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纳托尔·法朗士
阿纳托尔·法朗士(Anatole France,1844年4月16日-1924年10月12日),本名蒂波·法朗索瓦,出生于巴黎,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其在少年时经常替父亲编写书目等,置身于书海之中,于1881年出版的《波纳尔之罪》在文坛上声名大噪,代表作有《金色诗篇》《企鹅岛》等,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奖项。
苔依丝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7.9%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苔依丝(法朗士卷)》选录了作家的诺贝尔获奖作品《苔依丝》和童话《蜜蜂》。在小说《苔依丝》里,他热情地深入了亚历山大城的世界,当时在希腊文明的软弱的幸存者之中,正经受着基督教的鞭笞的折磨。怀疑主义和肉欲在这里达到了顶点,神秘和唯美主义的纵酒作乐比比皆是,化为人形的天使和魔鬼在教会的神甫和新希腊主义哲学家们的周围恫吓,在他们上面争夺着人的灵魂。这个故事充满了那个时代的道德上的虚无主义,但是包含着优美的段落,例如在孤独的沙漠中隐居者们在圆柱上传道,或者在木乃伊坟墓中做噩梦都是很精彩的描写。
蜜蜂公主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5%
《蜜蜂公主》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纳托尔·法朗士专门为孩子创作的童话,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他不热衷于教训人,他的童话是快乐的,充满了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在法朗士笔下,有忠诚的仆人、纯真的友谊,无私而真挚的情感,还有数不尽的人生智慧,让孩子在阅读中体验爱的无私与伟大。本书插画出自英国著名插画师查尔斯·罗宾逊之手,其画作色彩丰富、笔触优雅,和著名翻译家周克希清新雅致的文字相得益彰,定会让小读者感受到文学与艺术的双重魅力。
诺奖大师写给小读者的童话(果麦经典)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写就的童话合集,包含5个故事,分别为阿纳托尔·法朗士的《蜜蜂公主》、威廉·福克纳的《许愿树》、约翰·高尔斯华绥的《如梦初醒》、约翰·斯坦贝克的《小红马》、莫里斯·梅特林克的《我们的朋友狗狗》。对于小读者来说,艰深的获奖作品或许有些晦涩难懂,但这些文学大师所写的童话,却是一个更容易接触作家思想的通道。孩子从小阅读大作家写的儿童书,等他们长大后,再去读这些大作家的作品,会形成更系统的认识。
泰绮思(诺贝尔文学奖大系)
本书是法郎士的代表作,描写4世纪的宗教斗争。作品以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和后期希腊文化生活为背景,叙述在沙漠里修行的圣僧巴甫努斯,立誓拯救女优泰绮思。他冒险进城,劝导泰绮思改行,并胜利地把她送进修道院。可是他却被泰绮思的美貌所打动,堕入情网。《泰绮思》是一部杰作,也是一个拯救灵魂的故事。
大作家写给孩子们:在城市,在乡间
公园里的绣球花是什么味道? 长腿男孩在田野里跑太快了会怎么样? 洋娃娃和她的小妈妈同时生病了,要怎么办? 为什么国王、骑士、牧羊女和小丑会聚在一起跳舞? ………… 本书收录了诺奖得主法朗士的19篇儿童故事。儿童的视角、清新温暖的文字搭配30幅灵动插画,带领我们进入孩子们的小天地,重现童年的珍贵瞬间!
蜜蜂公主(果麦经典)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纳托尔·法朗士专为孩子创作的纯真童话,以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开启一段爱与勇气的旅程。克拉瑞德城堡的蜜蜂公主和白色庄园的乔治王子从小一起成长。有一天,他们离开城堡去神秘大湖探险,湖面上突然舞动起蓝色火焰,水妖抓走乔治关进水晶宫殿,而矮人们骑着乌鸦带走了蜜蜂公主。矮人国洛克王勇敢又聪明,拥有非凡的知识和本领,在漫长的七年里,他默默爱上了美丽的蜜蜂公主。可是蜜蜂思念着母亲,也思念着她的乔治哥哥。盛大庆典上,洛克王终于轻轻地问:“你愿意成为我的妻子吗?”
李青崖译文集:波纳尔之罪(插图版)
《波纳尔之罪》是法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19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纳托尔·法朗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881年。这本书非常成功,为法朗士带来巨大声誉,并获得法兰西学院奖。 书中塑造了一个老学者的生动形象:西威司特·波纳尔是一位历史学家兼语言学家,并且是法兰西学院的院士;他极富才学,皓首穷经,过着与书为伴的俭朴生活;他身份尊贵,受人敬仰,又能同情弱者,慷慨助人。小说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又各自刻画一名年轻女子的形象,在她们与波纳尔之间展开了一段温暖感人的故事情节。 在第一部分里,波纳尔帮助了一位贫穷的邻居郭戈剌夫人,为她送去御寒的柴薪。这份善意在多年之后为波纳尔带来意外回报,一位贵族夫人买下波纳尔苦心寻觅的一本珍稀古籍,当作圣诞礼物送给他,原来这位贵族夫人就是曾经的郭戈剌夫人。在第二部分里,波纳尔受人之邀,到吕桑司的一间私人图书室制作藏书编目,在此地偶遇初恋情人的外孙女约翰妮·亚历桑德尔。如今成了孤儿的约翰妮身陷困境,在学校被当作女仆对待,于是波纳尔不惜冒着“拐带”的罪名,引约翰妮出逃,决意将她从卑鄙的监护人和势利的女校长的手中解救出来。 这部小说语言典雅,辞藻优美,又不乏诙谐幽默,深受法国读者喜爱。波纳尔即法朗士本人的精神写照,而法朗士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理想法国文人”。
企鹅岛
暂无简介
苔依丝(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
《苔依丝》是法国作家法朗士189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反基督的杰作,也是一个拯救灵魂的故事。192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小说中的年轻教士巴尼福斯是个严格恪守基督教规的修行者,言、行、思都谨尊基督的教条,刻苦修行,以耶稣般的博爱试图普渡愚昧的众生。
诸神渴了
《诸神渴了》以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书名原是丹东派分子德木南在1794年2月3日《老考德利埃》终刊号的一篇文章中引用墨西哥王蒙德佐玛的活。意即:大量流血在所难免。因为蒙德佐玛以活人祭神,摆放牺牲的桌子上终年人血不干。它象征着法国大革命中的流血与牺牲。
我们为什么忧伤:法郎士论文学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法朗士的文学评论精选集,涉及19世纪的浪漫主义、帕尔纳斯派、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重要流派,以及欧里庇德斯、莎士比亚、拉伯雷、巴尔扎克、梅里美、左拉、都德等17位经典作家。这些文章充分反映了法朗士不抱成见和注重审美的批评思想,表现了一位作家、一位法兰西学院院士的批评才能和渊博学识,以及从创作视角出发的文学观,对研究外国文学史特别是法国文学史大有裨益。吴岳添先生优美典雅的译文,能够引领读者进入沉静深思的文学世界。
天使的叛变
暂无简介
黛依丝
小说《克兰比尔》中克兰比尔是个走街串巷的卖菜老人。一天,他卖了菜正等着收钱,有个警察命令他走开,说他妨碍交通,他分辩时又硬说他骂了“打死母牛”而被送上了法庭。法官只用六分钟就审讯完毕,判处他罚款50法郎,监禁15天。克兰比尔出狱后备受歧视,没有人买他的菜,他贫困潦倒,借酒浇愁,最后被赶出了栖身的阁楼。这时他想起了不愁风雨的监狱,就鼓起勇气向一个警察骂了一句“打死母牛”,但是却未能实现他回到监狱里去的可怜的愿望,只得低垂着头消失在风雨交加的黑夜里。《黛依丝》主要表现了作者对天主教会的不满。贵族子弟巴福尼斯皈依了基督教,隐居在尼罗河畔的沙漠里修行了10年。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从前在亚历山大剧场见过一个美貌放荡的女演员黛依丝,决心把她从罪恶的深渊中拯救出来。他从沙漠步行到亚力山大,乘黛依丝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为虚度年华而苦闷和空虚的时候,劝说她烧毁了一切财产后进了一个女修道院。但是巴福尼斯回到沙漠后却坐卧不宁,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黛依丝的形象,他终于不得不承认是爱上了她。他知道黛位丝病危时无比悔恨,拼命赶到她的床前,承认自己用上帝和天堂欺骗了她,他只是一个可怜的疯子。写于1909年的《蓝胡子和他的七个妻子》就是取材于法国作家夏尔佩罗(1628一1703)的童话《蓝胡子》。法朗士在改写传说的时候,往往像伏尔泰对待《圣经》那样反其意而用之,从而赋予这些传说以新的意义。因此他笔下的蓝胡子非但不是恶魔,反而成了各种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坏女人的受害者,而这些女人则成了现代社会的各种典型,这篇小说也就有了批判资本主义时代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色彩。
法郎士短篇小说选
本书从法朗士三部主要的短篇小说集
鹅掌女王烤肉店
以《泰伊思》和《企鹅岛》闻名的法郎士(1844~1924),是法国小说家、评论家,也是19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892年出版的《鹅掌女王烤肉店》是一册历史、哲理小说。书中充满诙谐生动的情节,主角则是令人难忘的角色 —— 十八世纪的教士瓜纳尔长老 。身为教会人士,他博学而虔诚,多情却好酒,具活生生的真实人生,称得上道地的好老师。书出版后,法郎士也被誉为「好老师」。
金眼睛的玛塞尔(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
本书是法国著名作家阿那托尔·法朗士的散文集。1921年,为了“表彰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其特点是高贵的风格、深厚的人类同情、优雅和真正高卢人的气质”,法朗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法朗士那“博学、富于幻想,清澈迷人的风格,还有他融合讽刺和热情所产生的神奇效果”,对于今天的读者仍富于魅力。
隐士
隐士,顾名思义:隐者,藏也:士者,知识人也。 可是,知识人为什么要藏起来呢? 作者法朗士通过梳理隐士的传统,为我们呈现了历史的镜框中封存的一幅幅隐士的精神画像。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人本质上是充满欲望的,且欲壑难填;当人试图摆脱这种与生俱来的欲望时,就必然要面对孤独。隐士就是一种承受孤独的方式:在孤独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寻找真我,寻找原初。 在与孤独结伴的途中,隐士们各自踏上了不同的朝圣之路:他们有的躲到杳无人迹的沙漠,有的走进修道院,有的步入苦修会,也有的跑到瓦尔登湖(梭罗)……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隐士生活似乎并非总如他们期望的那般安静,他们中有人在经历了一段隐士生活后又重回尘世,有人则时而隐修,时而回到尘世,也有人因隐修生活总被来访的客人打扰而不得不一再更换地点……本书为我们细致地描述了那既令人神往、又让人难以想象的隐士生活。 无论何种隐士,他们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赋予了他们深刻的洞察力。他们留下的遗产,无论是智慧的言辞、无声的沉默、斐然的修为,在经过岁月的百般的锤炼后,终成了时间里的金,深夜里的光。
译林世界文学名著:贞德传
《贞德传》一书与后来的作家和艺术家所描绘的、往往浪漫化的、虚构成分很大的贞德的生平是不同的。法朗士对历史真实性十分重视,一丝不苟,他搜集和研究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档案,其中不但有贞德审理案记录、平反诉讼案记录、编年史,还有信件、公文、议事录及传说、预言等等,并且循着这位五百年前女英雄的足迹去考查和体会,熟悉当地风土人情与山川河流。因此书中的细节十分翔实而精确,如地点、时间、气候、习俗等等,作者显然在努力重现贞德生活时代的氛围,但他讲的不是大加渲染的故事,而是一位农村姑娘的生平,采用的语言朴实无华。 贞德出生于一四一二年,也就是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法两国由于领土、贸易、捕鱼权等等方面相互摩擦争执,以兵戎相见,打打停停,停停打打,连绵了一个世纪之久;再加上联姻关系,问题更为复杂。法王查理六世于一三九二年起患上疯病,由王后伊莎博摄政,国内的勃艮第派想夺取太子查理的合法继承权,与拥护太子的阿尔马尼雅克派争夺地盘。王后又将女儿嫁给了英王亨利五世,并承认他继承法国王位,既是英国国王又是法国国王。亨利五世年岁太小,派摄政王来法代为行使国王的权力,并得到勃艮第派的合作,激起了阿尔马尼雅克派的强烈反抗。于是以英国和勃艮第派为一方,以阿尔马尼雅克派为另一方展开了战争。当时法国的疆土一分为三,大西洋沿岸很大一部分如诺曼底、阿基坦以及法兰西岛(即巴黎所在地区)属于英国,东部即罗讷河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归属勃艮第公爵,中部即卢瓦尔河以北归属太子查理即查理七世。 中世纪的欧洲充满了神秘主义,也可称为宗教蒙昧主义,预言和传说,奇迹和显圣主宰了人民的生活。这也可以理解。由于战争、动乱、饥荒、瘟疫,人民生活在深重的苦难之中,只有本着虔诚和炽热的信仰乞求上天为他们祛祸消灾,乞求奇迹。因此当时出现过不少的巫师、女巫与预言家。在贞德出生的前后都出现过自封的圣人与圣女。贞德死后五年,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竟自称贞德,招摇撞骗,居然在四年中蒙骗了许多人。贞德的真实面目也被蒙上一层神秘主义的薄纱。例如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她十九岁时被处火刑——最大的两个功绩是解除奥尔良之围和陪同查理七世行加冕祝圣礼。奥尔良战役的胜利使她声名大振,她的确起了重要作用,但其作用不在于她善于用兵(她没有指挥权)或出奇制胜,而是在于戴着圣女光环的她做出了英勇无畏、自我牺牲的榜样,鼓舞了士气,击溃了敌人。这场胜利被认为是奇迹。法朗士在叙述这场战役时,详细分析了双方的态势和力量对比,并指出英军在人数上的劣势,从而试图用理性来解释这所谓的奇迹。这是他在撰写本书时的基本原则:他按照文献和传说如实描写蒙着神秘主义面纱的贞德,然后用理性的思考提出问题,但不下结论,事实上也很难对五百年前的贞德做出准确的判断。例如贞德亲耳听见上天启示这一件事情,虔诚的基督徒和无神论者会对此做出不同的判断。尽管法朗士在书中只提出某些可能的解释,但这已使圣徒传记作者大为不满了。 贞德对查理七世忠贞不贰,忠实于查理就是忠实于她的法兰西,忠实于民族,在这一点上,她与同行的诸侯领主和军事首领是不同的:他们以战争为生,靠战争来掠夺土地、财产和权力,而贞德却诚心诚意地希望结束战争,建立和平。她顺应了人民大众赶走侵略者、结束战争的要求和愿望。 贞德被宗教裁判所指控为异端,被判处火刑,这似乎是一桩宗教案件,实质上却是政治案件。英国人一手策划它以羞辱法王查理七世:既然查理起用女巫以行加冕礼,那么这个王权就是不光彩的、非法的。而在英国人被赶走后,法王请求教皇为贞德平反昭雪,也同样出于政治目的,这是为了洗刷当年的耻辱。贞德是他们斗争中的一个卒子,但她毕竟在为宗教信仰殉道的同时,为国捐躯,成为受万世景仰的民族英雄,在一九二零年被封为圣女。而直接迫害她的主教科雄则受到永世的唾弃,被骂为猪猡(法文猪与他的姓名谐音)。
一个孩子的宴会
暂无简介
烈火中的凤凰
这是一部有关书的作品集,收录了20多篇与书有关的文章。其中有法国作家、诺贝尔奖得主法朗士的《对书的爱》有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罗曼·罗兰的《读书杂感》有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流行病》以及美国科幻小说家布雷伯里的《烈火中的凤凰》等。
诺贝尔奖获奖者小说坊:里凯的沉思
《诺贝尔奖获奖者小说坊:里凯的沉思》是法朗士的短篇小说集,内容包括:《克兰科比尔》、《莉莉丝的女儿》、《艾德梅,适宜的施舍》、《巴尔萨泽》、《教士的木樨草》、《乐塔·阿西莉亚》、《皮荣诺先生》、《里凯》、《里凯的沉思》、《普托》等。
小友记
是阿纳托尔·法郎士发表于1885年的自传体小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法郎士的“朋友”皮埃尔(即作者本人)的童年回忆,包括若干长短不一的温馨故事;第二部分是一位父亲对自己的女儿苏珊的童年回忆;在第三部分中,作者探讨了童话的起源和意义。 法郎士在《小友记》中塑造了一个纯真善良、敏感好奇的小男孩的形象,并通过他的眼睛描绘了十九世纪末的巴黎风情。
我们的孩子·译言古登堡计划
暂无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童书系列:孩子的宴会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童书系列:孩子的宴会》为“诺贝尔文学奖儿童经典”系列之一,让孩子在大师们的陪伴下分享真正的文学,让世界级杰作滋养孩子的心灵成长。阿纳托尔·法朗士被称为“法国卓越的小说家”,曾下功夫研究过神魔故事以及它的源流问题,认为必须维护和发展孩子们的幻想,童话《蜜蜂公主》就是他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成功作品。它以民间故事为基调,吸收了中世纪骑士小说和夏尔·贝洛童话的长处,不仅具有童话的意境美,还富有想象力。
诺奖童书:孩子们的那些事儿
本书收录了阿纳托尔•法郎士的十九篇儿童散文,这些作品短小精悍、富有哲理,记录了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捕捉了童年的情绪和感觉,充满了童心童趣。 博学、富于想象的阿纳托尔•法郎士,用朴实简洁的文字和清新温暖的笔调,将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小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想把绣球花当作糖果吃掉的小玛莉,骑着木马、幻想自己在驰骋的罗杰,自言自语地招待洋娃娃的凯瑟琳,扮演将军和朋友们一起打仗的雷内……仿佛这些孩子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文学渴了:法朗士评论精选集
暂无简介
名家经典散文丛书:走到人生的一半旅程
本书是法朗士的散文集,包括《吾友之书》和《孩童的乡村生活》两辑,涵盖了《走到人生的一半旅程》《金眼睛的玛塞尔》《小海豹》《枯树叶》《神奇的盛装舞会》等篇,他的散文平如秋水,含蓄隽永,韵味深长,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诺贝尔奖经典童书坊:温柔蜜蜂
说起克拉里德公国,我正牵引着你们走向古老的过去。我这就开始:布朗什朗德伯爵夫人在她金色的头发上,戴上了一朵镶着珍珠的黑色帽子……但是,在它真正地展开前,我恳请那些严肃正经的人最好还是不要读我写的这个故事。因为它并不是为他们而写的。我的故事不是写给那些拥有理性灵魂、轻视简单的事物、又不时希望接受教育的人的。我只敢把它送给渴望获得快乐、有那么几分年轻的心智、也偶尔喜欢玩耍的人们。只有懂得单纯快乐的人才会将我的故事读到底。
亡灵的弥撒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小说丛书:亡灵的弥撒》是法国著名作家阿那托尔·法朗士的中短篇小说集。1921年,为了“表彰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其特点是高贵的风格、深厚的人类屿、优雅和真正高卢人的气质”,法朗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法朗士那“博学、富于幻想,清澈迷人的风格,还有他融合讽刺和热情所产生的神奇效果”,对于今天的读者仍富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