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宣扬
高宣扬,浙江杭州人,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特聘“海外名师”,2010年8月至今为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任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2004-2010年7月为同济大学特聘华裔法籍专家,时任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兼法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精通英、法、德、俄及印尼文,近30多年在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持续进行实际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观察分析及学术调查研究,长期从事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目前的研究重点方向为:(1)当代法国哲学;(2)德国哲学史;(3)当代社会理论以及当代艺术评论。
存在主义
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2%
存在主义思潮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在欧洲大地上广为传播、影响深远——作为对两次世界大战和“上帝隐退”等对人存在本身造成极大冲击的事件而做出反应的哲学思潮,当然也发端于西方哲学传统的最深层,存在主义直面“存在的危机”,探讨了诸如焦虑、死亡、烦、人的无个性以及对上帝之死的体验等问题——这些与西方传统哲学显得并不那么相称的问题,但确实是与生活于苦难与忧虑不断侵蚀存在的时代中的人们紧密相关的人生课题。这些问题经由克尔凯郭尔、尼采、胡塞尔、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加布里埃尔·马塞尔、加缪、萨特等哲学家的思索与回应之后,汇聚成了存在主义思潮。高宣扬教授的该本专著对存在主义思潮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分析,并将此书题献给他的先师——为存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付出卓越努力的熊伟先生。
后现代论(第2版)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7%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最流行的社会文化思潮之一,也是各种新型社会理论和当代艺术创造的哲学基础。它以多样表达形式和不确定的概念游戏,一方面对启蒙以来的现代性进行尖刻的批判和反省,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的深厚思想根源,另一方面同时提出别出心裁的创造性思路,主张否定传统价值和道德,把“解构”当成创新本身的重要途径,从而为新社会埋下潜在的危机种子。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悖论性,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流畅文字,一方面对后现代主义基本概念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又结合当代社会和文化的特征,分析后现代主义的现实意义及其潜在矛盾性。《后现代论》是作者根据自身亲历并在西方国家就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的,它有利于高等院校师生、研究人员及一般读者从新的角度全面了解后现代主义的内容及其意义。
结构主义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4%
自20世纪50年代起,列维-斯特劳斯和他所奠定的结构主义轰动了整个欧洲,逐步发展成一股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它不仅是哲学的,也是人类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文学艺术的、更是实际生活经验的。它代表的是一种对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及历史新的思想体系和研究方法。高宣扬著的《结构主义(精)》从结构主义的渊源、形成及发展,综述它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我们进入结构主义极具革命性的、丰富有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心。
福柯的生存美学(第2版)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6%
本书是一部全面细致地阐述福柯思想的著作。作者试图厘清近年来流行于学术界的有关福柯思想的各种观点,使全书不只是停留在单纯论述福柯关于“权力”和“性”的后现代观点,而是结合福柯本人的生活和思想变化历程,依据多年来福柯对其自身思想的自我诠释及其思想情调和写作风格,以生存美学为基本线索,把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权力和道德系谱学、“真理游戏”、“生命政治”、“自身的技术”、“关于我们自身的历史存在论”等等,同“生存美学”融合贯通在一起,重点地突出了福柯“关怀自身”的核心思想,并深入分析了“语言游戏的审美艺术”、“身体、性和爱情的美学”、“生活的技艺”、“老年生活和死亡的艺术”等生存美学的具体内容,阐明了生存美学的实践智慧性质及其彻底重构西方思想的典范意义。在资料印证方面,本书特别参照自1994年以来最新发表的福柯法语原著、对话录及其在法兰西学院的课程讲演录,也总结近20年来对于福柯的各种评论,由此深入地探索福柯晚期所进行的生存美学研究对于其整个学术生涯的一贯性和总结性意义。全书系统严谨完整,观点或思想富有创意,论证层次清楚细腻,行文深入浅出流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全面研究福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
当代社会理论(上、下册)(第2版)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4.3%
20世纪60年代后所兴起的西方主要社会理论,是西方各国各个时代社会思想长期发展的理论结晶,是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当代西方各门社会科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本书系统总结90年代以来发表的最新原始资料,对具影响力的当代西方社会理论各重要派别,进行详尽的分析、说明和评论。
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第2版)
1人今日阅读
这是系统研究并评论鲁曼社会系统理论的一部学术著作。德国社会学家鲁曼40多年来所创立的社会系统理论,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科学界最伟大的理论研究成果之一。但鲁曼理论所呈现的高难度论述形式,又使它很难为一般社会学家,特别是我国青年一代知识分子所理解。 《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在论述鲁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时候,力图一方面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原来艰涩难懂的概念,另一方面又对其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批判。同时,本书的另一重要特点就是,始终围绕鲁曼社会系统理论的中心议题,即“现代性”进行探讨,不仅使它更加重点突出,而且也将它与目前理论界所关心的“现代性”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有助于推动学术界及青年学生和研究者更深入理解和讨论鲁曼社会系统理论。
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上、下册)(第2版)(中国当代学术思想文库·高宣扬作品系列)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1.9%
本书所要呈现的,是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的50年内法国思想的演变历程,包括它的思考主题、思维模式、论战过程、重构以及由此导出的各种带启发性的重要思想观点的形成及其实际效果。
当代艺术的创新潜力及前景
1人今日阅读
全球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化,使人类历史来到一个新的转折点,21世纪是“艺术当道”的世纪。当代艺术的不断革新,显示了当代艺术的无限潜在动力,也显示了当代艺术和社会的内在危机,以及艺术创新活动的迫切性、持续性和极端复杂性。本书从分析西方当代艺术的不确定性及其内在危机出发,批判西方当代艺术的消极没落现象,探索当代艺术创新的可能性、迫切性和悖论性,强调必须立足于时代的最前沿,将当代西方艺术的创新经验与中国优秀的艺术传统结合起来,在当代全球化的时代境遇中,发挥艺术创新的强大威力,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本书可作为哲学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及对艺术哲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的学习参考资料。
罗素哲学概论
罗素哲学的丰富性,几乎触及人类生活的一切问题;其体系之完备涵盖了真理观、认识论、逻辑思想、伦理学、社会科学、文化教育等等。本书以凝练的语言介绍了影响人类思想进程的伟大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哲学思想与充满激情的生命实践。全书共分六章,依次介绍了罗素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逻辑原子论和实在论,罗素的道德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以及罗素哲学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本书论述了罗素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理论核心及影响,行文间更彰显其“哲学应该为正义事业服务”的实践精神,对罗素哲学的各个观点做了精辟的分析研究。
流行文化社会学(第2版)
流行文化或时尚已经充斥当代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把本来已经强劲滚动的市场经济进一步渗透到各个角落,又把市场经济连接到文化创造和再生产的场域,使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都在流行文化的橱窗中展现成全社会可以观看和鉴赏的对象,成为文化装饰的普遍社会现象,这一切,简直就使流行文化本身变成为当代消费社会的魔术式运作的基本支柱,显示出流行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本书是唯一从学术观点和方法对流行文化进行系统分析的著作,它对流行文化的性质及其实际运作机制,既从理论上、又结合具体实例对流行文化进行全面探索,试图超越平俗的观点,严肃认真地总结流行文化的理论意义,揭示流行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总结西方思想家对流行文化提出的重要和最新理论,也在实践上指明流行文化与媒体、政治、语言运作、权力、身体、城市文化与艺术等因素之间的微妙关系,并根据当代社会的特征,揭示流行文化的心理学、美学及符号学基础。这是一本对流行文化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艺术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艺术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Art)作为哲学和美学的分支,把艺术创作活动、艺术品、艺术家、艺术鉴赏及时代环境,连接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生命系统,探讨艺术创作的生命动力及其对人类“生活世界”的广泛影响。本书以生命、现象学、艺术为关键词,对艺术现象学的基本原理、逻辑框架、发展源流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可作为对艺术哲学感兴趣的读者的学习用书。
新马克思主义导引
新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其不同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指自20世纪初以来,尝试重新检讨或反思马克思古典理念,使马克思主义并不只限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形态,而是成为全体进步人类实现社会正义化、合理化和自由化的指导理论,这股思潮已经渗透到社会和文化生活之中。本书主要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为发展脉络,介绍了自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驱——卢森堡、卢卡奇、科尔施等思想家以来的基本内容及其实际影响,并针对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生平简历、思想学说作一全面性的论述。
当代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在最近几年的中国学术界,有被“炒作”而“走红”的嫌疑。为了不迎合当前流行的各种观点,《当代政治哲学(套装上下卷)》中政治哲学争论和前沿论题方面所强调的,恰恰是当前国内流行的政治哲学话语所忽略,甚至是与其相对立的部分。所以,《当代政治哲学(套装上下卷)》有意提供不同于现行国内政治哲学讲坛的新政治哲学观察视野,另辟蹊径,在更普遍、更多元及更新颖的领域中展示并探讨政治哲学的新论题。 全书具有四大特点:一,针对世界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的新进程,开辟新的政治视野,集中讨论新的政治论题,引入新的政治概念;第二,以新的观点和研究成果,重新探讨政治哲学史,根据实际的全球政治的新动向,参照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哲学家的相关理论及其基本概念,简略地概述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代所可能采取的多元化理论形态;第三,集中评述新的政治哲学争论状况及其理论焦点,探索未来新政治哲学的可能发展方向;第四,以多学科或跨学科的景观,开发和探索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及其论述体系,以便彻底超过传统论述的框架,尽可能清除各种早已过时的观念和方法,使21世纪的政治哲学能够在广阔和开放的理论层面上,实现全面的复兴和重建。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
布迪厄是近40年来在西方学术界中被人们引用最多的当代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积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革新,试图打破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固定思考模式,创建了“建构的结构主义”的独特思想风格和理论研究新视野。他的著作极其丰富而艰深。本书作者以深入浅出和流畅的文体,系统地说明和分析布迪厄社会理论的基本脉络、主要概念及其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探索成果,分别重点地说明其中最关键的“文化再生产”、“生存心态”、“场域”、“资本”及“语言象征性权力”等范畴,并就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文化特权的再生产、权力正当化、生活风格及文化品味等当代消费社会的中心问题,做了详尽的分析,不但有助于推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系学生、研究生及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布迪厄的社会理论,而且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当代西方社会的基本问题。
解释学简论
解釋學的理論經歷了漫長的醞釀和發展過程,而現代解釋學的哲學化可說是當代哲學改造的一個重要成果。本書對各主要流派的現代解釋學的理論淵源和發展脈絡,作出了概要的闡述和分析,深入淺出。本書是第一本較全面地論述現代解釋學的中文專著,為了解和認識這門學科提供了詳實的知識。
弗洛伊德及其思想
21世纪初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穿透人类 生命的各个层面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的社会 意义更为清晰显示,《弗洛伊德及其思想》试图解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学的创造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从弗洛伊德生平和弗洛 伊德主要思想入手,分上下两篇进行了梳理和阐释。
德国哲学的发展
暂无简介
弗洛伊德传
出版说明: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是本世纪世界名人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就在世界上产生了影响。他的学说接触了传统心理学较为忽视的潜意识,扩大了心理学研究领域,使心理学研究的层次加深了,以至他的学说在文学、医学、哲学等方面都引起了反应。文学工作者对这一学说可以通过批判吸收,得到启发和借鉴。但弗洛伊德的学说把人的心理同生理及心理同社会环境的关系本末倒置了。这在他的同时代人中,包括他的弟子们,也对他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和批评。近年来,弗洛伊德的学说和着作逐渐被介绍到我国,学术界包括文艺界的一些同志,希望对弗洛伊德的生平和学说有所了解,为此目的,我们向读者提供了这本弗洛伊德的传记。 目录: 第01章 一个犹太人的家世 第02章 少年时代 第03章 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第04章 爱情和婚姻 第05章 初期医学实践 第06章 对歇斯底里病症的研究 第07章 从自我分析到梦的解析 第08章 生活的旋律 第09章 对常态心理的分析 第10章 少女杜拉 第11章 性爱心理学 第12章 赴美讲学 第13章 纽伦堡大会 第14章 阿德勒与斯泰克尔 第15章 揭示迷信的心理根源 第16章 “皇太子”容格 第17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8章 二十年代的理论建设 第19章 对美术、电影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20章 对下颚癌进行顽强搏斗
萨特传
《萨特传》应香港三联书店总编辑萧滋先生的要求,经作者本人在巴黎亲自多方面调查研究而写成。对80年代起渴望复兴中华文化的青年一代发生很大的影响。 香港三联书店,1983年初版;接着又在港台及中国内地再版多次。
利科的反思诠释学
保尔·利科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之一,著作等身,思想渊博,不仅对当人法国哲学,而且也对整个西方哲学影响极大。本书作者与保尔·利科本人多次直接对话,并长期系统研究利科著作,试图对利科的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利科本人很重视与中国读者的对话,因此特地为本书写序,对其本人的思想发展进程进行深刻的概括,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全书内容简洁,重点突出,文字流畅,是我国学术界第一本全面论述利科反思诠释学的著作。
傅科的生存美学-西方思想的起点与终结
暂无简介
萨特的密码
2005年是萨特诞生100周年和逝世25周年。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位20世纪的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哲学理论、文学创造和社会实践,仍然具有强烈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本书没有局限于萨特本人的历史,也不只是讲述和分析萨特个人的思想及其著作,而是评述他所处的时代和思想发展过程,尽可能论及当时法国哲学的状况及其争论过程,以重新评价这位哲学家和思想家丰富的精神遗产。本书作者收集了大量的新资料,特别是补充了萨特逝世四分之一世纪后所发现的,使本书更多地反映历史和时代对萨特的研究成果。本书适合于大学哲学系、中文系学生和法国哲学、文学研究者阅读。
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
《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旨在集中探讨“后现代”的悖论,指明和分析其悖论的表达方式、实践策略及其在不同思想家中的复杂表现形式,深入揭示了“后现代”在思想上和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特征,有助于人们在更高视野和更深层面揭示“后现代”的内在性质。 《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的重点正在于回答和揭示这些问题。作者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渊源、理论基础及批判精神谈起,结合几位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理论,详细深入地解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自身的悖论性,及其对美学、艺术和当代艺术实践的影响。全书还配备了的图片,以展示现代艺术家的风格流变及特点。
实用主义和语用论
实用主义是兴起于19世纪末、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主流哲学思想,其对于整个20世纪世界哲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实用主义和语用论》系统详细地阐述了美国实用主义的起源及流变,以及受实用主义影响的欧洲逻辑实证主义,介绍了实用主义创始人及代表人物皮尔士、詹姆斯和杜威的思想渊源及传承,以及在语言学领域的影响形成了一股语用论的思潮。
德国哲学概观
德国哲学可以说是德意志民族对人类文明伟大的贡献,开宗立派的哲学家薪火相传,灿若群星。《德国哲学概观》所讲述的就是站在今天的视野回顾和反思,德国从原初状态至今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的思想创造过程及其成果。《德国哲学概观》的基本结构是由上中下三编构成的;上编重点论述德国哲学特征及其历史形成;中编按历史时期概述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及其重大理论争论;下编则重点分析和讲述德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学派及其重要代表人物,并选取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文本进行重点分析。康德曾说,德国人的性格往往同理智的粘液质相结合,……即冷静思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的,同时又忍受由之而来的艰难困苦。德国哲学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尤其表现了德意志民族寻求自身思想文化的独刨性,表现他们试图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谋求其民族尊严的顽强愿望和意志,也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智慧及其重视和善于理论思维的珍贵传统。所以,德国哲学就是德国民族灵魂的理论典范化。通过对德国哲学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理解贯穿于德国文化中的哲学理论基础,而且将体验到振兴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文明精神的关键力量,那就是不断地实现哲学思想方面的创造性活动。哲人已逝,但他们的思想在看不见的时空中蔓延,在活着的心灵中生根,在文化再生产中重生。
当代法国哲学导论(全二卷)
当代法国哲学是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哲学史和文化史上最灿烂和最活跃的创造典范,为西方当代社会的整个文化生活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近半个世界以来,法国思想界出现了马利坦、萨特、乔治·巴岱、罗兰·巴特、卡缪、西蒙·德博娃、列维纳斯、利科、列维·施特劳斯、拉康、福柯、德勒兹、德里达、李欧塔、布迪厄、波德里亚等近百个思想明星,使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弗洛伊德主义、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新符号论、反思的象征性社会理论、反思的诠释学、后现代女性主义等社会文化思潮层出不穷,理论派别更新频繁。本书作者广泛查阅分析法语的第一手资料,在留法20多年的亲身观察、访问以及直接与多位法国著名哲学家对话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综合取向和角度,试图对当代法国哲学思想的整个发展历程进行科学总结。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当代法国哲学思想的学术著作,文字流畅,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具有学术理论上的重要价值,是大专院校学生、研究生、教师及研究员进一步深入研究当代法国及整个西方思想和文化的最完备的研究参考书;同时也是一般读者全面了解当代法国思想及西方现代文化的有效指南。
法兰西思想评论·第一卷
《法兰西思想评论》是同济大学法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所主编的《同济·法兰西文化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发表国内外研究法国思想文化的学术论文,每年以年鉴的形式,依据不同研究专题出版一卷。《法兰西思想评论》第一卷收集了同济大学法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于2004年10月成立时所举办的“启蒙与当代法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大部分会议论文,其中包括与会的法国及德国知名学者的数篇论文,以中法德三国文字发表。竭诚期望由此推动整个学术界对法国思想文化的全面研究,促进中法两国的思想文化交流。
欧洲评论·2014(春)
《欧洲评论》是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暨巴黎欧亚研究中心主办的多学科和跨文化的高端学术连续出版物,以中、英、法、德四国文字,每年春季及秋季,由人民出版社和巴黎哈尔马丹出版社(Editions l’Harmattan),同时分别在国内外出版,旨在鼓励中外学术菁英对欧洲进行
毕加索与当代艺术
本书系法籍华裔哲学家及艺术评论家高宣扬教授近作,结合其本人30多年在法国的学术考察经验,试图将哲学、艺术、宗教、政治及科学,当成人类生存于世的主要创造性超越活动,通过20世纪艺术大师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及其不停息的艺术探险游戏,将文本描述、艺术作品评论、创作事件解构以及艺术史重估等方面,灵活交错地展现当代艺术创新冒险的重要意义,分析毕加索艺术所蕴含的当代艺术创作的无穷动力及其“永无终点”的广阔发展前景。全书图文并茂,文字活泼流畅,资料丰富新颖,有助于艺术界、人文社会科学界及关怀艺术未来命运的社会各界人士,更好地了解毕加索和当代艺术的真正价值,同时也可以成为人人“生活艺术化”的随身参考书。
德国哲学通史(全三卷)
德国哲学是西方哲学的精华,也是许多伟大哲学家的基本理论的真正思想源泉。德国哲学史,不论对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对西方整个哲学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20世纪以来,特别是欧盟扩大以后,德国哲学更深刻地影响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其他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进一步显示它的特殊历史地位。 这套《德国哲学通史》(三卷本)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单独地把德国哲学的发展作为专门的研究和论述对象,作者历经30年的辗转曲折的研究历程,根据近40年来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原地,大量收集第一原始资料,深入分析及重估有重大争议的历史和理论问题,试图改变传统哲学史的某些片面看法,推陈出新,集中地系统探索德国哲学自8世纪至今1200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及其现状。
法兰西思想评论·2014(春)
2013年是法国启蒙时期大思想家狄德罗的三百周年诞辰,法国举行了许多纪念这一启蒙大量的学术文化活动。为纪念这一启蒙思想大师,《法兰西思想评论2014》专门推出狄德罗专辑,收录一系列由中外学者撰写的相关高水平论文,以反映关于狄德罗研究的最新成果。长期以来,国内对于狄德罗的理解和研究,往往过于简单化、概念化、脸谱化,将他理解为唯物主义、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等。实际上,狄德罗对于文学、戏剧、教育、美学等都有许多杰出的贡献,他的思想远远不是当时所流行的“机械唯物主义”,而是有着帕斯卡尔所赞赏的“敏感精神”,虽然没有系统的理论著作,但却对许多哲学、艺术、文学、宗教问题有着极为精准而深刻的洞察力,这也使得他的思想有着独特的面貌和复杂多变的形态,也因此激起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从其著作中源源不断地发现新的思想闪光。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从新的视野和角度对其作品和思想重新评价。本期收录的文章,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献学、历史学、文学等不同角度,反映了狄德罗与其时代的复杂关系,也揭示出其思想的多变和深邃,为我们呈现出不同于传统面目的“另一个狄德罗”或者说“多个狄德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