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1人今日阅读
该书共分《历史与现状》、《戏班的构成与生活》、《戏班的经济运作》和《表演形式与演出剧目》四章,以一个戏剧理论家的视角,对台州戏班作了全方位的考察,客观地剖析了民间戏班的存在方式与内在构成,尽可能还原台州民间戏班的真实状态,由此揭示了民间戏班拥有的顽强生命力的文化渊源。
艺术美学讲演录
本书共分四讲,主要通过介绍世界各大文明圈不同时代的重要思想家、美学家对艺术不同的阐释,帮助读者更深入广泛地理解“艺术是什么”、“美学是什么”,以及对艺术与美学的定义与理解的许多种可能性。古典艺术美学到当代艺术美学,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到弗洛伊德、荣格;从老子、孔子、钟嵘到王国维,作者所注重的,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那些卓越的大师们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以及自身的领悟和解读,并由此为读者提供不同的思想路径。这些理解,与中国当下的艺术与文化语境相关,与我们每天面对的艺术现实相关,因而,这些抽象的理论就获得了回应现实的活力。
戏曲艺术论
在简要叙述戏曲的历史与体裁后,本书分别通过戏曲的构成与形态、抒情本质、程式与舞台表现手法、欣赏与批评等几个部分,深入揭示了戏曲艺术的形态特征和内部规律。作者强调戏曲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的民族艺术,提倡以本土文化视野研究戏曲的研究立场,希望借此建立真正符合戏曲美学特征与内在规律的理论体系。在本书中,作者注重对戏曲艺术感性功能的发掘,试图从戏曲创作者与欣赏、接受者两个维度出发,归纳总结戏曲独特的艺术价值观及审美追求;强调从超文本的层面解读戏曲,将传统戏剧的舞台样式与剧本互相结合予以深入研究,从戏曲的文本与舞台表现两个层面发掘其艺术特征和美学品性。
当代中国戏剧批评史
《当代中国戏剧批评史研究》的研究对象,是1949—2019年的中国戏剧批评。本书依历史发展的进程,勾勒该时期中国戏剧批评70年的发展全貌,并且通过这一研究,揭示当代中国戏剧批评话语的生成与演变,阐述戏剧批评与当代中国戏剧发展、戏剧创作演出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之一种。本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呈现当代中国70年戏剧批评状况的专著,对广大戏剧研究者、学习者都是很好的参考书。
戏曲鉴赏
戏曲是中华民族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和文化结晶,融文学、音乐、表演、美术为一体,代表了中国当代舞台表演艺术的很高水平。戏曲源远流长,剧种丰富,形式多样,作者从保存至今的三百多个剧种中,精选出目前依然活跃在各地舞台上的影响力大的12个剧种,在简要叙述其发展演变、艺术特征和风格的基础上,重点赏析了各剧种的代表性剧目,借此读者可以充分领略戏曲艺术最精彩的华章,感受经典剧目的独特魅力,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
唱得梨园绝代声: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华文化大树上的一根枝条,它像其他分支一样,从中华文化的主干上汲取着生长的养分,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绿意。虽然历史上曾经出现不少内容消极、思想低下的剧目,但中国戏曲文化的精神特质主流仍然是积极正面、健康向上的,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书作者均为全国政协委员、戏曲专家,围绕戏曲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传播研究展开,是一部探索如何让戏曲焕发时代风采的研究。
戏班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详尽而细致地描述了台州戏班的历史与现状,戏班的内部构成,演职人员的生活方式,及戏班的经济运作方式。客观地剖析民间戏班的存在方式与内在构成,揭示了民间戏班拥有的顽强生命力的文化渊源。
老戏的前世今生
《老戏的前世今生》是戏曲研究者傅谨的“老戏新说”,写给那些看戏的人和不看戏的人,用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方式,对一些脍炙人口的传统老戏、老戏故事、老戏人物——如四郎探母、救风尘、昭君出塞、马前泼水、关羽关老爷等等——结合当下的全球化背景下国人的生存状况和时尚话题,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分析,使这些传统老戏焕发出崭新的内涵和风采,懂戏曲的内行可以看出其中的曲折和堂奥,不懂戏曲的外行读者也可读出其中亘古不变、历久弥新的不变道理,从而对老戏这一至今仍保持着自己妖娆旖旎的容颜和心灵的美丽事物有一番新的感受。
王珮瑜和她的戏
这套书写的都是当下京剧舞台上最知名的红角,还有那些最能代表他们艺术水平与成就的好戏。角是好角,戏是好戏,好角之所以成为好角,是因为他们演的好戏,打动了舞台下无数观众;好戏之所以成为好戏,很大程度,是由于好角的演绎。好角让好戏熠熠生辉,好戏激发出好角身体与心灵的潜力。 于是,把好角 和他们演的好戏融为一体,如此会令好角在观众记忆中变得更加具像、鲜活、生动。 写的是好角好戏,就想找个曲牌作为丛书的名称。这些好角都是他们所在行当中的翘楚,这丛书的设计与文字又那么精巧可人,于是决定选用“折桂令”。 可惜白了点。白就白吧。意到就好。
张火丁和她的戏
这套“折桂令丛书”写的都是当下京剧舞台上最知名的红角,还有那些最能代表他们艺术水平与成就的好戏。角是好角,戏是好戏,好角之所以成为好角,是因为他们演的好戏,打动了舞台下无数观众;好戏之所以成为好戏,很大程度,是由于好角的演绎。好角让好戏熠熠生辉,好戏激发出好角身体与心灵的潜力。 这本《张火丁和她的戏》写了张火丁的故事。
李胜素和她的戏
这套书写的都是当下京剧舞台上最知名的红角,还有那些最能代表他们艺术水平与成就的好戏。角是好角,戏是好戏,好角之所以成为好角,是因为他们演的好戏,打动了舞台下无数观众;好戏之所以成为好戏,很大程度,是由于好角的演绎。好角让好戏熠熠生辉,好戏激发出好角身体与心灵的潜力。 于是,把好角 和他们演的好戏融为一体,如此会令好角在观众记忆中变得更加具像、鲜活、生动。 写的是好角好戏,就想找个曲牌作为丛书的名称。这些好角都是他们所在行当中的翘楚,这丛书的设计与文字又那么精巧可人,于是决定选用“折桂令”。 可惜白了点。白就白吧。意到就好。
薪火相传
暂无简介
中国戏剧艺术论
暂无简介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全十卷)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套装共10卷)》为套装书,分别包括:《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专书(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专书(下)》、《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清宫文献》、《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申报》、《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其他报纸(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其他报纸(下)》、《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日记》、《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笔记及其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图录(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图录(下)》。 京剧是中华文明的骄傲。京剧是丰富而多元的中华文化的结晶,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近代以来中国广阔地域从王公贵胄、文人雅士到普通民众的文化娱乐追求,凝聚着从北到南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审美趣味。京剧是近代以来发育、发展最为迅速的艺术样式,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它走过了从萌生、发育、绚烂直到强势地对亿万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这一全过程,留下许多令人探究与遐想的空间。京剧研究是中国文化研究最为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领域。京剧诞生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且恰恰处于近代学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然而,京剧研究的成果,却与京剧如此重要的文化地位极不相称,究其原因,固然可以找出许多,但有一个理由是人们经常提及的,那就是研究资料十分缺乏。中国近代以来涌现出无数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更令京剧成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标识之一,然而京剧研究的成果,远远无法和京剧表演艺术的成就相媲美。中国戏曲学院从1950年成立至今六十年的历程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京剧表演人才,但是对京剧的研究,显然严重滞后于教育的发展。这些现象,都与京剧研究资料缺少系统完整的搜集与整理有关联。2004年7月我作为北京市特聘教授调入中国戏曲学院,学院对我或有许多期待,其核心就是开拓京剧学研究。资料之难以获取,立刻就成为我最切身的感受。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大到整个京剧研究学科,不难看到,其基础之薄弱令人惊讶,其中又尤以资料搜集整理工作的粗疏零落为最。
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
《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从一个全新角度,全面叙述1949-2000年的新中国戏剧发展历程。作者将新中国五十二年的戏剧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用“百花齐放、推荐出新”、“歌颂大跃进,回忆革命史”、“高大全,三突出”、“回到十七年,面向新世纪”彰显这四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为当代中国戏剧发展乐勒出一个基本面貌。《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基于对中国当代戏剧创作与演出概况的描述,尤其注意到制度层面的变化对戏剧的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包括对戏剧这个特殊的文化娱乐行业,以及戏剧领域不可忽视的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以剧作家和剧本为文体的戏剧文学史,而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戏剧艺术史。
太极传统音乐奖获奖文库: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
暂无简介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
暂无简介
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
《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规划十二册,分别为艺术哲学卷、美术卷、戏剧卷、戏曲卷、摄影卷、电影卷、建筑卷、书法卷、新媒体艺术卷、音乐卷、舞蹈卷、艺术设计卷等,涵盖了文艺理论专业涉及的基本的艺术门类,也囊括了大部分的艺术一级学科,且编著者都是相关学科的学者,多数是学科带头人,这样的规模和作者阵容为国内仅见。全系列出齐后,可为我国的艺术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文献储备。经典文献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对一个学科的研究与学习必从经典文献问途。经典文献之目录明,则学科轮廓与梗概明;经典文献之目录不明,则学科面目终究模糊不清。原典精读在国外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占据重要地位,被视为学科入门的重要方法;而且对于一般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和艺术类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而言,这些翻译过来的的外国文献或者中国古典文献,在阅读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特地编辑出版“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十册,具体书名见前),邀请国内各领域具代表性的中青年专家主编各学科的经典文献,深入浅出地讲解本学科的里程碑式的文献、学科发展的新锐文献,使学生掌握建构本学科基本图景的核心文献,同时展示各学科之研究迄今为止已经达到的新境界,从而各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明晓本学科的传统和前沿。每卷收约15篇经典文献,每篇经典文献附导读文字3000字左右,总字数在30万字以内。
写意文丛·戏在书外:戏剧文化随笔
《写意文丛·戏在书外:戏剧文化随笔》分为上中下三编,着重于史学脉络的概括,时序与专题的综合阐述以及专题兼顾时序的深入分析,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来进行分析。全书剖析精到、论说简明、征引翔实,对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能够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特点、价值和意义,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成果,是一本专业理论价值较高的学术专著。
梅兰芳全集
《梅兰芳全集》2016年8月由北京出版社和中国戏剧出版社联合出版,全集分为精、平两个版本,由傅谨先生主编、梅葆玖先生担任顾问并为本书作序。全集共8卷,251万字,是迄今为止关于梅兰芳的文稿收集zui齐、校订zui细的文集,其中大部分文稿是首次披露并发表。本全集仅梅兰芳的文稿就收录了267篇,远远超过梅绍武2000年主编《梅兰芳全集》的66篇。此外,全集中还收录了梅兰芳的诗词、对联、函电、信件、日记、自传、入党申请书、祭文、题词等,甚至包括专访和侧记。8卷全集的卷前都有8面彩色插页,展示了梅兰芳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和手记等。 本全集的主编傅谨是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所所长兼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他鉴于梅兰芳文稿长期散佚在世界各地,缺少整理,研究资料严重匮乏的情况,于2010年起动手组织编纂《梅兰芳全集》。编纂团队跑遍了日本、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内地、台湾、香港等地的图书馆、纪念馆和拍卖会,查阅了几乎所有关于梅兰芳的研究论文和论著、上百种民国以来的报刊,并充分利用相关的图片和研究数据库,首次发现了一大批关于梅兰芳的文字。作者还对梅兰芳的手稿、访谈记录、发言录音等文献面向全社会征集、调查;对梅兰芳的日记、信件等到梅家实地考察;对所有收集到的文献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地法、分析法、比较法进行分析、比较。此书的出版,为梅兰芳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严谨、珍贵的文字资料。本项目被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京剧学前沿(续篇)
京剧是中国戏曲数十个主要剧种之一,京剧学的学科建设将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京剧学前沿(续篇)》从整体上研究和思考戏曲理论与现实问题时以京剧为研究和思考的核心内容。作者收录了近期撰写发表的35篇与京剧相关的文章编写成册,文章多数是直接探讨京剧问题的,有些虽非纯粹的京剧研究,但是都与京剧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有关。在京剧学的研究道路上这些文章,引起过一些讨论,并成为京剧研究领域内令人感兴趣的前沿话题。
东西文化的对话
本书系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主办的“纪念梅兰芳1935年访苏演出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论文合集,收录文章近20篇,30余万字。作者一部分来自俄罗斯、法国、丹麦等国家,是研究梅兰芳及中苏戏剧的知名专家,一部分是国内学者、青年才俊。 全书围绕1935年梅兰芳访苏这一历史事件展开讨论,涉及梅兰芳访苏演出的背景、经过、影响和意义,其中多篇文章在资料整理、收集和挖掘上有很大突破,多篇文章所提供的历史细节都是先前学界未曾注意到的。同时,部分文章还对梅兰芳访苏过程的一些历史舛误予以纠正。 插图一:1935年梅兰芳抵达莫斯科时在车展接受献花,同行的有张彭春、余上沅等(梅兰芳纪念馆供图) 插图二:1935年梅兰芳在莫斯科向列宁墓献花圈(梅兰芳纪念馆供图) 插图三: 梅兰芳与苏联艺术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兰芳纪念馆供图) 插图四:梅兰芳与苏联戏剧家梅耶荷德(右一)(梅兰芳纪念馆供图) 插图五:梅兰芳在苏联拍摄《虹霓关》电影片段,导演为爱森斯坦(梅兰芳纪念馆供图) 插图六:梅兰芳在招待会表演“剑舞”(梅兰芳纪念馆供图) 插图七:梅兰芳在苏联拍摄电影时与张彭春、余上沅、苏联导演爱森斯坦及剧作家特列季亚科夫等合影(梅兰芳纪念馆供图)
京剧流派的传承与创新(上下)/第七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将多年来撰写发表的与京剧相关的文章编写成这个集子,这些文章长短不一,多数是直接探访京剧问题的,也有些虽非纯粹的京剧研究,但与戏曲、戏剧等理论的探讨发展等有关。一些文章在发表时就受到同行的关注,引起过一些讨论,并成为戏曲戏剧京剧领域令人感兴趣的前言话题。本书还汇集了第七届京剧学靠前学术研讨会中部分戏曲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等京剧爱好者很好的论文集。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十(1990年代)
套书简介:中国话剧百年典藏(共十五卷) 作品卷(共十卷)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一(早期新剧)》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二(五四时代)》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三(1930?1937)》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四(1937?1940)》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五(1940年代)》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六(1950?1960年代)》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七(1970年代)》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八(1980年代Ⅰ)》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九(1980年代Ⅱ)》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十(1990年代)》 理论卷(共五卷)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理论卷一(1906?1929)》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理论卷二(1929?1949)》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理论卷三(1949?1977)》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理论卷四(1978?2000)》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理论卷五(百年话剧记忆)》 19世纪中叶,西方侨民把话剧带入中国,数十年后,话剧开始为中国人接纳。 20世纪中国话剧的经历,就浓缩在这套十五卷的《中国话剧百年典藏》里。本套书是我国话剧百年发展历史的纵向呈现,也是话剧创作成果和理论积累的集中展示。全套书分为剧本、理论资料两大部分,其中前十卷是剧本,后五卷是话剧理论与资料汇编。 这部《中国话剧百年典藏》是一部全新的中国话剧史的雏形。基于这部典藏的中国话剧史,或许更接近于“话剧”的历史,而不是话剧被外力所操控的工具史。人们并不难从中找到新的历史线索,还有对中国话剧发展进程新的历史把握。 本套书被收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出版集团重点扶持项目。
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册)
《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册)》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试图尽可能完整全面地描述中国戏剧在20世纪的发展轨迹。 《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册)》纵论1900-1949年中国戏剧的发展,有京剧的兴盛、话剧的初生,各地方剧种的绚丽多姿。有城市戏剧的蓬勃发展,有商业和戏剧的互动,有抗战戏剧的复杂景观,有东西方戏剧的深度交流。这就是精彩丰富的20世纪中国戏剧。
京剧学初探
《京剧学初探》是“京剧学研究”创新团队集体研究的结晶。从2004年起,中国戏曲学院就启动了京剧学研究项目,《京剧学初探》收录的就是这些成果中的一部分,体现了在京剧研究领域诸多新的收获。成果涉及京剧的方方面面,它们都指向我们这个团队的最终目标——全方位地研究与揭示京剧整体面貌与它的基本构成,阐述京剧中所蕴含的东方传统美学精神与文化内涵,深入开展京剧的剧本文学、音乐、表演、舞台美术、导演、人才培养、交流与传播等领域的研究。本书由傅谨主编。
新潮演剧与新剧的发生
新潮演剧的跨界现象是中国现代戏剧转型的特有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条件下,人们将中国戏剧与外国戏剧的相似性和相近因素放大,造成贯穿于整个新潮演剧中的越界思维和跨界理解。在文化功能上,要求中国戏剧变革,是新潮演剧跨界思维出现的主要动因。《新潮演剧与新剧的发生》系新潮演剧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合集,由中国戏剧学院资助出版。
戏曲评论的春之声
本书是针对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19个参赛剧目而写的戏曲评论文章合集。约30余万字,收录文章40篇,立足于戏曲本体,评论内容涉及戏曲音乐、戏曲表导演、戏曲舞台美术等几个方面,整体上较为客观,代表了当下戏曲评论的水平。
读书文丛:生活在别处
舞台,大概是人生的一种“别处”,参与戏剧表演和研究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都生活在“别处”。观剧者也是同样,通过“别处”的生活观照自身,从而使得生活本身更加完整而富于意义。 本书是傅谨的戏剧随笔集,傅谨对戏剧,尤其是中国戏曲的本质和形式,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于是他的戏剧随笔在老辣的文风中,也总有着难以消除的悲怆的情感。 不想失去“别处”的精神,恰如我们不想失去生活本身。
传承·创造·生命:李玉茹与20世纪下半叶京剧创作演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传承·创造·生命:李玉茹与20世纪下半叶京剧创作演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傅谨单跃进主编。李玉茹老师可能不像其他表演艺术家那样有更多的艺术展示,也就失去了她应有的更高层面的艺术地位和社会影响,但以她的学识、她的涵养、她的思考、她的大气,作者以为她称得上是我们京剧界的艺术大家!我们看到了京剧界、戏曲同行们对李老师的艺术、人格的认同和共识。《传承·创造·生命:李玉茹与20世纪下半叶京剧创作演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