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
陈来,1952年出生于北京,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当代著名哲学史家。2009年11月1日正式出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陈来2018年1月被选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现担任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教育部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以及杭州师范大学钱塘学者讲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兼任教授。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2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0%
本书是王阳明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全书把哲学史研究、比较哲学研究、文化问题研究和文献史料研究合为一体,对王阳明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力图呈现出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本书作为系统研究王阳明哲学的专著,思境恢弘,学理精审,史料详尽,在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的各个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论造诣和文献把握上的学术功力,代表了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高端水平。本书虽集中在王阳明哲学的研究,但其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对整个阳明学、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古曲哲学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孔子·孟子·荀子:先秦儒学讲稿
1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5%
陈来先生新著,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线,并穿插了郭店楚简出土儒书和《乐记》中的思想,将先秦儒学的思想来源、核心观点和传承脉络等做了概要的梳理与申说,尤其对孔子的“学论”、孟子的仁义原则高于皇权原则的的儒家左翼思想、儒学与德性伦理学的比较以及对荀子的理解等有新颖独到的阐释。全书为陈来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讲课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是对先秦儒学思想极佳的入门导读。
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
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7%
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教与伦理观念研究的名著。作者把中国前轴心时代的文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中比较考察,并且广泛地吸取了世界学术的研究成果,交叉使用人类学、宗教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方法,对夏商周时代的宗教与伦理观念作了综合性的思想史研究。由此而提出了一系列独到创新的观念、看法和解释框架,创造性地阐释了古代中国思想的特征和发展模式,在古代思想史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和典范性的意义,对晚近古代思想起源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与影响。
四书解读全集(共6册)
6人今日阅读
《四书解读》是集陈来、王志民、王中江、安乐哲等多位国内外儒学研究者之力的经典普及作品。全书运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将“四书”思想的学术研究与其现代传播、应用相结合,对“四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解读,对于推动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第二版)
5人今日阅读
《诠释与重建》以“经典与诠释”为研究进路,致力研究船山对《四书》的哲学诠释及其对宋明道学《四书》解释传统的批判继承,突出其中的道德论、心性论、工夫论、解经学,试图呈现其中的儒学思想和理学思想作为船山哲学之部分的意义,阐明其思想与宋明道学运动的关联。
四书解读:大学解读
3人今日阅读
《四书解读》是集陈来、王志民、王中江、安乐哲等多位国内外儒学研究者之力的经典普及作品。全书运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将“四书”思想的学术研究与其现代传播、应用相结合,对“四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解读,对于推动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孔夫子与现代世界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9%
《孔夫子与现代世界》是一部有关儒学的前沿性思想理论著作。全书从孔子在当代中国的重新登场开始,以面对世界文化而提出新的哲学观念“多元普遍性”为结束,对儒家思想和儒学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文化的各种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全书主题集中,时代感强,对儒学在当代面临的挑战,都从现代文化的问题意识给予了回应。《孔夫子与现代世界》各章既有面对全球伦理、人权对话、生态文明等挑战对儒家立场的阐发,又有对古典儒家教育、政治、礼治思想的现代诠释和解读,以及对现代儒学发展的透视和分析,可称是对儒家价值以及现代意义的全面阐述。
现代中国哲学与新儒学: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1人今日阅读
今年12月在清华举办了“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共有一百多位学者参加会议,五十多位提交论文,本书是五十多篇纪念论文合辑而成,文集内容主要主题有冯友兰的历史贡献,冯友兰与“清华学派”,冯友兰哲学思想,冯友兰的生命历程,以及冯友兰与“新儒学”等。
陈来儒学思想录:时代的回应和思考
1人今日阅读
《陈来儒学思想录:时代的回应和思考》是陈来先生三十多年来儒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儒学与现当代、古典儒学新诠、论现代新儒家、国学论衡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文化观、儒学观和国学观,展现了新时代儒家思想在实践智慧方面作出的新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现代儒家哲学研究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以当代中国文化的视野和中西哲学的融合前景作为研究和观照的出发点,从对“哲学”概念的理解谈起,然后扩展至“文化观”"心物论“”形上学"等角度,详细讨论了20世纪中国哲学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冯友兰等学者对儒学的创新和发明,探索了现代中国哲学家在遭遇西方文化的冲击时,努力发展具有中国性的哲学方面的经验及得失。作者还对冯友兰、熊十力等先生的理论发明,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改进意见。书中的每一篇针对所讨论的话题,都提供了详细的文献材料,论证分析有理有据,翔实可靠。
四书解读:中庸解读
1人今日阅读
《四书解读》是集陈来、王志民、王中江、安乐哲等多位国内外儒学研究者之力的经典普及作品。全书运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将“四书”思想的学术研究与其现代传播、应用相结合,对“四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解读,对于推动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文化与民族复兴
1人今日阅读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如何复兴?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先生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国学,重塑儒学的社会价值,阐明中华民族复兴的条件。中国人重视的“以人为本”“协和万邦”“极高明而道中庸” 等处世原则,都是“日用而不知”的文化传统。陈来先生倡导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希望现代人学习王阳明、朱熹等大思想家的智慧,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儒学美德论
本书是作者有关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的研究,也可以说是以追寻美德为中心的中国伦理研究。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关注公德与私德问题,是美德研究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讨论,通过梳理近代以来公德—私德的起伏变化,揭示出中国当代道德困境的根源和出路。下篇主要关注美德伦理,从孔子、孟子、战国早期一直到冯友兰、冯契,作者检视了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的关系,辨析了两者之间的异同。全书的核心关切是把握美德伦理研究中的中国问题,证明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寻找中国道德思想的出路。
近世东亚儒学研究
本书是在三联书店2008年出版的《东亚儒学九论》的基础上,增补大约七八万字而成。作者认为,儒学是东亚文化传统上共同的思想资源,“理学”不仅是中国的思想,也是韩国的思想,亦是日本的思想;韩国以及日本的新儒学都曾在理学思想上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应当把这些贡献展示出来。惟其如此,才能把理学体系所有逻辑环节和思想发展的可能性尽可能地揭示出来,也可以把理学和不同地域文化传统相结合所形成的各种特色呈现出来。本书首先对朱子的哲学思想进行剖析,继之以此为参照,通过对李退溪、李栗谷、宋尤庵、林罗山等韩国、日本著名理学家思想的研究,完整勾勒了朱子哲学思想在东亚的完整面貌。全书视野宏大、阐发幽微,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哲学的现代视野--清华国学研究系列
本书收录陈来教授最新论文共16篇,一方面依据现代哲学意识,分析了从王阳明到熊十力、梁漱溟、徐梵澄等思想家的哲学观点的精深涵义,探讨了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精神性问题,深化了对心学体系的研究,另一方面,从中国哲学的立场,对西方哲学思想作了阐发,显示了当代中国哲学家对现代中国哲学中本原性问题的关注,和对现代西方思想的理解与问题意识。
四书解读:论语解读(上)
《四书解读》是集陈来、王志民、王中江、安乐哲等多位国内外儒学研究者之力的经典普及作品。全书运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将“四书”思想的学术研究与其现代传播、应用相结合,对“四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解读,对于推动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书解读:孟子解读(下)
《四书解读》是集陈来、王志民、王中江、安乐哲等多位国内外儒学研究者之力的经典普及作品。全书运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将“四书”思想的学术研究与其现代传播、应用相结合,对“四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解读,对于推动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书解读:论语解读(下)
《四书解读》是集陈来、王志民、王中江、安乐哲等多位国内外儒学研究者之力的经典普及作品。全书运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将“四书”思想的学术研究与其现代传播、应用相结合,对“四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解读,对于推动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书解读:孟子解读(上)
《四书解读》是集陈来、王志民、王中江、安乐哲等多位国内外儒学研究者之力的经典普及作品。全书运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将“四书”思想的学术研究与其现代传播、应用相结合,对“四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解读,对于推动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正文4篇,附录2篇,计12万字。书中主要涉及两个主要问题: 一、中华传统价值观,讨论其哲学基础、传承与发展,关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二、国学相关问题,关涉国学概念、流变,及其近代国学研究的发展、国学名家与大师。 传统价值观与国学是目前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既是学术讨论的议题,亦是民众关注甚至投入热情的话题。本书作者是著名哲学家,又身兼多种社会职务,多次应相关部门及国内外高校之邀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座谈、演讲,书中多篇文字均经此形成,故全书内容既有学术性,又有针对性;文辞既重准确性,亦不乏通俗性。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
本书是《古代宗教与伦理》的姊妹篇。作为一部“春秋思想史”,全书通过对前孔子时代的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具体研究,阐明了春秋时代的文化与西周文化在精神气质上的连续性,具体体现了春秋时代精神生活的变化和文化各个领域的生动发展,并呈现出儒家思想及整个灿烂的先秦哲学发生的文化前提与环境。本书交叉运用了宗教学、神话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哲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对以往单一思想史的研究具有突破性。书中提出的独到深入的思想论点,对春秋思想史的研究和诸子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陈来儒学思想录(修订版)
本书是陈来先生三十多年来儒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儒学与现当代、古典儒学新诠、论现代新儒家、国学论衡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文化观、儒学观和国学观,展现了新时代儒家思想在实践智慧方面作出的新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修订版新增了中华文明与核心价值、仁学本体论等内容。
博雅英华系列(套装共10册)有无之境 东晋门阀等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1924年生,湖南省湘阴县人。1950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史纲要》(秦汉魏晋南北朝史部分)、《秦汉魏晋史探微》、《拓跋史探》等。 《东晋门阀政治》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 《东晋门阀政治》1993年获首届国家图书奖。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陈来,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1986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90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等。已出版学术专著二十余种。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是王阳明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全书把哲学史研究、比较哲学研究、文化问题研究和文献史料研究合为一体,对王阳明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力图呈现出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思境恢弘,学理精审,史料详尽,在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的各个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论造诣和文献把握上的学术功力,代表了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高端水平。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对整个阳明学、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魏晋玄学史》: 《魏晋玄学史》以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佛玄合流四个主题为框架,以何晏、王弼、阮籍、嵇康、裴頠、鸠摩罗什等重要人物为线索,结合动荡时代的政治背景与哲学发展的内在脉络,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思潮的兴衰消长,做出了系统宏阔、考论精微的论述。围绕着自然与名教、崇有与贵无、言意之辨等诸多论题,成功再现了这一时期本土与外来思潮融会激荡、蓬勃发展的精神状貌。 《家人父子:由人论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 赵园,1945年生,河南尉氏人。196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师从王瑶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北京:城与人》《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明清之际上火夫研究》《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以及敞文集《独语》《红之羽》等。 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话题”“人物”(明遗民),《续编》的“制度”“言论”“心态”,作者赵园在《家人父子:由人论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中尝试经由被认为非常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夫妇”,进入明清之际士人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 《家人父子:由人论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士夫夫与“家庭”“家族”有关的言说与叙述,与他们的其他活动,以富于个性的方式联系着,为我们有关历史生活的想象,提供了丰富、感性的内容。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阎步克,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中国占代政治文化史。主要著作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品位与职位》《波峰与波谷》《从爵本位到官本位》《服周之冕》《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等。 帝制中国的官僚政治由拥有人文教养的儒生文士承担,“文人”和“官僚”一身一二任,由此塑造出了一种“士大夫政治”。这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独特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探讨“士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和这种政治文化模式的特点、机制。作者采用结构性视角,把士大夫的最初形态追溯到周代的“士”与“大夫”,战国以来他们分化为“学士”和“文吏”两个群体,汉代又发生了儒生与文吏的合流、儒家与法家的合流,由此初步奠定了帝制中国“士大夫政治”的基础。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荣获“首届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诠释与重建》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这本书由专门从事宋明理学研究的学者陈来编著而成。全书共分五编二十五章,主要按时间顺序编写。内容涉及:宋明理学的先驱,北宋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南宋理学发展,明代前期理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理学,明代中后期的理学。 《宋明理学》内容比较全面,叙述简明准确,比较适宜作教学和自学使用的教材。
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
《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不求面面俱到,在结构上以“文化观”、“心物论”、“形上学”为骨架;在写作上,是以当代中国文化的视野和中西哲学的融合前景作为研究和观照的出发点,探索20世纪现代中国哲学家在发展具有中国性的哲学方面的经验,以作为21世纪中国哲学建设的参考。由此可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的书名“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其中的重点在“中国”。 《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的各章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写成的,其中不少已先期发表于学术刊物上,不过,虽然各章的写作时间早晚不同,而且往往借助于参加学术会议的机缘,但思路和问题意识则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前言“现代中的传统”是参加2000年中山大学哲学系“现代性与传统学术”讨论会的论文,借助冯友兰关于“中国哲学”与“哲学在中国”的区分,致力讨论建构“现代的”、“中国的”哲学的理据和途径。
读书 2017年合订本(套装共2册)
《读书》作为一本富于活力的思想文化评论刊物,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一向引入思想潮流,反映学术界、知识界的各种思考与论争。《读书》作为月刊,每月一期,32开本,阅读极为方便。但杂志的通病是存储不便,为解决此问题,《读书》编辑部每年制作合订本,将每年的12册杂志结集为精装两册,由著名设计师陆智昌操刀设计,美观大方,简洁庄重,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朱子哲学研究
朱子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哲学体系之一,考察这一哲学的整体结构及其具体内容必须注意:一方面,整个朱子哲学和它的重要部分都不是一次形成的静止结构,而是有其自身提出、形成并经历复杂演变的动态体系。另一方面,组成这一学说总体的命题大都不是意义单一的命题,朱子哲学中的哲学命题和他对许多问题的讨论在内容上大都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含义。这两方面造成了朱子哲学的复杂性。因而,本书注重从时(历史演变)空(层次角度)的不同方面对朱子的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论的主要内容进行综合考察和全面分析,以求达到对这一庞大而复杂的哲学体系的具体把握。
竹简《五行》篇讲稿
作者对竹简《五行》篇已有成熟的研究,本讲稿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对竹简《五行》篇作者和时代的考订,及对文本的逐章乃至逐字逐句的疏解;第二部分侧重于义理的阐发,从内在性、跨越性和政治解读入手,在竹简《五行》篇作者确定为子思的前提下,将《五行》篇与子思的思想放到先秦的思想史领域予以审视,并与《孟子》、《中庸》进行比较,认为《五行》篇的内在性还未达到《孟子》“性善”的观念,跨越性也还未达到《中庸》“天命”的观念,但《五行》篇对“德”的跨越性面向已经有了明确的肯定,从而为《中庸》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基础。作者并对《五行》篇中的圣智说在子思思想中的意义和地位做了开拓性的探讨。陈来,著名哲学史家,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关于“经典通识讲稿”:近年来,以甘阳为代表的一批学人着力推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尤重“研读中外经典文本”,旨在重新树立认真读书、自由思考的风气,以抵抗整个社会以至大学校园的浮躁之气和急功近利心态。“经典通识讲稿”秉此理念,特邀各学科著名学者,以深入讲解中外经典文本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对思想文化中根本问题的思考。
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增订本)
《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增订本)平装》是作者研究朱熹思想、在史料学方面用力甚深的一部著作。对朱子书信一网打尽,逐条考证系年,对研究朱子、宋明理学和宋史的学者来说都是有价值的工具书。作者的考证既借鉴了以前清代学者的成果,更多地则是通过文献本身而做内证、事证、人证、义证,以确定系年,考证颇为坚实可信。此次增订最主要部分在于添加了一份索引,索引囊括了全书2700余封信,较为简明切用。另外,增补了《延平答问》中的十几封信,删除了原书中重复考证的条目,使全书更为完善。
守望传统的价值:陈来二十年访谈录
本书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先生的思想随笔集。1994—2018年间,从长达二十余年的、有关传统文化的阐释文字中,采撷经典的片段呈现给读者。陈来先生不仅勾勒了二十余年的文化特点,也对传统文化作了富有创建的阐发,字里行间彰显反思和批判的力量。从这些有思想温度的文章中,可以窥见百年传统文化的学术传承、传统文化复兴运动的发展状况、传统文化研究的方向、格局等。本书通过访谈等形式,生动展示陈先生二十年来对传统文化的不懈探索、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脉络,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传统文化研究的走势。
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
《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是陈来先生近十多年来,在其专著之外撰写的有关古代儒家哲学思想史论文的汇集。其中先秦的部分以荀子为主,近世的部分则以朱子学与阳明学为主,都是相关学术领域有代表性的论文,富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东亚儒学九论
《东亚儒学九论》以二十几位理学思想家为主,叙述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求展示出宋明理学的基本人物、学术派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特色,着力揭示宋明理学发展的固有脉络和内在讨论。
传统与现代
本书是作者论述其文化观的代表作,其主要内容是围绕儒学价值传统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对近代以来有关的文化讨论和社会科学研究进行的一种深度反思。作者在揭示“反传统主义和反—反传统主义”的对立中,谋求化解近代以来传统与现代的紧张,肯定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价值传统在现代社会仍有其意义,对全盘反传统的文化观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批判。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中国在校的大学本科生已经超过两千万人,如何改善大学的本科教育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首届中国文化论坛以“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为题,着重讨论如何转变我国大学数十年来形成的传统本科教育模式,从以往那种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本科培养模式,转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许多学者提出,本科教育和大学人文教育应该改变“概论、原理加通史”的模式,使之转变为研读古今中西原著经典的方式。为了改变时下我国大学不重视原著经典的现状,应精心设计中国大学人文教育最基本的必修课,以经典(包括人文经典和现代社会科学经典)阅读为中心,建设大学本科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作为全校本科生必修的“共同核心课程”。这些意见和建议无疑有利于开阔探索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路。 本书是首届中国文化论坛的实录,不仅收入了会议论文,而且保持了会议中的现场提问、回答和讨论,力求再现思辨严肃而气氛热烈的论坛现场。
仁学本体论
《仁学本体论》是作者论述其儒学本体论的哲学著作。作者继承和展开了古典儒学的仁论、道体论等,批判地吸收了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本体论,在综合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从而将儒学的仁论演为一仁学的本体论。其哲学建构既是对儒家古典仁学的传承,也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接续与回应,是当代儒家哲学的综合创新之作。
孔子与当代中国
在21世纪新的处境下,对于孔子、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发展等等大问题,中国学术界亟需以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予以深入全面地考察和思索。本书以儒学与中国社会变迁、当代公共论域中的孔子与历史文化传统、儒家与社会重建、大学教育中的孔子与儒家经典、儒家与公共伦理等七个主题,深入探讨了孔子与当代中国发展关系的问题。
冯友兰选集
《冯友兰选集》回顾这些20世纪哲学经典之成就的取得,有两点十分突出;第一,现代中国哲学的哲学研究,无不以西方哲学及其发展历史为参照的背景。从欧美留学归国的学者自不必说,即使最具传统特色的学者如梁漱溟、熊十力,他们的哲学问题意识也都爱到西方哲学观念的深刻影响,西方哲学是人类智慧中理性分析和建构的精致代表,西方哲学的形态虽属特殊,但其中不少问题的讨论是具有普遍性的。西方哲学的论述虽然不是哲学所以为哲学的根本规定,但西方哲学已经成为现代哲学学科的基础,学习西方哲学可以为研究其他哲学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方法。而深入了解西方哲学可以为研究其他哲学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方法,而深入了解西方哲学和世界其他哲学,将促进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哲学传统。第二,现代中国的哲学体系的创制必须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资源建立积极的关连。正如陈寅恪所说,“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果亦当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两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熊十力的新易学、染漱溟的新儒学、冯友兰的新理学、贺麟的新心学、金岳霖的新实在论、张岱年的新唯物论,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自觉地与中国古典哲学相接应,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实际相结合,20世纪在构建哲学体系上卓有成就的中国哲学家皆是如此。 本系列的编选尽量以突出其哲学思想为主,名著和名篇并重。编选力图与已有选集有所不同,体现出编者独到的选读眼光和安排构思,从而使得本系列在突显这些学者对20世纪中国哲学创作与研究贡献的同时,亦以提供本系列编者的独到解读为特色。
陈来讲谈录
暂无简介
朱熹哲学研究
暂无简介
回向传统:儒学的哲思
《回向传统(儒学的哲思)》收录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回顾与前瞻;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冯友兰新事论的文化论;新理学的现代化论;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九十年代的国学研究;熊十力的明心说;冯友兰的新理学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