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锡永
王亭之原名谈锡永,广东南海人,是香港的佛学家及专栏作家,亦是紫微斗数、玄空风水及中国画的专家,现时已移居加拿大多伦多。 王亭之原名谈锡永,广东南海人,是香港的佛学家及专栏作家,亦是紫微斗数、玄空风水及中国画的专家,现时已移居加拿大多伦多
四重缘起深般若(增订版)
大乘佛教,包括中觀、瑜伽行、如來藏三系教法。此三系教法實為一整體,即大乘教法之基、道、果,是故不可分割。然近代漢土的佛學研究,每持一系教法而謗撥餘二系教法,由是落於對大乘教法的增損,而非如實瞭解大乘教法的心髓。
密宗名相
《密宗名相》密乘名相,多具外、内、密三重意义。笔者不愿专以外义诠释,时兼提及内义密义。盖今伪师伪法充斥,若不提内义密义,则易为其鱼日混珠。然而提亦须顾及尺度,不能尽行泄秘,免读者望文生义。 初学佛学的人,阅读佛家经论,以至阅读近人的研究佛学文字,每每都感到困难,主要原因即在于有大量佛家名相成为障碍。 如果硬要消化这类名相,实在十分为难,因为每一名相都有一独立的概念,将逐个概念孤立地了解,枯燥无味,而且亦很难记忆。
谈锡永谈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谈锡永先生流寓香港,一时兴起写画评,所写画评因言之有物、持论公正,蜚声海内外,曾于港台两地拥有六个画评专栏,读者甚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谈锡永先生专心学佛,置画评不论,日常只写画不辍,但他的画评不可磨灭,常为世人称道。 本书将谈锡永先生画评予以荟萃, 内容广泛涉及绘画的各个方面,如笔墨,认为笔墨是国画的骨架,也是画评的标准。书中认为国画受到道家影响,画理其实是自然,在评论前人画作时,着重画的“精气神”,标举“熟后生”之意境。在谈到鉴赏画作时,谈锡永先生强调画评不是公关稿,认为诚意很重要,并对“现代画”与国画的发展作了评述。书中也谈到书画的收藏与投资,富有洞见,大可借鉴。书中亦谈到国画的源流、画派与风格,谈锡永先生本人受到的影响,还介绍了岭南派的特点与发展。本书还介绍了艺坛上的各种奇闻异事,乃至画史上的重要资料等,文笔流畅,风雅多趣。
细说如来藏
如来藏是佛三转法轮时菩萨之教,菩萨是居士身,他们通达世间技艺,有社会责任也有家庭责任,同时还有自己的事业,例如维摩诘居士与胜鬘夫人,他们于入世同时还能修学佛法成就,亦于出世成就同时利益国家社会,所以维摩诘示疾,王公大臣以及平民百姓都去问病,胜鬘夫人帮助丈夫治理国家,亦向诸大菩萨说如来藏法。这即是佛经中所举的两个修学如来藏成功的例子。
佛家宗派
关于“佛家宗派”,可以说,大乘佛学在印度没有发展得那么复杂,大别而言只有两派,即是空宗和有宗,亦称为“中观宗”与“唯识宗”。 佛学传播到汉土,却发展为十个宗派,即小乘的成实宗与俱舍宗,大乘的净土宗、禅宗、律宗、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宗(慈恩宗)、三论宗和密宗。每宗都有不同的宗义。因为所根据的经论不同。 本书所介绍的,即是上述的各宗派,只不过将“中观宗”代替了“三论宗”,因为“三论宗”所研究的即是“中观”思想,而汉土佛家研究“中观”,不如印度佛学之精,是故便不谈“三论宗”,改为介绍印度的“中观”学说。 全书内容包括佛家宗派和佛经故事新编两部分 佛家宗派 序 第一章 绪论 佛家宗派 / 佛教诸宗的成立 第二章小乘 小乘俱舍宗 / 小乘成实宗 第三章大乘 大乘净土宗 / 大乘禅宗 / 大乘律宗 / 大乘华严宗 / 大乘天台宗 / 大乘法相宗——唯识宗 / 大乘法性宗——中观宗 / 大乘密宗 附录一 / 禅——智慧的喷泉 附录二 / 藏密的见地与修持 附录三 / 佛教与经济 佛经故事新编 序 鸟听婆罗门 / 驹那罗眼 / 阎浮商人 / 象护 / 摩登女 / 王女牟头 / 鹿女 / 弃老国 / 伽罗的咒 / 目连试法 / 比丘愚 / 顶生王 / 马推磨 / 猫儿问食 / 丑婢破瓶 附录一 / 佛经俗讲与小说 附录二 / 佛教传播与中国戏曲 附录三 / 故事怎样 / 改变为小说
楞伽经导读
暂无简介
龙树二论密意(佛典密意系列)
本书特选出龙树论师《六正理聚》中《六十如理论》及《七十空性论》两篇,加以疏释,用以表达龙树说“缘起”、说“性空”、说“真实义”、说“法智”,以至说“无生”的密意。 《中论》虽然是龙树的重要论著,但实际作意,在于教导学人如何依“中道”观修时,能依所缘境正确作出“抉择”与“决定”,并没有详细地、系统地述说“缘起”与“性空”。《六十如理论》及《七十空性论》二论,则恰好可以作为补充。 《六十如理论》的主旨,在于说明为何要建立缘起,并由缘起说及初地菩萨所证的“真实义”,以及八地以上菩萨以至于如来所现证的“法智”。所以由这部论,读者即可澈底晓解缘起,知道何谓缘起,以及缘起在观修中所起的作用。由《六十如理论》便可以知道这绝不是龙树的思想。论中明说要先建“有”,破除“无”,因为落于“无见”会引起许多过患。当“无见”破除之后,学人若通达“有”与“无”的义理,对“有”与“无”更无偏爱(“无贪”),然后才能跟他说“寂灭”。此中次第井然,显然不是一-说“缘生”,立刻就可以推论为“性空”。 至于《七十空性论》,则是龙树说观修的论著,由次第观修,即可现证“名言有”(“假名有不真实”),且经次第观修,即可现证胜义与世俗双运。是即从世俗建立胜义为无自性、从胜义建立世俗为名言有。以此之故,本论说“缘生性空”只用了三个颂,余外所说,都跟观修有关。 龙树这两篇论,实已通说基、道、果。希望读者能依这二论,了知龙树的密意,是则一切颠倒的说法,无论何人何说,皆可消除。必须如是,才能知道真实的般若,而相似般若。
心经内义与究竟义
《心经内义与究竟义》内容主要包括:总序(谈锡永)、序言(谈锡永)、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谈锡永辑)、第一章前论(谈锡永)、第二章《心经》内义(谈锡永)、般若波罗蜜多与弥勒瑜珈行、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心经无垢友广释疏、第三章《心经》究竟义(谈锡永)、大圆满见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密咒道释等等。
幻化网秘密藏续释
《幻化网秘密藏续释:光明藏》:大中观丛书。 《幻化网秘密藏续释:光明藏》内容主要包括:总序(谈锡永)、序言、科判、正文、汉译说明、秘密藏续释论·十方除暗总义·光明藏、前分、正分、甲一说续之“大”、乙一广大共通诸续、乙二甚深不共秘密藏续、甲二诠说续义、乙一广大共通说、乙二甚深不共说、丙一为明所诠支分而说续名、丙二略说所诠诸要义、丙三广说能诠续义、征引书目等等。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入楞伽經》是一部難讀的經典。說他難讀並非經中名相深奧,而是主旨難明。 《入楞伽經》所貫串的,實為佛法修習的最高法門,以當下自解脫為目標。這法門亦即是文殊師利菩薩及維摩詰居士所演說的「不可思議法門」。 譯著者對本書有詳盡的本譯及導論,希望對研讀該書的讀者有所助益,破解疑難。 另,WIKI《楞伽經》條: 梵文原典的发现及谈锡永译本: 梵文原典由一位英国外交官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偶然发现,1923年,日本人南條文雄 (Nanjō Bunyū)曾校刊梵文本行世。2005年谈锡永上师根据南條文雄所刊的梵文本,参考现存的三种汉译本和二种藏译本而翻出《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传统文化典籍导读-(全21册)
书由佛学专家精选代表佛学的主要精典金刚经等21卷著作构成,每卷由导读、原文、注释构成。深入浅出,使读者对佛学及佛学研究的主导有概括的认识。 卷首语 近年对佛家经论有兴趣的人多,而能读佛家经论的人却少;演绎佛学的著作译作较多,而能引入导读、有系统的经论丛书则未见。此套丛书精选佛家经论若干种,小乘大乘,空宗有宗,显乘密乘,规模略具。 佛家经典,即使精心选注,也很难了解其经论大义,很可能仅得一偏之见。因此,便需要指导怎样去读经论,令读者直接领会经论的真义,“导读”之作遂生。 “导读”之作,除注释或讲解经论外,最重要的,还是指出一经一论的主要思想,以及产生这种思想的背景,同时交代其来龙去脉,即其启发承先的作用。读者循序而入,便当对佛学发展的脉络了然,亦能体会佛说一经的用意,菩萨演绎一论的用心所在。 传统文化典籍导读丛书 1/《杂阿含经导读》2/《异部宗轮论导读》3/《大未成业论导读》4/《侨溧密经导读》5/《阿弥陀经导读》6/《唯识三十颂导读》7/《唯识二十论导读》8/《小品般若经论对读》(上)9/《小品般若经论对读》(下)10/《金刚经心经导读》11/《中论导读》(上) 12/《中论导读》(下)13/《榜伽经导读》14/《法华经导读》15/《十地经导读》16/《大般涅架经导读》17/《维摩诘经导读》18/《菩提道次第略论》19/《密续部总建立广释导读》20/《四法宝鬘导读》21/ 《因明入正理论导读》
生与死的禅法
《生与死的禅法》主要内容:在此教法中,“自显现”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为是“自显现”才可以“自解脱”。 “六中有”法门,正是“寂静忿怒密意自解脱深法”,强调“自解脱”,所以非把“自显现”的概念说清楚不可,否则,于生与死的禅法便无可供抉择之处。 “六中有”法门,正是凭借着“自显现”这个抉择见来观修的道法。所以,并不是将识境除灭,然后待智境显露,而是通过观修生起决定,现证识境为智境的自显现,由是于识境中自解脱。 所以,我们绝不是设法将心中的污垢挖出来加以清除,亦不是进入一种出神的无意识状态来令了别不起。可是,这两种教法,却恰恰是目前流行的“大圆满”教法。学人追随着它,可能觉得情绪稳定,甚至有救赎的感觉,只可惜,这却正是为轮回建立因素。
佛经故事新编
佛经故事新编 序 鸟听婆罗门 驹那罗眼 阎浮商人 象护 摩登女 王女牟头 鹿女 弃老国 伽罗的咒 目连试法 比丘愚 顶生王 马推磨 猫儿问食 丑婢破瓶 附录一 佛经俗讲与小说 附录二 佛教传播与中国戏曲 附录二 故事怎样改变为小说
西藏密宗占卜法
此套占卜法九大特色是:˙傳承久遠、效驗神準:此套占卜法源自文殊菩薩智慧的加持,傳承久遠,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是人生遇到徬徨與不安時,最佳的諮詢參考。此外,更有對於障難破解的方法,只要誠心祈請,自能趨吉避凶,事事吉祥如意,瞻得先機!˙方法簡單易學:此占卜法十分簡單易學,不需繁複儀軌,書中對卦象解析具體易懂。˙解卦具體詳盡(占卜結果之解說具體詳盡):內含占卜方法詳解乙書,具體解說所卜卦象意義內涵,以及如何破解障難之方法。˙專屬文殊密咒占卜骰子:內附專屬文殊密咒占卜骰子,骰子六面刻有文殊菩薩六字密咒,用以占卜不但效驗神準,每擲一次骰子即如轉動咒輪一次,象徵轉運招福,鴻運自然開啟。˙精繪神秘占卜卡牌:內附精繪之古老文殊占卜卡牌,乙套36張,每張圖卡代表一個卦象,占卜時誠心祈請抽牌,即可依圖及解說測知未知的未來。˙增強咒力的占卜墊:內附印有文殊咒輪之占卜墊,在此墊占卜,更能獲得文殊菩薩不可思議咒力之加持,讓占卜結果更精準。˙方便隨身攜帶、護身的文殊密咒法輪珍藏袋:內附珍藏袋,即使出門在外,也能隨身攜帶,即時占卜吉凶禍福。袋上印有文殊密咒法輪,可守護自身,諸事平安吉祥。˙招福轉運文殊密咒CD:恭請德澤仁波切錄製文殊咒,誠心恆常持誦不但能使占卜結果更精準,更能得到文殊菩薩甚深智慧的加持。˙開光加持,效驗不可思議:每一套均經西藏仁波切、喇嘛修法開光加持,效驗不可思議。
佛学经论导读丛书
《佛家經論導讀叢書》總序 本叢書的出版,計劃於西元1992年。其時羅時憲居士往返於香港及加拿大弘法,筆者則住夏威夷。羅公有意出版一套能引導學人上進,令其能自行研讀佛家經論的叢書,於是跟筆者洽商,釐定經論二十種,由是計劃開始。 1993年筆者返港,而羅公則已患惡疾,故於時間極為匆迫的情況下,趕出《異部宗輪論》、《心經》、《四法寶鬘》三冊,分攝小乘、大乘、密乘,羅公見後,極為歡喜,不久旋即往生。 叢書出版後極受歡迎,故於1998年,旋即由台灣全佛出版社再版,此中若干冊曾經修訂,但未全面。今則諸冊均經嚴格修訂,除訂正誤刊錯字外,並補充資料內容,令其更能引導讀者,於叢書中諸經論能融匯貫通,及能旁及其餘經論。 一 讀佛家經論,困難的地方不在於名相,而實在於領略其旨趣。若得其旨,開卷便覺終身受用;若不得其旨,則雖誦經終身,開卷終覺茫然。 經論有不同的旨趣,衍生成不同的宗派,實由於行者根器不同、修持不同之故。印度晚期,將此歸納為四宗部,而修持次第則分為九乘,這已成為藏密甯瑪派的傅統。若根據這傅統來讀經論,在領略經論意旨方面,會容易一些,也能深入一些。 本叢書的編輯,實亦根據此傳統。且依古代論師的善巧方便,先依唯識抉擇部派佛教的經論,再依中觀應成派抉擇唯識,最後,則依了義大中觀(如來藏)抉擇應成派。 所以本叢書可視為橋梁,由此即能過渡至《甯瑪派叢書》,領略甯瑪派九乘次第的基、道、果意趣。亦即由小乘的止觀修習,依次第而至「大圓滿」的修習,皆須知其基、道、果,然後始可修持。 二 依甯瑪派的觀點,一切經論實為了修持而建立,或說體性,此即為基;或說觀修,此即為道;或說現證,此即為果。依龍樹中觀,以般若波羅蜜多體性為基、修觀中道為道、其果即為現證般若;若依彌勒瑜伽行,則以法相為基、修觀唯識為道,其果即是如來藏。前者為二轉法輪的教法;後者則為三轉法輪的教法。 因此,本叢書所收的經論,實為各修持次第的基。其重要性,亦即在於此。 指出這一點,非常重要。近代佛教學者接受了西方的治學方法,喜歡用「發展」這一觀點來處理一個系統的學術,因此便將佛家經論視為一系列的「思想發展」。然而這樣做,卻實在非常不恰當。 釋尊當日教導弟子,依次第而教,因此開示的理論便亦依次第。但我們卻不能說釋尊於教導「四諦」時不識「十二因緣」;於教導「十二因緣」時不識「中觀」;於教導「中觀」時不識「唯識」;於教導「唯識」時不識「如來藏」。因此,我們不能說這種種學說,實由「發展」而來,而非釋尊的次第說法。 是故各種不同的佛家見地,只有傳播的先後差別,而非由一個思想,發展成另一個思想。也可以這樣說,只能有「佛家思想傳播」的歷史,絕對不可能有「佛家思想發展」的歷史。若說「發展」,有墮為謗佛的危險。至於在傳播方面,由於傳法者的根器與修持各各有別,是故對法義可有不同的演繹,但這亦並非「發展」。 由是讀者須知,佛家經論實為由上向下的建立,而非由下向上的發展。 由上向下建立理論,是為了實修的需要。我們喜歡說證空性,但如何去證空性呢?那就非依次第修持不可,那就需要由上向下建立各次第的基。蓋至最上時,實無「空性」可證,唯現證「樂空無二」,這才是行人的「最後一著」。但若一開始即不唯說空性而說「樂空」,行人亦必無入手處。是故由「樂空」境界向下建立,如是於中觀始有「四重緣起」的觀修;於瑜伽行始有「離相四加行」的觀修。 指出各次第的基,其旨趣何在,即是編輯這套叢書的基本觀點。 三 理解佛家經論,必須由實際修持著眼。若離修持去理解,則必生疑惑。 以《入楞伽經》為例。倘離實修,則會覺得其不純,既非純說「唯識」如《解深密經》等,亦非純說「如來藏」如《如來藏經》等。筆者當年即持此疑,向敦珠法王無畏智金剛尊者(Dudjom Rinpoche)請開示。法王只答一句:「《楞伽》說菩薩的心識,但菩薩亦由凡夫起修,是故便亦說凡夫的心識。」筆者即因法王這一句開示,才得叩開「如來藏」的大門,建立「了義大中觀」見,亦即「智境唯藉識境而成顯現」的「如來藏藏識」境界。 蓋佛家一切法門,無非只是心理改造,由凡夫改造為聖者,即是法門建立的目的。是故釋迦說「四諦」時,亦說「四諦十六行相」。所謂「行相」,便即是心的行相,也即是心理狀態。凡夫若不知自己在修持時的心理狀態如何變化,實不能稱為修持。 《楞伽》說「如來藏藏識」,即是「聖凡心理狀態」的分析。那實在是為實修作指導,而非建立一種思想。如是理解,即知《楞伽》並非不純。同時亦可明白,當年達摩尊者何以只傳「四卷楞伽」以印心。「印心」者,即是洞悉自己的心理狀態變化,而與修持的見地相印,那就是修持。 舉此一例,即知經論不是純理論的建立。本叢書的編輯,即以實際修持為著眼點,期望能因此而令讀者知道經論並非知識。若視之為知識,則釋尊已說之為「說食不飽」。 四 西元一九九二年,唯識大師羅時憲教授在香港,筆者在夏威夷,遙隔萬里,志趣一如,因有編纂本叢書之意念。經論多由羅公選定,導讀者亦由羅公圈定,羅公並委筆者為主編。於西元一九九三年中筆者返香港,籌集資金,編輯出版,終能於羅公往生前,完成叢書三冊,而整套叢書則於一九九七年中殺青。前後經營五年,總算未負羅公之所託。 於一九九八年,本叢書又經修訂,交台北全佛出版。今出簡體字本,各導讀者又作第二次修訂,編者亦更突出編輯意趣,力求此叢書能令學佛的人不墮入虛無,亦不偏執於宗義。雖非盡善,或可庶幾。 乃為之頌曰── 文字原非障 實為修道基 所修亦不執 次第斷毒塵 是故佛因位 喻為金剛心 頂禮諸聖眾 灑我以甘霖 談錫永 公元一九九三年歲次癸酉八月初版序 公元一九九八年歲次戊寅四月台灣版序 公元二千又四年歲次甲申三月修訂版序
大中观论集
暂无简介
见修法鬘
《见修法鬘》讲述在见地方面,依藏密宁玛派的传统,分九乘次第来定位每一经论。这次第是印度佛家的传统,宁玛派将这传统接受过来,一直维持而至今日。整个九乘次第,涵摄小乘声闻、缘觉,大乘唯识、中观。若再细分,则中观自续派、应成派,以及“大中观”皆摄集,真是可谓包罗台尽,恰如法花宝鬘。有关观音菩萨的大悲愿力,本书从观音的名号及来源,澄清了种种误解,综述观音各类应化身小典故,同时讨论了《大悲咒》正音正解,及有关修习大悲咒的发门,诚具实用价值。
笔墨真境
谈锡永大师的名讳,同道中人就不必介绍了吧。
阿弥陀经导读
暂无简介
解深密经 密意
密义的意思就是语言之外所含之意,没有明白地讲出来;虽然用语言来表达,但读者却须理解言外之意。本经既称为“解深密”,也就是说,根据本经之所说,就能得到佛言说以外的密意。 印度佛学分为三大流派,即弥勒建立的瑜伽行,以《解深密经》为其根本经典;龙树建立的中观,以《般若经》为其根本经典;文殊建立的瑜伽行中观(亦即如来藏),根本的经是《入楞伽经》及《维摩经》等文殊不二法门的经典。这三系列经典,其实都含密意。 《解深密经》的结集流通是在《般若经》系列经典之后。介乎《般若经》与《解深密经》之间,还有一系列经典是以说“如来藏”为主,即是《胜鬘经》等与不二法门相应的经典。《胜鬘经》系列经典不但为了义,而且还由此开出《解深密经》一系列经典。 《般若经》的主旨是说一切法空,《胜鬘经》一系列经典所说者则是成佛的机理,且将这机理名之为“如来藏”。必须先明白这机理,然后才谈得上怎样成佛。此系列经典既说成佛的机理,当然也便说到成立众生的机理。众生的心识状态恒常受贪瞋痴污染,这种状态即名之为藏识(阿赖耶识)。正由于藏识的作用,才有六道轮回,众生即由是成立。 学佛的人都是众生,佛的本怀在于教导众生如何成佛,因此便须教导学人如何了解自己的心识,进一步则教导学人如何清净自己的心识,由是便有《解深密经》一系列经典。《解深密经》之所以重要,即正在于能教凡夫如何藉此而修道,从而步入成佛之道。
佛典密意系列:《如来藏经》密意
《如来藏经》说众生皆有如来藏,常住不变,然后用九种喻说如来藏为烦恼所缠,是故众生不自知有如来藏。这是如来藏的根本思想。由此可将一切众生心性的清净分说为如来藏,杂染分说为阿赖耶识。 如来藏诸经,实由本经作前导。本经所说虽然简略,但已显示如来藏实为智识双运,亦可以说是清净与杂垢双运,是为如来藏的根本思想。其余如来藏诸经,还显示无作意、无舍离、无整治,这些观修见地则不见于本经中,因为作为前导的经,实在不必要将观修的深密义显示,否则便非前导。因此读者于研读本经时,不可仅依本经来理解如来藏的深密见与深密的观修,而依本经入如来藏之门即可。 再者,笔者比对藏译,发觉晋唐二译都有些缺憾,未能将一些微妙处译出,是故本书除疏释本经晋唐两篇旧译外,复依藏文重译,译时尽量用唐译的名言,若须改译,则于脚注释中说明。依藏文可见的密意,亦于新译文下附出,标为“新疏”。新疏中所说,可以补充依汉译而疏的疏文。
圣人无分别总持经对勘与研究
《圣人无分别总持经对勘与研究》是编者从事藏、汉佛经对勘这一远大计划的尝试之怍,汉文大藏经中像施护所译《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这样错误百出、词不达意的佛经比比皆是。若能借助藏文译本来改正汉译中的错误、提升汉译佛经的质量,这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业。
如来藏二谛见:不败尊者说如来藏
不败尊者的两篇论典,读者对象非一般学人。实针对学佛有年的敌论者而写,故陈义甚深:而且,敌论者惯于依理量而立说。是故尊者亦循之而立三正理,是亦依照宗喀巴大士的传规,是即善巧方便。又以敌论者以性、相、用及二谛为工具,故尊者于此亦说性、相、用及二谛,由是令论典更加艰深。笔者另写《如来藏决定》一文作为附录。此文原来是应《汉藏佛学》年刊之约而写。
密宗百问
近年港台密法盛弘,虽不乏具眼知识,奈何伪师之多往往鱼目混珠。彼辈言行每以神通感应作标榜,竟令初学趋之若鹜,为途日远,早已忘失解脱正道久矣。密法原极殊胜,若不善修学,惑于事相,则毫厘千里也。危机渐显,有识之士莫不痛心疾首焉。 整个密乘续部的发展,由上而下,绝非如一些学者的说法,说是先成立了下三部密,然后才受印度教的影响,成立无上密。我们有证据可以说,先有上密,然后为了随顺世间,才有下部密的建立。甚至无上密中,一开头有的是大圆满,然后才分出起次第与圆满次第。这由上向下的建立,非泛泛研究密乘的人所能知晓。 本书言简意赅,不乏精辟见解,可供初学密法者抉择邪正,不致为人所愚也。
《无边庄严会》密意
《无边庄严会》内容丰富,含有说密乘的经典,本经即是其一。 《大宝积经•无边庄严会》是说陀罗尼门的经典,可以将其视为释迦演密法,故亦可以视其为密续。全经主要是说三陀罗尼门──无上陀罗尼、出离陀罗尼、清净陀罗尼,依次摄境、行、果三者。 经中先说无上陀罗尼,此即说无上见地,此见地称为无边智慧。 次说出离陀罗尼,是说依无上见地来观修,即可出离一切世间,亦即出离一切识境,由是现证无边智慧。 最后说清净陀罗尼,是观修果,出离一切识境即是清净。既离识境,便即是离言说,因此即能离佛言说,依佛密意,通达佛所说的一切法门,如是能不落言说而知密意、观修密意、得密意果,这便是清净陀罗尼门的观修果。 由是可知,三陀罗尼门分说基、道、果,若依密乘的观点,这三陀罗尼便分别是基续、道续、果续。基、道、果三者皆依佛的密意而相续,便能总持佛的密意,这正是本经的意趣。读者亦须依此来信解佛的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