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斐德
魏斐德(1937—2006,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美国著名中国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生前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帝国的衰落
49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1%
“美国汉学三杰”之一魏斐德教授中国近代史经典之作!详细剖析中华帝国一步步实现建立秩序,走向强盛,陷入困境,再次建立秩序的过程。《中华帝国的衰落》作为美国多所大学采用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文字简洁流畅,内容通俗易懂。书稿有别于传统通史的编年体叙述,而从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结构的农民、士绅、商人三个群体入手,详细剖析了中华帝国如何一步步实现建立秩序,走向强盛,陷入困境,再次建立秩序的过程。在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分期方面,魏斐德采纳北美汉学界的观点,叙述的内容不仅包括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还向上追溯到晚明时期,使得作品极具“一家之言”的特色。
洪业:清朝开国史
8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3%
魏斐德教授的史学名著《洪业:清朝开国史》讲述了中国王朝史中极具戏剧性的历史阶段——1644年明王朝的落幕及后续20年清王朝的巩固。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陷入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进行了总体解剖与透视。在本书中,魏斐德希望通过清初对中华帝国秩序的重建来呈现的“洪业”,昭示在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势力到来之前,中国社会业已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
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中国南方的社会动乱
3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5%
本书是魏斐德教授的博士毕业论文,研究清朝末年中国向近代转型的学术著作。作者以闻名中外的“三元里”事件为《大门口的陌生人》之开篇,进而考察研究鸦片战争中及之后以广州地区为中心的抗英运动。本书重建再现了当年的团练运动、绅士阶级的功能、朝廷的应对、英国势力强行进入广州,以及他们的对华贸易等等,并对这一系列复杂事件与现象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作者在还原史实的同时,揭示了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这部篇幅并不长的著作,包含了极其丰富重大的历史主题。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全集)
2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3%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27-1937》 本书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的第 一部,系统描述了1927—1937年国民党政府依靠警务力量对上海实现初步统治的经过,澄清了这十年间的很多历史问题,如中央体制与地方势力间的关系,秘密组织和犯罪集团在腐蚀国家机构中的作用,在日寇入侵和占领的压力下上海政治组织的演变等。将上海市政、警政变迁与当时中国政治大背景有机结合,这体现出一个史学大家的宏观视野。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37-1941》 本书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的第二部,生动再现了1937年淞沪会战后至1941年年底“珍珠港事变”爆发前,上海作为“孤岛”期间的政局和社会状况,涉及国民党“蓝衣社”在上海的抗日活动、“军统”对亲日分子的暗杀、日伪的血腥报复、汪伪政权的恐怖统治、沪西“歹土”地区的丑恶社会现象等等。全书以独特视角和翔实材料,再现了上海“孤岛”时期各方势力的纠缠斗争和腥风血雨。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42-1952》 本书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的第三部,讲述了从1942年日本占领上海租界后直至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开展的建立秘密党支部等地下活动,以及上海解放初期人民政权对上海市政、警务系统和整个社会的一系列改造运动,如关闭金融黑市,打击鸦片交易,镇压反革命,遣送难民,改造妓女、舞女和瘾君子,等等。同样是新政权对大城市的治理,为何国民党遭到失败,而共产党却取得了成功?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独到分析。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9.2%
《间谍王》以国民党军统特务为研究对象,采用大量相关回忆录和档案资料,是海外学者最早研究民国特务系统的代表性学术著作。此书以“间谍王”戴笠的生平全貌及政治经历为线索,主要研究其庞大神秘的间谍王国的发展历程。作者讲述了黄埔军校时期蓝衣社、立行社等组织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抗战爆发以后"军统"的迅速扩张;同时通过丰富的材料还原了特务培养及行动的历史细节,暴露了这段阴暗血腥的历史。由此,此书也详尽展现了1930至1940年代民国特务制度的发展历程,能够极大地丰富并启发我们对这一时期的民国史的认识。
海外中国研究:美、日学者眼中的中国历史(共7册)
5人今日阅读
《京都中国通史》:本书是由日本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及其弟子冈崎文夫写就的一部中国通史。 中国历史的发展,本质上是文化的发展。 根据各时代文化发展的不同内容及形式,作者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上古、中世、近世三个时期,除全面介绍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与典型人物之外,还着重阐明了各个时期的制度和文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讲述中国历史》:这是一部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从全球范围来解析中国历史的著作,堪称其40年中国史研究集大成之作! 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诸多关键性问题,如中西方关系演变、明清两代的政治变革、近代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民国时期上海地方史、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等等。 《从晚清到民国》: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 年的一场战争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长河须历经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通过三峡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了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 《中华帝国的衰落》:从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结构的农民、士绅、商人三个群体入手;详细剖析了中华帝国如何一步步实现建立秩序;走向强盛;陷入困境;再次建立秩序的过程。在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分期方面;魏斐德采纳北美汉学界的观点;叙述的内容不仅包括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还向上追溯到晚明时期;使得作品极具“一家之言”的特色。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共3册)》:上海是“远东大都市”,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中国近代各种矛盾集聚之地。从上海地方史来反映中国现代史,角度新颖。从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激荡风云,一窥近代中国政治跌宕和社会变迁!参考了大量民国时期上海市政、警政档案,以及上海市档案馆、图书馆馆藏档案。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27—1937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9%
本书系统描述了1927—1937年国民党政府依靠警务力量对上海实现初步统治的经过,澄清了这十年间的很多历史问题:如中央体制与地方势力间的关系;秘密组织和犯罪集团在腐蚀国家机构中的作用;在日寇入侵和占领的压力下上海政治组织的演变等……将上海市政、警政变迁与当时中国政治大背景有机结合,这体现出一个史学大家的宏观视野。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合集:近代篇二(十一卷本)
1人今日阅读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对这个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新疆、内蒙古、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地区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话语的长城:文化中国探险记》:“文化中国”包括三个部分:历史上的中国国土本身(目前正经历不同的政治命运),海外华人社会(很多已经经历了几代人),以及有关中国的研究或写作。本书在这三个维度上,对“中国”的多重意义进行解读和分析。本书由几篇原本独立的论文构成,但在结集成书的时候,作者在逐渐清晰的共同问题意识下,作了相应改动。《文化、权力与国家》内容简介:《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书是印裔美籍学者杜赞奇通过对资料:南满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所编《中国惯行调查报告》、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社会调查材料,以及中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等的研究,以个案的方式对华北六个村庄进行详尽的分析,展现了在国家政权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1900—1942年华北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图景。作者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权力的文化网络”、“国家经纪”等概念,详细地论证了国家权力是如何通过种种渠道(诸如商业团体、婚姻圈、经纪人、庙会组织、宗教、神话及象征性资源等)深入乡村社会的,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社会又是如何作出回应的。《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以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约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为主要舞台,以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和精神世界为主要课题。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对外关系由朝贡体制转换为条约体制,而且面临着被瓜分的威胁。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的政治体制从王朝体制到共和体制转换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变动和社会变动,其规模之深广是不难想象的。生活在这种激荡的旋涡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认识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他们想使中国如何变化,是《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所要解决的主题。《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以凝练的笔法、独特的视角,分别从“万国公法观的变化”、“法国革命观的变化”、“体制选择”这些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认识的转换过程,以及他们各具特色的心路历程。《转变的中国》作为一部富于创意和挑战的探索性著作,本书在广泛汲取和甄选中西史学新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变化、国家形成和社会抗争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欧之长时段历史的异同,否定了长期盛行的各种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框架,也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史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间谍王》叙述了一个非凡的秘密警察,一个阴影般的险恶幽灵——戴笠的一生。他的生活体现了20世纪中国所具有的、再封建式的多变个性与难以逾越的职业纪律之间的平衡。戴笠及其创建的国民党特务组织,是蒋介实反共反人民的忠实爪牙,在为蒋排除异己,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以及保护蒋介实安全方面效尽犬马之劳,犯下了种种罪行。同时,抗日战争期间,在抵抗日寇、铲除汉奸方面也做过一些工作。戴笠来自于这样的一个背景:作为闭塞的“中等县城”里的精华,他克服了某种城乡之间的差别——再具有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个人关系的乡村世界与一个更加广阔、充满职业责任和冷冰冰的专业知识的领域之间的差距。《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着重研究20世纪初期的中国,探讨了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线性进化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分为两大部分:部分共两章,论述民族作为启蒙历史主体的理论问题;第二部分包括五个倚重文的个案研究,是杜赞奇撰写复线历史的一系列尝试的成果,目的是要在民族进化历史的范畴和框架笼罩的阴影下闪烁出一星亮光。《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视野宏阔而不失精深,既能以全球眼光审视近现代中国历史,又能从关键之点切入,洞察细微,把握要害,融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思想文化与政治实践和政治制度筹诸多因素于一体,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学术界“语言学转向”和美国汉学界“在中国发现历史”思潮出现以来较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之一。《一江黑水》:以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论述了中国为经济高速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介绍了中国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分析了中国面临的环境压力以及环境治理的艰巨任务,探讨了怎样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更好地协调起来。《一江黑水》2005年被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评为社科类最佳图书,2008年被剑桥大学评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50部著作之一。《假想的满大人》:《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通过对小说、医案、游记、照片、绘画的解读,揭示出西方同情与人道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这种西方式对华“同情”的来龙去脉,并力图通过这些分析展现出关于“中国”的整体印象。作者在该书中的这种分析开启了思考西方过去与当今对华关系的新的可能性,而且通过对同情、受苦、经济交流以及再现式交换这四个术语的专门论述,进而建立起分析中国历史话语、同情与现代性的新网络。在结合了文化研究、亚洲研究、美国研究以及医疗史观念的基础上,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中西方关系的独特视角。《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超过两亿中国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寻求务工、经商的机遇。这一现象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再生产。本书所展示的,是人口流动所引发的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以及跨区域联系网络的建立。通过展现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口社区——北京丰台“浙江村”的发展、繁荣、拆除、重建,作者展现了后毛时代(post-Mao era)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私人社会空间对传统管理制度的挑战。本书挑战了“市场胜利、国家撤退”的简化论,强调要从更为复杂的日常实践和持续的变迁当中去理解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两访中国茶乡》:英国植物学家福琼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来华,采集包括茶树在内的中国植物资源。回英国后,他写了几本颇具价值的著作,介绍其中国之行。本书对1843年和1848年的两次中国之行作了详细记录。书中对中国的茶树栽培和制茶方法详加阐述,对中国园艺、植物特性与分布、饮茶文化也多有着墨,但大部分描写的还是其在中国的奇妙经历及见闻感受。对部分中国文化,福琼表达了他的怀疑与偏见,但更多的时候,特别是随着其对中国了解的深入,福琼表达了他对中国自然景观与文化的惊奇及赞赏之情。福琼是传教士之外最早进入中国内陆的外国人之一,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提供了一个有别于传教士的独特视角。
魏斐德讲述中国历史
这是一部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从全球范围来解析中国历史的著作,堪称其40年中国史研究集大成之作! 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诸多关键性问题,如中西方关系演变、明清两代的政治变革、近代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民国时期上海地方史、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等等。 通过对一系列历史事件、机构和人物的入微考察,作者对中国的国家功能、社会冲突、现代化转型、民族主义和革命等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和深入阐述,力图展示出中国社会结构和发展轨迹,重现中国对现代文明的追寻之路。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37—1941
本书生动再现了1937年淞沪会战后至1941年年底“珍珠港事变”爆发前,上海作为“孤岛”期间的政局和社会状况。涉及国民党“蓝衣社”在上海的抗日活动、“军统”对亲日分子的暗杀、日伪的血腥报复、汪伪政权的恐怖统治、沪西“歹土”地区的丑恶社会现象等等……全书以独特视角和翔实材料,再现了上海“孤岛”时期各方势力的纠缠斗争和腥风血雨。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42—1952
本书讲述了从1942年日本占领上海租界后直到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开展的建立秘密党支部等地下活动。以及上海解放初期人民政权对上海市政、警务系统和整个社会的一系列改造运动——如关闭地下黑市,打击鸦片交易;镇压反革命,遣送难民,改造妓女、舞女和瘾君子等等。同样是新政权对大城市的治理,为何国民党遭到失败,而共产党却取得了成功?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独到分析。
讲述中国历史(上下卷)
《讲述中国历史(上下)》的价值不言自明。它的诞生,是世界各地学者、翻译人才、出版等各界人士共同艰苦卓绝努力的成果。治学为人,先生均被视为楷模。多有学人屡用大写的“人”来概括先生的一生。在治学上,先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与投入,激情洋溢且经久不衰。我曾问他“你一生致力中国历史研究,要是真有来世,那时你会选什么事业?”他想了想,说:“中国历史。”“还是中国历史,没见过你这样要迷两辈子中国历史的!”他憨厚地笑了笑,点点头,然后用中文敦厚地说:“对,我太喜欢中国历史了。在我眼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我庆幸自己有这份缘。”
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典藏本)
《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典藏本)》为美国著名学者魏斐德教授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一部影响范围甚广的著作。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一位旷世伟人究竟靠什么思想滋养。魏斐德教授驰骋于康德与王阳明之间,在中西文化广阔的思想史海洋中,分析毛泽东的“知识环境”,架设起透视毛泽东的思想的哲学桥梁。他认为贯穿毛泽东一生的全部哲学,就是其处理客观历史与主观意志矛盾的辩证法。
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
本书是魏斐德教授的博士毕业论文,研究清朝末年中国向近代转型的学术著作。清代中国的主要“大门”是广州,“陌生人”即外国人。顾名思义,《大门口的陌生人》是与外国人闯入广州(中国大门)的历史有关,是关于鸦片战争外国入侵中国的。但这本书主要不以此研究为主,而是以英国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为线索,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如官府、绅士、团练、农民等对外国的态度;各自的活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变化,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阶段的某些动向。
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8册合辑)
暂无简介
上海警察
《上海警察(1927-1937)》系统地研究和描述1927年至1937年上海特别市警政及其与多种政治力量对抗与台作的历史,其中重点分析了国民党如何在这十年中依靠警察力量将上海转变成一个国民党表现自身的舞台;澄清了国民党政权其他方面的问题,包括中央的党国体制与民国地方势力间的关系,秘密组织和犯罪集团在腐蚀国家政治机构中的作用,警察力量和民间势力在都市中的平衡,在军事八侵和占领的巨大压力下上海政治组织的演变;并在“新市政秩序的局限”中对上海公安局最终失败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剖析。作者魏斐德完全摆脱了孤立地就警察论警察的模式,而将上海警政的变迁与整个城市治安环境的变迁乃至20世纪中国的政治变迁有机地结台起来加以考察,缜密地分析论证了国民政府上海公安局的成立、作用及其演变,体现出一个史学大家的大史识和大视野。可以说,这是一部上海警察研究的开创性著作,也是一部有关城市社会控制的范式性著作。法国知名汉学家白吉尔教授称这部著作“必将具有历久不衰的学术价值”。
Conflict and Control in Late Imperial China
暂无简介
远航:魏斐德演讲访谈录
本书收录了魏斐德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所有重大演讲稿和访谈文稿。这些精辟的文字充分展示了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的整体把握,也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的独特理解和认识。同时,本书可以作为进一步阅读魏斐德其他学术著作的津梁。本书绝大多数文字都是首次出现在中文世界中。演讲采访稿的文字风格,比其他著作更能为一般读者所接受。
历史是解答一切的钥匙(共12册)
历史是解答一切的钥匙,套装共12册。分别为《简读日本史》《1945倒计时:原子弹爆炸与改变历史的116天》《罗马史纲》《伊朗四千年》《美国人的性格》《魏斐德上海三部曲(共3册)》《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黄金:权力与财富的世界简史》《帝制的终结》《白话资治通鉴》
中国现代化问题
暂无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明清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明清史研究》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旅行,乃是记录美国明清史代表团四周时间内在中国旅行的见闻,重点介绍了在华北和华东地区所参观的博物馆、所游览的历史名胜古迹。第二部分,介绍相关的图书馆与档案馆,重点介绍馆藏的明清史资料,这是为美国学者以后来中国查阅明清史资料而准备的。对于当时中国各个大学里明清史的研究中心与相关的专家,也有所介绍。第三部分是综合在中国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归纳出有关的学术问题,并加以介绍。既介绍了中国的研究状况,同时略加评价。第四部分则是介绍中国即将出版的明清史著作及当下的研究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