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
黄朴民,男,原籍浙江省诸暨市,1958年8月生于浙江省绍兴市。曾先后就读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历史系。1988年在山东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执行院长,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国学学刊》执行主编。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著有《春秋军事史》、《何休评传》、《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教论》、《孙子评传》、《黄朴民解读孙子兵法》等。

孙子兵法译注
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7%
《孙子兵法译注》的内容,包括黄朴民老师对《孙子兵法》的题解、注释、翻译、札记和附录等。其中题解概括了各篇的中心思想,并分析了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基本特色;札记是黄朴民老师对《孙子兵法》的一些独到心得;附录则有郑友贤的《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史记》孙子本传,以及历代名家评孙子。其《孙子兵法》原文的底本选用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出版的影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另类视角看大历史(套装共20册)
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0%
本套书共20册,主要涵盖了隋唐以后的中国历史,同时也囊括了房龙和勒内•格鲁塞的世界史。包括《中国近代史:1840~1937》《历史的第三种读法》《给大家看的全球通史》《悬崖边的名士》《草原帝国》《中国大历史》《唐诗现场》《假装生活在宋朝:京都汴梁等地生活指南》《漏网之鱼:1840-1949中国小历史》《火堆上的晚清帝国》《大宋权力场》《刀锋上的唐帝国》《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给大家看的日本通史》《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及白话版的《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清史演义》《民国演义》。

春秋后期霸权兴衰大起底(中华历史小丛书)
3人今日阅读
伍子胥的快意复仇,越王勾践的终极翻盘,这些历史故事,千百年来,早已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而它们背后的历史真实,则为春秋后期的战争高潮:吴楚竞逐和 吴越喋血。 这两场生死博弈,是整个春秋时期晋楚争霸背景下的诸侯列国战略格局演变的自然结果,也是古代战争的性质由“争霸”转型为“兼并”的标志性事件。 吴楚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楚国与晋国代理人之间的厮杀。战争中吴军避实击虚、示形动敌、连续作战等战略指导与战法运用,意味着“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战争新形态的全面确立。 吴越战争,同样能够看到楚国的“拱火”。至于夫差在吴越生死较量中先赢后输,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他受美人西施的诱惑,而是缘于他在战略判断和决策上发生了严重失误,不合时宜地迷恋“霸主”虚幻的荣耀,而没有及时将自己的战略重心转移到兼并扩张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韬光养晦,卧薪尝胆,越王勾践笑到了最后。他不按常理出牌的做法,帮助他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赢得了战争。但他的所作所为,可以说道德无底线,游戏无规则,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在今天,我们能佩服他的意志和毅力,却实在无法恭维他的冷酷无情和功利至上。 本书对春秋后期这两场重要战争的历史进行了生动风趣的解读,书沖指出,在春秋到战国的转型过程中,战争起着关键的作用。春秋战国战争的本质差异,就性质而言,春秋战争是争霸,战国战争是兼并。 吴楚战争和吴越战争,是争霸战争的回光返照,又是兼并战争的牛刀小试。它们依附于晋楚争霸的战略大格局,又按自己的逻辑改变着中国历史壇变的轨迹。

改变历史的二十四场战争
1人今日阅读
历史是由无数偶然形成的必然,而往往战争都处于历史发生改变的拐点之上。本书选取了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影响最为深远的24场战争,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涿鹿之战、城濮之战、垓下之战、淝水之战、唐灭东突厥之战、鄱阳湖水战、甲午海战……每一场战争都处于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节点,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出了每一场战争开创的战术战法与装备革新,更能看出在这些战争的背后,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化精神的走向。时至今日,这些历史上的战争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历代文选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文献选编”丛书之一,全书分为刚毅中正篇、忠孝节烈篇、敦仁慕义篇、明礼诚信篇、谦俭进取篇、谨恕能容篇、智勇廉耻篇、进德修业篇八个篇章,选编了我国传统经典中有关伦理道德的精华,冠以解题,加以注释,以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普世价值之目的。

孙子兵法十八讲
1人今日阅读
《孙子兵法十八讲》的主要内容是黄朴民老师对古今兵家脉络的梳理,以及从《孙子兵法》的渊源、思想性、版本学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是黄朴民老师几十年以来研究《孙子兵法》的心血结晶。

黄朴民精解《孙子兵法》系列(全二册)
1人今日阅读
《孙子兵法译注》的内容,包括黄朴民老师对《孙子兵法》的题解、注释、翻译、札记和附录等。其中题解概括了各篇的中心思想,并分析了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基本特色;札记是黄朴民老师对《孙子兵法》的一些独到心得;附录则有郑友贤的《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史记》孙子本传,以及历代名家评孙子。其《孙子兵法》原文的底本选用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出版的影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孙子兵法十八讲》的主要内容是黄朴民老师对古今兵家脉络的梳理,以及从《孙子兵法》的渊源、思想性、版本学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是黄朴民老师几十年以来研究《孙子兵法》的心血结晶。

黄朴民讲孙子兵法(彻底读懂《狂飙》中高启强翻烂的经典)
1人今日阅读
特洛伊战争的“木马计”、韩信破敌二十万的“背水阵”、改变明与后金战略态势的“萨尔浒之战”,这些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都应和了《孙子兵法》的哪些原理? 确立齐桓公霸业的“召陵之盟”、为蜀汉勾画整个战略的《隆中对》、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的举措,又能体现孙子的哪些思想? 超越国界、超越军事范畴,《孙子兵法》为什么能获得众多外国军事家、企业家的盛赞,对后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全书一共十三篇,其内容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 《黄朴民讲孙子兵法》系国内研究《孙子兵法》的代表学者之一黄朴民所作,由其高徒高润浩、熊剑平整理。书中结合大量实例,提炼出虚实、奇正、攻守、主客、利害等九大原则,总结《孙子兵法》的基本原理,揭示《孙子兵法》的核心精神,拆解其中隐藏的兵法谋略与人生智慧。文末附以《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精心译注的原文,方便阅读和理解。

孙子兵法选评
《孙子兵法》成书于我国春秋晚清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兵法经典著作,是中华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灿瑰宝,对中国军事文化不断发展趋于成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本书对《孙子兵法》十三篇逐篇加以精选、简注,并加简要题解和详细讲评。

诸侯的天下
春秋之世,王室日衰,群雄争霸,强者存,弱者亡。乱世中,齐桓公、晋文公,何以取威定霸?华督、南宫万,因何弑君杀人?流传已久的“赵氏孤儿”故事,虽早已脍炙人口,又是否符合历史真实?著名学者黄朴民,积三十年学养,重归《左传》文本,历数史料掌故,于人性幽微处细读春秋史,带读者重回那个“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

历史深处的君与臣
本书共收录黄朴民先生解读历史风云人物的文章四十六篇。其中,部分文章曾于不同时期发表在各大报刊杂志上,部分文章为作者新作。文集中每个历史人物都单独成篇,结集时,根据主题将文章分为六个板块:先哲的睿智、国士的卓识、王霸者的多张面孔、历史的镜鉴、才性离合、英雄的命运。收录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如先哲有老子、孔子,国士有韩信、诸葛亮,帝王有春秋霸主、也有厚实明君,文臣有邓禹、羊祜,武将有岳飞、哥舒翰。作者解读历史人物,不仅从人们熟知的方面入手,还格外注意揭示历史人物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其他面向。如论及汉代大儒董仲舒,作者并没有从董仲舒确立儒家正统地位的贡献切入,而是重在论说他所提出的“天人合一”,旨在假神权限制君权,这在封建社会,纯粹是异想天开。再如论及岳飞之死,除了提到“主战”“主和”的政治斗争这一原因外,还指出,岳飞秉公议事、仗义执言的性格;手握重兵、威震天下,被高宗疑有“不臣之心”;君主集权专制政治的扼杀人才机制……这些都是导致岳飞冤死的“帮凶”。作者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对各位经典人物进行了现代解读,总结其成败,揭示其启迪,为一切对历史有兴趣,对英雄有情结的当今读者提供了一种可资参考的材料和途径。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引发更多人去关注历史的演变,去关注历史上那些风云人物的命运,并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理解与认知历史人物。

老子 又名:道德经(全本·全注·全译·全解读,黄朴民先生译注)
名家译注,精选底本,万字导言,用典注释,精妙解读,选纸考究,封面覆触感膜。黄朴民一次讲透《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带你系统读国学。

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老子解读
《老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老子解读》是对《老子》全书的注释、分析与解读,每一章包括经文、注释、辨义、译文与解读五个部分。“经文”采用通行的王弼本;“注释”部分参考了竹简本和帛书本,甄别河上公、王弼、范应元等重要注释家、思想家的解释,力求准确;“辨又”部分是对难解字句,有歧义字句的辨析,进一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译文”是对经文的现代转译,力求简洁、优美,与《老子》经文能相互辉映;“解读”部分是对全章的题旨的揭示和对其现代意义的引申,入于《老子》又出于《老子》,从现代人的视野和生存感受重新看待它,以展现这部经典与当代人的实际生存境遇息息相通之处。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是国学名家、古代思想史和军事史专家黄朴民教授的历史随笔精选集。《历史的第三种读法》全书二十九篇,十余万字。《历史的第三种读法》既不同于“阳春白雪”的历史学术研究之作,也不同于“下里巴人”的历史戏说与演义,而是采用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第三种读法”,反思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功过得失。从春秋争霸,到帝王权谋,到功臣荣辱,再到思想文化变迁。《历史的第三种读法》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为基,以活泼生动的随笔形式为文,既有对历史规律和战略大势的宏观把握,又有历史细节和人物性格等微观考察,不戏说,不颠覆,见解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历史无间道
黄朴民中国人民历史学教授,曾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孙子兵法》。 一部剑走偏锋的历史随笔,一群坠入无间的历史人物。 无间一道,人世万难,浴难重生,大彻大悟。 “无间道”是佛家认为可通至涅盘之道的“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四道之一。无间道是指开始断除所应断除的烦恼,并由此进入解脱道。 中国帝制时代本身就是无间地狱,任是帝王将相,任是贩夫走卒都永难逃厄运。任是大圣大贤,任有大功大德,也无法参透无间道。 孔子务实,终无所用;齐桓稳重,不能称帝;李广功多,终无封侯;汉儒迂腐,却有成就。历史,到底有何玄机,让人随意不可得,恭敬不可得? 曾经挣扎在历史上的那些人,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孙子兵法》五千言。读白了也就是两个字:开打之前的“算”,厮杀之前“骗” 郑庄公大智慧:料事要准,遇事要忍,出手要狠,善后要稳。

为往圣继绝学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学生优秀学术论文集,即是国学院同学沉淀思想探索,从事学术研究的结晶,入选的论文,既有学术活动月中获奖的优秀论文,也有发表在国内重要核心期刊上的试笔之作。论文的选择,更注重经典文本的思想诠释,经典问题的现代解读,蒙藏文献的重新整理等。面对学术分科日益细化,宏大问题日益不受关注的学术局面,一种对传统学术的综合性认识,可以为这个时代的学术注入新的活力。

最是高处不胜寒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对自己在解读历史人物方面的工作之意义,也就不敢抱过高的期待。因为,受制于阅历、知识、观念、方法的局限,我难免会戴有色眼镜去观察历史上的人物,比较多地注入个人的爱憎好恶。用现代人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古人的心态及其行为,很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尽管我也努力提醒自己在解读时应尽可能对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抱“同情之理解”,但“知易行难”,要达到这种境界实在有“力所不逮”之感。这样的困惑,也许非我一人所独有,应该是具有普遍性的。

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
《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从历史学与军事学相结合的角度切入,对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国兵学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在对影响兵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要素,如武器技术装备、军队体制编制、军事地理、兵种与兵役、作战方式、军事训练等等,开展认真梳理与深入阐述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并分析了这一时期的杰出兵学家、主要兵学著作和先秦两汉诸子学派的兵学思想及其对兵学发展的贡献,揭示了先秦两汉兵学文化嬗变的内在规律与基本特点,为人们首次准确勾勒了伊始于“军礼”,转折于“诡道”,演进于“整合”,终结于“更化”的先秦两汉兵学文化发展主线与历史进程。

历史名流 虚实之间的人物传奇
《历史名流 虚实之间的人物传奇》分为三章,共29篇,237千字。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将历史人物划分为先秦时期、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隋唐至明清时期。《历史名流 虚实之间的人物传奇》既从历史的宏观视角去观察史实,又从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等细节去把握,加上作者独到的分析,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不戏说,不颠覆,用史实告诉读者,历史人物的真正面孔。

宦官劫数
皇帝信不过自己的兄弟,看不惯娘舅们(外戚)的做派,这样。宦官的机会便来了。俗语云:“小人得志,不可一世!”宦官这群生理残疾心理变态的小人一旦得志,做事更绝、手腕更狠、为祸也更烈。宦官就是皇帝的御犬,所谓“打狗看主人”,皇帝老儿身边的狗很少有人敢打,打了也很难落个好下场。尤其是那些善解人意的巴儿狗,在外可能一副凶神恶煞的猎犬样,到了皇帝跟前,马上摇身一变,摇尾乞怜,乖巧无比。 君子斗不过小人,社稷之臣斗不过家奴,这是中国历史的铁律。原因在于:小人无顾忌,什么事都干得出,君子慕仁义,不由其道得之不处;社稷之臣考虑的是国家利益,家奴揣摩的是皇帝的心思。于是,小人道长,君子道消;英雄失路,竖子成名! 权力是个好东西,在专制集权社会,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权力也是个坏东西,它使人自我膨胀,智商骤降!一旦得意了,就忘记了自己的斤两,不知自己到底值儿个钱。一旦掌了权,而且没有制约,那就什么荒唐事都能干出来。 集权专制的体制对皇帝必须是全德全能的要求与皇帝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的落差,造成了皇帝未必适合掌握皇权的局面,一批有才无德甚至无才无德的宦官往往乘势而起,成为皇权的代理人,由此也上演了一幕幕可悲可叹的祸国闹剧。 宦官,在强势的独裁者手里只是一种工具。但使用久了,人就会对工具产生依赖性,也会向工具妥协让步。

白话孙子兵法
暂无简介

三十六计
暂无简介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严羽评传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严羽评传》从严羽的生平、诗歌创作、理论建树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而以后者为主。在生平研究中,以严羽所写的诗文为基本依据,多方钩稽宋、元人诗文集、笔记及有关地方志,考订其一生经历;在对其思想的研究中,注重对其思想体系及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探讨,对他给予后世以较大影响的观点、主张,如妙悟、兴趣、以禅喻诗等,作了较多的论述;同时,《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严羽评传》对严羽诗歌的艺术特征也作了分析,力求使人们了解一个全面的、合于历史实际的严羽。

黄朴民解读吴子·司马法
《吴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钦定为兵学经典“武经七书”之一,主要阐述治国经武方略,探讨战争起因和类型,强调灵活战法,提出军事训练原则,阐明将帅的重要性及严明刑赏的意义。 《司马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钦定为兵学经典“武经七书”之一,阐释了战争基本理论和治军原则,记载有先秦军制、军令、军礼等珍贵内容,是先秦重要的“军法”类兵书。 《黄朴民解读吴子司马法》主要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了有关详细地解读。

改变春秋史的十四场战争
一部春秋史,就是一部近三百年的社会嬗变史;从军事上看,就是一部近三百年的军事制度发展史、一部近三百年的兵学文化成熟史,尤其是一部近三百年的喋血战争演进史。春秋时期盼战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占据着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提供了久盛不衰的启示。 《改变春秋史的十四场战争》从当时数以百计的战争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繻葛之战、城濮之战,崤之战、鞌之战、柏举之战等十四场战争,以这些案例展示诸侯战争异彩纷呈的过程,分析战争带来的历史改变。 《改变春秋史的十四场战争》作者以后知视角、全知全能叙事,给这些战争增添了解读的当代性、历史的趣味性和亲切感,从而拉近了遥远历史、冷兵器古代战争与现代世界、现代人的距离。

论语解读(周读书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本书以“原文+注释+译文”方式诠释儒家经典。

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研究
暂无简介

黄朴民解读道德经
《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八十一章,约五千字。虽然篇幅不长,却论述精辟,思想深邃。其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社会,内容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方面。《黄朴民解读道德经》作为解读《道德经》的大众读物,力求注释通俗易懂,从而使读者能迅速把握其中的精髓。

中华统一大略
暂无简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选修1) (平装)
在高中阶段开设的六门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具体、丰富和延伸。《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就是其中之一。本册教科书共9个单元31课,包括3课探究活动课;每课用1课时学习。 本书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安排了中外历史上9个影响较大的改革实例,其中,中国4个,外国5个。这些内容基本反映了历史上改革的大致面貌和主要特色。同学们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重大改革的史实,可以帮助自己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自己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为日后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好准备。

白话四书
暂无简介

白话文韬武略宝典
中华元典实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动力。其中,《论语》与《孙子兵法》都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就算从今日看来,其魅力也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有所减退。

功臣悲欢
君主和功臣就像一对磁石。遇到危难和外敌时,他们是正、负极,紧紧地黏在一起,死活不分开。一旦大功告成,又是一副正正、负负的样子,势不两立:或者君主勃然翻脸,对功臣毫不留情地大开杀戒;或者功臣暗生野心,妄想取而代之,尝尝当皇帝的滋味。 皇帝不高兴有人同他分“蛋糕”,功臣不满足于“位极人臣”的境遇,彼此只好斗智斗法,以求矛盾的解决。 功臣在太平之世的表现往往影响到自己的命运。君主张开温柔的网等着功臣往里钻,功臣偏偏不明就里一头闯进去,最后等待他们的必然是冰冷锋利的铡刀。 在目睹了无数“兔死狗烹”的悲剧之后,功臣们逐渐意识到,最高明的办法就是在功成名就之后,远离政治漩涡。 君主的猜忌残忍是功臣宿将不得善终的重要原因,但是,也不能忽视个人因素:有的功臣自以为帮助君主得天下,就无所忌惮,任意妄为,甚至不把君主放在眼里,做起了“得陇望蜀”的春秋大梦;有的自恃功高,不看君主的脸色,偏偏要“逆龙鳞”,落得个身死家灭的下场。 君臣之间的关系如同拉锯战,一不小心就会玉石俱焚,两败俱伤……

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
中国人民大学黄朴民教授新著《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一书不久前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四十余万言的新著是作者多年从事军事文化史研究主要心得的汇集。它较为系统地勾划了以先秦至隋唐为重点的中国古典兵学发展演变的脉络,对传统军事文化的主要成就、基本特征、历史地位以及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揭示和总结,尤其是就历代统一战略的运用、传统国家安全观念的构建、古代军队改革的得失、《孙子兵法》的价值、古典兵学的地域文化特征等重大军事历史文化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作者个人的独到见解。

孙子兵法及其现代价值 第四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本论文集选编文章86篇,内容包括《孙子》与当代国际安全、《孙子》与现代战略指导及军队建设、《孙子》学研究前沿命题等。

中国古代国家统一战略研究:王者无外
中国历代统一战略是一笔丰富的战略文化资源,有必要认真地加以研究和总结。其实,古人在这方面早已有了清醒的认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就有总结宋代以前统一战略成败得失的强烈愿望,曾向学生表示过,他自己“尝欲写出萧何、韩信初见高祖时一段,邓禹初见光武时一段,武侯初见先主时一段,将这数段语及王朴《平边策》编为一卷”(《朱子语类》卷135)。今天,我们当然应该比朱熹有更高的境界从事这项工作,积极弘扬中华优秀的军事文化传统,深入全面总结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有益的智慧与启迪,为完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提供宝贵的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国家统一战略研究:王者无外》以满足广大读者了解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并领略博大精深的东方兵学的深刻内涵,无疑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人间几回伤往事
暂无简介

孙子兵法集注
《孙子兵法》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阐述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的兵书。其军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历代兵家奉之为圭臬。同时,《孙子兵法》还是一部出色的哲学著作,对中华民族乃至东方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今天在多种学科中有其深邃思想的显现,各行各业的人群中其警句脱口而出。《孙子兵法》的思想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超出了中国这块土地,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它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瑰宝,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孙子兵法》一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军事家孙武所著,孙武是齐国人,祖上为齐王擐甲征战者代有人才。《孙子兵法》一书源远流长,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历经文字的演变、版本的进步、注释的繁富等种种变化。

梦残干戈:春秋军事历史研究
暂无简介

文致太平:何休与公羊学发微
暂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