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
1935年生,福建省长汀人。台大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管子四编诠释》及《耶稣新画像》等书。退休后亦在台大哲学系及文化大学兼课。2003年起于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主讲《道家思想研究》科目。
庄子今注今译(全两册)(最新修订版)
15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6%
庄子》是道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华元典之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和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研究道家学说有年,在充分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完成了这部今注今译。本书依据王孝鱼校点的郭庆藩《庄子集释》本进行注译,每一篇先解题,而后是原文,注释和今译。陈鼓应先生在注释上下足了功夫,为表明今注有所根据,又附上前人的注解,即达到解释原句难懂的目的,又可把历代各家注《庄》的成绩列示出来。本书面向的读者既有专业人士,也有普通大众。本书1974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首次印刷,80年代中华书局曾引进出版,在内地产生了很大反响。后来台湾又出版了两次修订版。本版为再次修订的*新版。
老子今注今译
11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1%
《老子今注今译》为著名道家研究学者陈鼓应先生的力作。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本书以华亭张氏所刊王弼本为底本,吸收了历代《老子》研究的成果,对《老子》一书做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价,并加以今译。本书内容翔实,深入浅出,译文流畅,注释准确,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和经典读本。
周易今注今译 (全二册)
4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6%
《周易》,又称《易经》,是古典哲学的源头,经文虽为占筮之书,但具有丰富的人生哲理,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本书参考和征引帛书《周易》,从易学史、思想史、文字、音韵等多方面对《周易》经、传做出注译。全书思想脉络清晰,卦象解说分明,义例辨析清楚,占筮方法介绍简明,诠释系统完整,译文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及广大《周易》爱好者阅读。
老子注译及评介--(精)陈鼓应著作集
2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1.7%
这是一套堪称名著的“名家名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便于普通读者阅读。《老子注译及评介》吸收了历代研究《老子》的成果,对《老子》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并加以今译,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介,书后附录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的释文和《老子》校定文以及参考书目等有关资料,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
老子今注今译
2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8%
本书以王弼通行本为底本,大量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根据作者个人多年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篇首“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对老子哲学作了全面的介绍,显出作者的学术功力。“注释、今译与引述”构成本书的核心部分,以《老子》原有篇章为顺序,每章先引原文,再加注释,而后是今译,最后是引述。注释通俗易懂,今译文字优美,注释、引述学术容量大,因而,他既便于初学者,又可作为有志于老庄学说深入研究的指南。
庄子浅说(陈鼓应著作集)
1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9%
本书由《庄子浅说》、《庄子思想散步》和附录《老庄思想要旨》三部分构成。《庄子浅说》包括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终结篇几部分,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刻划;《庄子思想散步》则由四篇关于庄子思想的演讲稿组成;《老庄思想要旨》则精要地介绍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的基本内容。本书对迅速、全面了解庄子其人其书具有高屋建瓴的引导作用。
庄子的开放心灵与价值重估:庄子新论(陈鼓应著作集)
1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1.0%
本书对《庄子》三十三篇每篇的哲学思想内涵及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进行了深入阐述,认为庄子的思想境界高远,迥出众家,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对美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的影响之大,远胜于其他诸子。全书分成五个部分,即:庄子内篇诠释、庄子外篇解说、庄子杂篇发微、论说《庄子》、附录(尼采哲学与庄子哲学的比较研究》)。
道家的人文精神(陈鼓应著作集)
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4%
本书汇集了作者从1995年到2011年撰写的十一篇文章,在“道家的社会关怀”和“老庄的人文思想”两个主题下,深入挖掘了道家最独到的哲学精神,阐发了作者对道家人文情怀的诠释。本书文笔优美,见解卓绝,深入浅出,是一部大气磅礴的力作。
中信国学大典·庄子
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8%
庄子是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庄子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庄子》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管子四篇诠释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0%
《管子》四篇(〈内业〉、〈白心〉、〈心术〉上下)是战国稷下黄老道家的代表作,本书旨在阐发稷下黄老派思想。全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二部分《管子》四篇注译与诠释是本书的中心部分。其余两个部分的文章和解释都是围绕着这四篇所做的思想阐发及材料补充。本书力图保持古代道家思想精髓,通过作者的解析,读者从中品味到道家较为原始的思想蕴含。
道家易学建构(陈鼓应著作集)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7%
本书是陈鼓应先生继《易传与道家思想》一书之后,又一部关于道家易学研究的力作。全书收文八篇,即《先秦道家易学发微》、《道家与〈周易〉经传思想脉络诠释》、《乾坤道家易诠释》、《论〈文子•上德〉的易传特色》、《汉代道家易学钩沉》、《王弼道家易学诠释》、《三玄四典的学脉关系——论三玄思想的内在联系之一》、《老、庄及〈易传〉的重要哲学议题——论三玄思想的内在联系之二》。本书从阴阳学说、道论(如道器说、太极说)以及对待与流行等思想观念(包括辩证思维方式和动静观、变动观)的角度,进一步构建了道家易学的思想体系。
庄子人性论(陈鼓应著作集)
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8%
本书收入了《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庄子〉内篇的心学》、《心通道境:心灵的内修与审美空间的外移——〈庄子〉外杂篇的心学》、《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庄子〉抒情传统在后代的回响》等论文,以及《〈庄子〉“心”、“性”、“情”三字出处索引》一个附录,深入解析了庄子人性论中的情性观,描述了哲学史上自然人性论的主线脉络,揭示了庄子在道情、天情的统摄下,关照现实人生的“任其性命之情”与“安其性命之情”的理论走向。
中信国学大典·老子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0%
"老聃是中国哲学的开山祖,其作品《老子》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又作《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流传两千多年的《老子》是跨时代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庄子(国学网原版点注,陈鼓应、丁原植点校)
2人今日阅读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庄子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一辑)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共收录稿件25篇。本辑整体上以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为主,既包含了以概念和问题为核心的道家思想研究,又涉及了《老子》文本的文献学考索,还涵盖了儒道、东西对话视域下的道家思想研究。同时,本辑也吸纳了一组从不同侧面探析郭象思想的稿件,以及甄选易学研究稿件3篇、理学研究稿件3篇,旨在多元地展示中国哲学的整体研究风貌。
尼采新论(陈鼓应著作集)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著名学者陈鼓应在《悲剧哲学家尼采》之后所做的尼采研究的几篇重要论文的汇集,在中国的尼采研究中可谓独树一帜。书中对尼采哲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尼采哲学的独创性及其在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作了精彩而富有特色的诠释。
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陈鼓应著作集)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2.3%
黄老学是以老子道论思想为主轴,结合齐法家“法”的思想,以及当时盛行的刑名观念而融会出的新道家思潮。这一思潮试图于社会政治层面提出一套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治国有效原则。《黄帝四经》就是教导君主如何用“道法”来统治百姓的,倡导文武并用、刑德兼行的道法、法术思想。全书分为《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经法》主要是讲治国必须依靠法制;《十六经》讲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问题;《称》讲施政、行法必须权衡度量,区分轻重缓急;《道原》则主要讲宇宙观。可以说,《黄帝四经》是老子道论在“治国”策略上的具体落实。本次注译,以1960年帛书小组整理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为底本,于每篇下列解题,每小节下列内容提要,每小段由原文、注释、今译、阐述等四部分组成,书末附《帛书黄帝四经校定释文》。“阐述”部分有助于更具体、更明确地了解全书的文义和思想底蕴。
悲剧哲学家尼采(陈鼓应著作集)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5%
本书是著名学者陈鼓应的处女作,在中国的尼采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以优美的笔、饱满的情感和清晰的脉络,结合尼采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对尼采哲学的主要方面和独创性及进行了高度的提炼和精彩的诠释。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但又不乏真知灼见,更处处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情。书后附有尼采著作的选译,以便读者略窥尼采作品的风貌,形成比较直观的印象。本书既可为普通读者了解尼采提供很好的引导,又可对尼采研者提供重要的参考。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辑)
1人今日阅读
《道家文化研究》第30辑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纪念特稿”,收有汤一介、李学勤、杜维明、安乐哲、施舟人、艾帝、王中江、丁四新等学者的文章,以纪念本刊创立二十五周年;二是“道教心性学专题”,收录郑开、张广保、杨维中等学者文章七篇,展现了学界对道教心性学研究的最新认识;三是“黄老学专题”,收录冯达文、陈丽桂、曹峰等学者论文九篇,期望藉助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比对研究,多向度地呈现黄老学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道家哲学主干说--陈鼓应著作集
1人今日阅读
1990年,陈鼓应先生提出“道家哲学主干说”,引起学界很大关注。三十年来,陈先生围绕这一学说陆续发表了一些列文章,《道家哲学主干说》即是这些文章的结集。全书收文13篇,按照导言、方法论、概论、史论的结构编排,既有对道与物的关系、“理”范畴的理论模式、三玄思想的内在联系等宏观议题的整体把握,也有对郭店简本《老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王弼、周敦颐、张载等个体案例的深入分析,系统论述了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处于主干地位的学术创见。本书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具有“学术典范”意义的重要著作。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五辑)
1人今日阅读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五辑)》主要按照“道教义理的当代视角”和“儒道思想研究”两个栏目,收录了陈鼓应《张载的理论建构及其道家观念丛》、卢国龙《贯通源流的道教核心教义》、章伟文《刍议道教教义的传承、创新之维》、王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道教变革》、吴展良《荀子的思想体系新探》等十二篇论文,以及沙畹、康德谟、贺碧来、沃尔法特四人分别有关《史记》、《列仙传》、《紫阳真人内传》、《老子》研究的四篇译稿和关于《齐物论释疏证》一书的一篇书评,从不同侧面对道家道教和儒家经典做出新的考察。
春蚕吐丝:殷海光最后的话语(陈鼓应著作集)
本书为陈鼓应编集的体现殷海光晚年生命境遇和学术思想转变的一本重要著作。汇辑的内容包括殷海光晚年思想记录(《病中沉思》、《病中语录》),殷海光遗嘱,遗稿(《我对中国哲学的看法》),生平记录(陈平景《殷海光先生传记》、陈鼓应《殷海光先生晚年纪事年表(1966—1969)》),聂华苓、徐复观、王晓波等友人学生的纪念文章,以及殷海光晚年与陈鼓应的若干封通信(影印件)等。这些篇章不仅让人对殷海光的人格有了深切的感受,而且反映了他文化观的转变。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二辑)
三教关系问题在目前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宗教史等研究界受到高度关注,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为了呼应、推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本刊特别策划“三教关系专号”,邀请国内外长期从事三教关系问题的十七位专家,专门就这一问题撰写论文。专号分为儒、释、道三教关系,儒、道关系,佛、道关系等不同分题,从不同角度展示中国思想史中不同历史阶段,三教关系讨论的热点问题及三教关系的不同特点。全书共计27万余字。“三教关系专号”的编辑、策划在国内学术界尚属首次,我们希望以此推动国内外学术界对三教关系问题的研究。
管子四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陈鼓应著作集)
《管子》四篇(〈内业〉、〈白心〉、〈心术〉上下)是战国稷下黄老道家的代表作,本书旨在阐发稷下黄老派思想。全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二部分《管子》四篇注译与诠释是本书的中心部分。其余两个部分的文章和解释都是围绕着这四篇所做的思想阐发及材料补充。本书力图保持古代道家思想精髓,通过作者的解析,读者从中品味到道家较为原始的思想蕴含。
耶稣新画像(陈鼓应著作集)
本书对《圣经》所记载的上帝的形象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揭露了基督教某些反人性的本质。作者指出,以上帝信仰为中心的基督教,把神视作全知全能,把人的能力却压缩得微不足道,神力所至,形成了专断与排他的空气,严重打压了人的尊严、自信,并且因为向神绝对效忠而破坏了父母儿女、兄弟姐妹之间的人伦之爱和道德关系;而人的美德就在于发挥人的能动性,实现人的理想,而不是盲从神的意志。
中国哲学创始者:老子新论(陈鼓应著作集)
本书深入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内涵及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主要涉及《老子》的思想、与儒墨等家的关系,也讨论了楚简《老子》的主要思想。本书曾是《老庄新论》一书的部分内容,此次单独出版,共分为四个部分。即:老子其人其书、战国楚简《老子》及道家古佚书、老子论述、附录(先秦诸子引用《老子》重要概念举例)。
古代呼声(陈鼓应著作集)
本书收文九篇,作者通过考察先秦文献中闪现的民意、重生、和平等思想,借古喻今,表达了自己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辑)
众所周知,儒、道两家乃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两大学派。中国思想发展至当代,针对儒、道两家的专题研究和比较研究层见叠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然而,较为遗憾的是,目前所见的研究多留意于儒、道的相异之处,而较少关注两者的会通之际。基于这样的研究状况,《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辑以“儒道会通”为主题,试图呈现儒、道两家的思想相通之处。针对这一主题,我们收到了国际与国内不少学者的精彩稿件,内容涉及从先秦至明代的儒道交流与会通。例如,中国台湾学者曾春海教授、林明照教授、中国社会院卢国龙教授、山西大学王玉彬副教授等立足于《庄子》,从不同方向探析了《庄子》文本中呈现的儒道会通;台湾师范大学陈丽桂教授、复旦大学林志鹏教授、湖南大学陈之斌等讨论了黄老道家哲学中的儒道会通;另外也有学者探析魏晋时期与明代文献中的儒道思想对话。总之,围绕这一主题,学者们进行了新颖深入而又饶有趣味的研究与写作,《道家文化研究》乐见其成。 另外,本辑另外开设“道家与道教”、“简帛研究”两个专栏,以呈现近期关于上述两个主题的优秀学术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在“道家与道教”研究专栏中,我们将发表国际知名道教学者柏夷教授关于《真诰》译文的研究;在“简帛研究”中,我们以去年新发布的清华简为契机,收录了陈鼓应先生关于清华简《心是谓中》的研究与讨论。 儒道会通 1、 陳麗桂:《從<淮南子·脩務>與<主術>看黃老道家的儒道融合》 2、 曾春海:《內聖外王的孟莊之辨》 3、 盧國龍:《<莊子>的儒學批判和理解》 4、 林明照:《<齊物論>中的道通為一》 5、 王玉彬:《天人之辨:荀子與莊子的「天人觀」之比較》 6、 李智福:《章太炎關於莊子之四種定位及其思想意蘊》 7、 蔣麗梅:《朱得之<莊子通義>儒道會通研究》 8、 林志鹏:《稷下黃老開先者——宋銒學說體系探論》 9、 張永路:《「直」與「自然」:從王弼<論語釋疑>看儒道會通》 10、 鄭澤綿:《正命與復命——再論德性倫理學上的儒道會通》 11、 陈成吒:《先秦儒家對老子學的吸收與轉化——以子夏、曾子為例》 12、 陈之斌:《詮釋與重建:郭象〈莊子注〉中的黃老意涵》 道家与道教 1、柏夷:《闻真以窥道:〈真诰〉的英译》 2、吕鹏志:《庄子·逍遥游》中的“神人”新探 3、賀敢碩:《“恍惚”與“窈冥”——從語文與思想的張力進行分析》 4、阮漢梁:《由古希臘的「physis」看《老子》的「自然」》 5、易冬蘭(Dimitra Amarantidou):《以謎為匙:四種當代西方道家釋讀中的反諷與吊詭》 简帛研究 1、 陈鼓应:《清華簡〈心是謂中〉探析》 2、 曲楨朋:《清華簡<心是謂中>“心君”章與戰國黃老思想》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三辑)
第三十三辑是世界哲学大会专题。由陈鼓应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广保、杨浩教授负责组稿,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道家文化研究》编辑部集体审稿,作者群覆盖范围较广,学术水平有所保障。书稿在三十万字以内。
存在主义(精)--陈鼓应著作集
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该学派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本书为陈鼓应先生早年所编,由多人撰写或翻译的文章结集而成。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存在主义哲学的简介和导论,以及对无神论存在主义的阐释;第二部分是对齐克果(现今多译作“索伦·克尔凯郭尔”)、尼采、海德格(海德格尔)、雅斯培(又译“雅斯贝尔斯”)、沙特(萨特)、卡夫卡、卡缪(加缪)几位存在主义哲学家的介绍;第三部分为存在主义作品的选译,收录了卡夫卡、萨特、卡缪等人的作品介绍和节选。
庄子人性论--陈鼓应著作集
本书收入了《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庄子〉内篇的心学》、《心通道境:心灵的内修与审美空间的外移——〈庄子〉外杂篇的心学》、《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庄子〉抒情传统在后代的回响》等论文,以及《〈庄子〉“心”、“性”、“情”三字出处索引》一个附录,深入解析了庄子人性论中的情性观,描述了哲学史上自然人性论的主线脉络,揭示了庄子在道情、天情的统摄下,关照现实人生的“任其性命之情”与“安其性命之情”的理论走向。
道家的人文精神--陈鼓应著作集
本书汇集了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从1995年到2011年撰写的十一篇文章,在“道家的社会关怀”和“老庄的人文思想”两个主题下,深入挖掘了道家最独到的哲学精神,阐发了作者对道家人文情怀的诠释。本书文笔优美,见解犀利,是一部体悟老庄的精粹力作。
庄子浅说
本书由《庄子浅说》、《庄子思想散步》和附录《老庄思想要旨》三部分构成。《庄子浅说》包括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终结篇几部分,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刻划;《庄子思想散步》则由四篇关于庄子思想的演讲稿组成;《老庄思想要旨》则精要地介绍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的基本内容。本书对迅速、全面了解庄子其人其书具有高屋建瓴的引导作用。
道德经
本书是为纪念长沙马王堆汉墓完成发掘50周年的典藏本,由陈鼓应先生《道德经译注》和高明先生《帛书老子校注》两个久经历史验证的经典读本组合而成。《道德经译注》对《老子》八十一章做了精炼的导读、详细的注释与流畅的今译。《帛书老子校注》对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做了详细的校勘、辩证和解释,实现了勘正《老子》今本讹误,恢复经文真旨的目的。前者浅明,后者专精,是满足《道德经》爱好者先入门,再提高的不二之选。 本书一函两册。函套采用太极阴阳图造型,体现老子哲学“负阴抱阳”的理念。两书共用一个护封,采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中“人首蛇身像”、“金乌”、“扶桑树”、“双龙穿璧”等经典形象设计。两书封面一赤一黑,切口亦分别采用“T型帛画”图案和帛书《老子》图片刷边。两册内封加盖作者印章。正文版式舒朗,红黑双色印刷。图书之外另有文创大礼包,包括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先生亲笔信、四枚黄铜书签、读者反馈表、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及中华书局老照片、报道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消息的旧报纸的复印件,以及一版一印的带有00001—10000编号的收藏卡等。本书装帧精美,令人赏心悦目。
易传与道家思想
暂无简介
老庄新论(修订版)
《老庄新论(修订版)》取名《新论》,主要是由于作者在这些年来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有异于一般学界的观点:第一,认为老、庄所创始的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主干。第二,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概念和范畴,多渊源于道家。第三,老学先于孔学,老子与孔子的师友关系,先秦典籍多有记载。第四,老子的思想视野和哲学的深度远胜于孔子。第五,前些时,学界讨论“儒道互补”的问题,并提出“以道补儒”的学法。第六,庄子对于时代的灾难有痛切的体会,对于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有敏锐的研究,正因为如此,他的声音直到今天还能得到无限的共鸣。第七,传统观点与目前学界的看法,都以老、庄尤其是庄子为消极,并且这种看法颇含贬义。
失落的自我
陳鼓應,1949年前往台灣,於1960年考取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師從殷海光。陳鼓應於1964年在台大哲研所取得學位後,於台大哲學系擔任講師,後升為副教授;陳鼓應與哲學系講師王曉波常常批評時政,主張應該校內設立民主牆並鼓勵學生運動,引發政府單位注意。1973年,陳鼓應因為當局的壓力之下被調動職務;1974年被台大不續聘。陳鼓應這一段期間投入黨外運動,曾經在鄉土文學論戰中為文批評余光中;之後陳鼓應又與陳婉真分別參與1978年的中央民意代表增補選,而被中國國民黨開除黨籍。陳鼓應之後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擔任研究員,1984年前往北京大學擔任哲學系教授,講授老莊哲學。1997年台大平反台大哲學系事件後,陳鼓應回到台大任教。
老子导读及译注
本书是著名道家文化学者陈鼓应先生于耄耋之年编写的《老子》普及读本。全书除前言和《老子》导读之外,依《老子》篇章分为八十一章,每一章包括导读、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五个部分,简明扼要、明白晓畅地对中华文化重要典籍《老子》进行注译和解读。陈鼓应先生自20世纪60年代起研究《老子》,本书汇聚了作者六十余年研究心得,在大量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参考了新出土的简帛文献材料和世界前沿研究动态,考订精审,博约得当,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文字优美,是一部既适合大众阅读,又可作为研究者参考指南的古代典籍优秀普及读物。
寻找心灵的故乡:儒道佛三家学术旨趣论释
暂无简介
老子评传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也是惟一可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思想家,古往今来,人们对老子的争论最多,误解也最深,本书以全球文化的眼光和现代学术的方法,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讨论,力图展现一个原原本本的老子思想,作者着重阐发了老子在价值观念、道论、辩证思维、政治智慧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哲学所做了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强调了以老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和老子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突破”的重要观点。对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的充分利用、努力澄清古往今来对老子思想的种种误解、充分揭示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乃到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并对老子思想进行重新定位,是本书的三个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