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
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男,汉族,本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祖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潢溪乡渡口村委会沙塘村,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近代中国记者和出版家。 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在上海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他与沈钧儒、厉麟似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11月,国民党为了扑灭国内的抗日烈火,逮捕了正在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酿成七君子事件,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流的强烈反对。邹韬奋出狱后辗转重庆、汉口、香港继续开展爱国救亡工作。 1943年因患耳癌秘密返沪就医。1944年7月24日不幸逝世于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终年48岁。 1956年上海市政府出资修复邹韬奋的故居,并在隔壁建立了韬奋纪念馆。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经历
1人今日阅读
本丛书共选取了民国时期15位出版家的著作20部,集中反映这些拓荒、奠基了中国现代出版的出版家关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建设的思想观念与认识,包括文化传承中的文献校注与整理、目录版本学说,关于新文化建设中的文学、史学、教育、艺术、编辑、新闻等专门领域方法与学术体系的创立。邹韬奋是近代著名记者以及出版家,他主编《生活周刊》,创办生活书店和三联书店,《经历》是他自传性质的回忆录,其中从事文化事业的人生经验和思想历程,堪称现代爱国民主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缩影。
转到光明方面去
邹韬奋是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政论家,堪称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典范。从做记者、写文章,到办报、办刊、办书店,他用文化事业唤起民众抗日救国。为纪念传承韬奋精神,本书从《韬奋全集》等记录邹韬奋思想、精神、生活的图书中精选出一部分文章,通过邹韬奋口语化、大众化,或幽默、或激愤的文字认识其“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精神理念。本书收录的文章、史料摘录和珍贵文献不仅对中国出版史、文化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读者展现了时代大环境下一位出版家对于事业与国家前途的深刻思考。
生活与我
邹韬奋是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政论家,堪称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典范。本书收录了邹韬奋先生围绕其自身经历所撰的一系列文章,包括《经历》一书全文、《患难余生记》及讲述生活书店创办始末的一组短隽文字。从这些文章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韬奋自艰苦求学到全力办刊,先后经历了牢狱和流亡的,为大众、为文化的一生。其中有超然乐观的意志,有面对读者的热诚,也有对国计民生的苦痛思索和困境之下的坚守。
最留恋的一个地方(经典悦读)
本书精选了邹韬奋的经典作品,主要包括他对少年学习生活的回忆、流亡欧洲时的所见所感等。邹韬奋的文字朴实自然、贴近生活,他写的通讯和评论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特色,以犀利之笔伸张正义、针砭时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阅读邹韬奋的文章,能深切体会到作者对新闻、出版理想的热爱与追求。
小言论第二集
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着、报刊编辑、出版家,也是我国现代报刊史上杰出的新闻评论家,他曾先后主编过《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等,从他主编《生活周刊》起,发表各种形式的新闻评论五六十万字,在读者中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其中尤以《生活周刊》中的“小言论”最具代表。
小言论第三集
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着、报刊编辑、出版家,也是我国现代报刊史上杰出的新闻评论家,他曾先后主编过《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等,从他主编《生活周刊》起,发表各种形式的新闻评论五六十万字,在读者中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其中尤以《生活周刊》中的“小言论”最具代表。
小言论第一集
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着、报刊编辑、出版家,也是我国现代报刊史上杰出的新闻评论家,他曾先后主编过《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等,从他主编《生活周刊》起,发表各种形式的新闻评论五六十万字,在读者中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其中尤以《生活周刊》中的“小言论”最具代表。
韬奋漫笔
著者于1928年11月至1933年7月间发表于《生活周刊》上的随笔、杂感编集。收《生活周刊究竟是谁?》、《一个小巧妙》、《可敬的老司务》、《硬性读物与软性读物》、《挨骂》、《劳而无功》、《“生活”的洋房汽车》、《谈孙桂云女士》、《硬吞香蕉皮》、《肖伯纳的幽默》、《〈两地书〉》、《统治者的笨拙》等51篇
萍踪寄语:第一集
《萍踪寄语》由邹韬奋所写,收录了他的《船上的民族意识》、《月下中流——经苏彝士河》、《世界公园的瑞士》、《华美窗帷的后面》、《大规模的贫民窟》、《谒列宁墓》、《由柏明汉到塞尔马》等游记作品。
萍踪寄语:第二集
《萍踪寄语》由邹韬奋所写,收录了他的《船上的民族意识》、《月下中流——经苏彝士河》、《世界公园的瑞士》、《华美窗帷的后面》、《大规模的贫民窟》、《谒列宁墓》、《由柏明汉到塞尔马》等游记作品。
萍踪寄语:第三集
《萍踪寄语》由邹韬奋所写,收录了他的《船上的民族意识》、《月下中流——经苏彝士河》、《世界公园的瑞士》、《华美窗帷的后面》、《大规模的贫民窟》、《谒列宁墓》、《由柏明汉到塞尔马》等游记作品。
大众集
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他的书写既是个人的历史,也是一段耀眼的新闻出版记事。 《大众集》是邹韬奋所著评论集。
萍踪忆语
《萍踪忆语》讲述了世界上最富城市的解剖、金圆王国的前途、美国劳工运动的大势、美国的失业救济、“赶快”、劳工侦探、利润和工资、金圆王国的劳动妇女、金圆王国的劳动青年、教会和劳工、美国劳工的社会保险、德谟克拉西的教育真相、杂志国、美国的新闻事业等。
再厉集
《再厉集》是要纪念抗战时期的再接再厉的精神。
激变
邹韬奋,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他的书写既是个人的历史,也是一段耀眼的新闻出版记事。《激变》是“八一三”全面抗战发动之后的三四个月内,作者在《抗战》三日刊,《救亡日报》,及《申报》上所发表的文字。这三四个月在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激变的时期,这本书里的材料就是这激变时期的一种反映。
经历
邹韬奋,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他的书写既是个人的历史,也是一段耀眼的新闻出版记事。 《经历》一书是邹韬奋先生“二十年来的生活过程中”“一些关于就学就业的经历片段”,韬奋从童年讲起,讲自己求学、就职、谋生、图强的过程,讲对老师和朋友的回忆,讲成长的思想轨迹和心路历程。文中还细致周到地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如怎样读书、如何写作、怎样才能学好英语等,“其中或者不无一些可供青年朋友们的参考”。
展望
《展望》是作者在一九三六年八月到十一月底的三个月里所公开发表过的文字里选编而成的。
坦白集
《坦白集》是邹韬奋散文作品集。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
"本书的内容,读者看了自会知道,不必在这里多说,不过在这里还有两点值得提出来说一说:第一点是:寻常所谓管理,往往是指一个人或少数人的管理,多数人是被管理者。如运用民主集中的原则于事业的管理,那末全体同事都是管理者,同时全体同事都是被管理者,说得简单些,可以说是集体的管理。"
患难余生记
邹韬奋,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他的书写既是个人的历史,也是一段耀眼的新闻出版记事。 《患难余生记》是作者在流亡的病苦中写的一本自传式作品。
对反民主的抗争
《对反民主的抗争》收《美国政治顾问与中国政治》、《对苏联的态度问题》、《言论自由与民主政治》、《邓演达先生的精神不死》等27篇。
人物述评
邹韬奋,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他的书写既是个人的历史,也是一段耀眼的新闻出版记事。 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从美国看到世界
本书原名《希望在美国》,因全书着眼于“从美国的状况看到世界的状况,从美国的问题看到世界的问题,从美国的前途看到世界的前途”,故译者改用此名。本书对于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美国的实际状况、美国问题的症结所在、世界大战的危机、法西斯的来源、世界的前途等,都有透彻的认识与正确的判断。
读书偶译
这些著译,不仅对于研究韬奋战斗的一生具有重要价值,对于研究现代中国历史和文化思潮,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而且对于本世纪以来人们所反复讨论的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问题,都有着切实而且深刻的思考。本书是译者集合他在英国伦敦博物馆图书馆所写的英文读书笔记编译而成。除“导言”部分外,首叙马克思的生平和理论,并介绍黑格尔哲学和辩证法,继而叙述恩格斯的生平和工作,最后是列宁的生平和思想。
戈公振:救国与启民(百年中国记忆·报人系列)
本书为《百年中国记忆•报人系列》图书之一种。戈公振,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学家、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学拓荒者。本书由戈公振的挚友、亲人以及同事撰写的回忆性文章集纳而成,详尽地记叙了戈公振的生平事迹和新闻历史上的贡献,是一本研究戈公振和中国近现代新闻史的珍贵资料。
对反民主的战争
根据国父中山先生“中国非民主不可”的遗教,中国非走上民主之路不可。根据蒋委员长屡次在国民参政会中的公开表示,中国非走上民主之路不可。根据在野的抗日各党派及全国人民的要求,中国非走上民主之路不可……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
本书通过对书店管理过程的叙述反映了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的关系及重要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再厉集
这个小小集子就是作者在这个抗战时期里所写的文字;取名《再厉集》,是要纪念这期抗战的再接再厉的精神。
大众集
我们提起“大众生活”这四个字,就不免引起无限的感触,尤其是想到目前中国的现状,因为“大众”和“生活”简直是在一天一天地脱离关系!在这种惨酷的现状下面,徒然长吁短叹,呼号着“民不聊生”的口头禅,是没有用的,我们必得要明白中国大众所处的实际地位,明白中国大众一天一天地和生活脱离关系之所由来……
激变
这本书里的材料,是“八一三”全面抗战发动之后的三四个月内,作者在《抗战》三日刊,《救亡日报》,及《申报》上所发表的文字。
经历
关于这本《经历》,还有几句话想附带提及的,就是这本书并非什么自传,我也够不上有什么自传,只不过就我二十年来的生活过程中抽出一些关于就学就业的经历片段,和关心我的好友们谈谈,其中或者不无一些可供青年朋友们的参考,如此而已。
一个女子恋爱的时候
书中的种种为人处世之道,乃至爱情表白、初见家长、婆媳相处的方法窍门和经验教训,在今天看来丝毫不觉过时。难能可贵的是,韬奋先生根据故事情节,与现实相结合,给出了大量精彩的“译余闲谈”,使读者在看小说的同时,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风俗、人情世相有全貌的了解,从中更能体会出小说中种种人物的爱情观与家庭及社会的冲突,而对这些观点与冲突的解读,于今人依然有启发作用。
坦白集
这本《坦白集》里所搜集的文字,全是我在本年六七月间在香港的《生活日报》上所发表过的;我约略根据文字的内容,加一番整理和编排,分为几类,以便读者的阅览。我生平的言论,向来是很公开地与天下以共见,我在香港所发表的言论,也是本着这同样的坦白的态度,所以我把这本集子取名《坦白集》。
韬奋漫笔
这些“漫笔”,是作者在《生活》周刊上陆续发表过的零星杂感,每于编后有余幅时匆促间提笔写成,在我自己看来,原无出单行本的价值,现在伯昕先生既有此建议,我想零篇短简中虽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来,多少可以表现作者对于所提到的问题的态度和主张,也许可以供读者诸君在思考上的一种补充或参考的材料。
萍踪忆语
本书讲述了帝国主义麻醉下的种族成见、从伦敦到纽约、物质文明与大众享用、掌握全美国经济生命的华尔街、梅隆怎样成了富豪等故事。
展望
方先生以血泪的私蓄贡献给国家,这种爱国的精神,实在是可歌可泣的行为。这里面所含蓄的精诚,实在不是表面上任何物质的数量所能测量的。我们愿在这里郑重表露出来,表示中国有这样的爱国国民,必然有光明的前途……
爱与人生
邹韬奋所著散文。 邹韬奋是我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他的文字朴实、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又敢于面对现实、伸张正义,这些均是他新闻思想内涵的集中体现,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漫笔
邹韬奋所著散文。 邹韬奋是我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他的文字朴实、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又敢于面对现实、伸张正义,这些均是他新闻思想内涵的集中体现,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经历
长篇自传。邹韬奋著。1937年4月生活书店出版。后来,重庆生活书店和上海韬奋出版社曾多次再版。解放后,收入《韬奋文集》第3卷里。《经历》分为两部分,有59个小题; 第一部分是《二十年来的经历》内有51题;第二部分是《在香港的经历》,内有8题。书前有《开头的话》,书后有“附录”《我的母亲》。在这部自传中,作者记写了自己学校苦读、服务报界、参加救国运动以及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等事的经历。作者是位著名的记者,他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讲述自己20多年的经历,叙事生动亲切,描绘真切具体,而抒情、议论也恰当,针砭时弊,带有政论的特色。韬奋这部自传,在30年代曾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1944年,邹韬奋动手撰写另一部自传《患难余生记》,仅成6万多字,是他没有完成的最后遗著,于1946年5月由上海韬奋出版社出版,仅三章,第三章还没有写完。此书当时有多种版本流传,可见读者对韬奋的敬重和对他去世的哀挽。此书从内容上看,正是《经历》的续集,《流亡》、《离渝前的政治形势》、《进步文化的遭难》是三章的标题。可惜没有写完,作者就与世长辞了。
萍踪寄语(大家书斋)
"大家书斋”以“名家+经典”的形式组合而成,汇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名家的代表性作品,内容短小精悍、可读性强,有游记,有散文,有杂文,亦有学术普及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皆为各学科领域久负盛名、家喻户晓之作,对于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读者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大众书架的畅销长销图书。本书是邹韬奋20世纪30年代初在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苏联等国旅行考察的游记,文笔优美,寓意深刻,具有极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