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鑫珊
赵鑫珊,1938年4月2日出生在江西南昌,教授、哲学家、作家、文学家。先后出版《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普郎克之魂》、《地球在哭泣》等四十六本书,目前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
莫扎特之魂
内容提要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完整地多视角 地论述莫扎特的巨著。莫扎特是世界级的 伟人;与贝多芬一样,全世界每分钟都有地 方在播放他的音乐,演奏他的作品。他究竟 是怎样的“神童”?一生服的是怎样的“甜美 苦役”?他的音乐的美、音乐的深刻性和“征 服我们的最大秘诀”体现在哪里?他的喷涌 如泉的美妙乐思、浩瀚似海的诸多作品与 哲学、宗教,与地理、建筑以及与人生、爱情 都有什么关联?他音乐中体现的欧洲文化 又与东方文化(如中国的唐诗宋词)有着怎 样的内在审美瓜葛?我们又该如何来理解 及欣赏他的音乐?对诸如此类的大文化课 题,书中都有较完美的透视、感悟和解答。 全书形散神聚,意蕴丰盈;文笔璀璨,妙语 赛珠;熔东西方文化于一炉,糅哲理和诗趣 于一体。
道心之中有衣食
弄清一个大写人在宇宙中的来历和位置,远远高于个人渺小的生命。进入21世纪,宇宙论等自然科学的进步使我们具有较充分的条件去探索“道”的细节。没有具体细节的“道”是空洞的、干瘪的,没有魅力,也缺乏吸引力。赵鑫珊编写这本《道心之中有衣食:全球性思考》就是旨在弄清一个大写人在茫茫宇宙时空中的来历和位置。
精神之魂:赵鑫珊随笔
《精神之魂:赵鑫珊随笔》主要内容:我交的朋友,不论男女老少,个个都很“性格”。在我的文友中,数鑫珊兄最奇特。他那凝视星空、超然物外的神态,总让我感到他是一个从天上掉下来的外星人。身为哲人,这些年赵兄开辟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他将哲学散文化,用散文来包装哲学,透过人的日常生活的感觉去探寻人的本源,寻觅人生的意义和诗化结构。他的散文其实是他的心灵的日记,有着他独特的语言个性。语言个性就是“讲自己心里流淌出来的话”。没有人的个性就没有文的个性。富有个性的语言,是与作者心灵感受的独特和气质的独特分不开的。语言个性,既决定语言的“撞击力”,也决定散文的“张力效应”。
哲学是最大的安慰
《哲学是最大的安慰》内容简介:我撰写这部书的动机是想告诉读者,世界上有多种安慰,其中还有种“哲学的安慰”。哲学不应闭封自守在书斋里。它理应走出书斋,成为大众哲学,成为大众脚前的灯和大众的安慰。
建筑是首哲理诗
作者对建筑、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有一种发自骨子里的热爱。每次路经上海外滩,昂首凝视那一座座直指蓝天白云的欧式建筑,他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胸中都会涌荡起莫扎特幽雅而流畅的乐曲。创作此书他调动了几十年来感情、人生体验和学问的积累,有许多思想的火花在闪烁,有许多艺术的灵感在进射,堪称为真正的艺术创作。作者称此书为他致建筑世界的一封公开的情书。本书取材新,知识新,见解新,图文并茂,激情荡漾,是赵鑫珊的代表作。
不安
人类的不安在先,人类的文明在后。不安和寻找身泰心宁像条红线,贯穿了人类文明之旅的过去-现在-将来。 或者说不安是经线,寻找安康是纬线,这一经一纬,共同编织了一部人类文明史。 我像一个渔夫,手中握有一张大网。这网是无形的,因为它只是一个哲学概念。这网就叫不安。 我把网撒向人生世界力争把多层面的数不清的不安现象一网打尽。这就是读者手中这部书了。 或许,它会给你一点安慰和鼓舞,给你一点“每临大事有静气”,不安向你袭来……
贝多芬之魂
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性的根本孤独者。因为他孜孜不倦地创造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而一切真正的科学、艺术和哲学创造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既顽强又猛烈的自我意识,都是一种神圣的孤寂的生涯;因为贝多芬双耳失聪,他的听觉总是面对着永恒的孤寂和寂静的永恒;或者面对着在他看来是一个狭小的、严重缺乏永恒性的世界和人生。为了打破、砸烂这个先验的、不堪忍受的和带根本性的悲剧框架,他只有洒脱、幽默、悲愤地击盆而歌,使用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来制作一个理想的音响艺术世界。音乐创作于他,就是解救,就是超脱,就是灵魂的自由和最稳当的归宿。--赵鑫珊《贝多芬之魂:德国古典“文化群落”中的贝多芬音乐》
艺术是个救生圈
《艺术是个救生圈》为中邦文化丛书之一。《艺术是个救生圈》图文并茂,情感真挚,充分表达了赵先生多年来对艺术和人生多重也多方位的体悟,读来感人至深,并受到极大的教诲和感染。《艺术是个救生圈》是各界人士,尤其青年读者加强艺术修养、提高整体素质的优秀读物。
人类文明的功过
人类文明的涵盖面极广大深微,像政治、经济、法律、科学、技术、艺术、哲学、语言文字等,而本书的焦点则是对科学技术(机器)文明的功与过作出评估,特别是对当代机器文明社会及其人进行病理学的解剖、分析和研究。书中从始终是文明的中心的人出发,述往事,论当今,思来者,考人类文明盛衰之理,察人类文明的功过得失,旨在探讨一种健康的经济学和伦理学:人应该过怎样一种生活方式才能得到幸福,又不动摇我们的生存基础?
科学艺术哲学断想
本书是赵鑫珊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所撰著的《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一书的插图本兼修订版。此书曾经是当年具有启蒙意义的人文读物,畅销一时,得到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追捧。它是赵鑫珊关于哲学、科学和艺术之间关系最早的综合思考之作,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理解,文字老到,观点鲜明;此次全新配置了图片,更为精彩的文字内容添加了阅读的美感。 全书四色印刷,图片配置精美,释文同正文一体,都是赵先生精心之作。是艺术工作者和普通读者提高对人类艺术的价值的认知、提高艺术审美能力的必读之物。
我是北大留级生
近来,著名作家、学者纷纷加入明星“写真”行列,图文展示自己的心灵自传成。本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体自传《我是北大留级生》,就出自精通四国外语的我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赵鑫珊先生之手。作者沉郁而深情地追忆当年自己在北大5年的坎坷经历和真实感受,袒露心底秘密:我是北大留级生!
智慧之路
暂无简介
孤独和寂寞
作者多年来一直观察、注意和分析生命场中最基本的事实。心理动机不是为了名利双收,而是为了粉碎、驱散日常生活的单调、无聊和千篇一律,找个新刺激。他以孤独和寂寞为题,将自己的感想融入到哲学式思考中,并针对生活现象,用独特的语言来寻找理解方式。
战争与男性荷尔蒙
暂无简介
哲学与当代世界
暂无简介
裂缝和塌陷:当代人类状况 (赵鑫珊作品系列)
暂无简介
哥特建筑
本书是著名作家赵鑫珊先生继《罗马风建筑》后,关于世界人文建筑回顾的第二本力作。"哥特"是世界文化史上非常重要,且影响力巨大的风格,以建筑为主,欧洲大地上至今仍矗立着众多著名的哥特建筑,其中绝大多数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们成为人类建筑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我国读者对哥特建筑的认识相对比较少,也很简单。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现了哥特建筑之由来及其璀璨的历史画卷,细数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众多哥特建筑及其风格形成的特点,包括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 全书内容扎实,配图恰当,堪称图文并茂,且四色印刷,排版和印刷无不精美,相信是喜欢建筑文化、人类历史和旅游的读者都必看的优秀读物。 另:《罗马风建筑》自2008年出版以来,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应,也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
大自然的诗化哲学
暂无简介
艺术之魂
《艺术之魂》所要论述的,正是这种意义上的生死攸关的艺术,而不是什么打发日子、消遣的手段。艺术的价值,在于打碎现实日常生活的单调、枯燥和沉闷,是逃脱现实世界最好的方法之一,当然它也是我们同人生世界发生紧密联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普朗克之魂--感觉世界.物理科学世界.实在世界
暂无简介
心游德意志
读者手中这本散文随笔集子是我两次访问德国带回来的“免税大件”。第一次是1988年,即东欧巨变的前夕;第二次是在两德统一后的1993年。 …… 德国土地以及德意志民族和她的文化一直是我观察和思考的对象,但不是唯一的对象。
狗尾草在叹息
赵鑫珊,精通四国语言的著名哲学家,作家,教授。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现为上海社科院德奥文化研究所所长。2004年柏林国际报告文学评委。至今已出版50部著作,研究成果涵盖了量子物理学、生物学、数学、哲学、文化史、音乐、建筑、文学等诸多领域。
瓦格纳·尼采·希特勒
《瓦格纳·尼采·希特勒》从一大堆历史文献和瓦格纳、尼采希、特勒三个人的传记中梳理、寻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重点探索了希特勒罪恶世界观的思想渊源。音乐对一个人(尤其是像希特勒这样的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有如此重大影响,并且死了上千万人,好几百万栋房屋焚烧,倒塌,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普遍世界万有桥的哲学
《普遍世界万有桥的哲学:东西方哲学比较》作者赵鑫珊以广博的知识,游刃于天文地理各学科,从物理学、生物学、诗词、绘画、音乐、宗教等领域中提炼出普遍世界万有桥的哲学。作者以诗化的语言阐述世间万象中的普遍联系,这些联接两点的桥在作者笔下体现为叶绿素、语言、电磁、佛学等意象。作者指出,正是因为隐形的、不可见的桥的存在,使得人类从一个点跳跃到更高点,东西方莫不如是。
病态的世界
当你打开这本书,你听到的是忧患的心声,思索的痛苦和沉重!或许,这本著作将为你开启一门新的学科――人类文明精神病理学。它将让当代人类文明或我们的世界住进一座四周没有围墙、无建筑物的无形“精神病院”,接受诊断和治疗。
人和符号
《人和符号:符号世界高于现实世界》主要内容有:符号学和语言学、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从当代脑科学看符号学和语言学、德国纳粹运动是一场政治符号运动、让我们都做诚实的商人——从商品这个符号看世界、纸币这个抽象符号的伟大、作为符号的地图、异化的符号或符号的异化、关于语言和方言的消失等。
告别生出惆怅
“告别”是我们的命中注定:“落地哭三声,好歹命生成。”先是告别母体,这是原(元)告别,然后告别无忧虑的童年,再就是告别小学、中学。毕业典礼那天,我们还没有惆怅。因为 我们还没有成熟到生出惆怅的人生阶段。在人类感情谱中,惆怅是一种很微妙、很细腻和很高级的感情。大学毕业,要离校的日子,从我们内心深处才冉冉升起了一丝惆怅……当我们告别传统的农业文明,要去过一种现代化的西方机器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生出的惆怅则会更多、更浓和更高级。因为它很根本。惆怅是有等级、有层次的。当代中国人告别已渐渐远去、消失在地平线那一头的农业文明,生出的惆怅当属于最高等级,最高层次。因为它很哲学。我们是在向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传统作告别,内心升腾起的惆怅,能不深沉吗?能不根本吗?能不哲学吗?这时蓦然生出的,是“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惆怅,大惆怅,高级别的惆怅。告别生出惆怅的大小和级别,取决于告别对象的性质,以及它所处的层次和大小。告别农业文明,归根到底是向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作告别。这种生活方式延续了好几千年。中国人就是从这种古老的传统中走出来的……江南水乡乌镇的价值就在于它成了一个完整、生动体现该传统的醒目符号,建筑空间的符号。没有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语言符号系统(包括石桥和佛塔),乌镇便不复存在。
希特勒与艺术
关于希特勒,人们只知道他是纳粹头目、战争狂人,他与艺术有什么关系,却鲜为人知。 本书详细介绍了希特勒的艺术梦、艺术观以及纳粹时期艺术和政治的关系,以及纳粹时期艺术家的命运,其中有世界著名的指挥家托斯卡尼尼、作曲家施特劳斯、作家茨威格和最后成为希特勒情妇的导演李斯芬达…… 目录: 题记八则 几句开场白 道德和艺术 毒蛇的蛋毕竟还没有毒 人类艺术史上最大煸动家 希特勒发动的文化革命 希特勒与绘画艺术 希特勒与建筑艺术 希特勒与雕塑艺术 希特勒与音乐艺术 其他艺术的纳粹化和现代广告心理学 人只有他是历史的时候才是现实的 附录
庄子的哲学空筐
《庄子的哲学空筐》与“新老庄哲学学派”理应成为21世纪西方工业文明的一种“解毒剂”,成为评估人类文明功过的阵阵隔山暮钟,提醒我们,切勿件件事都要提速。悠缓的节奏,春夏秋冬,四时代序,才是人生世界的真谛。母亲十月怀胎正是缓节奏,也是庄子坚持的“天道”节奏。
一个人和一座城
《一个人和一座城--上海白俄罗森日记》由赵鑫珊所著,主人公白俄罗森自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流亡上海27年(1922年一1949年)。小说揭示了这位白俄建筑师的命运,以及这27个春秋上海的变迁,包括三万俄侨(白俄)和三万犹太难民在这座城市的挣扎和自强不息的故事。 罗森对上海这座在流亡时收容了他的城市充满了情感,他曾经在这里有过事业的辉煌和家庭的幸福,当一切都离他远去时,他选择了在这里走向人生的终点。 《一个人和一座城--上海白俄罗森日记》以日记的形式,叙述了罗森的点滴情感以及他的哲学思考,风格平淡却隽永。
哲学与人类文化
暂无简介
我有我的潇洒
暂无简介
地球在哭泣
暂无简介
穿长衫读古书
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抓住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而忽略对精神财富的追求。穿长衫读古书只是个比喻,希望阅读时读者诸君能有古代贤哲或诗人般的心境,静下心来用心眼去读,用自己灵魂和一颗童心去读。通过这样的阅读,最终找寻到治愈浮躁、贪婪及种种恶的解毒剂和觉醒丸,领悟到一条至高无上的人生哲理,悟出人生真谛,找到人生智慧。 本书作者以大家的胸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宽阔的视野,探寻和引领我们学会阅读中外古书(经典),把古书(经典)的阅读放到儒释道、西方基督教哲学等人类文明进程的大框架中来观照、咀嚼,在阅读时能够像古代贤哲和诗人般用自己的灵魂和一颗童心去阅读,这种阅读是纯粹的、非功利,应是虔诚的,如同朝圣一般的心境。只有在同中外古今经典的交流撞击中,我们才能够发现照亮人生之旅的烛光,才能使自己做个具有世界眼光和胸怀的中国人,找到我们亭亭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
人屋世界
作者将建筑世界哲学化、美学化,人性化,在他看来,人生最幸福的状态是身心两安,好的、诗意化的建筑场便提升了人的精神,收容、安顿了人的灵魂,是人的至爱亲朋和生死眷恋的对象。 本书从独特的视角判屋之美,析屋之理,用文学的笔触,揭示隐藏在建筑深层构造里的哲学与美学原理。 本书讨论的空间不是自然(物理)空间,而是建筑空间。前者很大很大,后者范围有限。 本书涉及的时间是牛顿物理学的绝对均匀时间,不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力学的时间。 本书所陈述的事件是与建窨有关的事件。 一部人类建筑史便是这些事件的总和。 本书稿所谈论的事件是业已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不在本书讨论的范围。
99封未寄出的情书
这是作家、哲人赵鑫珊已出版的29部著作中最为特别的一部新著。作者借用情书这一特殊的文本体裁,洋洋洒洒地倾吐、表述了他对爱情这一人类永恒情感主题及世界、人生等常人热切关注的话题的看法。
我心目中的十字架
行走在现代都市的喧嚣里,心往神追的是对生命的“存在”和“意义” 的不懈思考。于是一个个饶有情趣又深富哲学意味的命题带来了一串串智慧的遐想和解疑的快感。这是思考带来的享受,是作者用心灵构制的一个人生哲学的象征——非宗教含义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十字架”。 本书是作者集数年来旅欧、走访、写作的心得精心凝聚的一部情调钢琴式的益智愉情的作品。在匆忙的都市生活中,不妨在休闲时分,端一杯浓香的卡布其诺咖啡,细细品味思考的欢悦和智慧的神韵……
是逃跑还是战斗
此书很值得一读。这是一位诗人在向你倾诉他的哲学情怀。全书共十章,诗人哲学从剖析人类十大“恐惧症”切入,赫然构建了一个气势浩瀚深邃的哲学大框架,其基点是:要把对大自然传力的恐惧变成敬畏;要研究天高地厚,这是哲学;敬畏地邀艺术神长伴生命,人的一生值得一过。 信佛得洒神之赐,全书一气呵成,昴扬酣畅,文采斐然;理性的光芒的感情的焰火同样耀目,宇宙的奥秘地把哲学、科学、艺术的乳液酵成醇醪,如果你细细品之,会感慨良多,收获良多。
我眼中的香格里拉
名作家赵鑫珊的这部《我眼中的香格里拉》是去香格里拉进行考察。探秘后的产物。他以智者的目光。哲人的洞察力及诗人的文采,为我们把这片神秘土地上的一个个谜揭开,并描述出了一个迷人的“世外桃源”。本书不同于一般探险文学和旅游文化书籍。在纪实性的阅读趣味中溢荡出一种永叵的精神魅力。这些都将随着香格里拉这一神奇的名字流传开去。
我这一生幸福吗
《我这一生幸福吗》是著名学者、作家赵鑫珊以幸福为主题的回忆录。作者以幸福为线索,把自己一生的经历以片段式的形式串联在一起,既对自己的一生作了回忆,同时,也向人们说明:人生的幸福并不决定于金钱,幸福是金钱所买不到的。《我这一生幸福吗》选材精当,思想宏阔,以直面人生的态度把自己的经历作了解剖,可读性极强,是一部难得的个人史。作者最新的人生回忆力作。《我这一生幸福吗》选取一生中最为幸福的经历,一件件娓娓道来,给人带来学术、人生、精神等方面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