸忱) 赞德和他的殖民教材(王栋) 帕器:中国交响乐的布道者(张彤) 梁实秋的交友观(王国华) 讲堂上的废名先生(眉睫) 朱树屏和赵太侔的通信 吴尚勤“绝密”小传(留念) 商衍鎏与德国汉学(柏桦) “中国奥林匹克先驱”张伯苓(彭援军) 张寿镛的传奇人生(赵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