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出生于兰茨胡特,德国哲学家,法学家保罗·约翰·安塞姆里特·冯·费尔巴哈的第四子。 1828年,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写了毕业论文《论统一的,普遍的,无限的理性》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830年,匿名发表了第一部著作《论死与不朽》,被永远驱逐出大学讲坛。1839年,发表了《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1841年,发表《基督教的本质》,重申对基督教的看法。1866年,发表了最后一本著作《上帝、自由和不朽》。1872年,在纽伦堡去世,享年68岁。
基督教的本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1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4.3%
本书为费尔巴哈的主要著作之一,出版于1841年,对唯物主义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恩格斯曾给予相当高的评价。费尔巴哈巧妙地揭露了宗教的、主要是基督教的认识论根源。加在神身上的一切特性都是人本身的特性,但这些特性是脱离了人本身的、被设想成独立的、神化了的特性。
费尔巴哈文集 第5卷:宗教的本质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5%
本卷于1845年写成,费尔巴哈本人曾经说过,他写出这部著作是由于有必要帮助大家正确地认识他的观点。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曾经证明基督教的基础是人的本质,基督教的秘密是人本学。可是有一些人,费尔巴哈说,却“认为我无中生有地虚构出人的本质,把它说成至高无上的东西,并且援引了直接的依赖感来反对我关于人的神化的看法……我说,先生们,你们以思维的态度对待那些污蔑嘲弄你们的人,这是完全正确的。我很清楚地知道,说不定比你们更清楚地知道,把人的存在想成独立自存的存在,想成不依靠任何东西的绝对的存在,那就是荒谬绝伦,就是唯心主义的虚构”。为了像他所说的那样,消灭《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的这一项缺点,费尔巴哈于是决定写出这部《宗教的本质》,在其中论述一般宗教的本质,包括各种先于基督教的、异教的、原始的宗教在内。他接着说:“在这部书里,由于主题不同,我的活动范围已经宽广得多,因此我也有可能摆脱那种唯心主义片面性的外观了;这种外观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曾经给我招来那些没有批判态度的批判者的责备。”费尔巴哈曾经证明宗教产生于依赖感,在《费尔巴哈文集(第5卷):宗教的本质》中他为这个论点提出了一个补充,认为人经常依赖的东西“无非就是自然”。因此他在这部著作中详细指出,宗教的对象,特别是各种早期宗教的对象,乃是自然,在这些宗教的神身上,也和在物理实体身上一样,体现着自然界的各种力量、性质和威力。“因此,如果说我从前是把我的学说表达成神学就是人本学这个公式的话,那么现在为了完备起见,我应当补充上:以及生理学。”费尔巴哈的这些判断很清楚地说明了他的观点的抽象性和形而上学性。这位德国哲学家并没有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宗教是一种由人们相互间的社会关系里生长出来的现象,而只限于指出人的生活的自然基础,指出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他主要是从人对自然的关系出发来说明宗教的。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是费尔巴哈的早期著作, 是作者在广泛深入地研究了莱布尼茨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 书中含有丰富的资料, 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论点。列宁曾给予这部著作以很高的评价。中译本的出版, 不论对研究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 还是对研究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 都很有参考价值。
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暂无简介
未来哲学原理
暂无简介
黑格尔哲学批判
《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他代表了当时的唯物主义观点,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的分析批判。他认为人的精神、思想是人脑的属性,是附属于肉体的,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精神和思维看作一种脱离人脑而独立的东西,“没有感觉,没有人的, 在人之外的思维”是十分荒谬的。 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不过是以精神、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上帝,“唯心论直接地将理性神化”,“黑格尔哲学是将思维……当成了神圣的绝对的本质,‘绝对’哲学的秘密,因此就是神学的秘密”。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将精神、思维“外在化”为自然的学说,不过就是改装了的上帝创世说,“从精神里推出自然,意思等于算帐不找掌柜”,“等于从水里做出酒”,“等于用语言呼风唤雨,用语言移山倒海,用语言使瞎子复明”,“等于处女借圣灵而生救世主”。 卡尔·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时,没有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其合理成分,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马克思写了一本《费尔巴哈论纲》来分析评价他认为费尔巴哈的正确和错误的地方。
费尔巴哈文集(第6卷):宗教本质讲演录
本书的内容是1848年12月到1849年3月费尔巴哈在海德堡做的演讲,在这些演讲里,费尔巴哈继续发挥其在《宗教的本质》一书中的思想,认为是人创造了上帝,而非上帝创造了人,上帝不过是人的不同需要的体现,神学则是人最内在情感和观念的展现。在费尔巴哈看来,所有的神学都是人类学,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上帝终将消失,因此哲学应当努力从神学和思辨的理性主义转向健全的人类学。在本书中,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和自然哲学思想达到成熟,其自然哲学的宗教观对鲍威尔和马克思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经典著作译丛·德国古典哲学(12种17册)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革命理论,它由康德奠基、经费希特和谢林发展,在黑格尔那里达到高峰,至费尔巴哈终结。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17世纪末欧洲各大学所采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他的“三大批判”奠定了德古典哲学的基础。费希特发展了康德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他把康德的各种先验的形式、范畴都统率于一个“绝对自我”之下,形成了一个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同时也在论述“自我”“非我”的矛盾斗争中发展了唯心主义辩证法。谢林批判地继承了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来阐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把主观辩证法推广到外部世界,为后来黑格尔建立哲学体系创造了条件。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第一次得到系统的表述,成为自觉的思维方法。黑格尔反对把思维和存在割裂开来,强调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但是他把存在统一于 思维,坚持精神第一性的原则却是错误的。费尔巴哈从他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基督教的创世说,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 马克思、恩格尔充分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功绩,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抛弃了他的唯心主义的体系,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抛弃了他的唯心史观,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发展的*高形式,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认识史合乎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中的崭新阶段,它的产生标志着旧哲学的没落和无产阶级哲学新纪元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